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歷史,走向英雄紀念碑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革命烈士陵園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在那里,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近代以來,趙縣有很多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1945年9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取得徹底勝利,趙縣縣城也隨之解放,為了紀念和緬懷為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獻身的抗日民族英雄,中共趙縣委員會和趙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在各區(qū)政府所在地,即:縣城、范莊、謝莊、沙河店、大石橋、投頭莊、新寨店、馬平各建一座抗日烈士紀念塔及紀念亭。當時縣委和縣政府一經(jīng)號召,全縣人民立即掀起了獻磚、獻瓦、獻工、獻料的高潮,很快把建造抗日烈士紀念塔及紀念亭的物料捐獻到位,并于一九四五年秋末破土動工。在縣委書記趙萍和縣長朱芳的親自帶領(lǐng)下,全縣人民義務(wù)搬磚、運瓦、揮锨運土,僅一個冬季的時間,就把八座抗日烈土紀念塔及紀念亭建造起來了。全縣人民群眾還自動捐糧、捐款,邀請了各村的民間花會及藝術(shù)水平較高的劇團,唱戲五天,以示對抗日烈士的紀念和緬懷。
抗日烈士紀念塔的前面,東西兩側(cè)樹立了刻有城廂區(qū)各村抗日烈士名字的紀念碑。抗日烈士紀念塔的最前面即臨大街處,有一道青磚筑起的磚墻,大門面南,座落在南大街至南門的中軸線上,門楣上書有“為國捐軀”四個大字,并有兩尊石獅守護在大門兩旁。這座紀念塔是趙縣人民不畏強暴、勇于斗爭、不怕犧性、富有英雄氣概的象征。
1969年,占地3666平米的趙縣烈士陵園及抗日烈士紀念碑落成后,隨即將城內(nèi)抗日烈士紀念塔前面的所有碑碣,按照原來安放的位置重新樹在了烈士紀念碑前。西側(cè)的三通紀念碑的碑額題刻分別為“精神不死”、革命基石”、“血跡永存”,東側(cè)的兩通紀念碑系由大石橋移來的,一刻“英靈常在”,一刻“英風(fēng)烈氣”。并在烈士紀念碑的前面建造一座烈士遺像、遺物及革命文物陳列館,同時在烈士紀念碑的周圍及甬道兩旁遍栽了松柏、白楊、冬青及各種花卉。
趙縣這片土地有無數(shù)英雄為其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潘維周,抗日英烈,趙縣人,1942年10月至11月,日本侵略軍以15萬人的兵力,對沂蒙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進行“掃蕩”,企圖消滅八路軍有生力量和黨政首腦機關(guān)。11月2日,省委機關(guān)及魯中軍分區(qū)一團、抗大一分校一部、沂水縣大隊、國民黨五十一軍的一個營被日本侵略軍圍困在對崮峪,黃昏后分路突圍,在突圍中,潘維周壯烈犧牲于沂水縣北諸葛村。
李漢英,乳名李梅喜,抗日英烈,趙縣人。他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村地下黨支部書記。1943年6月冀南三分區(qū)與地委在大名縣開會,被日偽軍包圍,李與團長當機立斷,一邊掩護干部突圍,一邊與敵人展開血戰(zhàn)。28日在魏縣西蘭村與日偽軍戰(zhàn)斗中,李漢英光榮犧牲,時年34歲。
朱誠,又名老金,抗日英烈,趙縣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與馬玉堂組建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五支隊。任黨代表,其間曾率部攻克藁城縣梅花鎮(zhèn)和欒城縣南高村等日軍據(jù)點,繳獲大批槍彈,游擊隊亦發(fā)展至千余人。同年底,為爭取晉縣保安團抗日,親赴該團團部談判,于談判中遭殺害。
王虎臣,字元震,辛亥烈士,1911年武昌起義后王虎臣領(lǐng)導(dǎo)的革命軍準備攻取大同,在得勝口遭遇清軍,因敵眾我寡,王虎臣被俘殺害,時年31歲。王虎臣短暫的一生歷經(jīng)坎坷,他憂國憂民,轉(zhuǎn)戰(zhàn)南北,為推翻清帝,建立民國,灑盡一腔熱血。
此外,趙縣的志士仁人還有徐海、趙慶祥、張振江、李慶祥、趙長生等1590位,他們鐵骨錚錚,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日的青山不老,綠水無憂,這些花籃花圈花束都代表著我們對烈士的無限敬仰與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