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色彩:看遍世間繁華,方知“國色”傾城

說到傳統(tǒng)色,你會想到什么?
是周董歌里那句“天青色等煙雨”,
亦或是冬奧會開幕儀式上
令人眼前一亮的24節(jié)氣倒計時?

天青、月白、蒼綠、黛藍、絳紫、妃紅、十樣錦……
當這些名字裊裊娜娜地襲來,只有中國的顏色,才能這般,美得不可方物。
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走進中國傳統(tǒng)色的前世今生。


“顏色”其實在古代最早的時候并不是指顏色,是代表“容貌面色”的意思,到了唐朝,才開始以“顏色”一詞作為自然界色彩的統(tǒng)稱。

唐朝當時的綜合國力世界頂尖,文化開放包容,國富民強,關于衣食住行的文化藝術(shù)美學需求也空前繁盛。

不同領域?qū)τ陬伾难邪l(fā)應用技術(shù)也很嫻熟,衍生了最具代表的“唐三彩”,草木染,唐妝等,同時也締造了中國最早顏色體系的概念。

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來自于天地萬物,也來自于我們古老文明的想象力,以“觀念”為主旨,注重色彩的意象,追求“隨類賦彩”、“以色達意”的色彩觀念。
不同于西方的是,中國的配色是以正色、間(雜)色來區(qū)分。


正色就是原色。古代原色以“陰陽五行”學說中五行,水、火、木、金、土,分別對應黑、赤、青、白、黃作為色彩象征,稱為五色體系。

“五色”就是傳統(tǒng)色彩最基本的表達形式,古人認為五行是產(chǎn)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
青,就是指含綠色成分的藍色。

我們現(xiàn)代很多美好的寓意中,都會注入“青”,某人得到寵愛,稱為“青睞”,形容職場晉升稱為“平步青云”;古人把正氣凜然廉潔的官員稱為“青天”等等。

赤,相當于現(xiàn)代色相中的大紅。赤的同義詞是朱,不過比朱色淺,周代用赤色顏料染色時,染三遍得到赤色,第四遍才變成朱色,所以朱比赤尊貴。

黃,色相接近現(xiàn)代的橙黃。不過,土黃也是古代黃色的對應顏色之一,因為古代中國的中心區(qū)域都處于黃土高原一帶,黃土的顏色自然就成為參照對象,并且由于染色技術(shù)的限制,當時的絲織品大多呈現(xiàn)儲黃。

白在五色中是基礎色,黑則是“所熏之色”,同現(xiàn)代顏色沒有差別。在我們影視劇中經(jīng)常提到的“玄色”也是黑的一種,不過它更偏向于帶赤的黑,地平線在太陽將出未出的時候,天空呈現(xiàn)的那種黑中透紅的顏色。

古人認為這五種顏色是最純正的,只能從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得不到,因此這五種顏色就是正色。

中國色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顏色的背后蘊藏著流傳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

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的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后,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

赤色,中國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后來有用朱砂(硫化汞)。中國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為赤色,而稱橙紅色為紅色。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荀子·勸學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柏葉等。中國自周朝開始采用,直至近代,才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
中國傳統(tǒng)色,是古人觀察山川日月、草木魚蟲記錄下的風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詩意。
桑葉初生、荷葉色黃,都可被稱作“緗葉”;夕陽薄霧籠罩遠山所現(xiàn)紫色,名為“暮山紫”;黎明時分高空天色,即“東方既白”;黃河水色金黃閃光,稱作“黃河琉璃”。

古人更是將這種對自然的觀察融入到現(xiàn)實世界,讓傳統(tǒng)色與生活發(fā)生了實實在在的聯(lián)系。
舉個例子,不同朝代,對顏色的喜好也有不同。
通行的說法是“夏代尚黑、商代尚白、周代尚赤、秦代尚黑”,這其實是源于夏代開始的陰陽五行。

到了周代,開始建立起一個跟服飾、禮制對應的顏色系統(tǒng),由此建立起社會的規(guī)范和秩序。
慢慢就有了五正色和五間色,他們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色的理論體系。

“玄”和“纁”也是很高級別的兩種顏色。
大多數(shù)時候,古代帝王在祭祀時會選擇上玄下纁的禮服,但這并不是簡單的上黑下紅。
玄,是早上太陽要出地平線還沒出的時候,透出的那點光,是黑中透紅;
纁,是太陽已經(jīng)落下了地平線,折射出的余光,是紅黃交織。

一個是一天的起,一個是一天的終,中國人把它穿到身上,表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