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分享|不屬于我們的青春期——《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年,對于我來說太過遙遠。20世紀70年代,那個文化與思想空前緊張的年代,那個權威缺失的年代,對于我來說,更過于遙遠。不過我們能夠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借由馬小軍的視角一窺那個年代的時局動蕩、青春勃發(fā)。
被《亞洲周刊》雜志評選出的本世紀100部最佳中國電影之一,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紅衛(wèi)兵解散后的北京的成長故事。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馬小軍此類的大院子弟由于缺乏成年人的監(jiān)督,年齡也不到知青下鄉(xiāng)的年紀,所以可以自由地度過他們自己的暑假。他們把時間花在騎自行車、參加幫派斗爭、泡妞和顯示自己的男子氣概上。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根據(jù)王朔的小說《野獸兇猛》改編的,王朔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中國作家,他寫了許多關于叛逆少年的故事。這部電影是對一群朋友的主觀回憶,回憶被敘述者幻想的記憶所點綴。這部電影充斥著色情和青少年暴力,與20世紀90年代初將中國的過去解釋為性壓抑時代的情節(jié)劇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轉(zhuǎn)變。姜文沒有沉湎于迎合市場的陳詞濫調(diào),也沒有對西方觀眾產(chǎn)生特別的吸引力,而是像電影中的年輕人一樣,賦予這部作品以新鮮和真實,使其與眾不同。

影片從成年馬小軍感慨的自述開始,繼而是他對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回憶,最后以拉回現(xiàn)實作為結(jié)束。姜文充分展現(xiàn)了他在電影方面的才華,利用豐富的電影語言配合顧長衛(wèi)精湛的攝影對他逝去的青春進行了一次還原再現(xiàn)和重溫。
馬小軍的少年時代幾乎占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全部。夏天、陽光、汗水、閑逛、打架和欲望構(gòu)成了馬小軍記憶里的主要印象。
這是那個時代大院子弟們的一種群體寫照,也是那個年代友誼的存在形式。這些都是真實的大院生活,也是成年馬小軍關于少年時代的靠譜記憶。

唯獨只有欲望這東西讓人們在訴說自己青春的時候可能會偏離初衷,造成記憶上的混亂,而馬小軍記憶上的混亂也正是從他遇上米蘭開始。
他瘋狂地迷戀米蘭,就像每個青春期男孩都會愛上這樣一個女孩一樣,他心中的欲望在躁動中不斷地滋長。然而米蘭的成熟和馬小軍的幼稚注定讓這種欲望無處安放,終究讓回憶以一種戳破幻覺又臆想修飾的方式得以釋放。
所有關于馬小軍的記憶是清晰又模糊的,那些有關于北蓓和米蘭的故事,早已分不清哪些是否真的存在過,它是真相和謊言的篡改、是真實和幻覺的想象、是個體和群體的糾纏,也是欲望的隱忍和噴發(fā),他的青春總帶有一層虛實難辨的色彩。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部讓人覺得意猶未盡的作品,倉促之間還在青春的迷宮里尋找著出路的孩子們已經(jīng)長成大人,有模有樣的用一切外飾證明他們的青春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而記憶這個不靠譜的東西,又是如何裝飾著自己的夢,無法體驗有關幻覺和真實的影像互相改變的瘋狂,所以這種手法通常用在恐怖片上,以致當影片達到拆穿幻覺的高潮時讓人頓覺無限悲哀。
姜文他或許只想講訴一個每個人都有的青春聚散的故事。在最初相識的時候,人們被各自獨特的性格或氣質(zhì)吸引,直到歲月磨光了彼此身上的菱角,將每個人深深包裹在看似堅固的雞蛋殼中瑟瑟發(fā)抖,以沉默和隱忍的姿態(tài)慢慢放棄了抵抗。
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以一種有點狂野和美麗的方式,如此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長經(jīng)歷。對于熟悉那段歷史的人來說,這可能非常感人,但對于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這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困惑和厭煩。姜文不僅是天才演員,還是天才導演。
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你帶來足夠的幫助,喜歡剪輯、影視的小伙伴們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相關的干貨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