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是影響年輕人婚育的根本原因
6月10日,由中國人口學會舉辦的“人口高質量發(fā)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在活動現場,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文化觀念才是改變、影響年輕人生育意愿的重大因素。他說,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是以自我發(fā)展為中心、自我愉悅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年輕人追求自身的發(fā)展與快樂,如果生育會阻礙自己的發(fā)展和享受生活,那么就會選擇不生,甚至不婚。
客觀地講,原教授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符合當前年輕人在婚育問題上的現實。因為,今天的年輕人,都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出生的,多數為獨生子女,是在眾星捧月中長大成人的一代。從他們懂事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不斷地在心里、腦里、意識里裝進“自我”二字,用“自我”來武裝自己的思想、建立自己的觀念、支配自己的意志,以至于形成了一個比較強大的“自我”心理。

如果“自我”者只是極少數人,是個別現象,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任何時代、任何環(huán)境下,都不可能是同一種思想、同一種觀念、同一種品質,而是各類人都有。但過度“自我”者絕對是少數。因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的是“利他”教育,是如何與他人一起相處,以及如何在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人。
可是,今天的年輕人,與他們的父輩、父輩的父輩們相比,“利他”意識明顯不足,“自我”觀念卻十分強大。一方面,與“獨生子女”這個詞緊密相關,是“獨生”兩個字造就了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自我”意識過強;另一方面,與教育方面的缺失有著緊密關系,這些“獨生子女”,從進入幼兒園開始,接受的就是分數、興趣愛好、穿著打扮等“自我”元素很強的東西,過去那種把“利他”放在重要位置的教育,在今天這代年輕人的教育中很少見到,甚至會被當作異類。

“獨生子女”帶來的“自我”意識過強,可以理解,隨著生育政策放開,應當能夠得到解決。但是,教育方面的缺失,則需要有關方面能夠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認識到改革的緊迫,認識到長期存在下去的危害。尤其是那些自認為升學率高、清北錄取學生多的學校,更是嚴重背離了教育的真諦,把學生變成了單一的考試機器、分數奴隸、“自我”工具。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生殘忍殺害親生母親、為什么因為心理因素自殺的大學生明顯增多、為什么學生到了學校連基本的洗衣都不會,所有這一切,都是教育缺失的結果。
而教育缺失帶來的“自我”意識過于膨脹,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傳遞到婚育方面,會讓年輕人的責任感大大降低、使命感嚴重缺乏,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為什么在疫情中90后的奮勇向前,會感動整個社會,就是因為太需要這樣的“舍我利他”精神,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把老一輩的忘我思想傳承過來,變成一個有大局意識、他人意識、社會意識的人。如果年輕人能夠出現這樣的觀念轉變,婚育自然不是一件難事。畢竟,那也是他們自己未來幸福的源泉之一。他們放棄未來的幸福,追求眼前的享受,說到底,就是“自我”觀念過強的表現。如果這一觀念不轉變,婚育問題確實會比較嚴重。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只有結婚生娃才有責任感、使命感嗎?話不是這么說,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歷史,也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人類能夠代代相傳,不就是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和貢獻嗎?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著自己、想著眼前,不想結婚生娃,那么,人類也就會停止前進的腳步。尤其是中國人,幾乎每一代人都把孩子當作中心,一切圍著孩子轉。今天的年輕人,難道不清楚自己這些年是怎樣走過的嗎?難道不是在父母、親人的呵護和關心中度過嗎?結婚生娃這種最傳統(tǒng)的文化,難道不應當傳承下去嗎?
至于生娃后帶來的生活壓力、精神壓力等,既是個人需要考慮的,也是社會需要關注的,是政府需要研究的。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觀念,必須有主動結婚生育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再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如果連婚育的想法都沒有,其他就都無從談起了。因此,轉變婚育觀念,走出“自我”泥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當代年輕人必須補上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