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來的新電腦

1986年,臺北市
??? 三歲時的一個下午,一個大哥哥送了些箱子到家裡來,打開又是些金屬盒子、塑膠盒子,在房間裡裝了許久。我只看了一會,沒看出什麼趣味,就走開忘了去幹嘛了。
??? 第二天開始,我認識了這臺機器叫做「電腦」,瞭解了前幾天下午媽媽為什麼要帶我去圓環(huán)那邊那家叫「宏基」(我很久以後才知道「宏碁」的「碁」是讀作「棋」)的有很多電腦的店。我認識了放進A槽開機就可以直接玩的《遊戲集錦》、《十項全能》,以及一些要先用「開機片」MS-DOS 2.0開機,再換片或放到B槽才能跑的遊戲,認識了鍵盤上每個鍵的唸法;我也莫名其妙地就記住了這臺電腦花了64000元,其中4000元是印表機,還有像「16位元」、「5.25吋磁碟片」、「MGA/CGA/EGA/VGA」(單色螢幕/4色/16色/聽說可以到256色的高級品)、「640k記憶體」等等一堆有關(guān)規(guī)格的名詞。
我很快就玩得比媽媽還熟練了,四歲上就學了BASIC語言,照書上教的來寫程式,大姑姑也會教我一點,但講得並沒有比書上多多少,書上我看不懂的部份她也沒講。還沒搞懂的東西,似乎只有媽媽偶爾會用一下的「Lotus 123」(當年著名的試算表軟體,用來記帳),那些表格和數(shù)字一點也不好玩,還有一片《賽諸葛中文系統(tǒng)》,有一兩次我在跑著那系統(tǒng)時碰了幾下,畫面變得和平常的DOS很不一樣,裡面的中文字也長得很窄很奇怪。五歲以後,換了倚天中文系統(tǒng),那個好看也好用多了,只是我要到六歲上學學了注音符號以後,才有辦法打字。媽媽是學了拆字的倉頡輸入法,不過我很多字都還不會寫呢,就只硬記了自己姓名和一些常用字的倉頡拼法。
那幾年,如果要出門,我最期待去的地方就是仁愛路圓環(huán)的「宏碁」和敦化南路、信義路口的「松崗」,這次又能買什麼新的遊戲片?還有,彩色螢幕好漂亮,我們家可不可以也換彩色螢幕?我知道這個要求可能有點奢侈,所以媽媽每次也說「休想」。
如今回想起來,我越來越搞不懂我是怎麼在學齡前就學了那麼多東西的,包括英文、中文與數(shù)學。然而在那個時候,一切都很自然。
1991年
家裡這臺PC-XT(老媽後來糾正我說是「宏碁小教授」,但我是從開機畫面或者某一本小冊子上記的這個名字)連同那40MB的第一顆硬碟(來安裝的大哥哥是這麼說的,我覺得「顆」這個量詞很有趣),在「石頭」(又名「米開朗基羅」)病毒的感染之下報廢了。升二年級的暑假,我們升級到了286--全名應該叫Intel的80286,其上有386、486還有聽說會進化到32位元境界的586。
事隔多年,我現(xiàn)在居然還能回想起那一天是1991年8月15日。我們補了一顆硬碟──不知道為什麼這次只有20MB。更重要的,是添購了一臺「數(shù)據(jù)機」,正式名稱叫「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或「調(diào)變解調(diào)機」,英文縮寫MODEM,中文亦有諧音的小名「魔電」,但我覺得這個好像外行人湊過來幫內(nèi)行人耍帥的外號很遜。
數(shù)據(jù)機可以幹嘛?可以接電話線,用來上BBS(電子布告欄)。是的,撥接式BBS,比現(xiàn)在碩果僅存的PTT等等使用Telnet協(xié)定的BBS更古早的BBS,當年比較先進的地區(qū),都會有玩家借此用電話線架起網(wǎng)路,這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之前的網(wǎng)路。
有關(guān)撥接BBS的事情,要說起來又可以說好久;總之那一天,來家裡安裝的大哥,一步步教我怎麼連上他架的站,註冊帳號,去「信區(qū)」(即現(xiàn)在所謂的看板)看文章發(fā)文章,去檔案區(qū)上傳和下載;有沒有教我在「外部程式」區(qū)玩那上面的遊戲我忘了,但總之,我很快就都一知半解地熟練了。
我進入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這讓我在整個小學時期都維持了資訊上的優(yōu)越感:彼時家裡有電腦的人還不多,理解電腦大概是怎麼一回事、而不只是會用的小朋友就很少,會上BBS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也就聽說過兩三個、自己見過一個。我因為會「上站」,所以總能抓到到比市面上更多的遊戲,除了廠商放出的體驗版(當年叫Shareware,共享軟體,附郵購資訊請你去買完整版),還有神通廣大的大站站長、站友從互聯(lián)網(wǎng)或不知道哪裡弄來的完整版(是的,這就是盜版侵權(quán)),也有一些人上傳過自己製作的遊戲,那就是我膜拜的對象。
我那第一臺MODEM的速率只有2400 bps(Bits per second,每秒傳輸位數(shù),8 bit=1 Byte, 1024 Byte = 1KB, 1024KB = 1MB, 1024MB = 1GB, 1024GB = 1TB,看看我們現(xiàn)在到什麼時代了),很慢,好像也花了兩三千元;大約一年後,大部份站友的標準配置都是14400 bps了,而那些一開始能報上五位數(shù)天價的機種也很快降了下來。我充份體會到硬體的升級就是這樣的,然而直覺上,你總會記得當初那份對「更快」的欣羨和嚮往;一旦嘗到,就不想回去了。
多少人的消費,就是被這感覺牽著走?。∪欢?,能每年都沉浸在這「升級」感覺裡的我是幸福的。
1992年
電腦突然不能開機了。按下開關(guān),燈有亮一下,但就是不開。
我不信,我不服!再試幾次,耶,又可以開了。
關(guān)機後隔天重開,又打不開了。我急了,不斷地按呀按,按呀按,呀!終於亮了,可是我手太快,又一下把它按掉了。然後又是好幾十次打不開。
我急?。《家蕹鰜砹?。怎麼樣才比較可能順利打開?有一次我恰好在整點的時候打開了,於是下次就打117聽報時,聽到50秒的時候,心下默數(shù),衝回電腦前,00秒準時按下!沒用。
我真急哭了:你為什麼就是跟我過不去?為什麼?我又是鼻涕,又是眼淚,然後拿著又是鼻涕又是眼淚的衛(wèi)生紙繼續(xù)狂按開關(guān),順便擦一下灰塵。還是不開。
奶奶在旁邊看著我跑來跑去,又跳又叫,然而並沒有什麼好辦法,只好不管。媽媽回家後的反應不出所料:「它不想讓你玩,你就少玩一點嘛?!鼓悴恢肋@會讓小孩子更加狂怒嗎?
現(xiàn)在想來,老媽當年應該是知道的,但她就是會忍不住想這樣講。將來我應該也很難抗拒這種誘惑。
後來應該是請了人來看,我才知道這是power(電源器)的問題,那顆power應該也是舊了。我們換了一顆power,沒花多少錢,好像也就600臺幣左右。
再後來,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冬天,偶爾又會發(fā)生開不開的情形,這時我就面無表情地走到浴室,把吹風機拿過來,接上電,開熱風對著power把它吹熱,通常吹個十幾秒再開,就能開開了。
然後就覺得自己之前居然會被這種小故障弄哭,真是白癡。鄙視之餘,有一點優(yōu)越感:看我現(xiàn)在怎樣三兩下就把你搞定。
1993年
四年級,我十歲的生日是過得最熱鬧的一個生日了,我們請了二十多個同學來家裡(不知道現(xiàn)在的小朋友還會不會互相去別人家過生日),我們家從來沒請過這麼多人。有人下象棋,有人打撲克牌,有人做刨冰,有人玩任天堂,當然我最重視的還是電腦前面這攤,熱鬧極了。
這一天還有一件最值得紀念的事:半是先斬後奏地,我經(jīng)過媽媽同意,用壓歲錢從站友那裡買了一臺VGA彩色螢幕。這是我期盼了好多年的升級!
約好彩色螢幕就是我生日這天送到。從早上開始,我們一邊玩著,一邊就盼啊盼、盼啊盼,什麼時候才到?快到中午,門鈴終於響了。
「螢幕來了!」「來了!」好幾個人跟我一起跑去開門:「耶!」「耶!」「耶!」只見一位大哥哥頭戴全罩式安全帽,身穿厚厚的外套,完全就是送貨的造型,雙手捧著幾盒──我們叫的外送披薩。
好吧,雖然失望,好歹吃飯也是正事。
那一臺菲力浦的彩色螢幕下午兩點多才送到,也幫我們裝好了。終於從黑白進入彩色的世界,當然是很快慰,同學們也很高興,然而那之後的記憶我卻很模糊了。只記得那天的確很快樂,我後來也再沒邀過這麼多人來家裡一起玩;印象最清楚的,也就是中午那個送披薩的烏龍。啊,我那個時候是多麼興奮啊。
我的主機、CPU應該也是和彩色螢幕差不多時間升級到486的,然而螢幕的記憶太鮮明,把486的蓋掉了。當然,可以支持這一點的記憶很多:《德軍總部》、《毀滅戰(zhàn)士》、《軒轅劍二》……好多都是只支援VGA,而且286跑不動的遊戲。
在還沒換彩色螢幕的時候,我每看《軟體世界》《電腦玩家》介紹一款只支援彩色的新遊戲,都怨它怎麼不支援單色;現(xiàn)在我終於也換了彩色,心態(tài)就完全變了:還沒升級的就管它去死吧!
我自己也覺得這種思想轉(zhuǎn)變很諷刺。因此,長大以後,我讀到「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這種話的時候,完全能夠理解。
1995年
小學畢業(yè)了。我對爸爸媽媽的稱呼,從這一年開始跟著老哥升格為「老爸」「老媽」;微軟在這一年推出了劃時代的《Windows 95》,一兩年後便終結(jié)了國產(chǎn)遊戲在MS-DOS系統(tǒng)底下的黃金時代。
後來我聽說當年臺灣在全球遊戲產(chǎn)業(yè)裡排行第三,僅次於美、日,那的確是我們和世界頂尖差距最小的時代,但這只是因為軟硬條件的限制使大家差不了太多,我們這些見證著精訊、智冠、大宇、漢堂、宇峻等公司的發(fā)展,又飽讀遊戲雜誌的玩家,對國內(nèi)外的公司的差距,都有相當?shù)恼J識──或者不如說是套用著華人一百多年來的不自信。所以後來我每看到有人感嘆臺灣遊戲業(yè)在90年代的曾經(jīng)輝煌,我也感嘆:當年我怎麼就沒覺得我們有輝煌到哪裡去呢?然而那似乎真的就是巔峰了?!盾庌@劍》系列的巔峰是94年的二代外傳《楓之舞》,《仙劍奇?zhèn)b傳》的巔峰就是95年6月的第一代,我清楚記得我第一時間買回家,連著玩了兩天,才10小時就發(fā)現(xiàn)完結(jié)了那會的失落。《大富翁》系列很多人說是四代最好,我也同意。
1995年,早把金庸改編遊戲做爛的智冠,偏又出了一部到現(xiàn)在還有人在做mod的《金庸群俠傳》,我倒沒怎麼玩,只看同學玩過一陣。還有宇峻的《超時空英雄傳說》,要到1997年的二代才算巔峰;那兩三年還有很多公司繼續(xù)在DOS環(huán)境下開發(fā)遊戲,畢竟轉(zhuǎn)移環(huán)境沒辦法那麼快,Win 95也不會馬上就出來一大票遊戲。
我可以暫時繼續(xù)對MS-DOS 6.22版和倚天中文系統(tǒng)3.1版的眷戀。就像小學時比較要好、畢業(yè)後分開的同學,也還可以在一兩年內(nèi)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繫,再之後就只有偶爾聚一聚了。
1996年
老哥上大學了,買了一臺筆記型電腦,裝Linux系統(tǒng)。那時候資訊界的鄙視鏈是這樣的:最高端、最硬核的專業(yè)玩家、技客(Geek)、工程師站UNIX陣營,能架工作站、當系統(tǒng)管理員的才是一流,圖像化介面的Linux都只算是妥協(xié);搞藝術(shù)、排版、設計的站Mac陣營,也就是所謂的「蘋果神教」;最大眾的微軟陣營、DOS與Windows系統(tǒng),則和比爾?蓋茨的文化品味一樣,是被鄙夷和取笑的對象。老哥上了電機系,耳濡目染,也學了這套回來壓我:「投奔光明吧!放棄你愚蠢的DOS和那些遊戲吧!」
我的確學了一點,主要是學會了在純文字的DOS環(huán)境下?lián)芙由暇W(wǎng),連到遠端的UNIX系統(tǒng),用Telnet上學術(shù)網(wǎng)路的BBS,或跑《Tintin++》去玩MUD。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讀者,只要知道MUD是純文字版網(wǎng)路RPG,「網(wǎng)遊」問世之前的網(wǎng)遊,而《Tintin++》是一種類似外掛的輔助工具就好,雖不能幫你作弊,但可以設定巨集與觸發(fā)來快速輸入指令,想玩到熟練就必備。
說到撥接上網(wǎng),是的,1996年開始,臺灣的民間ISP普及了。我記得我們簽的第一家叫做「四通」,許許多多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中小企業(yè)之一,兩三年後關(guān)門或者被併購了,我也不清楚。印象最深的,是國三那年,從交大《風之傳說》MUD的大神那邊要到了他們整套Diku MUD的系統(tǒng),我只要在工作站上編繹一下就可以架設自己的MUD了──用後來的網(wǎng)遊術(shù)語來說就是「私服」。我寫e-mail請四通的網(wǎng)管多批一些quota(帳號在工作站上的儲存空間配額)給我試著架站,他們很爽快,回信說「準!」讓我做實驗。
我這個私服真的架起來了,但大概民間ISP和學網(wǎng)隔太遠,學網(wǎng)的朋友連過來延遲非常之高,幾人過來晃了兩下便走,我也覺得沒趣就不玩了。然而,啊,我畢竟也有過這樣「技客」的歲月,儘管跟行家比起來連皮毛都算不上。
猶記得小學三、四年級時,BBS上有個站友得知了我的年齡,而且還真懂一點電腦知識後頗為驚嘆:「這個年紀就會了這些,如果能再把XXX、XXX和資料庫架構(gòu)弄通,前途不可限量?!谷欢耶吘箾]有繼續(xù)學下去,雖然小時候的志願是寫遊戲,但六年級後我的興趣便轉(zhuǎn)向文科,想當一個作家了。上了國中,我也便意識到,先前上撥接BBS那些經(jīng)歷,頂多能算入門比別人早幾年而已;你沒有繼續(xù)往裡面鑽,也就沒什麼好誇耀的了。
2001年
我還是留在微軟系統(tǒng)的PC陣營,誰叫這邊遊戲多呢,大作都在這裡。老哥那臺Linux 上面只有幾個益智遊戲還不錯,都是小品而已。
除了「上網(wǎng)」這件最重要的事情以外,我記不清那些年我升級過幾次電腦了,總之Windows系統(tǒng)從95到98到今人所謂「再戰(zhàn)十年」的XP,網(wǎng)路服務從撥接到寬頻,螢幕從CRT(映像管)到LCD(液晶),硬碟從250MB到1G、2G,CPU從486到「奔騰」(Pentium)再到之後的各種型號,還有「Voodoo 3D加速顯示卡」的問世以及獨立顯卡的興起,我都經(jīng)歷了。家裡這臺PC,就像「忒修斯之船」,每次更換一部份配備,也都還保留一些舊的,如螢幕。
也記得逡巡在光華商場、NOVA(臺北車站附近的3C賣場),拿著各店家用廉價彩色紙張印製的報價單研究來研究去的時日,然而我也體認到我畢竟不是專業(yè)的玩家,我只需要玩遊戲、寫文章、上網(wǎng)而已,遊戲也不求能跑那些頂級大作,國二時接觸了模擬器,8位元到16位元世代的FC、SFC等等遊戲主機,還有街機的模擬器,很多名作都還沒補完呢。
(是的,這就是盜版侵權(quán)。)
最能確定的一次升級應該在2001年大一,我記得的卻不是升級本身,而是我把舊電腦算3000元賣給了高中同學。他很高興能撿到這麼便宜的二手貨,我倒覺得就算我認真到外面找買家,價錢也上不去多少,畢竟電腦市場就是這樣的。1998年高一的時候,光碟燒錄機還好貴,一片CD-R可以賣到30多塊錢,不知有多少人一次買100片然後和同學做起生意;沒兩年,燒錄片的價格就下降到了一個讓之前屯了貨的人看起來都像白癡的程度;再後來,DVD燒錄器和DVD-RW也都不值多少錢了。這也都是一再重演的戲碼。
2005年
大學畢業(yè),入伍服役。大約是在成功嶺的入伍訓結(jié)訓以後,分發(fā)去海巡的新訓中心之前,在老哥(已轉(zhuǎn)行金融業(yè)並轉(zhuǎn)投蘋果陣營)的慫恿和自己一點想學排版的心思下,我央老媽給我買了一臺Mac的Powerbook G4筆電,也一腳踏入了「蘋果神教」。五萬多塊錢,相當?shù)牟槐阋恕?/p>
蘋果電腦的設計感和系統(tǒng)的整合性的確強,且就最基本的文書處理這項需求而言,Windows能做到的,Mac上面都有更簡潔和更專業(yè)的版本。還有,最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中文輸入法,臺灣也有開源社群開發(fā)了一個整合多種輸入法的「香草輸入法」(OpenVanilla),我一用就愛上了。
我需要的就是倚天鍵盤配置、手動選字的傳統(tǒng)注音,而Mac OS自帶的是那種自作聰明的自動選字,你還不能叫它取消這項功能,而一定要多耗心神,看到電腦沒選對之後手動回去叫出字表來改選,極其打斷文思。而且我記得新聞界前輩、和老爸老媽同事過的南方朔在一篇文章中自述過:他努力跟上時代學了一段時間的電腦打字,漸漸上手以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寫作習慣開始受到輸入法的制約,傾向只用他記得的好拼、好打的字,難打的字他就想放棄不用了。他覺得這樣不行,於是便回歸了手寫。
我沒有南方朔先生的問題,那是因為我會用倉頡和注音兩種輸入法交互檢字,不會唸的我找個鄰近偏旁的字查查倉頡碼,再用倉頡打出來看注音輸入法裡是怎麼拼,反之亦然。手動選字也讓我不避生僻字,無非是多翻幾頁而已,而不會想遷就那些好打的或電腦自動選出來的字。然而所謂的「智慧型」輸入法就會讓我想要遷就,因為把游標移回去選字太煩了。這樣絕對不行。我曾經(jīng)很鄙視那些在網(wǎng)上錯別字、火星文連篇的傢伙,但我自己用過一兩次新注音以後,我就理解他們了。
香草輸入法就是基於我們這些老派使用者的習慣,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問題,而且還更加體貼,你打鍵盤上的框框鍵(「[」和「]」),它就給你出單引號(「」);按住shift打框框,就給你出雙引號(『』);如果還有需求,再按一下,一整排的各種框框、各種引號由你選。就是這麼簡潔明快。香草輸入法也做過的Windows版,可惜後來沒有繼續(xù)做下去,我只有勉強在新系統(tǒng)裡跟很容易出錯的設定奮鬥;近年的Windows 10更把以往的「ㄅ半」傳統(tǒng)注音隱藏起來了,定要逼人用那智障的自動選字新注音,他們怎麼就是這麼執(zhí)著於AI,執(zhí)著於自動,而不尊重我們老派使用者的習慣,還有文人的堅持?
上面一陣誇讚,誇的也不是蘋果公司,而是開源社群,你大概可以判斷我對「蘋果神教」其實是有免疫力的。沒錯,Mac OS的操作介面非常好看,比Windows高了不知幾個境界(至於UNIX陣營,可能會認為最硬核的「天然去雕飾」的介面才是最美的,又或者你要能手動在電路板上焊機器碼才勉強算能登堂入室),顯示起來也是相當順滑,但那僅限於你跑的程式還不多的時候。跑的東西一多,或者文檔加了一堆高解析度圖片膨脹起來,往往延遲得比PC還嚴重。這也是當然:Mac電腦的硬體性能,一般是遠低於同價位PC的,而且PC你還可以自己拆裝組件來升級,Mac就只有再買臺新的。
這臺Powerbook還是跟我跟了幾年。自帶的遊戲裡面,有一款滾球的《Marble Blast Gold!》我打到了只剩兩關(guān)特別難的沒過;另外我去抓了元祖級的Rougelike遊戲《Nethack》3.4.3版的Mac版,後來在臺東做少尉心輔官、訓練官期間,也把十幾個職業(yè)每個都不作弊通關(guān)過一次了,玩過的就知道這有多難。
?。ǜ皆]:一般來說,營區(qū)裡是不能帶個人電腦的,不過我就是帶了,自己一人一間寢室的時候,不聯(lián)網(wǎng),還是可以看DVD、玩遊戲。有一次被副大隊長看到,他也只是唸了一下,沒作什麼懲處。軍官的待遇和士官兵就是不一樣。)

?
至於學排版嘛,也是裝了Adobe Indesign,一跑,根本跑不動,還沒載入什麼文檔就延遲連連了。放棄。我還對音樂有興趣,Garageband這個編曲、錄音軟體很不錯,可是我的程度也只有粗通樂理而已,整不出什麼好東西。最後也就是07到10年在北京期間用它寫了幾十期的《又天週報》,很粗糙的僅用來和同學親友維持感情,也讓自己保持寫作習慣的個人電子報。
?
2007年,北京
我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的碩士班,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一開始只帶了那臺Powerbook G4過去,沒想再買新的,因為覺得我遊戲打太兇了,現(xiàn)在應該用功做學問,Mac上面遊戲不多,挺好。然後還是弄了Mac版的《使命召喚》(Call of Duty)一代,又還是沒忍住,借了室友的PC,裝了《魔獸爭霸3》連上宿舍網(wǎng)路打《DOTA》,搞到脾氣很好的室友也生氣了。還是回歸PC陣營買一臺筆電吧。
北京大學附近就是中關(guān)村,這對中國大陸的資訊業(yè)來說,就差不多是和臺北光華商場一樣的「聖地」,而裡面星羅棋布的大小店家,大約也和舊光華商場差不多混亂。我去的時候應該已經(jīng)比早年規(guī)範許多了,但還是很有幾分使人感到親切的混亂、紊亂、髒亂。
忘了有沒有先請教過誰、打聽過哪一家比較可靠,又或者我是放棄了老玩家的矜持,只要不太爛就好,總之我花了7000還是9000元人民幣買了臺聯(lián)想的筆電(大陸叫筆記本)。然後──
早在入住宿舍第一天,我就輕車熟路地在Mac上用AlienBBS(Telnet終端程式)登入北大未名BBS,註冊了帳號。那時這種古老的純文字BBS已經(jīng)差不多被盡數(shù)淘汰,曾因公共議題而聞名海內(nèi)外的北大未名、清大水木清華也在整治之後銷聲,不復90年代的風采;然而,不過,但是,在「資源」這方面,就還是足以令人大開眼界──
不知道哪位大神,寫了些自動發(fā)帖,更新宿舍網(wǎng)路FTP最新電影片源資訊的程序。除了電影以外,你能想到的,除了色情以外的娛樂資源,宿網(wǎng)都有,還都能在BBS上讓你知道要連哪個IP。校內(nèi)也有兄弟,事業(yè)做很大,搞「刻盤服務」,目錄洋洋灑灑幾十頁,你要什麼跟他講,一片5塊錢,25片以上送CD收納包,整包給你,校內(nèi)交貨。
只有Mac的時候,我也就抓抓電影;回歸PC陣營,我就厲害了。
玩最多的還是《DOTA》。
偶爾,在切換讀取畫面的時候,我從黑屏上照見自己的臉孔,一臉宅樣,會有些自慚形穢,然而還是先打完這把再說。
有一次,去同層的寢室串門子(也是在宿網(wǎng)上連《DOTA》認識的),他們一間四個大男人,正在聯(lián)機打《魔獸3》上面一張RPG地圖。我霎時有了一種「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感覺,而且還是四個?!肝襾磉@邊是幹嘛的?」
說要研究中國近代史,當然要來中國大陸,我就來了。然後我?guī)致飦砹耍?/p>
猶記得研一的時候,有一次在學生超市旁邊,看到幾個黑人、白人兄弟談笑而過,手臂夾著一大盒全新未開封的XBOX遊戲機的紙箱,我還暗地恥笑了一下:你們來這邊是幹嘛的?
然後我現(xiàn)在又幹了些什麼了?
但還是先把這局打完再說。
2010年,臺北、香港
碩士畢業(yè)了?;氐脚_北,Powerbook G4已壽終正寢(我嚴重懷疑這些電腦會在一兩年後自動愈跑愈慢,我明明就沒多裝什麼東西),聯(lián)想在一次坐客運汽車的時候碰壞了一點,有些鬆脫、失靈了,我把系統(tǒng)清理了一下,送給了已經(jīng)很久沒買新電腦的大姑姑。
10到11年,我們家下了決心大幅翻修,於是搬東搬西,在附近租房子暫住,請工班來裝修,折騰了半年。這期間不適合買新的桌機,我就去光華商場選了一臺HP的筆電,大約是34000元吧。
11年8月,這臺HP跟著我到了香港讀博士班,又是好多遊戲。我原以為這中價位筆電應該跑不動太好的遊戲,但還是能跑不少,《刺客教條》我從二代外傳二玩起,再補一代,然後要求較高的三代也跑完了。再有,需求低的遊戲,例如用RPGMaker做的那些,也不少???2012年底,我就這麼接觸了讓我入了《東方Project》這個大坑的《東方年代記》。
偶爾回臺北的時候,看到老爸老媽都是一人一臺iPad了,之前留學紐約又到華爾街做了好幾年的老哥給買的,老哥還給老媽整了一臺Mac桌機。老爸之前一直不怎麼用電腦,在辦公室也頂多就看看新聞、收發(fā)信件,如今也會刷刷刷玩三消遊戲。是哪一年開始,家裡不再只有一臺電腦,老媽要寫稿的時候不用再趕我走,老哥偶爾要用的時候不必再搶的?我竟忘了。
2015年
博士班的獎學金只給三年,到2014年6月,我論文還沒寫完,延畢,但學分已經(jīng)修完,沒必要再待在好貴好貴的宿舍,便回家了。
HP用久了也故障,風扇變很吵,偶爾還會過熱自動關(guān)機,我知道這是該清風扇了,但自己沒工具、不熟練,不好操作。於是通過臉書的朋友推薦,找到了一位在木柵幫人維修這些的徐大哥。徐大哥以前曾經(jīng)做過樂團主唱,現(xiàn)在因為喜歡而且也賺得到錢,改行修電腦,和他太太共用店面。我博士是研究華語流行歌詞,多一個人能聊這方面的話題,也是意外之喜。
我抱怨電腦愈跑愈慢,他說:其實大部份是因為機械式硬碟速度太慢,我給你改裝一支固態(tài)硬碟(SSD)就會好很多了;空間方面,就把光碟機拆掉來放硬碟。「現(xiàn)在誰還用光碟?」
付錢裝好SSD,果然快了許多。「現(xiàn)在幾秒就開機了?九秒?十秒?很快對吧!以前開個機要你等多久?我一秒都不想等!」我記住了徐大哥這句「我一秒都不想等」。
2015年8月,離上一次清風扇大約一年,又該清了。再次拜訪徐大哥,我又想:現(xiàn)在也回家了,應該可以再組一臺好一點的桌機了,只是我現(xiàn)在對行情已經(jīng)很陌生,如果能有人幫我搞定就好了──眼前這位不就是?
徐大哥很爽快,問清楚我的需求和預算,然後一項項從CPU、主機板確認下來。「CPU用AMD的就好吧?不差多少,比Intel的實惠多了?!刮一貞浧?0年來Intel老大一路壓制著AMD,然而AMD始終維持著口碑,漸漸得到愈來愈多認同與尊敬的故事,當即同意了。反正現(xiàn)在摩爾定律已差不多走到極限,能端得上檯面的貨色也都差不到哪裡去,很多時候大家買的就是一個感覺而已。接著,配主機板,配高階顯示卡,配機箱,給我弄個三檔變速的開關(guān),跑遊戲時扳一下就把CPU和風扇的功率都加強,就像286、386、486時代的「Turbo」鍵一樣;再配120G的固態(tài)硬碟裝系統(tǒng)求快,2T的機械硬碟裝資料求穩(wěn),還有機械鍵盤等等不提。
約好幾天後再去,已經(jīng)全部組好讓我整盒搬回家。之後偶爾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在臉書上一問一呼叫,跑起遠端遙控程式「Teamviewer」,徐大哥便替我操作,一一解決。這不只是售後服務,還是一種人情味。在外多年,我很珍惜家鄉(xiāng)的這種人情味,這種從古早的光華商場時代一路走過來,電腦玩家之間的自豪、信賴與惺惺相惜。我道謝的時候並沒有表現(xiàn)得特別熱情,但我想他是懂的。
如此過了幾個月,有一次又出了點狀況,我在臉書上呼叫徐大哥,他沒回,我想可能在忙吧,也就沒多打擾。不料,幾天後,就見到了他住院動心臟移植手術(shù)的訊息。我想,哎,這真是失禮了,但也不好意思再發(fā)訊息過去道歉?;乜匆幌滤膭討B(tài),他從15年11月就不時住院,有些工作還是帶到醫(yī)院裡做的。
2016年6月,徐大哥的太太在臉書上貼了手術(shù)成功,恢復良好,重獲新生的訊息,我按讚鬆了一口氣,但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煩他了,下次想升級再去照顧他的生意吧。
沒有想到的是,9月,徐太太又發(fā)了一條訊息──徐大哥去世了。具體原因沒寫,我也沒問。算起來,徐大哥這年才40、41歲。
我一時難以置信,但最後也只能寫道:您幫我組的這臺電腦,我會好好用下去的。
臉書現(xiàn)在仍然保有徐大哥的頁面,可以看到各路親友的追思,懷念他出眾的才華,他淵博的知識、精良的技術(shù),以及友善、熱誠。而我與他只有寥寥幾次來往,除了實在感受到了他的技術(shù)與友善,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那一句「我一秒都不想等」。
我們電腦的速度,應該說,已經(jīng)是再三超越人類想像的快了,然而上天給某些人的時間還是太少。
2017年
我總算在年初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11月拿到畢業(yè)證書??紤]到之後還要出外工作,而之前那臺HP終究還是該退役了,我需要一臺新的PC筆電。也不用太好的,基本保障文書處理,差不多能玩些小遊戲就行──
話雖如此,還是想盡量買好一點的。看看PTT的二手交易板好了。翻了幾頁,相中一款才新買沒多久的國產(chǎn)品牌14吋「喜傑獅」(CJScope),內(nèi)建240G的SSD,原價大約是39000臺幣,賣家說因為他想換更大的,31000元就賣出?,F(xiàn)在人換電腦真是無所謂得緊了。
約在臺北車站面交,現(xiàn)場開機測試一下,一切正常,系統(tǒng)很乾淨,我也懶得重裝、重新弄帳號了,拿回家便繼續(xù)用。這一臺陪著我到了北京觸樂網(wǎng)上班,到目前為止狀況都還不錯,玩《DOTA 2》會有點吃力,但把特效開到最低也都還跑得動。唯一的毛病就是用了半年以後,風扇開始時不時地「氣喘」變很吵,一陣一陣地抽風,吵到同事怪不好意思的。偶爾也會因為過熱而自動關(guān)機,這時就要注意在底下多墊一點東西讓出風口懸空。
我網(wǎng)購了一套筆電風扇清理工具想學著自己清,然而弄了半天,連外殼都打不開。怕太暴力造成損傷,只好放棄,忍到2018年6月回臺北出差,再送去喜傑獅官方的旗艦店,名曰「護理」,這樣清一次就要800塊。工程師說的確是風扇積灰所致。
然而回到北京沒過幾天,又復發(fā)了。按理我應該寫信去和喜傑獅的客服吵一下,但卻莫名的提不起勁,算了。之後再返臺,也沒再拿去清。你選擇了整合度高的系統(tǒng),就要接受很難自己修理的代價。
2019年,樂山
去年在觸樂網(wǎng)上班時,喜傑獅開始抽風的時候,我就動念:來組一臺夠勁的桌機吧!然而其實並沒有很急迫,又因為幾次出差,便耽擱了下來。然後10月底離職,把家當和存貨(一大堆書)搬到四川樂山我和長輩租的房子,今年初回臺北,之後到目前為止是臺北、樂山兩地跑的狀態(tài),在家的時候當然是繼續(xù)用徐大哥之前組的那臺就好了,還沒過時;在樂山的時候,想說主要先繼續(xù)寫作並整理歷年來的著述,也暫時不急著弄一臺新的桌機來補3A大作。
及至6月中,看到新聞:AMD即將於7月7日發(fā)售「銳龍」Ryzen第三代CPU,這次它將正式超越Intel,做到性能比它好,又還比它便宜。由於去年在遊戲媒體工作還有混一堆QQ群的緣故,我現(xiàn)在也又跟得上PC組裝的學問還有各種梗了,例如「AMD yes!」這句口號,還有現(xiàn)任掌門人「蘇媽」蘇姿豐的故事。在玩家圈,如果說大家對顯卡霸主nVidia的「老黃」黃仁勛是尊敬,那麼對從2012臨危受命、2014年開始擔任執(zhí)行長,帶領(lǐng)AMD一路逆襲的「蘇媽」就更多是「愛戴」。這兩位生於臺南、做到世界頂尖的強者,平時也不怎麼出風頭,然而產(chǎn)品就實實在在擺在我們眼前,每天都用。
我從小到大玩了那麼多年,還沒有第一時間追過最新的CPU,當下便決定:買了。反正我已有收入,除了吃飯和交通以外,也沒什麼大的花費。
多久沒有自己從頭開始組一部電腦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某次升級的時候有自己動過手,但不算全程,而以往每次似乎也都有人幫忙。作為一種儀式也好,這次就全部自己來吧。做了一點功課,「安鈦克」機箱好像不錯,買!各家網(wǎng)店裡,很多從7月6日或更早就開始預售銳龍3了,選了一家成都的店,買了Ryzen 3600X配技嘉X470 AORUS GAMING WIFI主機板的套裝,配500G SSD,再另買個4T的機械硬碟。顯示卡唯一支持老黃,上GeForce RTX 2060──性價比差不多正好,目前頂尖的2080Ti還是太貴了。鍵鼠已有不必再買,螢幕和喇叭從臺北家裡帶來一組舊的,也還很好用,哪天想要更爽再去升級。
這樣一套下來也花了將近一萬塊人民幣了。我想我可能還是買得貴了一點,沒有達到某些消費達人所講求的性價比甜蜜點最高境界。然而,正如我們多年來的經(jīng)驗和體認,買這些東西,很多時候買的就是一個感覺。新品上市必有一段時間的溢價期,那又如何?可以跟上「AMD yes!」的呼聲,在玩家和書友群裡炫耀一把,也是一種幸福。又或者,我可以加上一些儀式感:紀念徐大哥,照著他四年前給我組的那臺,來個全方位升級版。
快遞很快,8日出貨,9日上午就送到了。組電腦真的不是什麼難事,現(xiàn)在很多關(guān)鍵部件都有防呆設計,保證你能插對;再有什麼不懂或沒把握的,看裝機教學視頻,問客服,再自己對照說明書,一般人都能做到,何況我是跟電腦一起長大的。
撫摩著亮晶晶的主機版和那小小一方CPU,回想著從小到大的經(jīng)驗,不禁感嘆:真是科技的結(jié)晶。一個上午,差不多都裝好了,接上螢幕,接上電源,開機──不亮。
打開手機淘寶,呼叫客服,打字、語音、拍照。在客服的指揮下拆拆裝裝,測試了半天,主板上依然亮紅燈顯示CPU有問題,客服研判出的結(jié)論是:主板的BIOS尚未更新,不能匹配最新的這個銳龍三代CPU,要更新到F40才能跑?!改闶稚嫌信f的CPU嗎?先把它點亮,上網(wǎng)更新BIOS就可以了?!刮覜]有,怎麼辦?難道只有把板子拆下來寄回成都去讓他們更新了嗎?是的。
群友說可以在樂山本地找店家?guī)兔纯?,不過那時我已經(jīng)叫到快遞發(fā)出去了。
浪費了一天。然而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並沒有很大波動;這要是我小時候,那超級期待新電腦的童年,不知該有多嘔?以前也不是沒有過「買回來不能用」的經(jīng)驗,甚至,缺乏專業(yè)自信的我,會覺得一套新裝備買回來一定會出一兩次狀況才能用,或者就像十歲那年的披薩烏龍,逐漸讓我覺得萬事都得有至少失望一次的心理準備。
店家效率還算高,10日上午收到,下午就弄好寄回,我11日上午收到,多附了一條網(wǎng)路線。這是我要求的:應該不只我有出這種狀況,客服說我是第一個;我說你們既然賣套餐,應該做到讓客戶一次就能裝好才對,現(xiàn)在出這問題,我只請你們送條網(wǎng)線給我權(quán)當補償,不為過吧?或許我其實能要求更多,不過算了。
再次逐步安裝,仍然不亮,再重新上了幾次CPU,再試,終於好了!
看著螢幕顯示出親切的開機畫面,我應該有一種完成了某種儀式和夙願的感動,然而內(nèi)心卻也沒有特別興奮。關(guān)機把機箱外殼裝好,各部件位置調(diào)整好,重新開機,開始正常的處理新系統(tǒng)的步驟,設定帳戶,轉(zhuǎn)移資料,還有最重要的:在Windows 10上把傳統(tǒng)注音弄回來。這次的系統(tǒng)是簡體的,裝完繁體語言包再裝注音,系統(tǒng)會一直出現(xiàn)「正在下載辭典」的訊息不讓我用。連上微軟的客服網(wǎng)頁再多方研究了一下解法,最後是從筆電上面的繁體Win 10系統(tǒng)裡拷了C:\Windows\IME\IMETC這個目錄下來,整個複製過去,解決。為什麼就沒有人像香草輸入法那樣寫一個真正好用的傳統(tǒng)輸入法,給我們這種老派的PC使用者?
總之,應該算是搞定了。下載Steam,安裝《巫師3》,四年前徐大哥讓我測試性能的遊戲就是《巫師3》,然而因為彼時還有其他事情等種種緣故,我只玩了兩三個小時便停了下來,想說這個大坑日後再補好了,這一耽擱就到了現(xiàn)在。新的配備,跑起幾年前的《巫師3》,特效全開,自是毫不吃力,然而內(nèi)心也並沒有生發(fā)出我覺得應該有的各種欣慰與得意。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因為我年紀大了嗎?或許,我還是應該再為自己加上一些儀式感,在這兩個月一面編書,一面把這《巫師3》打完。
又打了一局《DOTA 2》,從《魔獸3》上面最原始的Eul版到現(xiàn)在,我也打了十幾年了,這兩年技術(shù)愈來愈差,愈來愈跟不上節(jié)奏,好多次死到被舉報。我似乎不應該再多打這些翻來覆去都是一張地圖的對抗性遊戲了,這時間都夠我多打幾十款有劇情的單機遊戲了,也好多給今後的寫作增加儲備。然而時不時還是想打一局?;蛟S,這臺夠勁的新電腦的意義與價值,應該要體現(xiàn)在我可以在寫稿的同時,常時開著《巫師3》之類的大作而不致延遲,讓我想玩一下的時候可以切過去打一小段,而不是又開一局《DOTA 2》或自走棋或《文明4》、《殺戮尖塔》之類重複性的遊戲。
畢竟不再有那麼多時間打遊戲了。不只是家人說不應該再打麼多,我自己也不怎麼想再多打,因為想做的、要做的其他事情變多了。我還有好多文章想寫,好多計畫想做,也期待著跟什麼團隊合作來做一些大事。同輩中事業(yè)有成的人已經(jīng)不少,文藝、學術(shù)、科技、金融、政治,各個領(lǐng)域都一堆人超越了大多數(shù)時間只在學校裡悠閒度日的我。之所以組好了新電腦沒能帶給我預期的感動,大概也是因為,我已經(jīng)不願滿足於這等小確幸了吧。然而,每一次買新電腦,都是一個新的開端;處在這一次的開端,憶起過去種種,總還是值得多做一些什麼來紀念一下的。
打開Word,我開始寫下這篇文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