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6):“源質與能量相對穩(wěn)定的結合”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經(jīng)論述過了能量對于源質的擾亂作用,也指出了在前述文章中能量對于源質的擾亂作用實際上只成立于能量極少的情況,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說明在我們人類一般情況下更容易接觸到的能量更多一點的情況以及在這類情況下能量對于源質的影響以及源質與能量相對穩(wěn)定的結合。
為了簡化討論的復雜程度,請允許我沿用《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4):“能量擾動”》中的模型進行討論。我選取的模型為5X5的源質平面模型,沿用該模型進行討論,于是有下圖《4》-5:

與之前的假設相同,在圖《4》-5中所有源質是處于同一平面中位置不同的源質點,這些源質共同組成了一個5X5的正方形源質矩陣,在這其中我將最中心的源質成為第1層源質,第1層源質外圍的8個源質稱為第2層源質,第2層源質外圍的源質稱為第3層源質,同時這些源質兩兩之間還是距離相等(還是畫得有點歪,大家理解我要表達的意圖就行了,別的內容就別管了),同時在這三層源質組成的平面外圍還有更多未被標明的源質層與處于其上的源質,并且因為這些未被標明的源質產生的源質引力作用,我們假定第3層源質在本次討論中的位置固定不動,于是因為沒有能量的干涉第1層源質源質與第2層源質受力平衡并在目前1、2層源質所處的位置靜止且受力平衡。?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圖《4》-5中的第1層源質附近插入一小部分能量A于是有下圖《6》-1:

發(fā)生偏移并在一定階段后達到近似于下圖《6》-2的狀態(tài):

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圖《6》-1與圖《6》-2的配圖完全照搬了圖《4》-6與圖《4》-8的配圖,不過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圖《6》-1、《6》-2與圖《4》-6、《4》-8均為示意圖,因此在這兩張圖中所有內容均只有指代作用不具實際意義所以作者可以照搬,不過在定義上這兩張配圖中被涌以橘黃色圓圈加上字母A標記的能量A不具相同的能量大小,出現(xiàn)在圖《6》-1、《6》-2中的能量A的能量總量顯著多于出現(xiàn)在圖《4》-6、《4》-8中的能量A的能量總量,因此其具體產生的物理效應也會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是但能量A的能量總量極少時,能量A將不具備包裹源質的能力,而當能量A的能量總量略多剛好具備將源質完全包覆起來的能力時其在達到圖《6》-2的狀態(tài)之后系統(tǒng)不具穩(wěn)定性它將繼續(xù)發(fā)生改變并向下圖《6》-3進行轉變:

因為第1及第2層源質位置發(fā)生改變,由這些源質產生的源質引力組成的源質引力場也將發(fā)生改變,并且隨著第1層源質的偏移,其移動的方向的源質引力總量大小將顯著增加因此其將吸引并拉扯能量A使其被向第1層源質所在的位置方向移動并包覆第1層源質(視情況也可能一起包覆與第1層源質最近距離的那個第2層源質)并使得能量A阻隔源質源質引力的作用范圍均勻地覆蓋在被能量A包裹的源質周圍如下圖《6》-4:

其中第1層源質邊緣以外,橘黃色圓圈以內部分即為能量A及其阻隔源質引力的作用范圍,在能量A的作用下第1、第2層源質及其所受源質引力再次發(fā)生改變,它們的位置再次發(fā)生移動并在這個移動的過程中不斷調試并建立一個新的平衡,形成一個新的穩(wěn)定的源質引力場如下圖《6》-5:

其中第一層源質回歸原位,而第二層源質則圍繞第一層源質組成了一個圓形陣列。
二維為圓,三維為球,以上過程在三次元的演變過程中第二層源質會形成一個球形陣列想必不用多說,不過這里必須指出在這篇文章中能量A所具有的能量是處于剛好能夠包覆源質的情況并且被包覆的源質與周圍源質之間只存在極小的能量極差(這是一個用于描述兩個被能量包覆的源質之間覆蓋這個兩個源質的能量總量大小差異的概念,會在之后的文章中詳細說明)的情況實際上如果能量A的能量總量大于剛好能夠包覆源質的能量總量亦或是存在明顯的能量極差的情況都不可能維持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就將提及一個這種不穩(wěn)定情況中的一個類型:能量在覆蓋住源質后并在此之上多出了一小丁點的情況,這種情況將導致系統(tǒng)的結構穩(wěn)定性被破壞并開始有規(guī)律地運動,并引出我的理論與現(xiàn)代量子物理接軌的第一個部分: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