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7萬吐蕃軍的不是高適?《長安三萬里》的史實與兵器復原真實嗎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時之沙
字數(shù):2760,閱讀時間:約7分鐘
編者按:今年暑期檔名聲最大的歷史題材電影,那大概就是有再現(xiàn)大唐美譽的《長安三萬里》。按理說作為一個高度藝術化的動畫電影,去嚴格審視他們的歷史復原多少有些苛刻,但既然如今網(wǎng)絡上,對于這部電影的復原吹捧之聲不絕于耳,那么本期就聚焦于電影中展現(xiàn)的唐代軍事,談談這部電影的復原是否真的能算貼近歷史。

在電影的開頭,便是唐朝廣德元年爆發(fā)的唐-吐蕃戰(zhàn)爭。不過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并不是令人津津樂道的郭子儀退吐蕃,而是在西南的第二戰(zhàn)場上,帶領劍南節(jié)度使的高適與吐蕃軍隊的戰(zhàn)爭。

作為動畫電影中,第一次再現(xiàn)的吐蕃人形象,電影制作方所復原的吐蕃鎧甲,是參考了18~20世紀西藏鎧甲。雖說在《通典·吐蕃傳》中記載,吐蕃人“人馬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而且藏區(qū)在武器鎧甲方面,算得上是東亞的活化石,但電影所參考的藏甲,和吐蕃畢竟也是跨越一千多年的時光,能參考的價值也就非常有限了。
考慮到《通典》中,還記載吐蕃人的鎖子甲“周體皆遍,唯開兩眼”,所以真要復原,具有類似特點的波斯、中亞風格鎖甲,反而比近代的藏甲更具參考價值。


當然,如果說參考波斯、中亞風格的鎖甲來復原吐蕃鎧甲,會給制作組大幅增加難度的話,其實也完全可以參考流傳下來的吐蕃壁畫。尤其是吐蕃寬松的套筒臂甲,與當時西北唐軍的臂甲有明顯區(qū)別。不過與壁畫進行對比,其實又有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電影中吐蕃人的發(fā)型服飾。電影中被俘虜?shù)耐罗怂艮p發(fā),與出土的吐蕃壁畫中的吐蕃人蓄發(fā)纏巾的形象差別較大,更像是吐谷渾或突厥人。


除此之外,電影中吐蕃兵使用的長矛、藤牌也有問題。電影中的藤牌,是中國明清時期的藏區(qū)所使用的鐵條固定藤條制作而成的藤牌。雖說從壁畫來看,作為吐蕃殘部建立的古格王朝有使用藤牌,但很難確定吐蕃是否也會使用類似造型結構的盾牌。而且考慮到《通典·吐蕃傳》中記載吐蕃的武備“兵器有弓、刀、楯、桕、甲、胄”,所以吐蕃人所使用的盾牌,可能也是某種個體較大的木盾,而非較小的“排”。

再來看長矛,電影中的長矛算是出現(xiàn)了古裝劇的通病,那就是矛的長度做的太短。按照《通典》記載,唐代的槍長一般為“一丈八尺”,依照唐尺計算大約超過5米左右。在此基礎上,吐蕃人使用的長槍更是“槍細,而長于中國者”,但這些在電影中都沒有表現(xiàn),考慮到動畫制作,不需要像影視劇那樣,考慮道具和群眾演員的訓練帶來的難度,動畫中依然沒有按歷史情況還原唐代和吐蕃的長矛長度,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槍的長度不僅是兵器外觀的問題,也直接影響了電影中的動作呈現(xiàn)。比如電影中高適在年輕時,帶領偵查馬隊與契丹騎兵作戰(zhàn)時,他們列陣時便表現(xiàn)的極不合理。在歷史上正常的狀態(tài),前排刀盾手的作用,是幫助長槍兵遮擋敵方弓箭、梭鏢一類遠程武器的打擊。
而在貼近近戰(zhàn)時,長槍兵依托槍的長度,在較遠的距離攻擊或迫將敵方騎兵逼停,刀盾手趁機通過攻擊馬腿等部位打擊敵方,但在電影中太短的長槍,在布陣后槍頭甚至無法超過刀盾手的站位,這就更不可能在敵方騎兵沖擊軍陣前逼停對方,這也就是為什么電影中的會成步兵列陣一沖就垮的迷惑行為。

不只是槍的長度,電影中的槍頭也有很大的問題。不知是電影制作時,是為了表現(xiàn)自身的藝術設計能力,還是電影尋找的參考對象出現(xiàn)了問題,電影中高適所使用的槍槍頭與歷史上唐代槍頭差別極大,更像是明清時期所使用的槍頭。


再比如電影許多的鏡頭中,不知是建模的失誤還是對鎧甲結構的誤解,臂甲竟然被壓在了身甲下,這樣穿著鎧甲的士兵將很難抬起手臂揮動武器。


在說完裝備問題后,還要說一下電影中困住七萬吐蕃兵的甕中捉鱉之計,單純從電影中的地形來看,高適的計策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尤其是高適還攻破吐蕃營地,這在古代對軍隊士氣可謂已經(jīng)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不過吧,計策沒有問題,但是里面的人物人設……就很怪。

不談李白、杜甫等詩人,不管是開頭出現(xiàn)的宦官程元振,還是安史之亂部分出現(xiàn)的哥舒翰,他們的人設與歷史上相比,就實在有些顛覆性了。

首先來看程元振,在電影中的程元振形象,不僅正氣十足而且頗為勇武。但是在歷史上嘛,雖說程元振作為漢唐特色武職宦官,可能確實能上陣殺敵,但這位在港劇中,曾以大反派形象出場的程公公,不僅不是啥肅清朝政的名臣,甚至算得上是唐代堪稱樣板的奸宦。
程元振先是誣陷元瑱、裴冕,以至“來瑱名將,裴冕元勛,二人既被誣陷,天下方鎮(zhèn)皆解體”。也正是藩鎮(zhèn)對程元振的不滿,讓電影中的這次唐-吐蕃戰(zhàn)爭中,在“吐蕃、黨項入犯京畿”時,“下詔征兵,諸道卒無至者?!?/p>
換言之,如果這位被評價為“蕞爾之身,合當萬死”的程公公,如果真這么大搖大擺的離開權利中樞,大搖大擺的去對他恨之入骨的藩鎮(zhèn)去傳旨施壓,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倒也的確是勇武過人。

再來說哥舒翰,電影中對于潼關之戰(zhàn)時,哥舒翰已經(jīng)中風不起的確是符合歷史,而且潼關本身毗鄰黃河,也是制作組難得用心之作。不過對于潼關之戰(zhàn)的展現(xiàn),對哥舒翰的還是有一定美化的,先是刪除了因哥舒翰對“以精銳回誅國忠”的“許之,未發(fā)”而引發(fā)的雙方內(nèi)耗。
而潼關之戰(zhàn)的大敗,除了在朝廷逼迫下哥舒翰慟哭出關,更是有“謂乾祐(安祿山部將)兵少,輕之,遂促將士令進”,最后才導致了哥舒翰此戰(zhàn)大敗。除此之外,哥舒翰在守潼關時,還公報私仇,用“偽令人為祿山遺思順書”的手段,誣告并未參與叛亂的安祿山堂親安思順謀反,導致“思順及弟太仆卿元貞坐誅,徙其家屬于嶺外,天下冤之?!?/p>

▲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二號功臣李光弼,便是出身契丹的番將
另外,《長安》作為主角的高適,其實是把很多人事跡放到他身上。比如大破吐蕃的是劍南節(jié)度使、與杜甫私交很好的詩人嚴武,而高適卻曾被吐蕃大破劍南西山諸州、城。當然了,劇情為塑造高適進行適當?shù)母木幉o不可,況且也并未對嚴武進行丑化。
總的來說,瑕不掩瑜,《長安三萬里》對歷史的還原、盛唐氣象的塑造還是很成功的,算得上國產(chǎn)動畫電影之光了,希望未來能有青出于藍的作品繼續(xù)涌現(xiàn)。
參考文獻
《通典》
《舊唐書》
《新唐書》
《中國古代壁畫精粹》
《西藏瑰寶:吐蕃、分治時期壁畫精選》
《古格王宮壁畫·科迦寺壁畫》
指文圖書·《中國古代實戰(zhàn)兵器圖鑒》
《手臂錄·無隱錄釋義》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時之沙,任何媒體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