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李小龍本能化科學格斗的哲理之以無法為有法

“我無門無派,但我又是所有門派 。你不知我的意圖,但我的動作就是你的動作的結果,而我的技術又是你的技術的結果?!薄钚↓?/p>


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需要的偏離,傳統(tǒng)武術練套路,重養(yǎng)生,日益遠離實戰(zhàn)本質以及實戰(zhàn)性的訓練,以至于現(xiàn)在很多人以為所謂實戰(zhàn),就是彼此反復打套路,你來這一招,我就用另一招來破,你變另一招,我這還有一招在這里等著你,以招破招,以萬對萬,而所謂實戰(zhàn)能力,仿佛就等同于兩人直接搭手較力聽勁之間體現(xiàn)出來的功力,或者影視劇中的劈磚開瓦,隔山打牛的奇技淫巧。

這也是為什么那些偏離實戰(zhàn)的現(xiàn)代傳武人,一旦真正遭遇那些每天自由實戰(zhàn)對抗打出來的現(xiàn)代搏擊者,一觸即潰的根本原因——因為在千變萬化的實戰(zhàn)中,你的對手絕對不會在固定的距離,采取固定的節(jié)奏和你比拼固定的招式,更不會按照你期望的習慣練法,先和你搭手,再按照傳武推手規(guī)矩進行你來我往的推手式比武......
人是活的,為了克制對方,你的對手不但不會配合你出招,還一定會盡力隱藏他的意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不同高矮胖瘦的對手,一定會有自己的攻擊或反擊的風格或打法,因此你的對手一定是多變的,流動的,無法預測的。
所以,李小龍當年大力批判傳武套路主導的訓練模式,以及點到即止或半接觸式的擂臺搏擊對抗方式,一針見血的指出傳武的套路化訓練毫無實戰(zhàn)性可言,必須大力改革以與時俱進。
換言之,在真實的實戰(zhàn)中,不可預設任何固定的打法或招式,你必須根據對手的攻防進退,攻擊、防守和反擊的特點,習慣臨場變化,隨機應變,以一對萬。

可以說,在真實的實戰(zhàn)中,特別是在街頭無限制格斗中,你不知道格斗將會如何開始,又將會如何結束,一切取決于你的對手的實際攻防刺激,以及你現(xiàn)場即時的直覺化、本能化的攻防應對——是你的對手用他的不可預測的攻擊行動,來刺激你如何簡單直接非傳統(tǒng)的反應和行動,你必需憑借日常系統(tǒng)科學的針對性訓練形成的格斗肌肉記憶和條件反射,有感皆應,制敵機先。
因此,每一場格斗都不可能是上一場的重復,它變化無窮,你必須以無法為有法,隨心所欲不逾矩。
故李小龍宗師曾一言以蔽之:
“格斗只是一種在實戰(zhàn)中力求擊倒對方的藝術,看對方來勢如何便如何回敬。
我無門無派,但我又是所有門派 。
你不知我的意圖,但我的動作就是你的動作的結果,而我的技術又是你的技術的結果。
自由格斗沒有一成不變的途徑和方法,它純靠觀感、變化、見機行事?!?/p>
此即所謂以無法為有法——隨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在截拳道的訓練中,沒有任何固定的套路和招式可言,只有針對對手可能的攻擊或反應模式,磨礪自我快準狠變的格斗工具,循序漸進地開展以全接觸對抗為主導的針對性的實戰(zhàn)訓練,以求在大腦和肢體無意識深處形成緊貼實戰(zhàn)的格斗技戰(zhàn)術范例的肌肉記憶庫,以及簡單、直接、非傳統(tǒng)的,具有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格斗直覺和本能的即時反射行動能力。

那么,關于攻擊,如何針對性的進行符合實際的對抗訓練呢?李小龍宗師曾指出,
“要做一名細心的攻擊者,根據對手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攻擊:
1、對手的反應;2、對手的習慣;3、對手的特點?!?br>
而所有成功的攻擊,取決于以下三大要素:
“1,對時機的精細感覺;2、對距離的完美判斷;3、對節(jié)奏的正確運用。”
否則,無論你的技術有多好,勁力有多強,速度有多快,不能在自由對抗中,把握正確的距離和時機,瞬間破壞節(jié)奏突破對手防御并作用于對手身上,都是白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