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六次入塞——對明朝的六次放血
皇太極政權在和明朝在遼西戰(zhàn)場因無法攻克關寧錦防線而陷入僵持局面,選擇從其他方向突破長城防線入塞劫掠,稱之為六次南略。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軍十萬,繞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長城線上的大安口、喜峰口,蹂躪遵化、良鄉(xiāng)、固安、香河、永平、順義、灤州等地,隨后進迫北京城下,北京城墻高大,防御工事好,難以攻下,皇太極遂轉而掠奪京師附近地區(qū),滿載而歸。1634年,皇太極第二次入塞,進犯重鎮(zhèn)宣府、大同所轄的數(shù)個州縣,在河南包圍闖王的曹文詔被調往大同抵抗皇太極,以致被圍民軍趁機突圍。1635年,皇太極派多爾袞、豪格等率軍第三次遠征察哈爾,徹底消滅察哈爾余部勢力,順手摟草打兔子,入塞搶掠了太原府所屬的忻州、定襄、五臺等州。這是第三次入塞。
1636年,皇太極軍第四次入塞。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在今河北區(qū)域內大肆掠奪,攻克昌平、寶坻、定興、房山、安肅、安州、東安、雄縣、容城、文安、永清、順義等16城,共俘獲人口、牲畜共十七萬,獲得的人口大都成為了清國的農奴。清軍回家時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艷服乘騎,奏樂凱歸”,以羞辱明軍。
1638年,第五次入塞,入塞共五個月,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余州縣,俘獲人口和畜生共計四十六萬余。
1642年,皇太極取得松錦之戰(zhàn)的勝利后,發(fā)動第六次入塞。清軍在貝勒阿巴泰率領下,分路從墻子嶺入,會于薊州,然后分道,在北直隸和山東地區(qū)大肆掠奪,縱橫千里,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獲人口三十六萬九千名,獲得騾牛驢羊,共計三十二萬一千有余,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銀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有余。
在己巳之變前,皇太極軍的活動范圍一直控制在遼東,并沒有越過長城。六次入塞使明國傷筋動骨,對華北地區(qū)造成空前浩劫,不僅讓被重重圍困的農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還造成了成千上萬的流民生成,新生成的流民有很多加入了農民起義軍。清軍和農民起義軍互相影響,最終滅亡了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