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3.12 笛卡爾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12、笛卡爾(公元1596—1650年)
? 十七世紀法國資產(chǎn)階級二元論哲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出身貴族家庭,青年時曾到國外許多地方游歷過,特別是兩次到荷蘭,受到資產(chǎn)階級較深的影響。他于一六二九年在荷蘭定居,直至一六四九年因受荷蘭宗教勢力的迫害,才遷居瑞典。
? 笛卡爾反對經(jīng)院哲學,主張哲學革新、科學進步,但在政治上卻持妥協(xié)態(tài)度。他給自己訂的行為守則,主要是服從“法律和習慣”,篤守“宗教信仰”;“合乎中道”,不走“極端”;“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此界的秩序”。[1]這明顯地反映了當時經(jīng)濟上尚未成熟的資產(chǎn)階級向封建貴族妥協(xié)的保守的一面。
? 他是近代唯心主義理性派主要代表之一。他把哲學比喻成大樹,形而上學[2]是樹根,物理學[3]是樹干,其他科學是樹枝。他認為理性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是人人天然地均等的”[4],主張用“理性”來審判一切,掃除舊的封建傳統(tǒng)偏見,建立新的哲學。他提出“普遍懷疑”的方法。他說,要追求真理,就必須對所有的事物都懷疑一次,不過,“當我······想著一切都是假的時候,這個在想這件事的‘我’必然應(yīng)當是某種東西”[5],所以,我的思想是存在的,這是無可懷疑的,從而得出“我思故我在”這個唯心主義定理。
? 他公開宣揚二元論的觀點,把物質(zhì)世界和心靈說成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兩者互不依賴。但他又認為這兩個實體都來源于上帝,這就使他的二元論最終倒向唯心主義。
? 他從二元論世界觀出發(fā),認為人的知識不是來源于感覺,而是來源于理性。他說,人具有天賦觀念,“上帝的存在”是第一個主要的天賦觀念,其他還有“我思故我在”以及數(shù)學上的公理等等,都是在人出生之前,上帝就把它印入人的心中,只有以這些天賦的理性為依據(jù),推演出來的知識才是唯一可靠的。
? 笛卡爾對方法論比較重視,強調(diào)要根據(jù)“十分清楚明白”、“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來進行判斷,并“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到對復(fù)雜的對象的認識”[6],這對當時的自然科學研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他不懂得理性和感性的關(guān)系,不懂得演繹和歸納的關(guān)系,因此,他在方法論上是形而上學的。
? 笛卡爾的物理學是他哲學中的“積極的、世俗的內(nèi)容”。[7]他認為世上的萬物都是由物質(zhì)構(gòu)成的,物質(zhì)世界按它本身的規(guī)律運動和變化著,整個宇宙好比一部永不停息地運轉(zhuǎn)著的機器。這顯然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但他還看到事物的一些辯證因素。所以恩格斯稱他為近代哲學中“辯證法的卓越代表”。[8]他在數(shù)學領(lǐng)域里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把變數(shù)引入數(shù)學,創(chuàng)立了解析幾何,也為微積分的產(chǎn)生準備了條件。
? 笛卡爾哲學的兩重性反映著十七世紀法國資產(chǎn)階級想擺脫封建束縛,但又害怕人民,寧愿與貴族、教會妥協(xié)的兩重性。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拉美特利等人批判地繼承了笛卡爾的物理學中的唯物主義,拋棄了他的唯心主義。
? 主要著作有《方法論》、《形而上學的沉思》、《哲學原理》等。
注:
[1] 《十六??? 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111-112頁。
[2] 研究神、靈魂、自由等經(jīng)驗以外的東西的學說
[3] 研究自然界的學說。
[4] 《十六??? 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103頁。
[5] 《十六??? 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114頁。
[6] 《十六??? 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110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1頁。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