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悖論-黑川雅之-經(jīng)典日本設計理念

從逆向思維中顯現(xiàn)出來的真相
物體反轉變成空間,空間反轉變成物體。建筑物如果反轉,是否會變成家居呢?
生疏感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器具或家具偶爾有些生疏感也會讓人覺得舒服。比如換個新地方,那個不同以往的空間就會讓你感動。因為不一樣,才令人難忘。
物與人,人與人,各種關系都應該重新考量。設計一件東西,其實就是生疏感的設計。
設計的目的是要探尋美。反轉是一種方式。通過反轉,我們可以去除先入為主的固有觀念,從而得到一些意外的發(fā)現(xiàn)。從餛鈍派生出了形形色色的物質,我們把這些物質重新還原到混沌狀態(tài),通過一種類似“二次分類”的構想,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物質”。這個過程就是“回歸原點,嘗試再發(fā)現(xiàn)”,可以說這就是一種“反轉”。
接觸異文化,必須是積極的,主動的,才會感到欣喜。如果你能發(fā)掘某種異文化的原動力,那么即使遭受沖突,也能被他感動;反之,如果你處于一種被支配地位,不僅不會感動,還會很痛苦。與異文化的接觸,最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地達到共存的效果,過于急躁則會引發(fā)混亂。
所謂多樣化,就是指差異的存在。多樣化文化的共存能夠促進生物的成長和進化。
在西方,為了研究哲學,人們會竭盡全力把概念的定義明確化。因為在哲學領域,概念哪怕有一點點模糊,則一切無從談起。西方的哲學,就是把概念組織起來,形成理論。類似“像磚瓦一樣的部件”這樣模糊的概念,無法構建起牢固的哲學大廈。在西方畫中,一塊畫布要全部被涂上色彩,不留余地。西方的思想也是這樣,一個思想體系要全部被概念充滿,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體系。這就是知性優(yōu)先的西方世界觀。
與之相對,東方的思想體系則從一開始表現(xiàn)出對曖昧的容忍。為了消除不安,大家也試圖去制造一些概念,但是我們都清楚。概念并不能從愛美狀態(tài)中掙脫出去?!案拍睢边@東西,是從明顯的高出一截的意思中歸納出來的,因此它在產生的瞬間,周邊就不可避免地會有曖昧存在。
在東方的思想體系里,世界并不是概念的綜合體。概念需要經(jīng)由曖昧而不確定的領域的中介而集結成群,僅僅依靠概念本身,不能構成我們這個世界
萬物都在流動,永無止息。空氣的流動,光與能量的流動,人的意識的流動,包括語言的含義。在一個空間里,“氣場”的流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情緒。
每個人都只生活在“當下的瞬間”,生活在“腳下”這片土地,“當下”之中,其實包含著對過去的記憶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這種意識中的無數(shù)個“當下”互相連接就形成了流動。當你說“這片土地”時候,其中包含著,你從“這片土地”向“那片土地”移動時所見到的風景。你之所以要移動,包含著你對那片土地的憧憬和夢想,同時對這片土地也包含有期待和失落的意識流動。
????
文學和設計都是一樣,所謂溝通,就是刺激。無論是小說還是設計,你都無法像給別人一樣東西那樣,都不過是一種刺激。這樣說起來,設計就是一種挑釁,其目的就是帶給消費者一種挑釁。
文化就是記憶與愿望的集合體。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國家文化,或名族文化,或個體文化,都是各自的記憶與愿望的積累重疊,從而形成了各自文化的特色。這種多樣化的文化特色相互沖突,造就了多樣化的社會。
設計就是要壓制你的表現(xiàn),或者干脆消除你的表現(xiàn)。簡約的設計,也是克制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酥频奈幕呛喖s化的根源
不是設計外表,而是探索本原
個性是觀察者眼里看到的東西。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個性反而是個約束自己的東西。
所有的物體都是由表及里的多層構造。表層一般是可以觸摸的“材料”,還有可視的“外形”或“色彩”。再往深處一些。就是力學上的協(xié)調感,也就是說能夠令人感覺愉快或不愉快的所謂生理方面的感覺。這種生理上的感覺固然與外形或色彩有關,但在其背后,則包含著這個物體與人之間關系的記憶和經(jīng)驗
原型存在于形態(tài)和思想之間。原型存在于鏈接形態(tài)的位置上,然而,思想要對原型的本質提出質疑,在這個思想的維度上,原型也占有一席之地。到了這個層面上,物質性突然消失。思想或哲學性從這個形態(tài)脫離,在更深層,即非物質的階段,既不是美學意識,也不是哲學,我們應該用素材或形態(tài)來涵蓋直至這個深層的所有因素,一次來進行思考。例如三宅一生的三個原型:
????一塊布:源自日本和服
????PLEATSPLEASE:把服裝制作的流程顛倒過來,無論是襯衣還是裙子,先從裁剪縫制開始。
????A-POC:省略線織布,裁減環(huán)節(jié),直接用線,電腦織成衣服
詞語是表達概念的工具,也是理論的出發(fā)點。概念用詞語表達,然后形成思想。
縱然先有理論存在,也不能產生好的設計。當一個設計在你的腦海里出現(xiàn)的時候,那只能是一些概念。然后,當你的設計逐漸完成的時候,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變成語言,這時,腦海里的設計已經(jīng)逐漸成形了。
所謂設計,就是把已經(jīng)存在的東西喚醒并催生出來。設計師只是把完成的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提取出來,讓人看到。這個思想,最初只是詞語,然后形成概念,最后成為理論。
世界是一個微笑的群體
思想的顆粒與其他思想的顆粒各自獨立,獨自浮游,保持著非連續(xù)性,通過共振形成一個群落。
世界就是微小的群落。這些群落通過留白或間隔的中介,發(fā)生非連續(xù)的連續(xù)性,從而形成世界。
格式塔心理學
沒有整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圍堵而成的空間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整體,建造這樣的空間,需要把整體都圍起來;而沒有整體的物體創(chuàng)造空間,只能憑借周邊的曖昧的空間來建造。
以細微的點位中心的思考,一級這些點聚集成為群的野生感覺般的情景,并非一定是原始性的,也暗含著一種未來技術的可能性。
●整理的時代向檢索的時代
●系統(tǒng)時代向機器人時代
探尋最原始的風景
住宅以外的建筑,只是把住宅的某一部分強化了。住宅里就是我們濃縮了的生活。住宅有兩個原點:一個是洞穴一個是樹木。
這個時代已經(jīng)變成了物質的時代,物質正在其四周不停的構建”物質的空間“。以前,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物質所發(fā)散出來的氣場令人感到舒適?,F(xiàn)在,物質導出充斥,擁擠不堪,氣場也混亂不堪。環(huán)境是由物質所發(fā)散出來的氣場聚集而成的空間,就算可以改善環(huán)境,但是對于空間,無論如何努力,也改善不了。因為,構成環(huán)境的基本元素就是物質,而弱項改善環(huán)境,就必須消滅物質,或添加物質,或對物質本身進行處理,除此之外,別無良方。
物學的”物“的含義是:根據(jù)人的意識而分類的所有概念和這些概念所依托的存在物,以及這些物質的總和。
設計就是為了自己而進行的一項事業(yè)。
概念并非先天存在。人類感知事物,并將其含義歸納起來而形成概念。人們通過對概念的語言化使本來不穩(wěn)定的餛鈍世界得到些安寧。
由敬畏之心產生的審美意識
新產品就是要將原有產品的印象打消,回歸到一切存在物的故鄉(xiāng)-混沌,在混沌中重新進行構筑,再次分類,然后才能產生出來。
因為人類一直處于不安狀態(tài),所以他們要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因為他們生活不穩(wěn)定,所以要努力使自己的社會和組織變得更加靈活;因為他們要面對悲傷寂寞甚至死亡,所以他們要珍惜生命;因為毀滅,才催發(fā)生命的綻放····,諸如此類的感覺才是野生的感覺,可惜今天的人類已經(jīng)將這些感覺差不多都拋在腦后啦。野生的感覺枯萎了,取而代之的是既安全又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而在這個環(huán)境卻在不斷的剝奪著人的生命力。
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
做一個全能型人才,設計師要成為傳播者
設計就是直言相告。藝術就是一種告白,不是對方要求,而是自己主動開口。它可能是你自己一直堅持的某種主張,也可以是一直沒有說出來的秘密。
活著是為了發(fā)現(xiàn)美
再新的設計也會過時:新鮮感,被認為是設計中的重要因素。年輕的設計師身上那種新鮮的感覺,經(jīng)常令我們心情舒暢,而且令人興奮。有些特別標新立異,喜歡賣弄的設計自然令人手足無措,但其中包含的率真和感性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
為自己設計:一個設計,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它絕對好不到哪里去,就算是為別人而設計,也必須先過了自己這一關。自己都覺得不好,那絕對做不出來好設計。
漂浮的思想群落
在東方,思想不是指哲學體系,而是美學意識。我們不是追尋正確,而是追尋美。因而我們所重視的,不是正確的思想,而是美的思想

感覺這本書把經(jīng)典的日本設計理念呈現(xiàn)了出來:對于美的思考,對于文化的探索。有兩個群落介紹了日本文化中的死亡和性的考究。
并沒有記錄下關于日本文化中的內容,防止自己在面對日本設計師產品時對其形成先入為主的偏見。
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是愿望和記憶的集合。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同時,也是在選擇自己崇尚的文化。消費品設計的最后會走向形而上的思考或是宗教。比如“蘋果”,“索尼”似乎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除了文化的設計,還有生產的設計,比如之前的流水線,比如各類車床,手術臺等等。生產的設計是由誰來推動的呢?設計師嗎?
人類社會的矛盾的根源是膨脹的欲望和有限的資源的矛盾。當人的欲望遠小于生產力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太平盛世。例如唐朝。反之,就容易形成掠奪和戰(zhàn)爭。
文化的產品是去引導社會意識,形成運動,比如人權運動,環(huán)境保護運動等。生產的產品的目標是擴大生產力,例如潮汐能發(fā)電機,智慧城市等。
21世紀,日本的產品設計少有新的載體出現(xiàn)。更多是在20世紀的載體上賦予新的文化,或者進行深加工。比如還是那個電梯,還是那個洗衣機,運用了一些新技術,新材料,新造型。
生產的設計最發(fā)達的還是德國和美國。關注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和產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
在未來,我國在文化的設計和生產的設計上,都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文化的設計的狀態(tài)會是百家爭鳴,會有越來越多的個人品牌出現(xiàn),構建起文化消費網(wǎng)絡。這里的競爭其決定作用的并非是渠道而是內容,文化和美。支撐起這樣的文化網(wǎng)絡的需要怎么樣的產業(yè)關系呢?當創(chuàng)新制造企業(yè)開始走向文化消費產品時,我們可能更需要警惕。因為商業(yè)上,企業(yè)總是希望人越來越多的消費和浪費,這樣才能有所利潤。如果這是企業(yè)的本性,無法改變的話,對應的資源再利用應該更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