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出皎兮,皎人僚兮”、“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吟詠明月的古詩詞不勝枚舉,詩人騷客賦予了月亮太多美好的描繪,寄托了各種復(fù)雜的感情。

楊雨先講了《詩經(jīng)》中《東方之日》、《月出》、《日月》等詩用日或月比喻美女的詩句; 她認為描寫美女最重要的文章有兩篇——宋玉的《神女賦》和曹植的《洛神賦》。

提起南朝時期大文人謝莊的《月賦》,她認為這奠定了后來的唐詩宋詞用月色來形容美人的基本基調(diào),將月色和美女完全融合,說當古人的相思濃烈到必須表達的時候,多以月寄相思。

接著,楊雨以李清照的《一剪梅 · 紅藕香殘玉簟秋》為例,向大家描繪了古人的 " 賞月三元素 ":相思、月色與西樓。把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與范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相比較,李清照詞中的愁是游走的,描寫得靈動、細膩和婉約,楊雨說她更喜歡前者。

在許多古典詩詞里,和愛情相關(guān)的最佳賞月地點都在西樓,提起西廂、西樓、西窗,都能聯(lián)想到美好的愛情故事。

古人拜月,認為月亮的永恒可以超越時間。據(jù)楊雨說,她有一次在北京參加一個學(xué)術(shù)研討會,晚上一位同行的教授感嘆“這可是蘇東坡見過的月亮”,在場的中國學(xué)者竟沒有一個人敢接。

同樣是寫西樓,在辛棄疾詞中所描寫的西樓又是另外一種風格。楊雨賞析了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木蘭花漫》,該詞把文學(xué)的浪漫和科學(xué)的神秘結(jié)合在一起,連發(fā)七問,十分有趣。辛棄疾這首詞上闋主要是用月亮以及跟月亮相關(guān)的典故和文化內(nèi)涵,下篇轉(zhuǎn)入他寄托給月亮要傳遞的一種情感。辛棄疾從他的想象中領(lǐng)悟到了月亮繞地球轉(zhuǎn)的科學(xué)規(guī)律。

古人用“嫦娥”這個意向代表月亮,這個意向表達著人們長生不老的生命期許和天長地久的愛情向往。古人是怎么賞月的呢?楊雨賞析了北宋著名詞人姜夔的名作《暗香》,提出冬春之季月夜賞月三元素——月色、梅花、笛聲。大家在她的賞析中仿佛進入姜夔筆下那種湖邊月夜聽笛賞梅的美好意境。

最后,楊雨特別提到了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的《觀月記》及詞作《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在湖南的金沙堆,達成了中秋賞月的最完美境界。張孝祥在其《觀月記》中提出過中秋賞月要同時達到四美才是最完美的境界——月色、臨水、空曠、孤獨,原話是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

楊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賞析古代詠月的古詩詞,不時與觀眾互動,又在最后熱情地回答了大家的提問,解讀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她認為,中國社會的所有的文化的基礎(chǔ)是農(nóng)耕文化,古人對自然的觀察是細致入微的,把對自然的體悟藝術(shù)化、審美化,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并且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

聽楊雨賞析詠月古詩詞,輕松愉悅,意境優(yōu)美,月色朦朧中,仿佛美人在眼前,親人在身邊,一切都十分美好,聽者如穿越時空,通過美到極致的意境與古代詩詞大家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