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沒了幾首詩,《長安十二時辰》的程參為什么號啕大哭?
這幾天《長安十二時辰》憑借優(yōu)秀質(zhì)量在社會上引起熱議,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也都在劇中出現(xiàn),其中包括人們很熟悉的唐朝邊塞派大詩人、人稱“岑嘉州”岑參(劇中改為程參)。

不過大詩人岑參在劇中的出場可謂滑稽尷尬,他乘坐的馬匹綠眉被逃跑的狼衛(wèi)搶走,剛寫好的幾首詩也毀了。但奇怪的是,只是沒了幾首詩,大詩人岑參卻是號啕大哭。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是古代科舉制草創(chuàng)并發(fā)展完善的時代。但是與之后的宋朝相比,唐朝的科舉制還是存在一些漏洞的,其中之一就是沒有“糊名制”,即唐朝科舉的考官是可以在判卷時知道考生的名字。

正因如此,參加科舉的考生大多會在正式發(fā)榜前到考官那里毛遂自薦或把自己炒作為社會輿論的焦點人物,從而在科舉中取得更好的名次。這種行為被稱為“干謁”,在唐朝是普遍存在的。

因為唐朝對于科舉行賄查的很嚴,所以考生干謁的主要方式是將自己的詩文上交考官閱讀點評,這種詩文便被稱為“干謁詩文”。大詩人白居易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干謁詩文。

為了能夠考上一個好前程,考生對干謁詩文往往都是精心準備,經(jīng)常是沒有靈感再寫第二次。而狼衛(wèi)在劇中毀了程參的干謁詩文便如同毀了程參的科舉前程,難怪程參會號啕大哭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