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六)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邢昺疏:“孔子”至“忍也”。注釋說:這一段是評論魯卿季氏冒用越分使用禮樂事件。說“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謂,指評論。季氏,魯卿,就是當(dāng)時的桓子。佾,行列的意思。八個舞蹈者為一列,共八列為六十四位舞蹈者。桓子使用八佾在自己的家廟庭院跳舞,所以孔子對此事進行帶有譏諷性質(zhì)的評論。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边@句是譏諷的話。孰,是誰的意思。人如果在禮上冒用越分,這件事必須當(dāng)成罪過來問責(zé),不可容忍。季氏的身份只是個陪臣(所謂"重臣")卻冒用越分使用天子的禮樂,這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所以夫子說“如果連這樣的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別的事是不能容忍的呢?” ??何晏注:馬曰”至“譏之”(《論語》里的一句注解。馬曰:“孰,誰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注釋說:“孰,誰”,是按《釋詁》的定義。而“佾,列”是按書傳通訓(xùn)的解釋。說“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笔前凑铡蹲髠鳌る[公·隱公五年》的說法。說“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這句是杜預(yù)、何休說的。所謂諸侯用六者,是六六三十六位舞蹈者。大夫四,是四四一十六位舞蹈者。士二,是二二四位舞蹈者。服虔認(rèn)為諸侯六是六八四十八位舞蹈者,大夫四是四八三十二位舞蹈者,士二是二八一十六位舞蹈者?,F(xiàn)在因為舞蹈排列以四方為主,因而行列有減少,也就是每行的人數(shù)按舞蹈需要適當(dāng)減少,所以符合杜預(yù)、何休的說法。天子為什么是八佾?按照《左傳·隱公·隱公五年》的記載是“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shù)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蛭杷怨?jié)八音而行八風(fēng),故自八以下?!倍蓬A(yù)說“只有天子能用一切物的盡數(shù),所以使用八為一列,諸侯不能用八。”比如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鄭玄說“金,是指鐘镈;石,是指磬;土,是指塤;革,是指鼓鼗;絲,是指琴瑟;木,是指柷敔;匏,是指笙;竹,是指管簫?!???什么是八風(fēng)?服虔認(rèn)為是八卦之風(fēng),比如乾對應(yīng)的是石音,風(fēng)為不周??矊?yīng)的是革音,風(fēng)為廣莫。艮對應(yīng)的是匏音,風(fēng)為融。震對應(yīng)的是竹音,風(fēng)為明庶。巽對應(yīng)的是木音,風(fēng)為清明。離對應(yīng)的是絲音,風(fēng)為景。坤對應(yīng)的是土音,風(fēng)為涼。兌對應(yīng)的是金音,風(fēng)為閶闔。又在《易緯·通卦驗》中說“立春,條風(fēng)至;春分,明庶風(fēng)至;立夏,清明風(fēng)至;夏至,景風(fēng)至;立秋,涼風(fēng)至。秋分,閶闔風(fēng)至;立冬,不周風(fēng)至;冬至,廣莫風(fēng)至?!彼蕴熳又瑁亲喟艘舳孙L(fēng)舞,所以稱為八佾。說“魯以周公之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這在解釋季氏的行為是冒用越分的緣由,因為只有魯國才可以使用。按照《禮記·祭統(tǒng)》的說法“以前,周公因為對天下百姓有很大的功勞,成王、康王賜了重祭,朱干玉戚跳《大武》舞,接著八佾舞蹈者跳《大夏》舞。用天子所使用的舞蹈,來表達(dá)對周公的重視,所以魯國是特賜可以使用?!庇帧睹魈梦弧氛f“命令魯公世世在祭祀周公的時候使用天子之禮樂?!本褪钦f周公享受君王的禮樂。所以君王的禮樂只能在文王和周公廟前使用,如果用在其他的廟前就是冒用越分使用,在《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說:昭公對子家駒說“我為何冒用越分呢?”子家駒回答說“朱干玉戚跳《大夏》舞,八佾跳《大武》舞,都是天子之禮?!笔侵刚压谄渌膹R使用天子之禮。說“季桓子僭於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卑凑铡督?jīng)》的說法只是在說季氏,就是桓子,因為孔子和桓子同時代的人,孔子親自見到桓子作這冒用越分的事而譏諷他,所以就是在講桓子。何休說“僭,齊的意思,講下級的效仿上級的詞義?!奔臼希皇且粋€陪臣,他效仿君王,所以說僭,大夫稱為家。《祭法》說“大夫三廟。”這里又說“於庭”。魯國所使用的樂,是有經(jīng)傳記載的,都是根據(jù)廟中祭祀來的,以此了知桓子冒用越分將天子之禮用在自己家廟,所以孔子出言譏諷他。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邢昺疏:“三家”至“之堂”。注釋說:這一段是譏諷三家的冒用越分。說“三家者以《雍》徹”。這是夫子學(xué)生的話,因為要評論夫子所譏諷的那些事,所以先利用學(xué)生的話來作首引。三家,是仲孫、叔孫、季孫?!队骸?,出自《周頌·臣工》的篇名。天子在祭祀宗廟時,儀式完畢后撤祭饌時必須唱《雍》(周代天子在祭祀宗廟儀式完成之后撤去祭品時演唱的樂歌。)詩的詞?,F(xiàn)在仲孫、叔孫、季孫也唱《雍》詩的詞撤祭饌,所以孔子譏諷他們。說“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這是夫子說出的譏諷的話。夫子先引用《詩》里的詞句,之后說他們不能夠這么亂來的理由?!跋嗑S辟公,天子穆穆?!笔恰队骸吩娎锩娴囊痪湓~。相,助的意思;維,辭;辟公,指諸侯以及二王的后代;穆穆,描述天子的相貌。有諸侯以及二王的后人來助祭時,才可以唱《雍》這篇詩詞。如今仲孫、叔孫、季孫這三位不過是家臣而已,為何將這樣的儀式用到自家的廟堂呢? 何晏注:“馬曰”至“此樂”(《論語》里的一句注解。馬曰:“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队骸?,《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樂。”)。注釋說:三孫都是魯桓公的后人,桓公是魯莊公的嫡子,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三位是庶子。仲孫是慶父的后人,叔孫是叔牙的后人,季孫是季友的后人。之后的子孫都以仲、叔、季來作為姓氏,因而才有這樣的姓氏?;腹淖訉O,稱呼都有個孫。到了仲孫氏,他的后代將仲改為孟。孟,是對庶長的稱呼。說如果是庶,那么就表明莊公是老大,仲、叔、季是次之,庶長這個稱呼從這里開始。說“《雍》,《周頌·臣工》篇名”,是《周頌·臣工之什》的第七篇。說“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卑凑铡吨芏Y·樂師》說“到了撤祭饌時,率學(xué)士唱歌撤下祭饌?!编嵭f“撤祭饌,唱《雍》詞”又《小師》說“徹歌?!编嵭f“有司一邊撤祭饌一邊唱《雍》詞。”所以可以了知天子在宗廟作祭祀,唱歌撤下祭饌。如今仲孫、叔孫、季孫這三家也使用這樣的方式,因而孔子出言譏諷。 何晏注:“包曰”至“堂邪”(《論語》里的一句注解。包曰:“辟公,謂諸侯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队骸菲璐苏?,有諸侯及二王之後來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義而作之於堂邪?”)。注解說:“辟公,謂諸侯及二王之后”,這和《毛傳》說法一樣,鄭玄以為“辟為卿士,公謂諸侯?!倍哂羞@樣的差異,其余意思都一樣。說“穆穆,天子之容貌?!笔侨∽浴肚Y》,說“天子穆穆?!薄稜栄拧め屧b》說“穆穆,美麗的意思?!闭f天子的容貌,穆穆是說美麗。說“《雍》篇歌此者,有諸侯及二王之后來助祭故也。”如果沒有諸侯以及二王的后人來助祭,是不能唱《雍》歌。說“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義而作之於堂邪。”卿大夫稱為家。家臣,管理城邑的家相來助祭而已,怎么可以用《雍》詩詞在自家廟堂演唱呢?邪,語氣助辭。魯莽使用天子的禮樂《雍》來撤祭饌,所以三家是冒用越分。 按現(xiàn)代最好理解的方式,就是仲、叔、季三位拍祭祀視頻上圈,夫子的學(xué)生在朋友圈見了視頻對孔子說“三家者以《雍》徹?!狈蜃诱f“給他們回復(fù):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邢昺疏:“子曰”至“樂何”。注釋說:這一段是講禮樂憑借仁德而行的。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奈,怎能的意思。說人要是沒有仁德,怎能行禮樂呢?孔子肯定沒仁德的人不能行禮樂。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邢昺疏:“林放”至“寧戚”。注釋說:這一段是講明禮的本意。說“林放問禮之本”,林放,魯國人。他問夫子“禮最根本的意義是什么?”說“子曰:大哉問”。這是夫子即將答復(fù)禮的根本時,先贊嘆贊美的話。禮的粗顯部分,人都不知道,現(xiàn)在林放能問到禮的根本,說明這人的格局不小,所以夫子贊美說“大哉問”。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是夫子正式答復(fù)禮的根本意義。奢,驕奢的意思。儉,減省簡約的意思。易,平易謙和的意思。戚,哀戚的意思。與,像等的意思。奢與儉、易與戚等都不符合禮的根本意義,但是禮樂不能夠太過驕奢,如果是這樣寧愿減省簡約;喪事不能夠平易謙和,如果是這樣不如哀戚。夫子說禮的根本意義,太過驕奢的禮樂不如減省簡約的禮樂,平易謙和的喪事不如哀戚的喪事。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邢昺疏:“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弊⑨屨f:這一段是說在中國很盛行禮義,夷狄沒有中國這樣的禮義。夫子提到的夷狄,就是戎蠻。諸夏,指中國。亡,無的意思。說夷狄雖然有君長但沒有禮義,中國以前出現(xiàn)過國家無君王的時候,比如在周、召共和之年(指周公、召公執(zhí)政的第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禮義沒有被廢棄,所以夫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何晏注:“包曰:諸夏,中國”(《論語》里的一句注解。包曰:“諸夏,中國。亡,無也?!保?。注釋說:此及閔元年《左氏傳》都說是諸夏,《左傳·襄公·襄公四年》記載“魏絳云:‘諸夷必叛。’”華夏一般都是指中國,為何稱為華夏?夏,大的意思。說盛行禮義的區(qū)域大,有文章之華。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邢昺疏:“季氏”至“放乎”。注釋說:這一段是譏諷季氏越分祭祀泰山。說“季氏旅於泰山”,旅,祭祀的一種稱呼。禮,諸侯祭祀自己所管轄的山川。如今陪臣在祭祀泰山,這是越分祭祀。說“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冉有,夫子的弟子冉求,當(dāng)時在季氏的手下任官職。救,類似于阻止的意思。夫子見到季氏越分非禮祭祀泰山,因而對弟子冉有說“你在季氏手下任官職,明知道他這樣作是越分非禮,應(yīng)該立即規(guī)勸阻止。難道你不能規(guī)勸阻止嗎?”與,語氣辭。說“對曰:不能。”說季氏已經(jīng)冒用越分很多了,根本不能去規(guī)勸阻止。說“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贝司涫强鬃訃@息季氏越分非禮,所以說嗚呼,之前曾經(jīng)說了,神是不會接受越分非禮的祭祀的,林放只是人尚且知道要了解禮,難道泰山神明還不如林放嗎?而季氏還是這么一意孤行去冒用越分而進行祭祀嗎?夫子是說泰山的神明肯定不會接受季氏的祭祀。如果泰山神明接受了季氏的祭祀,那么這泰山神明還不如林放呢! 何晏注:“馬曰”至“止也”(《論語》里的一句注解。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nèi)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弟子冉求,時仕於季氏。救,猶止也?!保?。注釋說:說“旅,祭名”按照《周禮·太宗伯職》說“國有大故,明旅上帝及四望?!编嵭⒔庹f“所以,是兇烖。旅,陳,擺設(shè)的意思,擺設(shè)祭祀物品進行祈禱。這場祭祀禮還不如祭祀物品多?!币蚨酥奥茫烂薄Uf“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nèi)者。”按照《王制》說法“諸侯祭祀他所管轄地區(qū)的名山大川?!闭f“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陪,重的意思。諸侯是天子的大臣,所以稱諸侯的臣子為陪臣。泰山在魯國的管轄的國土內(nèi),所以要魯君本人才可以祭祀?,F(xiàn)在出現(xiàn)季氏也在祭祀,所以夫子說越分非禮。說“冉有,弟子冉求。”按《史記·弟子傳》說“冉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歲?!编嵭f“冉有,魯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