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084-2022 機動車輛 間接視野裝置 性能和安裝要求 英文版
GB 15084-2022 ?機動車輛 間接視野裝置 性能和安裝要求 ?英文版

提供更多標準英文版。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M和N類以及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間接視野裝置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安裝要求、同一型式判定。
本文件適用于M和N類及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間接視野裝置。
?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gòu)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11552乘用車內(nèi)部凸出物
GB 34660道路車輛電磁兼容性要求和試驗方法
IS0 9241-305人機交互的人類功效學-電子視覺顯示試驗方法(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interaction-Optical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for electronic visual displays)
ISO 13406-2:2001平板視覺顯示工作的人類工效學要求第2部分:平板顯示人類工效學要求(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s based on flat panels part2:ergonomicrequirements for flat panel displays)
ISO 15008道路車輛交通信息和控制系統(tǒng)的人機工程學方面車內(nèi)視覺顯示的規(guī)范和符合程序( Road vehicles-Ergonomic aspects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Specifications and compliance procedures for in-vehicle visual presentation)
ISO 16505 道路車輛攝像機-監(jiān)視器系統(tǒng)在人機工程學及性能方面要求和檢測方法( Roadvehicles-Ergonomic and performance aspects of Camera Monitor Systems Requirements and testprocedures)
?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間接視野裝置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用來呈現(xiàn)駕駛員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車輛后方、側(cè)方或前方規(guī)定區(qū)域視野的裝置。
3.2
視鏡mirror
通過反射面來獲得視野的間接視野裝置。注:不包含潛望鏡這類復雜的光學系統(tǒng)。
3.3
內(nèi)視鏡interior mirror
安裝在車輛內(nèi)部的視鏡,用于觀察車輛正后方的視野。
3.4
外視鏡exterior mirror
安裝在車輛外部的視鏡,用于觀察車輛后方、側(cè)方或前方的視野。
3.5
監(jiān)視鏡surveillance mirror
安裝在車輛內(nèi)部或外部的視鏡,用于觀察車輛補充視野。
3.6
曲率半徑radius of curvaturer
視鏡反射面上測得的圓弧半徑的平均值。
3.7
球形表面spherical surface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恒定曲率半徑的凸面。
3.8
非球形表面aspherical surface
在水平和/或垂直方向上具有可變的曲率半徑的凸面。
3.9
非球面鏡aspherical mirror
由球形表面和非球形表面組成的鏡面。
3.10
反射面中心centre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反射面可見區(qū)域的幾何中心。
3.11
圓角半徑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of the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c
最接近部件圓形的圓弧半徑。
3.12
攝像機-監(jiān)視器系統(tǒng)camera-monitor system
CMS
通過攝像機與監(jiān)視器組成的系統(tǒng)來獲取規(guī)定視野的間接視野裝置。
3.13
攝像機?camera
通過鏡頭和感光電子器件將車輛外部的影像轉(zhuǎn)變?yōu)橐曨l信號的裝置。
3.14
監(jiān)視器monitor
將視頻信號轉(zhuǎn)變?yōu)榭梢姽夤庾V影像的裝置。
3.15
視野輔助系統(tǒng)vision support system
輔助駕駛員發(fā)現(xiàn)車輛周圍物體的裝置。
3.16
亮度對比度luminance contrast
物體與其緊鄰背景/環(huán)境的亮度比值。
?
3.17
分辨率resolution
從整體中由感知系統(tǒng)分辨出來的最小細節(jié)。
3.18
臨界物體critical object
高為0.5m,直徑為0.3 m的圓柱體。
3.19
發(fā)現(xiàn)距離detection distance
從攝像機鏡頭中心到臨界物體被探測到的最遠點之間的距離。
3.20
視野field of vision
借助間接視野裝置并基于其提供的地面視圖及適用最大發(fā)現(xiàn)距離所觀察到的三維空間范圍。3.21
彌散smear
太陽光或其他高亮光源照射攝像機上時顯示在監(jiān)視器上的亮條。
3.22
視鏡和CMS雙功能系統(tǒng)mirror and CMs dual function system
同時具有視鏡和CMS功能的間接視野裝置。
3.23
點光源發(fā)現(xiàn)系數(shù)?point light source detection factor
PLSDF
通過亮度和監(jiān)視器上顯示的點光源水平和垂直方向尺寸來區(qū)分一對點光源的系數(shù)。
3.24
點光源對比度系數(shù)point light source contrast factor
PLSCF
通過水平方向上亮度曲線的最大亮度與最小亮度的差來區(qū)分一對點光源的系數(shù)。
3.25
駕駛員眼點driver' s ocular points
駕駛員座椅R點垂直向上635 mm且相距65 mm的兩個點。
3.26
平頭駕駛室forward control cab
發(fā)動機一半以上的長度位于風窗玻璃最前端的后方的駕駛室。
3.27
基準眼點ocular reference point駕駛員兩眼點之間的中點。
4技術要求
4.1間接視野裝置的類型
間接視野裝置的類型如下:
a)Ⅰ類,提供內(nèi)后視野;
b)Ⅱ類和Ⅲ類,提供主外后視野;
c)Ⅳ類,提供廣角外視野;d)V類,提供補盲外視野;e)VI類,提供前視野;
f)VII類,提供L類機動車輛(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視野。
4.2視鏡
4.2.1通用要求
4.2.1.1所有類型視鏡均應具有調(diào)節(jié)功能。
4.2.1.2對于Ⅰ類視鏡,如果反射面的邊緣包于保護框架(如支架等)內(nèi),保護框周邊上所有點在任何方向上的圓角半徑c應不小于2.5mm。如果反射面邊緣超出保護框架,則凸出部分的邊緣在任何方向上的圓角半徑c應不小于2.5 mm。
4.2.1.3 對于Ⅱ類、IⅢI類、Ⅳ類、V類、VI類、VI類視鏡,如果反射面的邊緣包于保護框架(如支架等)內(nèi),保護框周邊上所有點在任何方向上的圓角半徑c應不小于2.5mm。如果反射面邊緣超出保護框架,則凸出部分邊緣在任何方向上的圓角半徑c應不小于2.5 mm,且凸出部位在50N的作用力下應回到保護框架內(nèi),作用力應平行于車輛縱向基準面,且水平施加到反射面凸出保護框架最高點。
4.2.1.4按照5.2的規(guī)定試驗后,將視鏡安裝在平面上,視鏡在可調(diào)節(jié)的任意位置,以下部分的圓角半徑c應不小于2.5 mm:
a)Ⅰ類視鏡所有能與直徑165 mm的球體接觸的部分,包括與支架保持連接的部分;
b)II類、IⅢ類、Ⅳ類、V類、VI類、VII類視鏡所有能與直徑100 mm球體接觸的部分,包括與支
架保持連接的部分。
4.2.1.5凸出高度大于等于1.5 mm且小于等于5 mm的外表面應倒角;凸出高度大于5 mm的外表面應符合4.2.1.2、4.2.1.3、4.2.1.4的要求。確定凸出部分尺寸應使用以下方法:
a)安裝在凸出表面的零件的凸出部分尺寸可以直接測量或者通過在其安裝位置的圖紙來確定;b)如果安裝在復雜表面的零件的凸出尺寸無法直接測量,則測量基準線(基準線指過首末球體位
置球心的直線)與球心之間的最大距離。用直徑100 mm的球體在其上連續(xù)滾動,將得到球心位置點0,、O.、0。。過首末球體位置的球心點0,和0,作一直線,0.0,線即是基準線。從距最遠的球心點02向0,0。作垂線0.Q,則0Q即是被測的凸出高度h(見圖1)。
4.2.1.6對于視鏡上直徑或最大對角線小于12 mm的固定孔或凹座的邊緣,若已倒角,則4.2.1.4的要求不適用。
4.2.1.7以視鏡轉(zhuǎn)動軸為旋轉(zhuǎn)中心、半徑為70 mm圓柱體(L類車輛用半徑為50 mm圓柱體)應與視鏡連接件所連接的基座或車身表面相切。最低安裝高度高于1.8 m的視鏡除外。
4.2.1.8 對外視鏡,若4.2.1.3和4.2.1.4所涉及的零件是用不大于邵爾硬度為A60的材料制成,則4.2.1.3和4.2.1.4的要求不適用。
4.2.1.9對內(nèi)視鏡,若視鏡上的零件是用不大于邵爾硬度A50的材料制成,并安裝在剛性支撐件上,則4.2.1.2和4.2.1.4的要求僅適用于剛性支撐件。
4.2.2特殊要求
4.2.2.1 尺寸
4.2.2.1.1Ⅰ類視鏡(內(nèi)視鏡)
反射面上應能繪出以a為底邊,高為40 mm的矩形,尺寸a的計算方法見公式(1):
……
……
4.2.2.1.3Ⅳ類視鏡〔廣角外視鏡》
反射面的外廓形狀應簡單,且能提供符合6.5.4中援定的祥野,如Ⅳ類視確無法單獨提供6.5.4規(guī)定的視多,可以與一個Ⅱ類視鏡共同提供。
4.2.2.1.4 v類視鏡〔補盲外視鏡》
反射面的外廓形狀應簡單,且能提供符合6.5.5中規(guī)定的視野。
4.2.2.1-5w類視鏡(前視鏡)
反射面外廓形狀應簡單。且能提供符合6.5.6中規(guī)定的視野。
4.2.2.1.6類《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車輛所使用的視鏡)
反射面的最小尺寸應符合如下要求:
面積應不小于6 90O mr:
b對于圓形視鏡,直徑應不小于9Hom;
)對于非威形視鏡,反射面內(nèi)應能至少容納直徑為78m的圓.反射面的最大尺寸應符合如下要求:
a)對于園形視鏡,直徑應不大于150 mms
b)對于非園形視鍵,反射面應在120 wmx200 mn的矩形內(nèi),4.2.2.2反射面和曲率半輕
4.2.2.2.1反射面要求
視鏡的反射面應為平面或凸面,反射面允許附加非球形反射面,但非球形反射面不允許用于滿足6.5的視野要求。
按甄附錄A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測量。對于有兩個工作模式的視鏡,處于日間位置時應能正確辨認道路交通的彩色惱號且反射面的反射率應不小于40%,處于夜問位置時反射面的反射率應不小于%;對于僅有一個工作模式的視鏡,反射面的反射率應不小于40%。
4.2.2.2.2 曲率半徑要求
4.2.2.2.2.1妳用附錄B規(guī)定的球面計,通過反射面中心。測量平行于b線段的水平方向的曲率半徑r和垂直于b線段得垂直方向的曲率半徑八': r "和r的算術平均值為r,,r= (r+ ri"){2.
4.2.2.2.2.2曲率半徑之差應符合如下要求:
a)當視鏡反射面的r值小于3 000 mn時,曲率半徑r'或r值與r,值之差應不大于0.15rb)當視鏡反射面的r值小于3 000 mn時,任一點的r與r值之差應不大于0. 15n
c)當視憧反射面的r值不小于3 000 mn時,a〕和b}中所述的曲率半徑之差應不大于0.25r。4.2.2.2.2.3反射面附加非球形反射面應符合如下要求:
a)附加非球形反射面曲面的寬度至少應為30 mm:bP附加非球面邵分的曲率字徑王應不小于150 wmc
4.2.2.2.2.4按照附錄B規(guī)定的方法測量。反射面r值應符合如下要求t
a)Ⅰ類視鏡《內(nèi)視鏡》、Ⅱ類和Ⅲ類擺鏡(主外視鏡》應不小于1200 Imb)Ⅳ類視鏡(廣角外視鏡》和V類視鏡《補盲外視鏡》應不小于30O nmn;c)VI類視鏡《前視鏡》應不小于 200 mml:
d類視鏡應不小于1000mm,且不大于1500 wm.4.3cwS
4.3.1通用要求
4.3.1.1CMS應不使用工具即可調(diào)整。
4.3.1.2將CMS安裝在制造商規(guī)定的設計位置上,在任意可調(diào)節(jié)位置,以下部分的圓角半徑c應不小于2.5 mw ;
a)安裝在車內(nèi)的MS 及部件上所有能與直徑165 m的球體接觸的部分,包括與支架保持連接的部分;
… …
…. …
5試驗方法
5.1試驗通則
5.1.1Ⅰ類、I類、Ⅲ類、Ⅳ類、V類、VI類間接視野裝置以及用于L類車型的VIl類視鏡(與Ⅲ類視鏡安裝方式相同)應進行5.2規(guī)定的試驗,帶支撐桿的VI類視鏡應進行5.3規(guī)定的試驗。
5.1.2當車輛處于最大設計總質(zhì)量條件下,間接視野裝置在任意可調(diào)節(jié)位置上所有零部件離地面高度均大于1.8 m時,對于Ⅱ類、IⅢ類、Ⅳ類、V類、VI類的間接視野裝置,可不進行5.2規(guī)定的試驗,但應有1.8 m的可見標識。
5.1.3間接視野裝置及其連接件離地高度小于1.8 m,但在與車身連接處形成的垂直橫截面的投影寬度不超過車輛投影寬度時,可不進行5.2規(guī)定的試驗。在此垂直橫截面投影中的間接視野裝置寬度超出了車輛投影寬度,但未超出以此平面為基準的行車方向向前的最大車身寬度時,也可不進行5.2規(guī)定的試驗。
5.1.4與車身結(jié)合在一起且正面旋轉(zhuǎn)區(qū)域與車輛縱向基準面夾角不超過45°的裝置,或相對車身外圍凸出不超過100 mm 的裝置,可不進行5.2規(guī)定的試驗。
5.2撞擊試驗
5.2.1試驗裝置
5.2.1.1︰撞擊試驗設備由樣品固定架和擺錘組成,其中之一在垂直釋放軌跡的平面內(nèi)。擺錘的末端是一直徑為165 mm±l mm 的剛性球,其表面包有一層邵爾硬度為A50、厚度為5 mm的橡膠,以及用來測定釋放平面內(nèi)擺臂所處最大角度的指示器,角度測量的準確度應為土1”。按5.2.2.7中規(guī)定的撞擊要求,用于保持樣品的支座應被牢固的固定在試驗設備上。試驗設備的尺寸和設計要求見圖4。
… …
5.2.2試驗要求
5.2.2.1夾緊間接視野裝置的支座由間接視野裝置制造商或車輛制造商提供。5.2.2.2間接視野裝置試驗時的定位應滿足如下要求:
a)間接視野裝置應固定在試驗臺上,其水平和垂直位置的軸線應與實際裝車狀態(tài)相同;
b)若間接視野裝置相對其基座可調(diào),則它應位于間接視野裝置制造商或汽車制造商所規(guī)定的調(diào)節(jié)范圍內(nèi),且最不利于撞擊轉(zhuǎn)動的位置;
c)若間接視野裝置相對其基座可伸縮調(diào)整,則應將間接視野裝置調(diào)節(jié)至離基座最近的位置:d)對于視鏡,若反射面能在保護殼體內(nèi)調(diào)節(jié),則應將離車身最遠的上角調(diào)至凸出保護殼體最大
的位置。
5.2.2.3對于視鏡,當擺錘處于垂直位置時,穿過剛性球中心的水平面和縱向垂直平面均應通過反射面中心,擺錘的縱向運動方向應平行于車輛縱向基準面。
5.2.2.4對于CMS,當擺錘位于垂直位置時,通過剛性球中心的水平面和縱向垂直面應通過鏡頭中心或鏡頭的透明保護罩的中心。擺錘的縱向擺動方向應平行于車輛縱向基準面。對于有保護罩的攝像機,在撞擊過程中保護罩應是打開的。
5.2.2.5 按5.2.2.1和5.2.2.2的規(guī)定進行安裝和調(diào)節(jié)時,若間接視野裝置的零件限制了剛性球的返回,則應將撞擊點沿垂直于轉(zhuǎn)軸或旋轉(zhuǎn)中心方向調(diào)節(jié),且應滿足下列要求之一:
a)剛性球的外廓線至少應保證與4.2.1.7中所述圓柱體表面相切;
b)剛性球的接觸點至少距反射面的邊緣10 mm。
5.2.2.6試驗時,使擺錘從相對于鉛垂線60°的角度處自由下落,當擺錘到垂直位置時撞擊間接視野裝置。
5.2.2.7間接視野裝置應在下列不同條件下經(jīng)受撞擊:
a)內(nèi)視鏡:
1)在符合5.2.2.3或5.2.2.5規(guī)定的條件下,應使剛性球應撞擊在反射面上;
2)視鏡反射面應與原方向成45°角,剛性球應撞擊在反射面上,撞擊點應過視鏡反射面中
心水平面的邊緣處。
b)外視鏡:
1)在符合5.2.2.3或5.2.2.5規(guī)定的條件下,應使剛性球撞擊到視鏡的反射面;
2)在符合5.2.2.3或5.2.2.5規(guī)定的條件下,應使剛性球撞擊到視鏡反射面的背面;3)如果Ⅱ類或Ⅲ類視鏡與Ⅳ類視鏡安裝在同一支架上,則離地高度小于1.8 m的每個視鏡
均需進行試驗。
c)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