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之批判】
(出自王世宗教授《必然之惡——文明觀點下的政治問題》一書,第四章〈社會與人倫〉,頁110-113。)
注重現(xiàn)實利害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必重視個人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這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成熟 」過程以及得以獲致成功(i.e. social success)的基礎(乃至是成功的結(jié)果),也就是避免被社會「邊緣化」(marginalization)的努力,其實這根本是教小孩老成的「庸俗化」(vulgarization)選擇 。據(jù)此,「世界是由意見所統(tǒng)治」(Opinion rules the world.),道德是由社會性需求推移而成並以社會教育灌輸於人心(moral socialization),而常人所謂的「名聲」(reputation)就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What people say to your back is your standing in the community.) ——如以「成就他人所未能成就者」去定義「成功」(此與「物以稀為貴」同理)——因此在社會上深受歡迎的人雖不必是極其平庸的人(凡人也不以平凡為貴),但絕非偉人 ,畢竟社會價值(social values)首重平等與安全且不支持批判精神,而偉人不可能妥協(xié)或從俗,於是可知「好名」一方面是社會化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卻是反社會化的企圖,因它既隨俗又欲超凡。凡人與群體接觸時,一開始害怕與眾不同最後又不喜與眾相同,這是社會化成功後對自我消失的惶恐,因社會化成功不表示處世的成功,故個性的講求是一般人在無法出類拔萃的情形下所採行的自尊之道(Egotism is nature’s compensation for mediocrity.),這依然是社會交際的表現(xiàn),或說是社會化的延伸(不求超越社會),而非出眾獨立的行為,所以個性的展現(xiàn)總是大同小異,可見社會化是集體化,它永遠反對「出人頭地」或所謂「強出頭」(理論上社會化是社會得以延續(xù)以及文化得以傳承的方法)。因社會是眾人組成的世界而非凌駕個人之上的霸權(quán),「人類的社會」(human society)與「社會化的人類」(socialized humanity)實為一體兩面而無先後關(guān)係 ,故個人在社會化方面的失敗或是屈服於社會強勢的無奈均不可稱為受害,如追求權(quán)勢者受當?shù)榔蹓?、或愛慕時髦者被先進以落伍相譏,這都是自作自受而怨不得人(Pride scorns the vulgar, yet lies at its mercy.);蓋社會化是庸俗之人(men of the world)相互激盪(社會學者則稱此乃個人與社會交流)而促成的「大勢所趨」(凡人性格可能因互動而強化 )——所以沒有人完全「被」社會化——然人人有責的局面絕不會造成人人無責的效果 ,可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江湖中人的自欺欺人之說,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成為處世箴言,正是因為人人對外懷有猜防與惡意(若「害人之心不可有」為真實則無庸再主「防人之心不可無」cf. ‘Beware of no man more than thyself.’)。基於社會化主張所推行的「社會教育」必徘徊於教化與同化二端之間——其結(jié)果是教弱者模仿強者的「濡化」(acculturation)——因它一方面欲啟迪人心,另一方面卻不欲人批判倫常(故有「以禮防民」之說 ),其目標是塑造標準國民,然國家素質(zhì)並不是且不應固定不改,萬眾一心對國力或可強化,但對文明恐為有害,此種利弊同在而又弊大於利的情狀實為政治改革的常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