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最常見的EQ調音錯誤(上)



在使用均衡器(EQ)時,人們最常犯哪些錯誤?如何正確使用均衡器,如何利用均衡器的優(yōu)勢,來確?;煲糇髌贩弦??在本教程中,我們將向您展示初學者在使用均衡器和濾波器時最常犯的(同時也是可以避免的)10個錯誤。
注:本文譯自Gearnews,最初譯自bonedo.de上的德語文章。
本文將涵蓋這些主題:
如何壓住惱人的頻率頻段
如何在混音中突出一個樂器
均衡器類型
不同均衡器適合的應用
均衡器控制的用處
什么是均衡器?
簡單地說,均衡器(也就是"EQ")用來控制某些頻率范圍的"音量",也就是高音、中音或低音。均衡器是音樂制作和混音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聆聽音樂時中也發(fā)揮著作用——因此你同樣能在家庭音響、甚至手機音樂APP中找到均衡器。這里,我們將重點討論均衡器在音樂制作和混音中的使用。
錯誤1:不熟悉不同類型的均衡器
看一下調音臺上的不同通道,或常見的EQ插件,你會看到各種類型的EQ控制。除了高通濾波器和或多個參數(shù)化的中頻段,你通常還會看到兩個用于高頻和低頻的區(qū)間(擱架)均衡器(shelving equalizers)。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均衡器的作用,了解它們的區(qū)別是很重要的。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典型的參數(shù)均衡器插件。第一個頻段(通常在頂部或左邊)是一個高通濾波器(或低切濾波器)。它去除截止頻率以下的頻率,在常見的錄音室應用中,通常是80Hz左右。它的目的之一,是去除低頻的轟轟聲和機械噪音(如腳步聲),如不去除,這些聲音就可能出現(xiàn)在錄音中。對于那些重要頻率不包含80Hz以下的樂器,如人聲、語言、大多數(shù)吉他、小鼓等,默認使用高通濾波器是個好主意。

低通濾波器
參數(shù)均衡器
在大多數(shù)調音臺和EQ插件中,還有另一種類型的EQ頻帶,是參數(shù)化中頻段(鐘形EQ)。一個完全參數(shù)化的中頻段EQ有三個控制:中心頻率、增益(削減/增強)和Q因子(帶寬)。使用頻率旋鈕來選擇提升或削減的頻率,增益旋鈕控制提升或削減的量。Q值旋鈕控制帶寬:EQ將影響中心頻率周圍的頻率范圍。較低的Q因子(質量系數(shù))會產(chǎn)生較寬的帶寬,而高Q因子會產(chǎn)生較窄的帶寬。
完全參數(shù)化的中頻段EQ經(jīng)常用來對特定的頻率進行衰減;這種EQ調整可以像手術一樣直觀地對頻譜進行調整。如果中頻段EQ沒有Q因子控制,則稱為半?yún)?shù)化EQ。下面截圖顯示了寬窄帶寬的參數(shù)化中頻段。

參數(shù)中頻段EQ(低Q值,提升)

參數(shù)中頻段EQ(高Q值,衰減)
除了濾波器和參數(shù)均衡器,調音臺通道中常見的第三種均衡器是區(qū)間均衡器。與鐘形參數(shù)均衡器相比,區(qū)間均衡器影響到某一頻率以上或以下的所有頻率。在較小的模擬調音臺和一般消費品上,頻率通常是固定的,典型區(qū)間一般是下限80Hz-12kHz上限。更復雜的均衡器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調整。
與參數(shù)化中頻段EQ相比,區(qū)間EQ是相當粗糙的工具。這就是為什么這種EQ不是針對特定的、麻煩頻率的理想選擇。相反,它適合于寬頻帶的"甜化"處理,也就是通過提升特征頻率范圍來打磨整體聲音。例如,可以通過增強區(qū)間均衡器的高頻段來使人聲更加明亮。

高頻擱架(區(qū)間)
均衡器錯誤2:不消除麻煩的諧振頻率
在EQ調整中,一個常見錯誤是,試圖通過提高許多不同的頻率,來改善人聲或樂器的聲音表達。雖然這種方法偶爾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更重要的事情,是找到、減弱共振頻率。每種樂器和麥克風都有一定的共振頻率,這對整體聲音是不利的。此外,共振會積累大量的能量,掩蓋有效信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為什么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找到音頻信號中麻煩的諧振部分,使用均衡器將其衰減。
要找到諧振,首先要Solo這個通道。然后,將參數(shù)中頻段的增益旋鈕轉到大約6到10dB,并選擇一個更窄的帶寬(更高Q)。然后,用頻率旋鈕來掃過頻譜,同時仔細聆聽。當找到一個聽起來特別響亮或刺耳的地方時,這很可能就是共振點。然后就可以將其減弱了。在許多情況下,3到6dB左右的衰減就足以壓住共振,同時保持源信號的完整。

全參數(shù)式中頻段EQ,在650Hz處提升9dB,Q=1.6
均衡器錯誤3:增強的頻率掩蓋了混音中的其他元素
當增強了錯誤的頻率時,最終會掩蓋混音中的其他樂器。最好的例子之一,是合成器聲音和電吉他:這兩種樂器都在爭奪聽眾的注意力,爭奪頻譜中間相同的頻率范圍。例如,如果我們在合成器軌道上提升了大約2到4kHz的中高音,這樣做無疑會幫助合成器脫穎而出,但它會掩蓋吉他或其他樂器的聲音。此外,合成器會聽起來很尖銳刺耳。因此,調音的第一步,應該是達成一個透明的、平衡的混音結果。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簡單的方法通常不是提升你想聽到的東西,而是削弱你不想聽到的東西。
均衡器錯誤4:不注意頻率間隔
如果自然聲源來自不同的方向,而且聲音不同,我們的耳朵最能分辨。自然界中三維的聲音空間,在立體聲混音中只能被降為二維——只有整個聲場和聲場深度兩個維度。
這種問題在貝斯或低音鼓上尤其麻煩。這兩類樂器的聲像通常在中心且包含類似頻率。聲音大的樂器往往會掩蓋聲音小的樂器。如果假設低音鼓的共振頻率為80Hz,貝斯的特征頻率為60Hz,很可能會導致兩種樂器都不能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最終導致混音聽起來渾濁而不明確。
因此,一個不錯的做法是,在頻譜中給每種樂器以獨立的空間。在前面低音鼓和貝斯的例子中,可能需要在60Hz處削減低音,而輕微提升50Hz處。我們也可以在80Hz處衰減低音鼓,提升100Hz處。這樣,我們就在聲學上大致分開了兩種樂器,這有助于它們在混音中共存。但是要注意——上述均衡器的設置只是一個例子!
各種樂器的典型頻率范圍
下面的表格顯示了一些重要樂器的特征頻率。剛剛上手的話,你可以嘗試提高這些頻率,同時削減其他頻率,為混音中的其他聲音騰出空間。
理想的情況是,混音成品能均勻填滿頻譜,沒有過于任何強調低音、中音或高音頻段。頻譜分析器可以幫助保持對這一點的關注。另一個流行的技巧是,將混音與參考軌道進行比較。當連續(xù)幾個小時只聽自己的混音時,很容易會忽視不平衡,這種方法有助于發(fā)現(xiàn)不平衡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