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市值縮水600億,寒武紀的春天何時來臨?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尖端技術被“卡脖子”的時代,論深耕芯片技術的研發(fā),可能沒有誰比寒武紀更加執(zhí)著。不過,長年虧損的寒武紀,似乎難以靠一己之力,打破AI行業(yè)“無芯可用”的僵局。
這也意味著,寒武紀看起來十分高端的布局,卻有一些高處不勝寒。7月20日,上市一周年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迎來解禁時刻,解禁股數達到2.073億股,占總股本的51.81%,這導致寒武紀股價大跌7.26%,市值僅有433.4億元。要知道,2020年剛登陸科創(chuàng)板時,寒武紀市值一度超過千億元。但對比現在已蒸發(fā)約600億元。
7月22日晚間,寒武紀公告,公司股東古生代創(chuàng)投及智科勝訊擬清倉減持寒武紀合計4.54%。此次寒武紀限售股上市流通具體包括32位股東,其他解禁股東中,不乏杭州阿里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聯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OPPO廣東移動通信等知名公司或知名公司旗下企業(yè)。大量的股東解禁名單,無疑于是懸在寒武紀頭頂的達摩利斯之劍,更像是山雨欲來。
讓投資者擔憂的是,一直激進的寒武紀,雖融資不斷,卻從成立到現在,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即使其“造芯”的故事講得天花爛墜,但是何時才能迎來春天,給眾多投資者一個交待?
營收慘不忍睹,盈利問題已成困局
據了解,寒武紀的虧損,主要因為研發(fā)費用投入高,而且營收不容樂觀,因此整體入不敷出。
2017年-2019年三年期間,寒武紀的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4.43億。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四年累計虧損20.36億元。
致命的是,雖然寒武紀的營收一直看漲,但是增速十分緩慢,要知道,2020年相對2019年,寒武紀的營收只增長了區(qū)區(qū)1500萬。
與此同時,寒武紀每年的研發(fā)費用,甚至是其營收的2倍多。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公司研發(fā)費用率分別高達380.73%、205.18%、122.32%、167.41%,平均值218.91%。
如果說寒武紀短期的虧損是戰(zhàn)略投入,投資者投長線,或許可以獲得更好的回報。但是一家沒有良好現金流撐起的公司,如何讓資本市場信服?因此,其原始股東解禁后立即套現,雖然理由是公司自身財務問題,實際上卻印證了某些投資人早已對其信心喪盡,倉皇出逃。
「于見專欄」注意到,寒武紀研發(fā)投入力度確實非同一般。為了留住高素質人才,提升行業(yè)競爭力,寒武紀分別成立艾溪合伙和艾加溪合伙兩個股權激勵平臺,近四年進行了多次員工股權激勵。
而由于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報告期的股權激勵計提股份支付金額較大。因此,寒武紀也越來越不堪重負。很顯然,這次大量股票解禁所帶來的,也將是其內憂外患的雙重危機。
從高度依賴到最終“分手”,被華為拋棄的寒武紀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的科技型企業(yè),頭部效應十分明顯。企業(yè)對于芯片的需求量,也與其企業(yè)的規(guī)模、實力以及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息息相關。
但是環(huán)觀國內,頭部科技互聯網企業(yè)基本“自立門戶”,開始向芯片行業(yè)進軍。
據了解,寒武紀初試鋒芒的時候,華為正在在致力于優(yōu)化麒麟960手機芯片,主要精力都在升級芯片GPU上。當然,華為也看到了AI智能在手機市場的廣闊前景,只是還無暇插足。
隨后,華為又開始推出新一代處理器麒麟970,彼時,AI風口正盛,華為也看準了以邊緣算法為核心的AI芯片,于是才選擇了與寒武紀合作,最終,麒麟970芯片中集成了寒武紀的AI處理器,也促成了雙方共贏的局面。
一方面,寒武紀靠搭載麒麟970芯片智能手機的大賣而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麒麟970芯片因數據處理能力強、功耗小的特點,華為躍居頂級手機芯片生產廠商。
2018年,搭載麒麟980芯片的Mate20問世,同樣是使用了寒武紀的AI處理器。
一時之間,麒麟970和麒麟980芯片的誕生,也帶來了華為高端手機的爆發(fā)。華為P20(pro)、Mate10(pro)、榮耀10、榮耀V10、華為Mate20、榮耀V20,數不勝數的爆款智能手機,也給華為和寒武紀的合作帶來了巨大成功。
在2017和2018年度,終端處理器收入占到了寒武紀主營業(yè)務收入的90%以上。而大部分為華為這家大客戶貢獻。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高度依賴,讓寒武紀被華為“拋棄”后,猶如被釜底抽薪,一朝回到解放前。實際上,寒武紀也不會不知道,華為選擇使用寒武紀的AI芯片,只是精力有限無法顧及該類芯片研發(fā)的權宜之計。因為國內的頭號科技企業(yè)華為,早已用很多驚艷世人的芯片產品,證明了其在芯片研發(fā)上的獨立能力。
2018年10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官宣,華為將采取完全自主研發(fā)的達芬奇AI架構。消息一出,轟動業(yè)界,果不其然,執(zhí)行效率高到可怕的華為在2019年就先行推出麒麟810,其中的NPU模塊就是自研的達芬奇架構。這也標志著,華為正式完成了從寒武紀IP到自研架構的替換,自此,寒武紀的AI芯片也被華為的自主芯片技術所替代。也就是說,其正式被華為拋棄。
因此,與此說其此時遇到的困境,是投資者見風使舵。不如說其此時的尷尬境地,可能在選擇與華為牽手的那一刻,已經埋下伏筆。
例如,曾經讓寒武紀引以為傲的是客戶名單里有華為、阿里等巨頭,現在除了華為與寒武紀分道揚鑣外,阿里的玄鐵、含光兩大芯片、百度的昆侖、華為的昇騰,現在連字節(jié)跳動、騰訊都進軍芯片產業(yè),企圖分得一杯羹。此時的寒武紀,不僅丟掉了很多實力雄厚的客戶,更是四面樹敵。
據了解,2018年開始,華為已開始在芯片市場上不斷發(fā)力,先后發(fā)布多款芯片產品,并力壓寒武紀,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由此,寒武紀的市場也逐漸被這類科技巨頭蠶食殆盡。
與此同時,嚴重依賴頭部科技企業(yè)客戶的寒武紀,也因為客戶有了更多選擇芯片的機會,銷售額占比也在逐年下降。數據顯示,2018-2020年,寒武紀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占營業(yè)收入比例分別為99.95%、95.44%和82.11%。
更為致命的是,2020年,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yè)務收入同比下滑82.96%,而其主要原因,就是華為海思選擇自研終端智能芯片,未與寒武紀繼續(xù)合作。
盡管寒武紀CEO陳天石曾經表示,公司內部對盈利有自己的規(guī)劃,當公司在市場上能占據顯著份額,收入達到數十億量級時,一定會實現一個高水平的盈利。但是他同時透露,在2021年,寒武紀讓需繼續(xù)實現技術升級,推動新產品的開發(fā)與迭代,因此研發(fā)投入仍將居高不下。
「于見專欄」認為,在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下,寒武紀欲實現收入逾10億量級,甚至扭虧為盈,幾乎沒有可能。由此,寒武紀的盈利模式成謎,而其江湖地位,也略顯尷尬。
被客戶、股東雙雙拋棄,寒武紀難有競爭力
痛失華為后,寒武紀也被迫拓展第二條業(yè)務線,即將主戰(zhàn)場轉移到了云端、邊緣端和智能計算集群系統。
不過,也有不明真相的同學很好奇,寒武紀能否與小米OV這類的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合作,用與華為合作同樣的套路推銷寒武紀的AI芯片呢?答案是否定的。
據「于見專欄」觀察,小米OV的芯片處理器主要來自美國的高通,而掌握NPU核心科技的高通,曾經也是與華為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其技術能力多強,不言而喻,其顯然不會選用技術、產品能力都不及高通的AI芯片。
而對于蘋果、三星這樣的國際巨頭,更是同時具備SoC與NPU的自研能力。這也意味著,其走華為終端IP的合作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而放眼國際國內,寒武紀已然不知道如何占位,被各大科技巨頭孤立的寒武紀,也終究迎來了其最擔心、害怕的結局。
2018年和2019年,寒武紀陸續(xù)推出了思元100/270/290/220等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和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同時也在大力營銷智能計算機集群系統。與此同時,寒武紀還發(fā)力汽車芯片,企圖獲得一線生機。
不過,即便寒武紀有著不低的研發(fā)投入,也有著先發(fā)優(yōu)勢。卻在全球AI芯片企業(yè)的排名表中十分靠后,甚至遠遠不及中國公司在全球排名最高的華為海思。由此可見,AI芯片早已是紅海一片,寒武紀作為后起之秀,又缺少過去大客戶華為的助力,顯然有一些力不從心。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在具體的AI產品上, 高性能的7nm工藝段,英偉達和華為的AI產品均實現了對寒武紀超越。因此,寒武紀被華為拋棄的根本原因,也是因為其在技術層面不敵華為海思。
實際上,寒武紀并非沒有意識到其處境的危險性。因此,也瞄準了新能源汽車賽道。不過,華為同樣沒有放過這樣一個細分的市場。
據了解,其在無人駕駛汽車賽道、智能安防、智能家電、新材料、新能源甚至節(jié)能環(huán)保、生物醫(yī)藥等領域都有布局,而其超前的技術,更有碾壓寒武紀的架勢。
AI行業(yè)燒錢已成常態(tài),寒武紀難以獨善其身
近年,造車行業(yè)十分火熱,因此寒武紀也宣布入局車載芯片領域,更是增加注冊資本1.7億元注冊全資子公司,寒武紀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并引入投資者。除了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寒武紀高管團隊將注資,增資對象主要目的是發(fā)展車載智能芯片。
“智能駕駛是AI芯片行業(yè)重要應用領域之一,車用芯片需求未來會迅速擴大,寒武紀不會缺席這樣一個重要的應用市場?!焙浼o董事長、CEO陳天石曾表示。
不過,與傳統的智能手機芯片一樣,汽車芯片的競爭也同樣激烈。市場上除了瑞薩、英飛凌、恩智浦這類傳統汽車半導體巨頭,也有例如地平線、黑芝麻等國內新興企業(y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華為以外,商湯科技、曠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并稱AI四小龍,同樣是寒武紀的勁敵。很顯然,寒武紀沒有過硬的實力,卻與各大科技巨頭硬碰硬。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寒武紀的千億市值遭遇腰斬了。
巨頭血拼之下,AI芯片行業(yè)燒錢已經成為常態(tài)。據了解,戰(zhàn)略調整后的寒武紀,公司持續(xù)加大云邊端產品線和軟件開發(fā)平臺的研發(fā)投入,并且在擴充銷售服務團隊,但是因為與華為終止合作,早已元氣大傷,其短期內扭虧為盈,恐怕并不容易。
實際上,商業(yè)化困難,也不只是寒武紀的專利。AI四小龍同樣在盈利方面遭遇老大難,現金流也捉襟見肘,因此上市奔赴二級資本市場幾乎成為他們的共同選擇。2021年7月20日,AI四小龍的云從科技成功過會,讓行業(yè)看到一絲希望。
對于燒錢的AI賽道來說,過會、上市融資是一個重要的賽點。沒有通過這一關的企業(yè)要么迅速扭虧,要么繼續(xù)尋找外部融資,而寒武紀盡管上市卻股價腰斬也印證了,這兩條路都并非易事。
結語
寒武紀自誕生之日起,就自帶中科院出身的光環(huán),更有AI芯片第一股黃袍加身。曾經,寒武紀也因為與華為牽手,而成為該賽道最亮的一顆星。
不過,世易時移,寒武紀卻早已在這個天大的市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從高光時刻到至暗時刻,寒武紀的高雅情懷,終于敗給了商業(yè)化的現實。寒武紀的高處不勝寒,也給抱有科研創(chuàng)富幻想的人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更讓AI芯片的商業(yè)化備受投資者質疑,因此也注定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