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冥想就是與無限神交,全知中根本沒有客體,因此也沒有經(jīng)驗。


摘自《愛的覺醒》克里希那穆提
心的對話:冥想
冥想就是愛的活動(一)
思想制造的空間里是沒有愛的。這個空間阻隔了人與人,其中充滿了變成的活動、生活的爭戰(zhàn)、痛苦和恐懼。
冥想就是這個空間的了結(jié),以及自我的止息。然后關(guān)系才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因為那個新的空間不是由思想制造的,你不存在,相對的東西也就不存在了。
如此一來冥想不再是追尋某種幻影(不論傳統(tǒng)如何將它神圣化),它將是思想無法進入的無限的空間。對于我們而言,思想制造的那個小空間(也就是“自我”)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心智只知道認同那個小空間里的事物,然后又恐懼自己會不存在。
如果在冥想中你了解了這一點,心智就能進入完全不同的次元,其中的行動就是如如不動。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是愛,因為在思想制造的空間里,愛就是我和非我之間的沖突。這份沖突和折磨并不是愛。
思想就是否定愛,它無法進入那個沒有我的空間。在那空間里有人類求不到的至福。人類想在思維的領(lǐng)域中找到那份至福,其實它只能摧毀那份至福之中的至樂。
沒有念頭的覺知是最奇特的現(xiàn)象,這樣的覺知是更敏銳的,它不只用到頭腦,還用到所有的感官。這樣的覺知不是智力四分五裂的覺知,也不是情緒。你可以稱之為全知,它是冥想的一部分。
冥想之中那沒有覺知者的覺知,就是與無限神交。這份覺知和只看到客體而沒有觀察者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在冥想中的全知根本沒有客體,因此也沒有經(jīng)驗。
在這樣的冥想之中,你的眼睛是睜開的,而周圍充滿著各種客體。然而這些客體沒有一點重要性。你照樣看到這些客體,但是沒有辨識的活動,換言之,根本沒有經(jīng)驗的存在。
這樣的冥想有什么意義?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它和實用無關(guān)。在那樣的冥想中存在著至樂,但不能與欲樂混淆。這份至樂帶給你的眼睛、頭腦和心一份純真的品質(zhì)。如果無法看到一個嶄新的生活,生活就會變成乏味而毫無意義的例行公事。因此冥想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它會打開那扇門,讓你進入那無法度量的境界。
你把頭從這個地平線轉(zhuǎn)到另一個地平線,你的眼睛看到一個巨大的空間,天地萬物都在其中。但是這個空間還是有限的,因為心中的空間是那么狹小。我們所有的活動都似乎在這狹小的空間里發(fā)生。其中有日常生活、潛藏的掙扎、相互矛盾的欲望和動機。
心智想要在這狹小的空間中找到自由,因此它永遠都是囚犯。冥想就是這個狹小空間的結(jié)束。對我們而言,行動就是替這個狹小的空間帶來秩序,不過還有另外的行動會帶來失序。
心智一旦結(jié)束了這個狹小的空間,就會出現(xiàn)冥想的行動,那個心智無法觸及的廣大空間就是寂靜。心智在自己的局限中是不可能安靜的,只有思想無法染指的巨大空間里才有寂靜。在這寂靜中是沒有任何思想的。冥想便是寂靜。
冥想是最非凡的事,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就像一個盲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光鮮色彩、還有各種光影移動的世界。這個世界和智力無關(guān),愛一旦進入心智,心智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品質(zhì),它會變得無限,包括思考力、行動力,還有一種感覺,好像你活在一個與萬物一體的巨大空間里。
冥想就是愛的活動,那不是愛一個人或許多人之類的愛。它就像人人都可以喝的瓶中水,不論那瓶子是金的,還是陶制的,它都是飲之不盡的。
沒有任何的自我催眠或藥物能帶來這份奇特的感覺:好像心智從淺到深一直進入自己的體內(nèi),直到深度與高度失去意義為止,也就是沒有任何度量了。
這個狀態(tài)之中有徹底的祥和,而那份滿足感并非來自外在的東西,其中充滿著秩序、美與強烈的能量。你可以把它全部摧毀,就像你摧毀一朵花一樣,但因為它是那么柔弱,所以它其實是摧毀不了的。這樣的冥想無法從別人那里學(xué)來,你必須一開始就一無所知,然后從那份純真移向另外一份純真。
日常生活充滿著掙扎、痛苦及一閃而逝的快樂,冥想的心就是以這相同的土壤作為基礎(chǔ)。它必須為這土壤帶來秩序,然后不斷地進展??墒侨绻阋恢毕胍兄刃?,那份秩序就會帶來自己的局限,那么心智就會變成囚犯。
你必須先從彼岸開始,而不是一直關(guān)心此岸或如何游到彼岸。即使不會游泳,你也要投入水中。冥想的美就在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結(jié)局是什么。
在冥想中有沒有新的經(jīng)驗?想要有超越日常生活的更高經(jīng)驗,就會使心泉干枯。渴望更多的體驗、影像、更高的覺知或更多的領(lǐng)悟,會使心智向外看。這和倚賴環(huán)境或人是沒有兩樣的。
冥想奇特的地方在于每一個事件都不會變成經(jīng)驗,就像天空中剛出現(xiàn)的一顆星星,沒有任何的記憶能抓住它,也沒有辨識和好惡的反應(yīng)。我們的追尋永遠都是向外的,追求經(jīng)驗的心也是外向的。向內(nèi)的心完全不尋求,它只是覺知罷了。反應(yīng)一直是重復(fù)再三的,因為它永遠來自相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