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蓋世之才,被乾隆皇帝稱為明代巨擘
此人有蓋世之才,被乾隆皇帝稱為明代巨擘,可惜被“傳首九邊”
前言:都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然而很多時候是鳥未盡,弓就被藏起來了,兔未死,狗就被烹煮了,比如商紂王在國難之時除掉了對他忠心耿耿的比干,宋文帝在外患未除的情況下除掉了戰(zhàn)功赫赫的檀道濟,北齊后主漠視北周的威脅,狠心除掉了能征善戰(zhàn)的高長恭,唐玄宗在安史叛軍步步緊逼時除掉了名將高仙芝。
像這種自毀長城的事情在古代確實比較常見,而且越到王朝后期,發(fā)生的概率越大。如果以王朝為單元來看,明朝“毀長城”幾乎是從頭毀到尾,從明初的一眾開國功臣,到中期的于謙,再到末年的袁崇煥,莫不是堪稱“長城”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一個“長城中的長城”,死在自己人手中的“明代巨擘”,他的名字叫做熊廷弼。

一代名將—熊廷弼
一、文武兼?zhèn)鋵偎麖?,實干赴遼整六軍
1、以鄉(xiāng)籍入楚黨
熊廷弼于隆慶年間出生在江夏(今湖北江夏)的一個平民家庭,他少懷大志,小時候一邊放牛一邊看書學習,更難得的是他在刻苦學文之外還勤練武藝。據(jù)清代的《柳南隨筆》所載,他在考中進士之前還曾參加過湖廣的武舉試,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有“兩解世間無”的美譽。雖說此事目前依然處于一種孤證的狀態(tài),但是他文武雙全,能騎善射確是事實。
他踏上仕途的第一站是保定府推官,負責刑名方面的工作,這個工作可不好做,當時吏治頗為不堪,地方官吏常常和士紳豪強沆瀣一氣,視法紀于無物,冤假錯案不知凡幾,而推官的權力又很有限,受制約的地方很多。非凡人做非凡事,不管是多復雜的案子,只要他認為里面有不合理的地方,必然會查個底朝天,還原案情真相。因政績斐然,他不光被譽為“天下理官第一”,還榮升為工部主事。

斷案如神——熊廷弼
學武之人一般來說都比較剛直,熊廷弼雖然不是純粹的武人,但是他的剛直和武人無異。以他的性格和他的進士出身來說,他應該可以和朝中那些東林黨人混在一起,而且當時東林黨勢大,很多人都秉著“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想法投到東林黨。然而他卻認為東林黨多“夸夸其談”之輩,缺乏實干精神,且東林黨在打壓異己方面和齊楚浙黨沒有什么區(qū)別,因此不愿趨附東林黨。
在東林黨眼里,百官只有兩種,一種是自己人,一種是敵人,既然熊廷弼不是自己人,那么就是敵人。鑒于熊廷弼和諸多楚黨中人是同鄉(xiāng),且平時關系處得比較好,東林黨便將他劃為楚黨陣營,將他視為需要打倒的對象。適逢東林黨控制了京察,他雖說一向兢兢業(yè)業(yè),忠于任事,照樣被定成了不稱職,并因此被罷免了官職。自此之后,他和東林黨之間便結下了梁子。

東林黨的起點——東林書院
2、以言官巡遼東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以沈一貫為代表的齊楚浙黨逐漸得勢,熊廷弼因此被起復為巡按御史。不久后,他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巡按遼東。任務背景一:鎮(zhèn)守遼東的李成梁等人在沒有得到朝廷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將寬甸六堡等地讓給了努爾哈赤,弄得朝堂內(nèi)外議論紛紛,李成梁的解釋是棄地之舉僅為誘餌,目的在于誘降努爾哈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查個所以然出來是不行的。
任務背景二:李成梁原本早在萬歷十九年就被免職了,可之后無論誰接手,都難有作為,遼東就像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法外之地,使得朝廷不得不在萬歷二十九年又重新起復了他,這就讓萬歷皇帝很難不對李成梁起疑了。要知道李成梁作為遼東本地人,在遼東任職數(shù)十年,經(jīng)他提拔的人何其多,這些人和他結成了穩(wěn)定的利益共同體,他們想讓朝廷明白,遼東不能沒有李家。

多少有些養(yǎng)寇自重的李成梁
任務目標:打開遼東的僵局,既能夠讓李成梁等人將遼東讓出來,又不影響遼東的整體實力。熊廷弼是聰明人,他不是不知道遼東問題的復雜性,可他打心里就不認可李成梁的棄地行為,在他看來,棄地實則是獻地。經(jīng)過他的調(diào)查,事情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李成梁等人為了個人和集團私利,不顧形勢的變化,一味放任努爾哈赤做大,對其多有遮掩之舉。
任務結果:李成梁被免職,熊廷弼明確提出建州女真是當下最需要防范的敵人,他主張抓緊構建針對建州女真的防線,同時,每年從遼東守軍中抽調(diào)1/3的軍力屯墾閑田,減輕后勤壓力。他本次在遼東待了3年,期間不僅成功打擊了李氏集團勢力,讓朝廷對遼東的掌控力有了明顯提升,還以身作則,從嚴執(zhí)法,讓遼東的風紀為之一振。

努爾哈赤崛起
二、臨危受命功勛高,丹心未泯死不移
1、以守御穩(wěn)局勢
遼東任務完成后,熊廷弼被調(diào)任南直隸督學,負責整肅江南地區(qū)的教育亂象。當時江南士紳多是有錢有勢的主,他們常拿錢開道,在朝堂上培養(yǎng)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熊廷弼不管這些,他盡最大努力為朝廷選拔有真才實干的寒門子弟,如果遇到徒有虛名之輩,不管是何出身,他都會黜洛。江南是東林黨的大本營,江南的科舉又是東林黨的根本,東林黨稍一反應過來便急不可耐地群起而上,迫使熊廷弼再度回家種田。
時間到了萬歷四十七年,明軍和努爾哈赤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決定雙方未來走向的關鍵性戰(zhàn)役—薩爾滸之戰(zhàn),此戰(zhàn),明軍慘敗,大明王朝失去了遼東戰(zhàn)場的主動權。上到萬歷皇帝,下到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不感到吃驚的,史載“上下震動,舉朝驚駭”。遼東問題成為當時最為棘手,又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也許是“國難思良將”,鑒于熊廷弼早前在遼東表現(xiàn)不錯,萬歷皇帝便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薩爾滸之戰(zhàn)
熊廷弼在接到詔令后,深知情勢危急,拖著病體星夜飛馳遼東。等他趕到遼陽后,映入眼中中的景象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軍心民心渙散,士無戰(zhàn)心,民欲南逃。面對危局,他結合敵我雙方的實力情況,定下了打持久戰(zhàn)的方針,一邊嚴懲臨陣脫逃的將士,嚴肅軍紀,一邊積極號召流民還鄉(xiāng),保障生產(chǎn)秩序。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他就依托大小城池和軍堡構建出了一條積極的防線。
努爾哈赤有心給點顏色讓這個新來的熊經(jīng)略瞧瞧,結果被穩(wěn)住陣腳的明軍打得退避三舍。熊廷弼用成績說話,告訴世人,他沒有辜負萬歷皇帝對他的信任。不料萬歷皇帝于同年病逝,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泰昌帝,因東林黨在早前的“國本之爭”中積極支持他,使得他對東林黨很有好感,一時間,“眾正盈朝”,東林黨勢力達到頂峰,熊廷弼由此再度被東林黨攆回了老家。

即位不足一月即去世的朱常洛
2、以實干釀禍事
取熊廷弼而代之的是東林黨人袁應泰,此人雖然德行和能力都還不錯,可“素不知兵”,到任后一味迎合朝堂上速戰(zhàn)速決的主張,分不清敵我態(tài)勢,犯下諸多輕敵而幼稚的錯誤,比如他為了“利用蒙古兵對抗女真人”,大肆收容蒙古各部的災民,并將他們安置在遼陽和沈陽這樣的重鎮(zhèn),致使大批后金細作趁機混入了城中。遼沈之戰(zhàn)甫一開打,素有“神京左臂”之稱的沈陽就被細作們打開了城門。
沈陽陷落不久,遼陽亦被努爾哈赤得手了,明軍在遼河以東已然沒有了立足之地,遂亂哄哄地退到遼河以西。值此危難之際,新君朱由校想起了賦閑在家的熊廷弼,一面再度起復他為遼東經(jīng)略,一面罷免了之前攻訐他的一眾言官,以示對他的信任。熊廷弼是做實事的人,既然皇帝都拿出了態(tài)度,他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方布置
他到任之后,結合新的形勢變化,提出“三方布置策”,簡而言之,即收回五指,放棄一些雞肋之地,握緊拳頭,蓄勢而擊,三方呼應。此策無疑最為實事求是,可東林黨不喜歡,他們既接受不了棄地,又不愿意讓熊廷弼在遼東一言九鼎,他們?yōu)闋恐菩芡㈠觯瑢⑸頌檫|東巡撫的自己人王化貞不斷往高處抬,不斷美化其提出的“借虜平奴策”(即以財物換得蒙古林丹汗和明軍一道夾擊后金)。
就這么個不切實際的方案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尤其是時任兵部尚書的東林黨人張鶴鳴。至于熊廷弼,則被邊緣化,要糧沒糧,要兵也只有五千。沒多久,輕敵自大的王化貞丟了重鎮(zhèn)廣寧,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按理來說,此事和熊廷弼半毛錢關系沒有,而且他還親自率軍掩護潰軍撤退。可東林黨為了掩飾他們利用張鶴鳴操縱遼東兵權轉移的過錯,硬是傾巢出動,把鍋甩給了熊廷弼,使其最后落得個“傳首九邊”的下場。

先失遼東,再失遼西,局勢愈發(fā)艱難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熊廷弼的死是閹黨操辦的,當時魏忠賢急于滅掉東林黨的楊漣,有人建議給其安上一個“納熊廷弼賄”的罪名,即熊廷弼拿遼東軍餉來賄賂楊漣,這可是死罪,而要坐實楊漣的罪行,就得先處死熊廷弼。然而一手將熊廷弼推入這個死局當中的卻是東林黨。熊廷弼至死都覺得自己冤枉,可無論是朱由校,還是朱由檢,都沒有想過給他正名的事情。
他死后,主持遼東防務的孫承宗和袁崇煥同樣未得善終,功臣變罪臣,罪臣變功臣,這便是明朝末年的價值取向,以東林黨為首的各派勢力將自身集團的利益置于天下大勢之上,明朝不亡才怪。任何時候,不管是家庭,還是國家,只有團結才能凝聚力量,只有團結才能成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