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魏瑪共和國如何被崛起的納粹毀滅——德國簡史9
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一直是廣大軍迷所津津樂道的主題,從納粹黨的崛起到第三帝國的滅亡,一直以來都是歷史愛好者討論的話題之一。從魏瑪共和國到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勢力逐步發(fā)展壯大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納粹德國,期間整個德國政局跌宕起伏暗流涌動,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德意志魏瑪共和國如何被崛起的納粹毀滅
魏瑪共和國(1918-1933)
魏瑪共和國是在一戰(zhàn)后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后新成立的政府,盡管“魏瑪共和國”這個稱呼更多是后世史學家所命名而非官方稱號,但是魏瑪共和國時期從開始到終結都明顯與前后的政體有別: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都是專制獨裁,而夾在兩者之間的魏瑪共和國就成為了德國第一個共和政體,使得魏瑪共和國天生與眾不同

魏瑪共和國實際在1933年希特勒和納粹黨上臺后就已經滅亡,盡管納粹德國時期還頂著這個虛名,那也是名存實亡

一戰(zhàn)的失敗使得德國和德國人背上了沉重的枷鎖,經濟蕭條,人民普遍對傳統(tǒng)政府不滿,加之東邊的俄國剛剛十月革命,德國社會主義盛行一時,左派勢力增長;與此相對的,原來容克貴族、上層統(tǒng)治者、軍方勢力、保皇黨等右派勢力深感社會主義對其威脅,形成了一股右派勢力

魏瑪共和國版圖
在左派與右派極端分子的威脅之下,魏瑪共和國剛剛建立就危機四伏 (事實上共和國的建立也是各方勢力妥協(xié)的結果)。魏瑪共和國從始至終都伴隨著政治風波,政局一直不穩(wěn),這就使得民間各種黨派勢力林立,同時各個黨派分裂、合并也是常有的事,這之中就有納粹黨
納粹黨
納粹黨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為納粹黨 (NSDAP) 。這個名稱是“民族的”和“社會主義的”兩個詞的德文縮寫,它的黨旗也是紅底白圓、中間黑色卐(讀成“wan”)字的圖案。其中紅底就是象征著“社會主義”,白圓象征著“民族主義”。卐象征著爭取雅利安人勝利的斗爭的使命。從中也可見其創(chuàng)立之初的初衷(當然后來隨著發(fā)展逐漸跑偏)。

納粹黨標志
納粹黨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前身是魏瑪共和國時期在1919年創(chuàng)立的德國工人黨,在最早還屬于左派陣營,某段歷史時期內不但不反動,而且很“正動”。到了1920年4月1日更名為納粹黨。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擔任黨首后就開始宣揚納粹主義、反共產主義、反猶主義,在大蕭條時期贏得了很多狂熱分子的支持(這樣看來希特勒的疊buff能力比較強【滑稽】)

到了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又通過“國會縱火案”而成為納粹德國的唯一執(zhí)政黨,實行一黨專政,開啟了納粹德國時期。1945年5月,德國二戰(zhàn)戰(zhàn)敗由盟國占領,納粹黨解散,德意志第三帝國滅亡
魏瑪共和國的衰亡
1920年3月13日德意志半軍事組織自由軍團發(fā)動卡普政變,這個自由軍團最早是由志愿老兵組成的半軍事化組織,鎮(zhèn)壓過德國柏林工人一月起義和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此后逐漸變成極右組織在巴伐利亞發(fā)展。

卡普政變也稱卡普-呂特維茲政變,是魏瑪政府簽署《凡爾賽條約》導致的一場企圖推翻共和國的政變,這次政變使得魏瑪政府撤退到斯圖加特,但是共和國政府展開大罷工,使得卡普的政府迅速崩潰。
但是大罷工同時也引發(fā)了一系列連鎖事件:魯爾區(qū)發(fā)生共產起義、薩克森與漢堡發(fā)生騷亂......在政府還尚未命令之下,德國正規(guī)軍與自由軍團竟然私自鎮(zhèn)壓。雖說最終結果是平定騷亂,是好的,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德國軍政大權分立,而軍人勢力再度抬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1921年11月沖鋒隊成立了,并成為了希特勒的私人軍隊。假如這樣的場景放入中國古代史當中,這就是王朝即將崩盤的前兆啊——軍閥勢力。軍隊只能是國家暴力機構,一旦落入個人手中只能說明中央無力疲軟,地方軍閥化,下一步就是割據的問題了。而希特勒和納粹黨就逐步向這個方向邁進

1923年,右派勢力再度搞事情,代表還是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這一年爆發(fā)了慕尼黑啤酒館政變(又稱啤酒館暴動)。三千名戰(zhàn)斗聯盟成員(莫非傳說中的三千勇士?三千人就敢政變?)在慕尼黑一所啤酒館召開會議,希特勒堅持要發(fā)動政變。隨后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宣布成立新政府。第二天行動失?。ù蚰槾虻免Р患胺溃?,希特勒與三千人被捕(監(jiān)獄容得下嗎?)。此后的希特勒放棄了武裝政變的道路,決定用一種合法途徑來達到目的,那就是選舉

1923年到1929年的德國難得的平穩(wěn)期,也可以說是魏瑪共和國的黃金時代,這段時期在施特雷澤曼的政策下,經濟穩(wěn)定(通貨膨脹被壓制)、政治平穩(wěn)(各種起義、暴動大大減少)、外交成功(恢復在歐洲地位,1926年加入國際聯盟成為第六個常任會員國)、軍事實力增長(停止了裁軍,國聯對德國限制放松)

但是這一切只是表面繁榮。經濟復蘇也是依賴外國貸款,本國國債增長、貿易額下跌、失業(yè)率上升......這些都說明了施特雷澤曼改革只是治標不治本。德國的危機仍然醞釀著一次大爆發(fā)......
納粹勢力崛起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同年2月27日晚發(fā)生了國會縱火案。國會縱火案就是納粹黨策劃焚燒柏林國會大廈,但是卻借此誣陷打擊德國共產黨和其他反對勢力。

希特勒政府污蔑共產黨員是罪魁禍首,要求興登堡總統(tǒng)同意簽署國會縱火法令,又運用魏瑪憲法的第48條取消了憲法中保障公民自由的條款,這一系列組合拳下來使得納粹黨可以肆意迅速并嚴厲打擊任何敵對勢力派別。此后希特勒肆無忌憚任意捉拿和殺害共產黨員。
1933年3月第一次內閣會議召開。納粹黨與國家人民黨兩黨組成聯盟。這次會議在希特勒一派得到數量優(yōu)勢的情況下(這也是組成聯盟的目的之一),令希特勒與納粹黨得到不受限制的獨裁力量。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獨裁統(tǒng)治更加明顯

在一系列明的、暗的;上得了臺面、上不了臺面的各種手段之下,希特勒收買、敲詐、勒索、威脅了大部分選票,最終使得授權法案獲得通過,希特勒與他的政府得到最高權力。這個授權法案使得希特勒可以在沒有議會的批準下通過任何法例,乃至獨立制定外交政策和違憲!德國的民主法制遭到最無情的踐踏和最徹底的破壞
納粹黨獲得了控制國家的權力:沖鋒隊可以在沒有警察監(jiān)督之下任意進行恐怖主義活動;共產黨人、社民黨人、中央黨人被趕盡殺絕;猶太人被暴力鎮(zhèn)壓;納粹黨開始了一黨專政,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德國國防軍完全不受影響,軍政分立的狀況仍然維持著,軍隊同樣擁有深厚的實力和根基。

希特勒清除所有妄圖阻止他建立獨裁的任何勢力。此后一月之內,希特勒的內閣通過多項法令使德國人失去自由、革退非納粹黨員的公務員、將所有其他政黨、聯盟列為非法。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統(tǒng)治正式開始。德國進入納粹德國時期
共和國的失敗原因
魏瑪共和國在與納粹黨的較量當中無疑失敗了,敗得很徹底,甚至今天還有一部分人宣稱魏瑪共和國是納粹德國的早期形態(tài)。但是實話實說魏瑪共和國的歷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盡管它悲慘的崩潰,盡管它未能完成歷史使命

關于魏瑪共和國失敗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是有這么幾個因素是避不開的:
經濟問題
首先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先天就有問題,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而魏瑪共和國所經歷的經濟問題是最嚴重的。它的經濟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資本主義經濟影響,也有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還有自身經濟結構本身不合理,更有戰(zhàn)后賠款和被條約所限制。具體表現為惡性通貨膨脹、高失業(yè)率、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1923至1929年的魏瑪共和國黃金時期的經濟略有復蘇,但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導致西方經濟嚴重受創(chuàng)。德國本身就薄弱的經濟更加經不起沖擊。這當然也是納粹黨能當政的重要因素之一。廣大德國人普遍對國家失去信心,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極端民族主義得以迅速崛起。
制度問題
魏瑪共和國憲法本身不完備,存在漏洞。這是納粹黨勢力得以建立獨裁政權的另一要素。
魏瑪共和國的總統(tǒng)職位被認為是“皇帝替代人”,總統(tǒng)擁有同皇帝一般的權力。這就給日后希特勒上臺并獨裁提供了便利條件(希特勒的總理職位是興登堡總統(tǒng)任命的)。同時還有一條是當總統(tǒng)辭職或死亡後,國家總理兼任總統(tǒng),擁有總統(tǒng)的權力直至選出新任總統(tǒng)為止。因此當1934年興登堡總統(tǒng)逝世后希特勒就兼任了總理與總統(tǒng)。

當然魏瑪共和國憲法當中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第48條。凡此種種共同成為了納粹勢力上臺的因素
小結
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德意志魏瑪共和國被崛起的納粹毀滅,德國歷史進入納粹德國時期,德國歷史也迎來了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