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戰(zhàn)車:從一條評論說開去 淺談IS-2 VS 虎式/E-50M/E-75 VS T-54/IS-3/IS-4

我知道今天這篇文章的標題可能看起來就像一大堆亂碼,觀感極差,但實際上主題也確實是這個。大家都知道,我是個碼字的業(yè)余UP,整天胡謅八扯一些有的沒的,但是大家的評論留言我是每條都會看的。

△罪魁禍首
我注意到我轉(zhuǎn)載油管的一個IS-2歷史影像視頻下面,突然就吵起來了,而且吵得還很激烈。早上一看又多了不少爭論,我尋思著就正好做一期“閑聊戰(zhàn)車”吧,對事不對人,評價一下大家留言里的觀點,順便討論點東西。
我把話說在前頭,首先“裝備VS裝備”的“斗獸棋”思維,就是錯的
但大家就是對此樂此不疲...得了,那就斗吧

論點一:“IS-2是垃圾玩意,被E-50M或E-75屠殺的貨”

我的觀點:IS-2也許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它確實不能稱為垃圾。在一臺46噸的車上整合了一門122毫米口徑坦克炮,同時還有不錯的防御力和較低的輪廓,機動性和可靠性也都還可以,如果這么一臺坦克是“垃圾玩意”,那放眼望去全世界的坦克也沒幾個好貨。
至于“被E-50M或E-75屠殺”嘛,這就是游戲觀點了,E-50M是WG發(fā)明的“后驅(qū)E-50”,設計完成于2012年。而E-75的話,如果它真的被德三造出來,是預備要安裝105毫米口徑坦克炮的,也許確實可以虐虐IS-2,但估計那時候E-75要面對的敵人是IS-3或者IS-4,那一樣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論點二:“人家-2至少130mm的前裝甲”/“杠二紙面厚度180”

我的觀點:巧了,這個問題前段時間剛有老爺私信過我,問我IS-2正面裝甲厚度到底是多少——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因為戰(zhàn)時體制下蘇聯(lián)軍工對公差要求沒那么嚴,標稱120毫米的IS-2首上裝甲厚度,在后世實際測量中出現(xiàn)了多種結(jié)果,比較多的是100毫米上下。

然后IS-2的炮塔正面和炮盾因為工藝問題,實際防護力也是要打個折扣的。二戰(zhàn)時的IS-2分為1943和1944兩款,這兩款車體正面的防御力也不能一概而論??傮w而言,在1500米的距離上虎式并不是很好擊穿IS-2的正面。

但IS-2坦克手通常會在2000米的距離上和德軍坦克交手。D-25打虎式也確實不是什么問題,無論穿甲彈還是高爆彈只要擊中虎式,那都沒有好下場。

至于虎式KwK 36穿深的問題,拋開距離/角度/彈種/靶板等等談穿深都是耍流氓。大家可能記得WOT里“短88”最初的平均穿深是132毫米,這是因為KwK 36使用PzGr.39 APCBC射擊30°角的德國靶板時,在100米距離上的穿深是132毫米。而且哪怕WOT這么個“玄幻游戲”都有上下25%的浮動和距離衰減,那就更別談條件更苛刻的現(xiàn)實了。
論點三(問題三):“你E-50打得過T-54?你E-75打得過IS-3/IS-4?”

我的觀點:這完全是“斗獸棋”式的問題了,拋開戰(zhàn)場情況單論裝備性能1V1,這我沒法聊。要是在WOT里,E-50和T-54單挑結(jié)果可不好說,E-75肯定能痛扁IS-3,但是會被IS-4虐殺。至于在“平行世界”里,我想E-50面對T-54 1945也就勢均力敵,而且還會落下風。E-75和IS-3/IS-4是是勢均力敵的。以上言論純屬“斗獸棋”式的胡扯,不當真的。

得了,以上也只是我一個人的胡謅八扯,大家看看就得了,主要參考了希拉里·劉易斯·多伊勒和卡里烏斯老爺子的一些訪談——順便人家希拉里·劉易斯·多伊勒才叫高明,任何“斗獸棋”的問題他全都不回答,因為根本沒法回答,隨便說還沒準留話柄,不愧是考證老前輩,知識水平很高。
我向來是歡迎大家來我這里討論問題的,但是還請大家注意不要陷入“斗獸棋”的怪圈,而且討論時一定要注意語氣,畢竟平心靜氣的討論,才最有可能碰撞出知識的火花,而非惡語相向/拳腳相加的難堪境地。

中午吃完飯回來的更新:
我發(fā)現(xiàn)大家怎么又掉進“擊毀=擊穿”的怪圈里了....這也不可取,擊穿通常代表擊毀,可擊毀是絕對≠僅僅擊穿的。
想讓一臺坦克“被擊毀”,其實只需要讓它失能就可以了,失能包括而且不限于:發(fā)動機/變速箱趴窩、武器無法工作、炮塔無法轉(zhuǎn)動、坦克動彈不得、乘員全滅/震昏/無法繼續(xù)戰(zhàn)斗等等。
換句話說,我蘇聯(lián)D-25沒必要擊穿你虎王,一發(fā)HE上去把炮管糊壞了,那虎王也可以判定為擊毀。反過來也是一樣,我德佬105/128不一定必須擊穿T-54/IS-3/IS-4,一發(fā)AP上去沒打穿,但是把你車內(nèi)精密零部件震壞了,坦克趴窩,那也一樣可以算作擊毀。
最后我需要再次重申,戰(zhàn)場上的事情瞬息萬變而且原因眾多,斗獸棋可以適當想一想,但絕對不能落入這種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