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思考:參與督導的“三不”與“三要”
對于社會工作督導,相信每一位社會工作者都不陌生。社會工作督導具有行政功能、教育功能和支持功能,其關注點分別為被督導者組織管理的障礙、知識與技能上的不足和情感方面的困難。而要想使社工督導高效、成功的結果,離不開督導者與被督導者的共同努力。
下面本人便根據自己參與督導的經歷,站在被督導者的角度,淺談一下如何才能使社會工作督導更加高效??偨Y為以下三點——社會工作者作為被督導者參與督導的“三不”與“三要”。

一、不能做完全被動的接受者,要具有主觀能動性。
在社工督導中,被督導者≠完全被動,社工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督導前,社工應做好準備工作,如提前進行內部會議分析總結當下問題與需求、提前通過線上與督導老師有一定程度的溝通交流等。督導中,社工在集中注意認真聽、學、記的同時,還應在討論環(huán)節(jié)積極發(fā)表看法、主動參與討論。要想使一次社工督導的能量與成果最大化,就離不開社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二、不能過分依賴督導老師,要有獨立探索分析的能力。
督導老師不是解決者,而是賦權者和使能者。如果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比作題目,那么,社工是要從督導老師那里學會如何使用公式方程,而不是為了得到一個數字答案。
社工在工作中發(fā)現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可以求助督導老師,但不能寄希望于讓督導老師代替解決,更不能養(yǎng)成遇到問題不思考解決辦法先找督導老師的習慣。社工應具有探索和實踐精神,具有理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學習方法、積極實踐的意識。
三、不能讓督導浮于形式,要讓督導具有長遠效能。
督導本身不是督導的最終意義,督導結束的那一刻也不是一次督導的真正結束。在督導結束后,社工應針對督導內容認真進行內部消化與總結反思。如參與社工在督導后進行討論復盤,分享錄音、筆記,發(fā)表自身感悟與看法,最終就目前問題的解決方法、不足之處的改進細節(jié)、日后工作開展中的注意事項等達成一致。
如果督導結束后社工便把督導內容擱置不管,那么這次督導的過程無論多么精彩充實都無法起到它該有的效果,只有認真吸收、自我反思、學以致用、因地制宜、舉一反三,才能使督導具有長遠效能。

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以上便是本人對于作為被督導者如何高效參與社會工作督導的三點感悟。成功的社會工作督導可以幫助被被督導者完成既定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增進實務知識,而成功的社會工作督導絕不是督導老師單方輸出可以成就的結果。
作為被督導者,社工只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具備獨立探索分析的能力,認真將督導內容靈活運用、舉一反三,才能使參與的社會工作督導發(fā)揮最大效能。
注:文章轉載自社工中國網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155336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