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心文明與現(xiàn)代社會 軸心文明性質(zhì):形形色色的有機體1
第二講?傳統(tǒng)社會及其形態(tài)
金觀濤?劉青峰?
三?軸心文明性質(zhì)之二:形形色色的有機體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因為四種超越視野的展開方向互相排斥,不同軸心文明的文化發(fā)展不會相交(如果它們不互相碰撞的話)。每個文明的超越視野中的普遍觀念構成該文明的核心價值,不變的超越視野及其獨特的展開邏輯共同構成一種文化傳統(tǒng)。這一切使得軸心文明成為一種有不死傳統(tǒng)的可繼承的社會。換言之,“傳統(tǒng)社會”從此形成了。
????????在每一個軸心文明獨立發(fā)展的過程中,超越視野雖不變,但由它規(guī)定的社會組織藍圖卻可以變化,社會組織藍圖和社會行動互相維系網(wǎng)絡的穩(wěn)態(tài)就是該軸心文明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不同超越視野的社會組織藍圖有所差別,其基本社會形態(tài)亦大相徑庭。
????????換言之,軸心文明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取決于社會組織藍圖和社會行動互相維系的網(wǎng)絡如何形成。其原因在于,超越視野中的價值規(guī)定了應然社會,它是具有超越視野的人對應然社會(理想社會形態(tài))的想象,這是古文明所沒有的。
????????當超越視野的基本價值(終極關懷)對應然社會的想象被轉(zhuǎn)化為社會行動時,各種條件(如Z治、經(jīng)濟、地理及其他限制因素)會細化和再刻畫應然社會的結構,進而形成該文明獨特的社會組織藍圖及其與社會行動互相維系網(wǎng)絡的穩(wěn)態(tài),這就是超越視野對傳統(tǒng)社會有機體的塑造。
????????下面我先以中國文明為例,討論超越視野如何塑造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有機體,然后再將該分析推廣到其他軸心文明中。
?
中國文明:家國同構體
????????我和劉青峰在《中國思想史十講》中,曾談到漢代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形成,其通過如下一些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帝國建立了以后,為了讓人民自愿服從統(tǒng)治,必須在超越視野(T4:以道德為終極關懷)中尋找為其提供正當性的觀念。先秦諸子中只有儒學以道德為終極關懷,儒學成為Z治、社會制度的正當性根據(jù)。
????????這一步實質(zhì)上是用超越視野的基本價值來想象一個正當?shù)纳鐣☉簧鐣V灰?strong>超越視野被該文明中的人普遍接受,這種想象就成為人們自愿服從統(tǒng)治的前提。一旦現(xiàn)實社會成為超越視野想象的應然社會之實現(xiàn),一個不可抗拒的過程就發(fā)生了——各種各樣的“家”獲得無可辯駁的正當性。
“家”主要包含三種形態(tài):
????????第一,由夫妻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
????????第二,家族;
????????第三,大家庭,大家庭甚至可以有幾世同堂、數(shù)百之口的規(guī)模。
????????具體來說,儒家思想把等級制家庭倫理作為道德規(guī)范,服從倫常等級是道德實踐的內(nèi)容。“家”是儒家社會組織藍圖中構成有機體的基本細胞。只要人們以道德為終極關懷,各式各樣“家”的興起就不可避免。
????????在“家”成為社會有機體基本細胞的同時,家國同構觀念出現(xiàn):“國”被視為“家”的延伸。原因很簡單,“家”獲得了正當性,大一統(tǒng)帝國亦必須成為超越視野價值的想象,于是“國”成為“家”的同構擴大。
????????漢代儒學發(fā)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就是皇權被視為父權的放大。臣民服從皇帝是出于“忠”,家庭成員服從父權統(tǒng)治的核心觀念是“孝”,“孝”本是儒家倫理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把父權放大為皇權,需要從“孝”推出“忠”,只有這樣,“忠”才能成為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為此,漢儒重編了孔子語錄。
????????漢代出現(xiàn)的《孝經(jīng)》,將“孝”視為人的本性,所謂“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接著從“孝”推出“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边@樣一來,“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忠君亦成為擴大的家庭倫理。
????????與《孝經(jīng)》同步形成的經(jīng)典還有《禮記》,道德實踐被看作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從此,維系家庭的道德實踐以建立大一統(tǒng)帝國為目標。漢代之所以是儒家經(jīng)典形成的關鍵性時期,其原因正在于家國同構觀念必須從儒家經(jīng)典導出。
????????由于家國同構觀念的出現(xiàn),皇帝成為儒家倫理中倫常最高等級;但皇帝一個人無法管理所有的“家”,他只能通過建立官僚機構把一個個“家”組織起來。這就產(chǎn)生了中國傳統(tǒng)獨特的三層次社會整合方式:上層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官僚機構,中層是道德精英(他們放大了Z府功能),基層是一個個家族。換言之,皇帝用相信儒家倫理的知識分子組成官僚機構,依靠道德精英階層的協(xié)同效應管理所有家族。

????????必須指出,儒學中家庭和家族之外的等級秩序是由家庭倫常秩序外推而成的,其背后的劃分標準是道德水平高低,故符合正當性最終標準的社會等級制度只能是道德精英Z治。“德治”蘊含著“勞心者治人”和統(tǒng)治地位(甚至是皇位)由“有德者居之”的理念,而且重視道德J化并視社會上下流動為正當。
????????正因如此,該社會組織藍圖中形成了基于道德和學問的文官選拔制度。而且因道德的可欲性,每個人只要修身都能成為道德精英,故在道德精英視野中不同家族在原則上是平等的(除皇帝家族外)。奴隸制度、貴族Z治和軍事封土制都與儒家社會組織藍圖相矛盾,這兩種Z治制度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因得不到正當性最終標準的支持,也是不能持久的。
????????這樣一來,和儒學基本價值相匹配的社會組織藍圖,只能是一幅以皇權為中心、由道德精英組成的官僚機構整合宗族的圖畫。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自漢朝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的基本結構。
????????家國同構在漢代確立后,在中國歷史中延續(xù)了兩千年之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一統(tǒng)帝國因外來沖擊變得不可欲,中國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的局面,除此之外,大一統(tǒng)帝國都代表了社會組織藍圖和社會行動互相維系網(wǎng)絡的穩(wěn)態(tài)。其實,只要超越視野不變,用其想象的應然社會當然不會變。當社會組織藍圖形成后,只要它是可欲的,作為其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社會有機體當然也具有基本不變的形態(tài)。
????????上面整個論述可以概括為“家”先成為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細胞,然后隨著社會行動的展開,“國”成為這些基本細胞放大并相互整合之后形成的系統(tǒng)。在家國同構觀念的支配下,一個個“家”被整合成大一統(tǒng)的“國”,這還需要道德精英治國的觀念,該觀念進一步豐富了社會組織藍圖。完善的社會組織藍圖一且形成,家國同構的三層次結構在其設計下就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常態(tài)。

? ? ????值得注意的是,超越視野對社會有機體的塑造過程恰恰與超越突破發(fā)生的過程相反。
????????超越突破發(fā)生的過程是超越視野從古文明的普遍觀念和社會行動互相維系的網(wǎng)絡中脫穎而出;
????????超越視野對社會有機體的塑造過程則是新的普遍觀念(社會組織藍圖)和社會行動互相維系的網(wǎng)絡在超越視野支配下形成。
????????在中國文明案例中,這兩個過程都存在“家”作為道德的載體,后者是周代的血緣組織(宗族),前者是漢朝以來的歷代家族。正因如此,“家”從周代到漢代的發(fā)展趨勢呈馬鞍形。
????????為什么會是馬鞍形呢?周代把基于家族血緣的族群傳統(tǒng)作為道德,用其建立等級制Z治次序,跨地域組織是和“家”(宗族)連成一體的,這是“家”的第一個發(fā)展高峰。漢代的“家”是超越視野對應然社會的想象,不是周代“家”的自然延續(xù)。從周代的“家”到漢代的“家”,其中有一個超越突破導致“家”衰落的過程。
????????我在第一講中分析過,正是隨著周朝的衰落,道德載體從“國”變?yōu)椤凹摇?/strong>(宗族),再從“家”變?yōu)椤皞€體”,這既是宗族的瓦解,亦是中國超越視野的形成。到戰(zhàn)國時,為了擴大動員力,國家用行Z手段強行將大家族分解為核心家庭讓更多的人來服勞役、交稅,這使得戰(zhàn)國至秦是“家”演進中的低谷。
????????只有到漢朝,家族才成為超越視野對應然社會的想象,一個相反過程才啟動。“家”重新興起,日益強大并演進到更成熟的形態(tài)。換言之,“家”在中國呈馬鞍形的發(fā)展歷程,正反映出中國超越突破的發(fā)生以及超越視野對傳統(tǒng)有機體的塑造(通過對應然社會的想象)。
????????其他軸心文明中有無類似現(xiàn)象呢?印度種姓制度的發(fā)展過程中亦存在類似于中國“家”馬鞍形的變化。其原因和中國類似,種姓作為解脫等級是“解脫”這一普遍觀念之載體,一開始就與超越視野的形成有關,它在超越突破后又是超越視野規(guī)定的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細胞。
????????與種姓的馬鞍形發(fā)展歷程相對應的正是印度超越突破的發(fā)生和超越視野對印度傳統(tǒng)社會有機體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