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的局外人,總是被忽略,你有這樣的困擾嗎?
檸檬心理丨作者
檸檬心理&QQ音樂丨音頻
情緒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但它卻能左右你全部的生活。今天,你的情緒還好嗎?
?
有一位檸友留言說,他特別討厭人多的場合,因為人多的時候,他總是被忽略,比如同事聚會,明明他想跟同事聊天,但是總找不到機會插話,而且即便他說了一些話,也得不到其他人的積極響應,很容易尬場,再比如跟親戚們聊天,他很想融入,說了很多話,可是大家對他的態(tài)度都很敷衍,他好像永遠是個局外人。
那被動的局外人是什么樣的呢?
他們自認為并非不會聊天,尤其是面談。
他們很想加入談話,但害怕自己想說的話一點兒也不“有趣”,擔心別人不喜歡。
他們在心里默默的把要說的話刪刪減減修改了N遍,甚至連標點符號都點好了,等著輪到自己發(fā)言的時刻。卻因為思考太久,話題卻早就變了。在談話中,以上過程可能會重復N次。
最終他們插話無力,自動放棄轉而傾聽,并安慰自己傾聽也是美德之一。
在被冷落的聊天結束后他們會特別沮喪,盡管別人對他的感覺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
那么被動的的局外人為什么會無法加入別人的談話呢?
比起插不上話,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害怕被評價而不敢開始一段對話。在被動局外人的認知模式中,往往充斥著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
比如:
我的內容必須非常有趣才可以開口發(fā)言。
我現在發(fā)言一定會打斷別人的思路,還是再等等吧。
我這么說的話一定會被大家否定的,還是再想想吧。
被動局外人親自為自己的每一個想法打叉,自己將自己束縛。發(fā)言的機會就在一幕又一幕自我批判的內心戲前錯失過去了。
既然如此,那我們該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呢?
不妨從以下三點開始。
第一點,熟悉談話規(guī)則
其實多人對話就像大家在一個十字路口會車,每個人都要等綠燈亮時才能通行。問題在于,大家心中的交通規(guī)則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發(fā)言之間的間隔預期也是長短不一,那些對間隔預期較短的人往往發(fā)言較多,很多時候插不進話是因為我們不熟悉對方的規(guī)則。所以當多于三人一起談話時,每個人都不妨去考慮、適應一下對方的規(guī)則??梢酝ㄟ^對方語言的形式、內容和語氣去揣摩對方想表達的中心思想,以及會在何時期望得到怎樣的回應,這樣大家才能逐漸凝聚共識。
第二點, 關注自身的需求
我想要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觀點,我想要融入集體,我想要和朋友們建立更緊密的聯結……你的感受永遠比其他人的看法和評價更重要。改變從來不易,試著從最簡單的自我表達做起:“我覺得你說的很對,我認為……”
第三點,嘗試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
如果加入談話很痛苦的話,也不用非去強迫自己,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是話題的中心。如果一直否定自己,不接納自己,才會陷入可怕的循環(huán):我不想受到評價,我的想法會被否定,我還是不說話為好,果然大家都不在乎我,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
畢竟,這個世界說話的人太多,聽的人太少。
做一個聆聽者也沒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