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自動化的魅力,企業(yè)營收翻倍增長的秘訣?。ǜ桨咐?/h1>

營銷自動化能夠為企業(yè)帶來什么樣的變化?為何這些企業(yè)營銷人員都堅定不移的選擇營銷自動化來促進企業(yè)營收增長?今天專注于企業(yè)營銷自動化的MarketUP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營銷自動化的魅力,看看企業(yè)是如何借助營銷自動化平臺實現(xiàn)營收的翻倍增長的。

根據(jù)MarketUP目前正在做的營銷自動化趨勢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目前只有13%的公司使用營銷自動化系統(tǒng),約68%的公司都在關注營銷自動化,并不斷啟動采購計劃。MarketUP認為,除了不合適、缺乏理解,人們只保持關注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營銷自動化不會帶來業(yè)務增長。
所以,今天就讓MarketUP帶著大家來看看三個營銷自動化應用案例的效果,讓大家領略一下營銷自動化的魅力:
案例一:ThomsonReuters

ThomsonReuters是財經(jīng)信息服務的供應商。
類似于許多其他公司,ThomsonReuters不可能讓活動營銷更加精準,只能進行“大規(guī)模轟炸”數(shù)字營銷,不能產(chǎn)生高質量的銷售線索。
營銷自動化解決方法:
ThomsonReuters部署營銷自動化系統(tǒng),完善其銷售線索培養(yǎng)策略。通過線索評分來觀察每個銷售線索的狀態(tài),根據(jù)客戶所在的銷售周期,營銷將個性化的內容發(fā)送給客戶。每一條線索都會繼續(xù)收到有目的的營銷內容,直到其得分足夠高,才會傳達給銷售。ThomsonReuters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營銷團隊,以便更快地轉化高質量的意向線索。
營銷自動化取得結果:
1.線索轉換周期縮短72%
2.市場部貢獻收入增長175%
3.銷售部門提供的優(yōu)質銷售線索數(shù)量增加了23%
案例二:Cincom

CincomSystems是一家成長期的2B企業(yè)軟件解決方案。以營銷自動化為基礎,推出基于行為的內容活動營銷,活動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當訂閱者點擊一篇文章時,營銷自動化系統(tǒng)開始跟蹤他們的行為。
第二步:標記每一個內容。例如,它被標記為“銷售支持”和“績效”被認為是和Cincom銷售與產(chǎn)品配置解決方案軟件有關。當客戶與包括這些標簽在內的內容進行交互時,它們將被推送到相關的潛在用戶生成活動。
第三步:進行內容審查,分析Cincom查看哪些內容最適合不同階段的用戶,新聞通訊、網(wǎng)站、博客、電子書和播客。
第四步:通過漸進式推送孵化客戶。
第五步:在溝通過程中,通過CTA獲取用戶的詳細信息,并成為銷售線索。
使用營銷自動化的最終結果:
1.廣告系列開放率提高256%;
2.增加1941%的點擊量;
3.確定了1513個潛在機會;
4.每周平均有18條新的銷售線索。
案例三:PaperStyle

PaperStyle.com這是一個邀請函和文具品牌。PaperStyle基于新娘,準新娘,新娘朋友Email,網(wǎng)站上的營銷行為,設計并實施了一個自動營銷項目。
PaperStyle設置三個觸發(fā)器-點擊任何PaperStyle電子郵件中的婚禮鏈接-購買婚禮或新娘禮物-瀏覽PaperStyle.com網(wǎng)站上的婚禮相關頁面。當客戶有上述行為時,營銷自動化系統(tǒng)會自動向用戶推送個性化內容。
例如,如果新娘買了一份帶有偏好標記的禮物,他們會在幾天后收到一封關于它的信“謝謝”卡片電子郵件。假設是新娘的朋友買單身女性發(fā)飾,那么她們就會收到結婚禮物的意見。
營銷自動化幫助PaperStyle取得的成果是:
1.比平均水平高24%;
2.增加330%的收入;
3.161%的點擊量增加。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的描述,相信大家對于營銷自動化的作用及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合理的運用營銷自動化系統(tǒng)可以幫助企業(yè)節(jié)約大量人力成本,提高企業(yè)營銷效率,尤其是針對用戶行為自動觸發(fā)的自動化營銷方式,能夠給企業(yè)帶來大量訂單與精準線索。
以上就是MarketUP為大家分享的營銷自動化的魅力,企業(yè)營收翻倍增長的秘訣的文章內容,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了企業(yè)使用了營銷自動化系統(tǒng)后后取得成效的真實案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一些自動化營銷方面的啟發(fā)。
如果你想要了解,關于MarketUP更加具體的產(chǎn)品信息,或者想要預約申請演示,可以給我們留言或者訪問MarketUP官方網(wǎng)站:https://www.marketup.cn/
本文來源于MarketUP自動化營銷平臺官網(wǎng)資訊欄目:https://www.marketup.cn/news,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