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萬榮等四縣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

2023-06-13 09:31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萬榮等四縣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

陳 斌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97年

涑水河以北乃至汾河下游一帶,考古工作者曾在1957年至1973年間,作過零星的考古勘察。1979年7月至12月間,在原基礎(chǔ)上,我們重點對涑、汾兩水流域的萬榮、稷山、新絳、河津等四縣進(jìn)行了為期近6個月的考古調(diào)查。并有選擇地進(jìn)行了試掘。參加考古調(diào)查工作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李錫經(jīng)、易蘇吳、陳斌、運城地區(qū)的張國維、樊一定等同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地區(qū)及萬榮等四縣文化主管部門給予了大力鼎助,在這里深表感謝。

在考古調(diào)查中新發(fā)現(xiàn)古文化遺存29處。

萬榮縣有萬榮公社西解、北牛池、南牛池、古城公社古城、北里、澗薛、北澗、南澗、柳家院(劉家溝)、溝嶺上、皇莆公社北吳、南吳、袁家莊(圖一);河津縣有樊村公社滹沱、固鎮(zhèn)、東崖底(圖二);稷山縣有稷山公社吉家莊、賈峪、化俗公社程杜、東段、河清公社南辛莊、陽史、前劉、周流、古堆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存;北里、古城、楊趙公社武城、蔡村公社柴村、底史、下迪公社陽史(圖三);新降縣有古交公社前劉、周流、三泉公社古堆等遺址(圖四)。西解、南澗、固鎮(zhèn)、武城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北牛池、澗薛、南辛莊、陽史、前劉、周流、古堆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存;北里、古城、南吳、溝嶺上、滹沱、程杜、東段、吉家莊、賈峪、底史、三泉遺址,含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文化遺存;柳家院遺址含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和早商文化遺存;袁家莊、北澗遺址含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及早商,西周文化遺存;北吳遺址含新石器時代龍山與早商文化遺存;南牛池遺址含新石器時代龍山和早商、西周文化遺存;東崖底遺址含商文化遺存;柴村遺址含東周文化遺存。

試掘地點選在萬榮縣西解村(編號wx);北里村(wb);古城公社(分南區(qū),東區(qū))(wgn,wgd);袁家莊(wy)遺址。探溝試掘面積分別為12、8、12、16平方米。其中在古城東、南兩區(qū)各作了2×3米,在袁家莊遺址作了兩條2×4米的探溝,試掘所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資料基本包括了本次所調(diào)查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故暫將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文化的遺存從略①。

(一)仰韶早期文化

相當(dāng)于仰韶文化早期的遺存,見之于北里遺址。請詳見《萬榮西解遺存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仰韶文化中的位置》一文②。

(二)仰韶中期文化

相當(dāng)于仰韶文化中期的遺存,見之于北里、古城遺址。

北里遺址,在附近斷崖上,見有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但試掘中不見。文化層堆積厚度為2.90米。文化內(nèi)涵較單純。耕土層以下即仰韶中期的文化堆積。文化層及遺跡的疊壓打破關(guān)系為:②→③→④→(H1)。

古城遺址(南區(qū)、東區(qū))的文化堆積厚度分別為2.90米和3.54米。南區(qū)文化內(nèi)涵較單純,耕土層下即仰韶中期的文化堆積。疊壓或打破關(guān)系為②→③→④→⑤層。南區(qū)也曾發(fā)現(xiàn)龍山中、晚期的文化遺存,但試掘中不見;東區(qū)文化內(nèi)涵復(fù)雜,(H3)及④層以下,均屬仰韶中期的文化堆積或遺跡。相當(dāng)龍山中、晚期的文化堆積或遺跡,直接疊壓或打破了仰韶文化堆積或遺跡。文化堆積和遺跡疊壓或打破關(guān)系為:②→(H2)→③→

(1)遺跡

北里遺址發(fā)現(xiàn)灰坑一個(wbH1)。屬圓形直筒平底坑??涌谥睆?.55米,底徑1.10

米,坑深0.70-0.80米。出土有少量遺物。

古城遺址東區(qū),發(fā)現(xiàn)灰坑兩個(WgH1,H3)。(H1),圓形,直簡,平底。(H3),圓形袋狀坑,底部較平??涌谥睆?.70米,底徑2.22米,坑深1米。出土有大量遺物,應(yīng)屬廢棄之窖穴。

(2)遺物

生產(chǎn)工具,種類較少(圖五,1-14)。石器有琢制的斧;磨制的鏟、刀、網(wǎng)墜;陶器有琢制和磨制的刀,磨制的紡輪、瓶、球;骨器有磨制的錐等。石斧,亞腰,正刃正鋒,頂部殘,使用痕跡明顯。石刀,平面呈長方形,平刃偏鋒,在其中部偏上,兩面磨制成孔。刀孔一般先在兩面磨槽,再對鉆成孔。網(wǎng)墜,呈卵形,其上端有一周凹槽,用以系網(wǎng)繩之用。陶刀,均用殘?zhí)掌S意加工制成,平面一般呈長方形和不規(guī)則橢圓形,平刃偏鋒,在正中鉆制或磨制成孔,有的兩側(cè)琢凹槽無孔。紡輪,呈圓餅狀和梯形兩種,均對鉆成孔。瓶,泥質(zhì)紅陶,形制呈圓球狀和扁形棒狀,其表面呈圓形蜂窩狀凹坑。

生活用具以陶器為大宗,細(xì)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要陶系;次(細(xì))泥灰陶,夾砂褐陶,磨光黑陶;白陶少見。泥質(zhì)陶見于各種容器,水器;夾砂陶見于炊器和少量容器。由于火候不均,部分紅陶呈紅褐色和橙黃色。

器表除素面磨光和繪彩外,一般以線紋為主,次弦紋、附加堆紋,籃紋和方格紋少見。線紋施用普遍,見于不同陶系。弦紋一般同線紋并施,僅見于夾砂陶。彩陶器皆細(xì)泥陶,磨光后施彩。彩繪以黑彩為主;白彩、紅彩及白彩和紅彩并施者少見。彩陶紋飾多以弧線三角和圓點紋構(gòu)成;另有條帶紋、圓點紋、棱形網(wǎng)狀紋、人字紋、弦紋、垂三角紋、植物葉狀紋等。以動物為母題的圖案僅見鳥紋、蝌蚪紋(圖六、七、八)。

制法采用泥條盤筑手制法??谘夭糠侄嘤新喖庸ず圹E,罐、缸、尖底瓶等內(nèi)壁上盤筑的痕跡清晰可見。陶器多以底、腹、頸(肩)、口,依次聯(lián)接成器;底、腹口相接者少?;鸷蛞话?。

器形炊器有夾砂罐(為主)、灶;容器有泥質(zhì)罐(少見)、盆、缽、甕、缸、盤形器、杯、碗、器蓋;水器有瓶。

折沿罐 較多見。口沿由斂口凹緣尖圓唇,向斂口平緣尖圓唇過渡(圖九、15-17,圖十、1,2,圖十一、5)。

卷沿罐 卷沿圓唇(圖九、14,20)。矮領(lǐng)罐 斂口直領(lǐng)(圖九、21,22)。扳耳罐 斂口圓唇,卷沿垂肩,附雞冠耳一對(圖十、16,18,圖十一、17)。

灶 斂口圓唇,腹直內(nèi)收,腹內(nèi)側(cè)上端附有支扳(圖九、6)。

盆 復(fù)原一件。形式多樣,或素或彩?;蚴┗@紋。有卷沿、折沿圓唇之分(圖七、16,17,圖八、1-6,17,圖九、7)。

缽 復(fù)原一件?;蛩鼗虿?,有侈口、斂口圓唇之分。多平底,個別器底內(nèi)凹,紅頂者少。彩繪一般施于缽口部和腹部(圖七、1-14,23,圖八、10-13,16,18,19,圖十一、7,8)。

甕 斂口圓唇或斂口平唇。有夾砂素面、泥質(zhì)彩繪兩種(圖七、18,圖八、7-9,圖十、4,7,17,圖十一、13)。

缸 有“T”形口,折沿圓唇之分(圖九、1,2,8,圖十、6,13)。

盤形器 直壁圓唇,淺腹,底內(nèi)凹。一件。器底周邊施線紋(圖八、14,圖十、21)。

杯 復(fù)原一件?;蛩鼗虿???谖⒊蓿瑘A唇(圖七、22,圖九、13)。

碗 均可復(fù)原。侈口圓唇,平底。個別在內(nèi)壁粘有紅色礦物質(zhì)(圖八、15圖十、8,圖十一、18,19)。

器蓋 復(fù)原一件。有侈口尖圓唇、平緣圓唇之分(圖九,5,18,19,圖十,10,圖十一,3,4,12)。

小口罐 侈口圓肩(圖十一、14)。

彩陶罐 卷沿圓唇,領(lǐng)部施紅衣黑彩(圖七、19)。

瓶 口沿有重唇內(nèi)斂,重唇外翻,杯形口,單唇(內(nèi)側(cè)起棱或“T”字形唇)四型。頸以下一般施線紋;籃紋,彩繪者少見。以尖底瓶為主,平底瓶少(圖七、15,圖九、3,4,9-12,圖十、5,9,11,12,14,15,19,20,圖十一、1,2,9,10,11,15,16)。

裝飾品,僅見陶環(huán)。形式多樣(圖十二、1,2,7-9,14-16,21,22)。

北里、古城兩處遺址,這時期陶器主要在種類、形制演化規(guī)律上,基本趨于一致?;?/p>

本組合均以罐、盆、缽、缸、甕、器蓋、碗、盤形器、尖底瓶為主;在用彩上以黑彩為主,次白彩。彩繪紋飾,以弧線三角與圓點紋構(gòu)成;條帶、棱形網(wǎng)狀、圓點條帶、弧線紋也有之。但又各具其特點。如:古城遺址不見北里遺址的矮領(lǐng)罐、平底瓶、灶、杯等器;不施三角紋。古城(東區(qū))遺址不見缸,獨有小口罐。而北里遺址在用彩上還有少量紅彩、白彩單施或與紅彩并施,棱形網(wǎng)狀紋也占一定比例。不見三角條帶紋、亞腰三角紋、蝌蚪紋、人字紋、植物葉狀紋。兩處遺址的盆、甕、尖底瓶在口緣形態(tài)上也不盡相同,用彩風(fēng)格各異,具有古樸韻律。從器型演變看,均已具分期之可能。

(三)龍山早期文化

相當(dāng)于龍山文化早期的遺存,見之于袁家莊遺址。

袁家莊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且文化

內(nèi)涵豐富。T1,厚2.75米;T2,厚4.24米。耕土層下即分別為龍山晚、中、早期文化堆積。以T2為例:文化層或遺跡疊壓打破關(guān)系:②→③→H1→④→⑤→⑥層。

龍山文化早期遺存以T1⑤、⑥層;T2⑤層、⑥層為代表。龍山中,晚期文化堆積及遺跡,疊壓或打破了龍山早期文化堆積。

在遺址地表和斷崖層中,每每有仰韶文化中期及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但試掘中不見。

(1)遺跡

T1⑤層下,發(fā)現(xiàn)房屋遺址一處。屬半地穴方形建筑。直壁,深1.10-1.60米,南北直徑3米。北面似有階梯,活動面較平整,有燒土痕跡和白灰面塊狀物。試掘中顯露出房屋東南角部位。

(2)遺物

生產(chǎn)工具較少。石器有磨制的斧,體較長,橢圓形,正刃正鋒,有使用痕跡(圖十二、3,10);也有少量石質(zhì)半成品工具。

生活用具以陶器為大宗。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zhì)灰陶,磨光黑陶次之。因火候不均,夾砂陶常呈灰褐色或紅褐色,一般見于炊器和容器;泥質(zhì)陶僅見容器。

器表 除素面磨光外,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方格紋、附加堆紋、刻劃紋、弦紋再次之。以多線條組成的三角刻劃紋飾少見

(圖十二、23)。繩紋多見于夾砂陶器腹及底部,飾之有粗有細(xì)?;@紋一般較窄,無銳角,斜施或豎施;附加堆紋或呈泥條狀或小圓餅狀,多與繩紋并施于陶器的頸、腹、底側(cè)。制法 多采用泥條盤筑法,輔以慢輪加工。手制痕跡常見于釜、灶、罐、器蓋等器的口緣、底內(nèi)外側(cè)。采用口、腹、底部相接,底包幫制法。

器形 炊器有罐、釜、灶、盆、鼎;容器有大口罐、小口罐、甕、盆、缽、缸、豆、器蓋等。器底分平底、圈底、三足器等。

罐 斂口翻沿平唇,施繩紋,附加堆紋,器形較小(圖十三、10)。

釜 口微斂,平唇,腹曲收,似圈底,胎厚。有火矣痕(圖十三、5)。

灶 僅見底部,底外側(cè)多經(jīng)輪修,有火燒痕跡(圖十三、6)。

孟 卷沿圓唇,一側(cè)有圓形流狀嘴,鼓腹(圖十三、12)。

鼎(足)或鴨嘴狀或三角錐形,平底實足跟?;蛩鼗蚴爸弊中胃郊佣鸭y(圖十三、7)。

大口罐 侈口方唇(圖十三、11)。

小口罐 口微侈,尖圓唇,高領(lǐng)垂肩,施籃紋(圖十三、9)。

夾砂甕 斂口平唇,唇部和通體施繩紋。見有乳釘狀甕足跟(圖十三、3)。

泥質(zhì)甕 斂口尖圓唇,折肩,磨光黑陶。一件,肩部有一對乳釘狀扳耳;一件,在口沿外肩上刻有“X”形刻劃符號(圖十三、1,2)。

盆 斂口圓唇,口大腹淺(圖十三、13)。

缽 較少。口微敞,圓唇(圖十三、14)。

缸 侈口方唇,唇部和腹部施繩紋,頸部施附加堆紋(圖十三、4)。

豆 僅見豆盤底部及豆柄上端(圖十三、8)。

器蓋 侈口方唇,沿外側(cè)先施附加堆紋,后再通體施繩紋(圖十三、15)。

(四)龍山中期文化

相當(dāng)龍山文化中期的遺存,見之于古城遺址東區(qū)③層、H2;袁家莊遺址T1④層、T2④層和H1。皆疊壓在龍山晚期文化層下,同時又分別疊壓或打破仰韶中期、龍山早期文化層或遺跡。兩處這時期遺存,相對年代接近,文化性質(zhì)基本相同,但袁家莊遺存似偏早一些。

(1)遺跡

古城遺址發(fā)掘窖穴一座(wgdH2)。圓形袋狀??颖谏贤阼徆ぞ吆圹E清晰??涌趶?.88米,底徑4.28米,深2.24米。內(nèi)涵白灰面及大量遺物。袁家莊遺址發(fā)掘窖穴一座(wyT2H1)。圓形袋狀。坑口口徑0.90米,底徑1.80米,深1.14米。內(nèi)涵白灰面及少量遺物。

(2)遺物

生產(chǎn)工具(圖十二、4,11,17,18,24,)較少。石器以磨制為主,有鏟、刀、辨、拍子等;打制石器少見。鏟,正鋒正刃,較薄。鑄,偏鋒側(cè)刃,剖面呈矩形。刀,正鋒正刃。一件,呈矩形,在中部兩面磨槽后鉆孔;一件,兩側(cè)磨成三角形缺口,在中部兩面鉆孔。拍子,盤狀,上端呈亞腰橢圓形,便于把握。下端呈圓弧扁狀。屬制陶工具。

生活用具以陶器為大宗。夾砂灰陶和泥質(zhì)灰陶為主要陶系,次泥質(zhì)磨光黑陶。夾砂陶多見之于炊器和大型器皿;泥質(zhì)陶多容器。由于火候不均,灰陶部分呈紅褐、灰褐或紅色。有的表里不一。

器表 除少量素面外,以施繩紋為主,籃紋次之,附加堆紋、長方格紋、弦紋、刻劃紋再次之。繩紋一般拍打印痕較淺,或規(guī)整或松散。多同附加堆紋并施于夾砂器物上,個別器底部施繩紋?;@紋,皆斜施之。拍打印痕較深者,一般稍寬且規(guī)整;淺者一般較窄且出叉。常施于泥質(zhì)陶器上。施方格紋、弦紋、刻劃紋者少見。

制法 除口部多經(jīng)慢輪加工外,仍多采用泥條盤筑法。小型陶器則采用手捏。一般分三道工序相接成器。為加固起見,附加堆紋多施于口、腹及器底外側(cè)聯(lián)接之處。于此同時使器物在客觀上更顯純樸自然,美觀大方。陶器分平底器、圈足器、三足器三種。這時期三足器見增。

器形 有炊器之“釜灶”、灶、鼎、犟、罐、甑、孟,容器之盆、陶罐(少量)、圈形器、缸、三足甕、碗、杯、豆;另有罐形器、器座、器蓋,“釜灶”,釜、灶合一,圈底罐形釜,侈口圓唇,深腹。附加有兩對雞冠耳扳。一件復(fù)原,灶壁較直,與釜聯(lián)接之處均勻分布有五處圓形散煙孔;灶門呈近扁方形。灶壁外側(cè)先用兩道附加堆紋加固,再通體施繩紋,灶底外側(cè)經(jīng)輪修(圖十五、1);有的“釜灶”體型較小,釜部多半球型或圓鼓腹型,斂口平唇,附加扳耳一對。釜與灶連接之處分設(shè)四處散煙孔。通體施繩紋(圖十四、3,9)。

灶 復(fù)原一件。灶壁微鼓,上端有四處散煙孔,拱形灶門(圖十五、6)。

鼎 一件,罐形,侈口淺腹,圈底。下有三個三角狀扁錐形實足跟(圖十五、15,);鼎足有三角錐形平底足跟和鴨嘴形實足跟。足部或素或施繩紋、劃紋、附加堆紋等(圖十五、8,17-19)。

斝 僅見腹片,圓折腹(圖十五、23)。夾砂罐 分侈口罐、單耳罐、長頸罐、花邊口罐、直口罐(圖十四、2,3,8;圖十五、9,10,13,20,21)。

泥質(zhì)罐 分小口罐、折腹罐、長頸罐(圖十五、4,11,24)。

甑(?)直壁,下設(shè)一孔(圖十五、14)。蠶(?)僅殘存流狀嘴處(圖十四、5)。

盆 復(fù)原一件。斂口折沿,方圓唇,圓折腹,下腹內(nèi)弧,平底。附扳耳一對(圖十五、26);一件,殘,圓折腹,上下腹皆內(nèi)曲,扳耳一對,磨光黑陶(圖十五、25)。

罐形器 小口罐形,平肩無底。全器有燒烤痕跡,似作通煙之用(圖十五、3)。

缸 直口平唇,直壁微內(nèi)收,似平底。施繩紋,附加堆紋(圖十五、5);也有帶扳耳者。

三足甕 圜底,下附三個矮扁方形實足跟(圖十四、10)。

碗 淺腹,口沿一側(cè)施附加堆紋狀把手(圖十五、16,22)。

杯 皆小型器,或素或施籃紋(圖十二、5,27;圖十五、7)。

豆 僅見豆柄部分,磨光黑陶(圖十五、12)。

圈足器 僅見圈足底部(圖十二、19)。

器座 一件。束腰,泥質(zhì)紅陶(圖十四、6)。

器蓋 皆殘器。侈口圓唇,斂口圓唇,施繩紋(圖十四、4)。

尊 大侈口,圓唇,頸部施附加堆紋一周,素面(圖十四、1)。

裝飾品 僅見少量陶環(huán),泥質(zhì)灰陶(圖十二、25,26)。

古城遺址,這時期陶器基本組合有:“釜灶"、鼎、犟、單耳罐、侈口罐、長頸罐、小口罐、折腹罐、盆、缸、三足甕;灶、額、罐形器、碗杯、圈足器、器蓋,器座較少。陶器顏色多呈紅褐色或褐色。

袁家莊遺址,這時期陶器基本組合有:“釜灶”、鼎、直口罐、花邊罐、缸、盆、三足甕:小口罐、長頸罐、蠶、豆、碗、器蓋較少。“釜灶”、鼎、盆、小口罐、長頸罐、缸、三足甕的基本形態(tài)與古城遺址同類器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自身特點。如:“釜灶”,平唇,體型較小,多呈半球形;缸,胎較厚,有扳耳;三足甕,足跟較窄;不見折腹罐;卻多見直口罐、花邊罐。

(五)龍山晚期文化

相當(dāng)于龍山文化晚期的遺存,見之于古城遺址東區(qū)②層,袁家莊遺址T1②,③層,T2②,③層。耕土層下即為龍山晚期文化層,分別疊壓或打破了龍山中期文化層或遺跡。

(1)遺跡

均未發(fā)現(xiàn)這時期建筑遺跡。

(2)遺物

生產(chǎn)工具(圖十二、6,13,20)較少。石器有磨制的斧、刀等。不見打制石器。斧,體小,圓頂扁形,兩側(cè)圓鈍,刃殘。刀,一件呈長方形,正鋒正刃,中部鉆孔,孔較大;一件呈三角形,三面皆刃,上端兩面磨槽。陶制工具,僅見以陶器殘片磨制的圓形餅狀器。

生活用具 以陶器為大宗?;姨諡橹饕障?;泥質(zhì)灰陶次之;磨光黑陶,泥質(zhì)磨光灰陶再次之。夾砂陶見于炊器及大量容器;泥質(zhì)陶僅見少量容器?;鸷虿痪斐刹糠痔掌黝伾始t褐色或褐色。

器表 除少量素面磨光外,多施繩紋,次籃紋、附加堆紋、印紋、方格紋、刻劃三角紋、弦紋、鏤孔等。繩紋多同附加堆紋并施在夾砂陶器上;籃紋多施于泥質(zhì)陶器和個別

陶器底部,一般拍打印痕較淺且模糊不清。垂三角刻劃紋,麥穗狀印紋僅見陶片(圖十二、

12,28)。

制法 慢輪兼快輪法,常用于泥質(zhì)陶器;模制和泥條盤筑法僅見于少量夾砂陶器。器型有炊器之鼎、罐;容器之盆、罐、缸、三足器、小口罐、豆、尊、碗和器蓋等。

鼎 數(shù)量較多,鼎足呈三角形實足跟,個別帶器耳(圖十六、3-5)。

夾砂罐 有單耳罐,花邊口罐,(斂口)折沿罐,鼓腹罐等,多作炊器(圖十六、2,6,9,11,14)。

泥質(zhì)罐 有單耳罐,小口罐等,只作容器使用(圖十六、12,15)。

盆 一件,翻沿圓唇,曲腹,施繩紋,弦紋,夾砂灰陶(圖十六、1)。

缸 斂口平唇,扳耳一對,施繩紋(圖十六、10)。

三足器 圓底,下附長方形矮足跟(圖十六,13)。

豆 僅存豆座部分,侈口,淺腹,平底(圖十六、7)。

裝飾品 有泥質(zhì)灰陶陶環(huán)?;拘螒B(tài)與龍山文化中期的同類器相同。

古城遺址這時期的遺存較少,只出土少量的鼎,缸等陶器(殘)。陶器形制同袁家莊遺址的同類器不盡相同,但總體風(fēng)格近似。袁家莊遺址這時期的遺存,比較豐富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結(jié) ? ?語

多年來,萬榮縣新石器時代考古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河津,新絳,稷山等三縣,這方面的工作也很有限。故此,這次調(diào)查,特別是試掘工作的進(jìn)行,雖然還有不足,卻使我們得到了極其重要的地層根據(jù)和比較豐富的實物資料,這對進(jìn)一步認(rèn)識晉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內(nèi)涵,文化性質(zhì)及周邊文化的關(guān)系等諸多問題,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新石器時代的研究起到了促進(jìn)作用。以下就此談幾點認(rèn)識:

1.在西解遺址發(fā)現(xiàn)了仰韶文化早期遺存,彌補了老官臺文化或磁山,裴李岡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的缺環(huán)。基本弄清了半坡類型與后岡類型的平行發(fā)展的關(guān)系。詳見《萬榮西解遺存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仰韶文化中的位置》一文③。

2.以北里、古城遺址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遺存的陶器,形制上或多或少的同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的文化因素相似。如:杯形口瓶、缽等;而罐、灶、尖底瓶、甕、杯、碗和以黑彩弧線三角與圓點為母題圖案的盆、缽、甕等;已具有了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不過自身特點也很突出,如:缸和部分彩陶圖案。這類遺存的文化屬性當(dāng)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古城遺址的尖底瓶,陶環(huán)等,在形制上與西王村仰韶文化的瓶相同或相似④。似乎是仰韶文化中期偏晚的進(jìn)存。這對于研究廟底溝類型的發(fā)展演變,以及在不同區(qū)域內(nèi)所反映出的區(qū)域性差別,或與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晚期的關(guān)系及文化傳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袁家莊遺址的龍山早期文化,以釜、灶、甕為主。炊器種類較多。鼎的使用似不及釜,灶普遍。從形制、陶質(zhì)、陶色以及紋飾種類等方面,與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特征較為接近。如:夾砂罐、小口罐、鼎等。但釜(圈底罐形)、灶的區(qū)別很大,另外有益、無犟,甕出土量較多。故雖與廟底溝二期文化有相同之處,自身特征或地域性差別也很明顯。但仍屬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范疇,相對年代似稍早于后者。

4.龍山中期文化的遺存,陶器主要特征同“陶寺類型”早期的同類器接近,或多或少陶寺類型龍山文化早期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③。如:古城遺址的釜灶、單耳罐、缸、三足甕、長頸罐,基本形態(tài)相同或相似;而折腹罐、小口罐、盆等更接近廟底溝二期文化

的同類器??傮w上袁家莊,古城兩處遺址,這時期的文化性質(zhì),仍應(yīng)屬廟底溝二期的范疇,前者稍早于陶寺類型早期,相對年代應(yīng)介于廟底溝二期向陶寺類型早期過渡的時期。相當(dāng)陶寺類型早期偏早。

5.龍山晚期文化,從罐、鼎的形制,紋飾上,仍保留著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遺風(fēng)。如:單耳罐,具有“陶寺類型”早期向袁家莊晚期過渡的跡象⑤,泥質(zhì)罐與三里橋龍山文化的同類器幾乎一樣。相對年代晚于“陶寺類型”早期,而又不同于或早于“陶寺類型”晚期。對于這一文化遺存,我們暫稱之為“袁家莊龍山晚期文化”。

總括袁家莊龍山文化早、中、晚三期的遺存,地層或灰坑疊壓打破關(guān)系清晰;文化內(nèi)涵即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色;發(fā)展演變關(guān)系明確,可得出廟底溝二期文化早期向廟底溝二期偏晚或“陶寺類型”早期,再過渡到袁家莊龍山文化晚期,這樣的發(fā)展序列。袁家莊遺址之重要便是顯而易見的了。

(繪圖:尚永紅)

作者單位:中國歷史博物館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

萬榮等四縣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呼玛县| 静安区| 民和| 祥云县| 康马县| 陆丰市| 海阳市| 富阳市| 宁陕县| 镇沅| 肃宁县| 阜平县| 凤山县| 神池县| 大安市| 海伦市| 正定县| 罗城| 乡宁县| 曲周县| 新巴尔虎右旗| 刚察县| 镇赉县| 西吉县| 抚远县| 涿鹿县| 贵南县| 阜康市| 明溪县| 芷江| 祥云县| 西城区| 万安县| 乐山市| 色达县| 荆门市| 鄄城县| 财经| 米易县| 青海省|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