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澂名窯:漫步澄城堯頭窯遺址
2017年9月22日,在國家文物局的組織下,我跟隨考古勘探培訓班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到澄城縣城西南10公里的堯頭村,游覽了這里的堯頭窯遺址,成為我到達的第656處“國保”單位——
?
渭南的澄城縣歷史悠久,原本被稱作“澂城”,寓意為水清而靜。因為徵和澄同音,所以后人誤為澄。這里流傳著一段民謠:“三月二十三滴一點,跑到堯頭買大碗?!币鉃檗r歷三月二十三如果下雨,莊稼收成好的話,就可以放心地去堯頭村買大碗吃飯了!?
由此可見,堯頭窯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一直與當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過去由于這里交通不便,所以從未進行旅游開發(fā),除了專業(yè)研究人員之外,大家對這里知之甚少。?
當我們走下大巴車,眼前的景象令人大吃一驚,這里已經建起偌大的停車場,乘坐免費的觀光車就可以到達下方的堯頭老街,那里的商業(yè)氣息十分濃郁,配套的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從老街出發(fā),逆時針方向圍繞遺址漫步,各類房址、窯址和廟宇依次出現(xiàn)在眼前,可以想象此地曾經繁華的景象。
?
1、清代商鋪窯
順著老街,自東向西行走,右側出現(xiàn)一座破敗的窯洞。通過旁邊的展牌,才知道它是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商鋪窯,空間較大,存貨較多。因為位于堯頭窯制瓷的中心,各窯的瓷器燒成后多集中于此,然后批量零售給各路商客。
?
2、后坡
離開主要的人流,我獨自跑到旁邊的坡上,周圍是一片破敗的房屋,乃曾經的居住區(qū)。這里原有十余戶人家,多為李姓,做黑窯和碗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陸續(xù)搬到堯頭新村和南城新村。
?
3、黑窯燒造區(qū)
行至山路的盡頭,河岸邊的山坡上,遍布著燒造黑瓷的窯址。這里的燒造者多以后坡村的宋家道和南關的李、宋、白、郭姓家族為主,燒造罐、壇、盆、枕、燈、筆筒、酒具等器皿,因為它們均為黑色,所以被稱為“黑珍珠”。
?
4、道光瓷窯
對面是一片瓷窯林立的景象,走下山坡,置身其中,開始堯頭窯核心區(qū)的旅程。路邊最顯眼的地方,矗立著一座始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瓷窯。它由耐火磚和廢棄的匣缽堆砌而成,由雙回風煙道、落灰坑和煤爐構成,乃北方地區(qū)典型的饅頭窯,窯內可裝800—1200件瓷器。
?
接下來,經過宋家城和古家城,路邊廢棄的瓷窯一個接著一個,匣缽壘砌的護欄,瓷片鋪設的地面,極具特色。講解員指著下方的西河說道:“這條河不僅是運送貨物的要道,而且是燒造瓷的泥漿區(qū),河道中間修建著一座龍王廟,起到鎮(zhèn)水辟邪的作用,當然有時候大水也會沖毀龍王廟。”
?
5、甕窯燒造區(qū)
行至最西端,又出現(xiàn)成片的瓷窯遺址,周圍被堆積如山的瓷甕環(huán)繞,原來這里是專門燒造這甕的區(qū)域,燒造者以龍灣、周家洞、周家溝、杜家灣、趙家咀的周、杜、趙、景姓家族為主。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里依然有二十多座瓷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明清時期的老窯,鼎盛時年產甕、盆、缸十萬余件。
?
6、四進瓷坊
甕窯燒造區(qū)有一座奇特的四進瓷坊,窯洞經過先后四次建成,時間延續(xù)達一百年。由此可見,因為這里不斷地繁榮,所以甕窯中心區(qū)域的地皮緊張,隨著生產規(guī)模擴大,只能改造窯洞獲得更多的空間。
?
7、周家洞
登上山坡,一座古老的門洞出現(xiàn)在眼前,上方赫然寫著“大通道”三個大字,另一側寫著“周家洞”。它修建于明代,過去是通往蒲城和白水等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瓷器外銷的主要通道。穿過這座門洞,又是另一番景象。
?
8、周家家廟
周家洞的內側不遠處,有一座周家家廟,雖然已經破敗不堪,但是還可以想見當年的氣魄。它的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道光二年(1822),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是周氏子弟上學的初級小學,每到年祭的時候,這里的活動極為隆重和熱鬧。
?
隨后繞過的一條山溝,應該就是周家溝。這里密集的建筑舊址,應該就是周姓族人曾經生活的地方。路邊遍布被荒草淹沒的院落,倒塌的磚墻,裸露的木柱,過去的繁華仿佛過眼云煙。
?
9、龍灣
最后,我們來到一個叫龍灣的地方,此行就基本接近尾聲了。這里原本居住著李、古、杜、宋四姓,十余戶人家,多為甕窯的燒造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陸續(xù)搬到堯頭新村和南城新村。
?
10、窯神廟舊址
告別荒涼的窯址區(qū),再一次回到熱鬧的老街,迎面而來的是一處窯神廟的舊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有人認為這里的神殿有唐代建筑的風格,供奉著堯、舜、禹,所以又被稱作三圣廟。如今,這里是白家瓷坊,也是堯頭窯書畫攝影俱樂部和堯頭陶瓷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
11、元代瓷窯遺址
即將離開堯頭窯的時候,我拐進道路下方的小吃街,無意中看到這里的元代瓷窯遺址,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差一點兒錯過最重要的遺跡。堯頭窯燒瓷的歷史起源于何時?一直是困擾著研究者的問題。
?
據明代縣志的記載,澄城“瓷砂始于唐”,這是有關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明代這里得到很大的發(fā)展,縣志中曾經記載征收窯稅,每年大約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通過小范圍內的試掘,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明、清、民國幾個時代的地層,但是從未見到明代以前的文化層。如果這處窯址真的是元代的話,那么無疑是堯頭窯考古史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