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高胡:與廣東音樂




上一期我們探討了改革高胡背后的故事,
這一期我們將和大家介紹高胡對廣東音樂的影響。

? ? ? 盡管高胡誕生至今不過百年,其多元的音樂形象不但能適應(yīng)多種場合的需要,還促進了“軟弓”組合的興起,這對廣東音樂的影響卻可謂深遠。
? ? ? 最早,廣東音樂所用的樂器組合為“硬弓”組合,多以二弦、竹殼提琴、月琴、三弦及喉管等樂器配合而成。這類樂器定弦緊硬、音色洪亮有力,故被人們稱為“硬弓”組合。清代早期粵劇常在曠野的露天戲棚演出,戲班流行上演以武打為主、演唱為輔的“提綱戲”。樂隊多用嘈雜鏗鏘的打擊樂,以配合表演中的高昂激動情緒,同時配上演唱者高亢的唱腔,以便臺下觀眾聽清演出,因此伴奏的旋律樂器若非鏗鏘雄壯,便無法配合演出,于是當時的粵劇“棚面”多使用音色剛勁有力的“硬弓”組合。

? ? ? ?但自20世紀20年代高胡創(chuàng)制以來,以高胡、揚琴、秦琴為核心組成的“軟弓”組合逐漸興起并代替了原先傳統(tǒng)的“硬弓”組合。“軟弓”組合以高胡為領(lǐng)奏樂器,高胡在“軟弓”組合中的角色與“硬弓組合”中的二弦相同,且高胡作用比二弦更為廣泛:高胡音色清亮優(yōu)美,能剛能柔,不論強弱快慢,高胡都能靈活把握。如今,“軟弓”組合已在粵樂受眾心目中升級為“傳統(tǒng)”,高胡更是被譽為粵樂、粵曲、粵劇中的“靈魂所在”。

本期分享到此結(jié)束,下一期我們將帶您走近粵劇音樂中的高胡。我們下期見,再會!
參考資料:
[1]吳迪:《嶺南樂器的樂種學闡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91-209頁。
[2]《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6年,第45-54頁。
[3]廣東省戲劇研究室:《粵劇唱腔音樂概論(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第379-381頁。
[4]王子慧.:《高胡在嶺南傳統(tǒng)文化中的蛻變》,《音樂時空》,2016年第4期,第26-27頁。

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出品: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
承辦: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負責人:鄭敏執(zhí)
行負責人:王曉青/李靈漫
總監(jiān)制:鄭敏/王曉青
內(nèi)容總監(jiān):鄭敏/李靈漫
視覺總監(jiān):王曉青/麥曉琳
視覺設(shè)計:李嘉/戚文怡
項目秘書:陳穎君/黃鳳儀/黃嘉嘉
文獻翻譯:朱正一執(zhí)行:音博文化傳播志愿者團隊(撰文丨音樂學系2021級唐海雯,傳播助理丨藝管系2021級劉?。?/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