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一座六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張氏家族聚居地,團山古村

青石鋪就的長巷,飄散著古村淡淡的煙火。偶有行人悠閑走過,把恍惚的記憶,遺落在時光里……

從燕子洞出來,當晚直接奔團山,本來以為團山也就一個小火車站,看看就可以走了的,沒想到這里還有一個團山民居!自駕游的樂趣就是這樣的,很多時候在不經意間會發(fā)現(xiàn)未知的美景;

到的時候天已經快擦黑,訂完房間,收拾完行李,天就完全黑下來了。隨意在村子里走走,一座安靜的小山村,一夜安睡……

第二天清晨,開始一天的團山閑逛。團山這個名字是彝語翻譯,想不到吧?原名是“突sheir",意為“藏金埋銀之地”,從明朝洪武年代張姓族人從江西鄱陽遷居至此,至今已近800年歷史;

團山村有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其中這個東寨門是最主要的進出大門,游客中心也在這里。另外,悄悄的說一句,游客中心上班之前,進出沒有人查票哦!只要你不出來就行。我一開始不知道,逛著逛著不知道怎么就溜達出來了,再進去就跟我要門票了;

留苑,建于民國初年,原為大戶人家宅院,解放后,曾做過村公所、辦事處,雖年代不算久遠,但是粉墻黛瓦、檐角飛翅的建筑樣式,是典型的滇南建筑特色;

左邊這個掛鐘,五十歲往上的應該都用過吧?是發(fā)條驅動的,隔三差五的需要用一把特制鑰匙把發(fā)條擰緊,70后童年應該還見過,80后再往后的,估計都沒見過了;

兩進17間,500多平米的老宅,如今已經人去樓空,小小的一座老宅,凝聚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留個影吧,這門神也很特別,可惜學識有限,看不出是誰,哪位知道的,留言告知啊;

上廟,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兩進的院落,原來是村民上香拜佛的地方,隨著中國進入近現(xiàn)代,民智漸開,到民國,改為了小學校,又因為比較高的教學質量,被當時的云南教育廳廳長贊譽為“全國一流的民辦小學”,這是歷史,如今,這里已經改建成了書店茶館及餐廳,同一個建筑,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用??!

在清晨的一縷陽光中,坐在這樣的老宅中,捧一本書,品一杯香茗,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

回到現(xiàn)實中,香茗就算了,起早了,早飯還沒吃,點了一碗米線,在等待的期間,坐在山林花間,聽著小鳥的鳴唱,聞著清晨淡淡的花香,沒有城市里那種喧鬧,只有寧靜淡雅,讓人感到心平氣和,心曠神怡;

出產米線的省份很多,湖南、廣東、江西都盛產米線,而我獨愛云南的米線,沒有江西、湖南米線的麻辣,也不至于像廣東米線那么清淡,是那種恰到好處的味道;

北寨門,也叫鎖翠樓,是三層樓牌式單孔拱形大門結構,由于易守難攻,所以,在以前也是團山村的防御工事,當然現(xiàn)在,除了這幾只村霸大鵝以外,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火藥味。順便說一下,這三只大鵝,追了我一路……

常青樹,也叫“風水樹”,據說種在這里,有化解煞氣,催旺運勢,蔭庇家人無病長壽的作用,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將軍第,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房主張和任“辛亥臨安”起義中平匪建功,被云南都督蔡鍔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四營營帶兼督察員,并授予“將軍第”匾額而得名;

宅院占地面積880平米,有天井7個,房間38間,比上廟和留苑都大的多;

看這精美的雕飾,而且書法繪畫均出自民國時期的建水名人邱庭棟之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營長府,可惜裝修中,無法進入參觀,看介紹,是當年革命軍中擔任要職的張國柱、張國芳倆兄弟的宅邸,所以叫這個名,我就好奇了,是這兩兄弟都是營長嗎?那如果升為團長了,是不是要改名叫團長府了?

這司馬第是團山村中唯一不屬于張氏家族的宅邸,不難想象當年這家人在張氏家族“環(huán)伺”中是如何過日子的,哈哈哈!不過人家規(guī)??刹恍?,占地1000多平米,7進20間房,佩服啊佩服!

秀才府,顧名思義,房主原來就是秀才,兩進的園子,占地倒是很大,達到了2070平米,大小天井11個,房屋50余間,而且院內的雕刻、書畫,均出自滇南名家之手,可見當年房主地位是多么的高;

這個宅院的房主后人還在,可惜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榮光,大多數(shù)后人已經移居外地,留下的,也只是依靠這老宅做個茶館,賣點紀念品的小生意;

照壁后的標語,不用我解釋了吧,一看就知道是哪個時代遺留下來的;

皇恩府,團山村的名人挺多??!該宅子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因房主張樹元之母“撫孤成立,子孫濟濟,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準其立坊入祠,賜封“皇恩旌表”匾額,故名。占地面積也不小,1885平米,二進的院落,房屋37間,五代人住呢;

出西寨門,穿過田間地頭,就到了大成寺,感覺這個寺廟比村里很多老宅的歷史還悠久??!它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6),原來是佛寺,后因為張氏族人經商,融入劉關張神位,所以,我也不知道它現(xiàn)在是佛寺啊還是道觀;

大成寺最出名的就是這18扇鎏金漏雕屏門,工藝精良,圖案構思巧妙,為建水木雕屏門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可惜就這么裸露著,也沒任何保護措施;

墻上原來的壁畫已經消失殆盡,后來的內容,不解釋,一看就明白了;

逛完大成寺,整個團山村就差不多逛完了,從村中穿過偶遇一家便利店,還保持著五、六十年代供銷社的樣子,令人感慨萬千,雖然我也沒趕上那個時代;

買了一束干燥處理過的蓮蓬,放車上一路帶回了北京,一路2000多公里顛簸都好好的,可到家進門的一剎那掉地上打碎了,郁悶無比;

團山村的介紹冊子,如果你打算去,可以參考一下

門票35元,不算貴,驗票也不嚴格,反正我看到很多小路都可以溜進去,而且早晚非工作時間,自由進出也沒人管,或者你長得像當?shù)厝?,會說當?shù)卦挘枚手M去也沒人攔你。但怎么說呢,也就35元而已,咱也不差這點錢,如果去了,還是支援一下當?shù)亟ㄔO吧;

跟著秋哥的鏡頭逛古村
攻略:
地理位置:云南省建水團山村雞足山風景區(qū)團山民居
門票價格:35元
開放時間:24小時
大約用時:4~6個小時
內部交通:徒步
景區(qū)類型:古鎮(zhèn)
景區(qū)特點:古建筑
到達交通:建議自駕,從昆明駕車過去180公里約2個半小時;
當?shù)厥乘蓿?/strong>村里有很多民宿及餐廳,食宿不是問題,民宿價格基本是在百元左右,價格不貴;
附近景點:建水古城、朱家花園、建水文廟、團山小火車、鄉(xiāng)會橋車站等
寫在最后
類似的古村,我也去過不少,比如城子古村、后溝古村等,但無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筑,團山古村都是排的上號的。它是一個典型的家族聚居村落,全村以張姓為主,歷經明、清兩朝到民國的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其粉墻黛瓦、檐角飛翅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制規(guī)整,布局靈活,空間豐富,外雅內秀,為滇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建筑。特別是古宅院內精美絕倫的詩詞書畫,鎏金描彩的木雕工藝,如同一部豐厚凝重的書卷,體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非常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