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幫你在拼夕夕里砍一刀,但我再也不想用命換錢了「杰視幫」
每周上六天班,周末,就想躺著。
躺在床上,醒了,玩會兒手機;
累了,閉目養(yǎng)神,一上午。
點個外賣,吃完,坐會兒;
坐累了,回去,接著躺著。
瞥見凌亂的房間,但是明天又要上班了。
算了,還是不收拾了吧。
傍晚了,突然好難過。
屬于自己的一天,就沒了。
如果時光能倒流,或許應該出門走走?
算了,時光不會倒流,我也不愿出門走走。
還是繼續(xù)加班吧。
【文末有驚喜】

拼夕夕的故事,已經(jīng)發(fā)酵得差不多了。
年僅22歲的員工凌晨一點半下班猝死。作為旁觀者,惋惜,哀嘆,悲傷。
但不會震驚。
這不是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后一例。

996的福報,007玩兒命,拼夕夕硬核工作模式,已經(jīng)說不上是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必然趨勢還是扭曲病態(tài)的超速節(jié)奏。
但周瑜打黃蓋,一邊抱怨著不合理,但一邊又舍不得放棄“享有”這種不合理的機會。
為了生活,為了理想,為了錢,或許,還有為了熱愛。

這個事情發(fā)酵到現(xiàn)在,悲哀的是,大家仿佛已經(jīng)默認了加班猝死是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的常態(tài),多了幾分無奈,少了幾分震驚。
真正激起波瀾的,也不是因為這次的主角叫拼夕夕,而是緣于知乎下方拼夕夕官方賬號的一則評論:

底層的人民,社會的問題,人可以控制努力...這種刺人的字眼,和小米的女高管師承同門?

至于后續(xù)官方多次澄清,謠言也好,運營心寒不想干了也好,供應商背鍋也罷。講真的,我信,我都信。

天上沒有那么多免費的餡餅,一個能把市值做到過萬億的公司不至于連這點情商的公關都不懂。
至于央視點名,知乎官方下場幫忙砍一刀,以及股價暴跌,企業(yè)家的事兒讓企業(yè)家們聊吧,誰贏誰輸也不能讓我少加班一分鐘,也不能讓我多拿到一塊錢工資,我不在意。



我越來越在意的是,現(xiàn)在的我們,究竟為什么加班,我們的加班到底值得嗎?
好巧不巧,這周的奇葩說,有這樣一則辯題:

這題目真的就差沒在工作前面加上【設計】兩個字了,熱愛的設計工作令我頭禿,要不要辭職?
我很喜歡其中一句話,熱愛沒錯,錯在這份工作。

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的分支,設計這一行怎么也快算得上半個高危行業(yè)了。
不僅要有足夠的精氣神去應對無休止的熬夜加班該項目,更要有強大的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去面對甲方和運營的咄咄逼人。

尤其在大城市,無休止的加班和每周最多一天的休息,換來的或許只是僅夠維持基本生活的薪水,不敢出去玩,不敢生病,或許躺在床上讓腦袋放空才是最經(jīng)濟,最舒適的休息方式。

現(xiàn)實往往比辯論更加殘酷。
失去了激情,忘記了熱愛,拖著一副遲鈍的皮囊深夜加著班,要不要辭職?
或許要不要都太理想化了,現(xiàn)實應該是敢不敢辭職?

我們往往拿著熱愛當擋箭牌,覺得辭職之后難以找到另一份工作,或者另一份工作甚至更糟,所以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抱怨的同時選擇了隱忍。
這就像一場賭注,賭局勝負對半,買定離手。

熬過去了,你好我好,感謝公司的辛苦栽培。
沒熬過去?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江蘇90后設計師,上海90后設計師,這次這位年輕的女員工...
那么,這些血淋淋的教訓可以改變整個資本運作模式嗎?可以拯救員工們被壓榨的現(xiàn)實嗎?
很可惜,恐怕不能。
我們希望像電視劇中那樣,悲慘的現(xiàn)實點醒了人性的善良,資本與勞動力從此和諧融洽。

但很可惜,過了中二的年紀,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資本依舊會繼續(xù)壓榨勞動力。
但是,他們的警醒也不是全無意義的。
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哼一首《老子明天不上班》,回家找個桃花源歸園田居去...
這些是氣話,如果不是事業(yè)編制,如果不是家里有礦,我想很少有人能灑脫到說走就走,面對加班,該加還得加。

奮斗可以,但我們不能接受的是,吃得苦中苦仍是普通人。
加班OK,但我們要搞清楚,加班是為了什么?
央視新聞官方在微博發(fā)起了一項投票,大家的選擇也是很直觀了:

對于工作和加班,大家其實都很寬容,所以對于加班的目的,如果哥們兒耿直,或許和我會有一樣的聲音:
“加班不是為了錢還能為了什么,為了愛嗎?”

或許有朋友會說,因為大家都在加班,作為新人,不敢踩點下班。
即使是平級的同事,工作的內(nèi)容、難度以及回報都大相徑庭,在沒有任何變量統(tǒng)一的情況下去比較一個單一量,是初中物理控制變量法沒有學好的表現(xiàn),建議重修。

至于為了提升自己,為了成就自己,為了鍛煉自己...
打住,我問的是加班的目的結果,不是加班時候喝的哪個牌子的雞湯,這些泛泛的高尚說辭,最終也是為了漲工資。

加班的目的端正了,我們再來聊聊加班的閾值。
這和設計有一個完全相反的原則,設計在創(chuàng)意時講究找參考,但探尋的自身加班限度時,最大的忌諱莫過于參考別人的生物鐘。
前兩年,互聯(lián)網(wǎng)風傳業(yè)內(nèi)成功人士的睡眠時間,扎克伯格一天只睡4個小時,奧巴馬、馬斯克一天只睡6個小時,王健林每天4點起床健身,李嘉誠每天6點起床打高爾夫...

我一直無法理解,宣揚這種行為的意義在哪里,讓我每天只睡4個小時,我也創(chuàng)辦不了facebook,相反,我可能會進醫(yī)院。
我也沒有健身卡,4點起來不會健身;我甚至沒摸過高爾夫球桿,6點起來也打不了高爾夫球。

成功人士的精神與履歷值得我們拜讀,但并非所有的行為都值得我們復刻。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生物鐘更是如此。
工作與生活的比例是每個人自己去探索的,這種東西,沒有容易到抄襲就能抄出正確答案的。

加班的閾值每個人都不相同,有人天生適合工作到一兩點,有人工作到十一點就已經(jīng)是極限了。
大家都不是十二三歲的活力無限了,不要去過度挑釁自己的身體,放過自己也是成熟的標志。

在這個社會節(jié)奏下,即使是號稱佛系的成都,半夜的寫字樓也照樣燈火通明,我們不能拒絕奮斗,但同樣不要拒絕生命。
任何事情都不要矯枉過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就夠了。
所以,你依舊可以讓我?guī)湍阍谄炊喽嗬锟骋坏叮量鄵Q來的薪水當然需要精打細算,雖然,我沒有這個軟件。

但是,我可以調(diào)侃自己是打工人,是底層人民,在用命換錢。我可以這么說我自己,但拼夕夕不行,也不配。

借用《心靈奇旅》中的一句臺詞:靈魂不會擊垮你,生活也不會。

逝者安息,愿世界那頭只有21克純凈的靈魂;
生者銘記,愿世界這頭對逐夢者的溫柔早點到來。
歡迎關注【杰視幫】公眾號
更多設計驚喜咨詢,電商合成免費教程第一時間等你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