古代的“版圖”等同于領土嗎?不,這是兩回事
在今天,人們把主權國家按照國際法所控制的包括陸地、海洋、山川、湖泊等在內的以及其底土和上空稱之為“領土”、“領空”或“領?!?。
而在古代一個王朝能夠實際控制的疆土被稱作“版圖”,版圖是被中央朝廷直接控制的疆域,圖很好理解,即為地圖,那么版是什么?

上圖_ 《坤輿全圖》東半球部分
1. 版圖從哪來的?
中國的疆域概念歷史悠久,從商周迄今已經有三千多年歷史了。關于版圖二字最早的記載是在周禮,《周禮.天官.小宰》記載“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三曰聽閭里以版圖”。此后開始歷經各朝各代版圖一直都沒有改變詞意,而近代由于中西交流產生的影響,今日所謂版圖大多都是等同于領土,而非最初的含義。
2. “圖”是什么
通常來講,圖是“輿圖”也就是地圖,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其著作《史記.索隱》中解釋“天為蓋,地為輿”所以地圖叫做輿地圖、輿圖。輿圖不等于版圖之“圖”,輿圖記載了山川河貌與行政區(qū)劃,而版圖的“圖”則是單指行政圖與屬民之地有關,是用來征發(fā)徭役的根據?!妒酚?廉頗藺相如傳》記載,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而藺相如則是作為代表前往談判,會上秦王反悔不想給城,藺相如以與和氏璧玉石俱焚為威脅,逼迫秦王不得不“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就是行政圖。

上圖_ 藺相如 (完璧歸趙)
3. “版”是什么
東漢經學家鄭司農足注解“版,戶籍也”,清代學者李鐘注解“載人民、土地者,曰版圖?!?。從以上注解不難看出,在古代,版是指戶口冊,而圖指的是疆域圖,它們指的是王朝控制下的人口及其活動空間的登記資料。《清史稿》記載“國家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眰鹘淌狂R禮遜在1819年出版的《華英字典》對版圖的解釋是“帝國的統(tǒng)計報告,帝國的范圍和人口。”
版,就是版籍,是指人口統(tǒng)計簿籍。圖就是所據有土地的地圖。在古代無論是賦稅的征收還是兵役、雜役,都需要以版圖為依據來進行,但是在封建王朝時期,版圖并不等同于疆域,在清中后期之前,大清尚無“領土”一詞。

上圖_ 坤輿萬國全圖高清大圖

上圖_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大明部分
4. 版圖轉向領土
16世紀,西洋的基督傳教士們,乘著大航海之風,來到了中國,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背景給中國帶來了地理學,這對傳統(tǒng)的“天下”“中國”“疆土”的觀念,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晚明的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以及清朝初期南懷仁的《坤輿全圖》這類書籍畫冊的傳入,讓中國部分人,知道了世界有多大,知道了地球,知道了五大洲,也認識到了中國僅占地球的一小部分,也有同樣水平的文明存在,明白了國和國之間真正的不同,慢慢的四夷思想便被拋棄了,并且刺激了統(tǒng)治階級想要了解本國領土的好奇心,所以清朝康、乾、嘉,都制作過《皇輿全圖》,其中尤以嘉慶年間的《皇輿圖》制作最為全面。

上圖_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聘請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制而成
版圖是何時與領土掛鉤的?在清朝以前王朝并沒有一個準確的邊境界定,數千年之久的天下觀念是“天子有道,四夷守邊疆”,而清朝在初期也繼承了這一思想,例如清朝的理藩院(他的功能是管轄藩屬國)把俄羅斯歸為北藩,可見在當時清朝還是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領土觀念,而是傳統(tǒng)的“王者守四方”的觀念。清朝對領土的認知改變,是因為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以及發(fā)展道路是一個全球化,近代化的年代。從康熙開始,由于“尼布楚條約”的確立,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的“版圖”概念,在此之前,清朝對邊疆地區(qū)的部落僅采取收貢、納稅的順利以及守邊的態(tài)度。
然17世紀中葉開始,俄國人便不斷地入侵黑龍江流域,并且建立“雅克薩”“尼布楚”等據點,這種入侵行為刺激了清朝疆域觀念近代化的成型,到乾隆數代人的戰(zhàn)爭大大拓展了版圖領土和清王朝的視野,從乾隆開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觀念開始流行于全國,當時對“版圖”“疆土”的認知以及不限于傳統(tǒng)的“版圖”了。

上圖_ 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覲見乾隆皇帝圖
康、雍、乾三朝在蒙古、新疆地區(qū)邊界上鄂博、卡倫的設置和定期的巡邊制度,反映了清代邊界意識的加強。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要求在天津、寧波等港口泊船貿易,乾隆答曰:“天朝疆界分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天朝尺土俱歸版圖,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彪m然這是閉關鎖國的表現(xiàn),但也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家版圖的主權意識已經存在。
到了晚清,因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給了全中國知識分子的強烈刺激,這使得愛國主義思想迅速普及,在19世紀中葉后,各列強都展開了對中國的蠶食殖民,往往就會以武力戰(zhàn)爭的形式逼迫清朝朝廷的退步,承認各種不平等條約,也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徹底促成了全清上下的民族國家意識,民族國家疆土的觀念以及徹底被接受,此后對邊界的界定,界碑的設立以及地圖的繪制,已十分詳細與認真。

上圖_ 諷刺畫報,晚清時期歐美各國企圖瓜分清朝
由于列強不斷覬覦我國領土,甚至公開表示對我國領土的渴求,為了保求領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國干涉,民國成立之后僅僅二十五天后,就發(fā)表了《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表示“大中華領土無論現(xiàn)在及將來,在區(qū)域中者,受同一政府之統(tǒng)治”。
1914年5月1日民國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其中提到了“帝國疆域”和“民國領土”的概念,宣布“中華民國之領土,以從前帝國所有之疆域”,徹底的實現(xiàn)了從疆域到領土的轉變,以往含糊的“版圖”被明確的領土主權所替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更是進一步的設立海界,明確了中國的領海界限。

上圖_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軍閥割據圖(1917-1918)
從19世紀開始,在內外不同環(huán)境條件的催促下,世界的格局已經不允許古代中國繼續(xù)沉醉在“天國上朝”“天下之中”的美夢中,內憂外患不斷催促著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從而讓“版圖”這個概念,從古代較為含糊,內外不清的含義,轉變?yōu)楝F(xiàn)代意義上的“版圖”。
作者:領取?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歷史語境中的王朝中國疆域概念》 畢奧南 著
[2]《古代中國版圖成因試析》 張正明 著
[3]《論清一代關于疆土版圖觀念的嬗變》 鄒逸麟 著
[4]《清前期“版圖”概念考析》 易銳 著
[5]《清史稿》 趙爾巽 主編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