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結課記錄--散文鑒賞與自我表達
近現(xiàn)代通識形課程,主要于語言、修辭、視角三大方面的關注、思考和訓練。
梁遇春和汪曾祺的名篇讀起來很舒服,郁達夫、張愛玲的文字讀得很累;學起來最直觀的感覺在于對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的德性有了大概的認知......多練練語言表達是有好處的。

part 1
自我介紹
? ? ? ?此篇作為以介紹為目的的散文,一是完成選修課《散文鑒賞與自我表達》的課后作業(yè),二點在于明言自我實為恒久的個體難題,專題化嘗試亦有其益處。
? ? ? ?在進入思考前,或許我該感謝任課張穎老師給予此題在表述上的開放性——首先作為文本呈現(xiàn)而非臺面上的口述;xx介紹自己,這在一般社交情況中似乎是第一步,但是可疑的第一步,癥結不在給出某些關于自身的信息,不涉及某些內里的信息,而是給他者將自己匹配進一個俗世通用的人格矩陣,這首先就是對自我的褻瀆(如果“自我是實存的”);那么,我必然是不可能,并且客觀上也不可能在如今的社交文化中向同課堂的師生進行實質的自我介紹,嘴里只會認命、真誠地蹦跶出虛偽的自我吧。
? ? ? ?有人言:“我們原先的‘自己’早在能夠自指涉的自我意識生成的那一刻已然被其殺死?!辈⑶已a充道:“人的自我是被他者建構的”。那么,第二個需懷疑的便是“自我介紹”這一組合名詞在其描述的實際情況上是否具有同一性;若答案為否,則用“角色介紹”替代原題似乎有一定合理性,即“大家好,我是潘辰熙,雖然是身份證上的姓名,但你用‘方不凝’這一網(wǎng)名來稱呼我,我也會欣然接受。我來自商學院......”;如果仍倔強確信存在那么一個所謂的“自我”,在介紹前明晰其是必要的。
? ? ? ?姑且闡述一種基于上文“自我--他者”的思路,借用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質不過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迄今所經(jīng)歷的一切給我一個世上無二的假象——即使本虛幻的“自我”,那么打趣地說這種介紹倒有點像“酒后吐真言”般的坦露,可作為某種相識前提的介紹這般合適嗎?不置可否,但自我介紹的行為本身受到了嚴重威脅。
? ? ? ?回到我們所論的起點,自我介紹的目的在于主動用語言以語音表達有關自己的信息,這里我粗淺區(qū)分兩種情景,第一種是功利性地提供基本信息,如工作中的合作需求,這種情景中的自我介紹為進一步交談構建了基本的主體間公共空間,并且對應上文第二、三段;第二種則恰好返回第四段所提供的情境,不過“有關自己的信息”得更進一步,變?yōu)樽约核?jīng)驗的,所銘刻的,似乎只有這才算是在介紹“自我”。綜上,就自我介紹來說,前者否定了自我,后者否定了介紹。我有了一點信心確定“自我介紹”作為一個常用概念,其本身具有巨大的歧義。
? ? ? ?以上就是我簡短的自我介紹了。
教師評語:文筆流暢有邏輯。其實一切關于自我的表達都是一種“敘事”,而寫作者往往通過敘事去建構和強化自我形象。這種自我形象必然有一定的偽飾性,但我們不能否認,我們所期待的自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真實自我的一部分。每個人真實的自我——都始終處在待完成的狀態(tài),寫作、創(chuàng)作都是抵達的途徑之一。感謝你用這種別致的方式介紹了自己。
part 2
? ? ? ? ? ? ? ? ? ? ? ? ? ? ?間隙的絮談
? ? ? ?梁遇春之所能登上我們散文鑒賞的課堂,不甚出名卻實有分量,我想與其“絮談”的散文方式關聯(lián)莫大。
? ? ? ?在談及“絮談”前,我想首先該思考下為何“絮談”?。
? ? ? ?其實無所謂散文家,任何載入公共話語或視域的人,都不得不面臨一種間隙,即生活緯度的分裂。在文化環(huán)境蔽塞的舊時代這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這一認識上的間隙一定作為進步的危機隨社會發(fā)展而誕生。
? ? ? ?認識在生活緯度上的間隙,源自于認識視角的分裂,一個普通人看待自身生活和公共輿論大肆宣揚的人的生活赫然是兩種視角,因為他們似乎下意識便深知我和他們是兩種人;但所謂“絮談”,我想可以在其中扮演穿越幻想的中介方式。
? ? ? ?何以能“絮談”?我想首先梁遇春就沒有以局外人的視角介入話題,而是一種設身處地、息息相關、非此不可的沖動或激情去落筆,那么文章自然真性情,如與人絮絮私語。
? ? ? ?既然作者不以作者自居,讀者何須以讀者自居?從文學上來講,古往今來那么多文人騷客,我們在批評其作品時何須以一種做學問或調查的研究式態(tài)度?從生活上來講,現(xiàn)代傳媒所鋪陳的人間天上不過我們未能觸及的現(xiàn)實的一部分,何須用兩張視角去看一個人間?
? ? ? ?那么“絮談”就不僅僅是散文創(chuàng)作時的一種行文風格,而作為一種表達交流的態(tài)度,一視同仁的視角,一座縫合現(xiàn)代性主體間隙危機的橋梁——也是文學彌補、超越自身間隙的一種可能性。
part 3
? ? ? ? ? ? ? ? ? ? ? ? ? ?? ?平凡的角落
? ? ? ?常人眼光中的“平凡”,是一個意指普通、流俗、缺乏光彩的概念,這似乎不夠“平”——“平凡”實質上卻區(qū)分出了凡人與身在更高維度的人。這種定義很顯然是據(jù)于生活情態(tài)差異的區(qū)分,那么回到題目“平凡的角落”,我想指明的是:每個人意識中都存在一隅,在符號世界僅占據(jù)存在點位而未被意識形態(tài)所征召的一隅,它決絕地佇立在那,靜待,直至某個恰如其時的場景給我們以昭示。
? ? ? ?至此,我們知曉,平凡在視角上不該帶有階梯式的分隔,天賜人予凡,就在于主體意識中始終無法填補角落;雖說是一隅,其實亦可以為無垠的場域,那么這說法就變得更有趣了,角落并不在于占據(jù)點位上的大小,而我們的“視線”將其忽略了——意識不到的話,再大也不起眼。在經(jīng)驗世界中,這種“角落”可以理解為一瞬的不同凡響的感觸,那是與你所知的一切沒道理的不相符;至于用處嘛,我直白地說,這是改變的契機,是你豁免給自己的重設一切的權力,取決于你是漠視這一悸動還是發(fā)掘、發(fā)散它,因人而異。
? ? ? ?至于描述我的世界,我不是個喜于用文字訴以衷腸的人,并且對于一個一定程度上能反思自己意識結構、無意識的人,這不值一提。
part4??
(自認為不錯的論題,我下筆前自知無力把握,能者直接拿去用便是)
? ? ? ? ? ? ? ? ?審美風雅與政治處境間的曖昧
? ? ? ? ? ? ? ? ? ? ? ? ? ? ? ——淺論現(xiàn)代散文家的時代意識
? ? ? ?自辛亥革命爆發(fā),封建帝制轟然倒塌,新文化運動帶動白話改革席卷全國,現(xiàn)代散文作為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既載國民精神覺醒之道,又展情趣風雅審美之魂,而在兩者暗地曖昧碰撞之間,則是散文家們以細峻筆墨,展露一代天資翹楚對于大變革中時代意識的把握。
? ? ???作為現(xiàn)代散文界尤為崢嶸的“異類”,魯迅肩扛民族脊梁大旗的政治型人格在使他聲譽斐然的同時,相當一部分地遮掩一個散文家的細膩情思?!冻ㄏκ啊分?,生機盎然的自然情景和真切憶述的少年經(jīng)歷描畫出別樣世態(tài)人情,對舊日生活中枯燥、荒謬、愚妄的世相的不滿,則顯得并不突出;舊日的美與愛.既可看作是魯迅思想苦悶時的精神避難所,也可視為他疲累身心的憩園。而在《野草》中,一種相較前者截然不同的不確定性意志將詩化、小說化、戲劇化匯融于散文創(chuàng)作,其中所表露的是靈魂的“真”與“深”,是魯迅對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覺體驗與突圍,幾乎包含了魯迅情緒、性格甚至整個內心世界的各個側面,它更是啟蒙時期的文化批判者魯迅向啟蒙時期后的戰(zhàn)斗者轉折過渡階段的心靈史。
? ? ???就魯迅先生而言,美學情趣與政治擔當?shù)臅崦林帉嵸|上轉化為個人匹夫與集體大眾間的糾纏點,也就是說魯迅對求民主爭解放的政治目標從不彷徨,散文情思反而作為橋梁通往對時代精神的深入探尋——個體自身的存在價值如何進一步影響整個民族共同體的風氣,整個民族的前進又該如何通個體一般剔除幼年如夢似幻的惰性習氣。在這一問題的解讀上,郁達夫以其袒露真實的勇氣給出了別樣的答案。
? ? ? ?郁達夫《沉淪》一文淋漓展現(xiàn)其不拘形式縱情宣泄的散文式小說風格,多數(shù)文論見其沉淪卻不曾將沉淪中的跌宕曲折相聯(lián)系——“明言突破激情,卻道沉淪;明言沉淪肆溺,卻以自了終結?!敝魅斯环矫嫣幱谧晕曳忾]的審美壓抑,一方面處于國弱受欺的政治壓迫,前者誘惑沉淪,后者激勵反抗,曖昧拉扯中深刻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文化時代小知識分子在面對內里的文化世界和外在的現(xiàn)實矛盾時的掙扎,不過郁達夫在《沉淪》末尾選擇自盡,是一個有相當覺悟的隱喻——將曾經(jīng)那個陷入小資產階級幻想的自己“殺死”,讓一個真正敢于參與宏大斗爭的革命戰(zhàn)士浴火重生。
? ? ? ?同時期的女性散文家,蕭紅師從魯迅在此就不多贅述,張愛玲則顯得獨樹一幟。對張愛玲而言,她生于亂世,長于亂世,從小失去了正常的家庭與溫暖,所以她總有無家可歸之感,在文章創(chuàng)作中也更傾向于描寫現(xiàn)世生活中真實的人性世界和人性體驗,并毫不隱瞞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無情。但事實上張愛玲并非不懂得人情冷暖,只是毅然選擇忠于自我;比如她在解放后,改了《十八春》的結局獻禮共新中國,卻仍然在開文藝座談會的時候穿了與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旗袍,最后去往美國。那么張愛玲最值得一道的時代矛盾點可能是關于女性出路的問題——當國民追求從民主解放轉變?yōu)樽詮姲l(fā)展,性的政治學便不得不作為國民意識的重要論題而被關注。
? ? ? ?此外,京派兩員楊絳與汪曾祺則用超越世俗的愛與溫情。在《回憶我的姑母》當中,楊絳反思和審視了反叛型女性意識,以主觀視角不偏不倚地敘述了一位知識女性的坎坷一生,她作為知識女性,并沒有奮力高喊女性解放、女性獨立等口號,而是利用散文進行溫婉的自省;而在《我們仨》中,楊絳則以真摯平凡的文字作纖纖耳語,千千情結之的獨白,顯生命之沉重,思想之精邃。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使“日常生活審美化”,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京派揮灑的筆墨返璞歸真,聚焦生活細微,對文字“飛入尋常百姓家”貢獻頗多。
? ? ? ?身處同一個二十世紀,才子佳人的散文家執(zhí)特色各異的筆觸從獨特視角反應時代精神的主側,審美風雅與政治處境間的曖昧沖突促使他們做出應答,也為我們分析時代精神的切入點提供了多重選擇。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潘辰熙
課程得分: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