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典籍之舜-《孟子》里的舜(中)
評析典籍之舜-《孟子》里的舜(中)
王照倫
『原文』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潘寡砸?,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p>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笸胨磳m,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爾。’忸怩。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蛔R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p>
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曰:“否。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赢a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孟子·萬章上》,《孟子》第127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道:“據《詩經》講:‘娶妻成家應該怎么做?一定要先要稟告自己的父母’。在相信這個道理的人之中,應該沒有人能夠比得上舜了。但是,舜在沒有稟告父母的情況下就娶了妻子,這是為什么呢?”
????? 孟子說:“對于舜而言,在這件事情上如果稟告了他的父母,就娶不成妻子了。男女結婚生子,是人類重大的倫理問題。如果舜稟告了自己的父母而導致不能娶妻生子這樣的結果發(fā)生,就是破壞了這種倫理關系,反而引起對父母怨恨,所以不能稟告?!?/p>
萬章說:“聽了您老人家的解釋,我對舜為什么在不稟告自己的父母的情況下就結婚這件事,已經能夠理解了。但是,帝堯為什么在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舜的時候,也沒有告訴舜的父母呢?”
孟子回答說:“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帝堯也知道,如果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舜的父母,他的女兒就嫁不成了?!?/p>
萬章說:“舜的父母曾經叫舜去修理糧倉,在等舜爬上倉庫之后就拿掉了梯子,舜的父親瞽瞍并且放火燒糧倉想把舜燒死。另外,舜的父母曾經叫舜去淘井,在瞽瞍不知道舜已經逃出了井的情況下就填井想把舜埋在井里。象以為使用這樣歹毒的方式已經把舜害死了,于是興高采烈地說:‘成功地把舜害死我的功勞最大。舜的財產就這樣瓜分好了:舜的牛羊和糧食就歸父母你們所有了,至于兵器、琴、弓等就是我的了,另外就讓舜的兩個老婆也就是我的兩個嫂子去替我整理床鋪吧。’象分割完舜的財產之后,得意洋洋地走進舜的住房,萬萬沒有想到舜沒有死,舜正在床上彈琴。象趕忙言不由衷地說:‘哥哥,我可想念你啦!’象的神情慌張十分尷尬。舜若無其事地說:‘我心里惦念著這些臣仆,希望你來幫助我管理他們?!以趺匆才幻靼?,難道舜真的不知道象要殺害他嗎?”
孟子說:“舜怎么會不知道呢?舜是太看重兄弟情義了。當他的弟弟象憂愁的時候,舜也會跟著憂愁;當他的弟弟象高興的時候,舜也會跟著高興。”
萬章反問道:“這樣說來,舜高興的樣子難道是假裝的嗎?”
孟子說:“不是假裝的。從前有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就叫管理池塘的小吏把它放養(yǎng)到池塘里。小吏把魚煮著吃了?;貋韰s向子產回報說:‘剛把魚放進池塘的時候還半死不活的,不一會兒魚就搖擺著尾巴游開了,一轉眼就游走看不見了?!赢a說:‘魚兒找到好去處了!魚兒找到好去處了!’小吏出來后自鳴得意地說:‘誰說子產聰明?我都把魚煮著吃掉了,他還連說魚兒找到好去處了、魚兒找到好去處了?!虼丝梢赃@樣說,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情去欺騙他,但是難以用沒有道理的事情去蒙騙他。象雖然裝著敬愛兄長的樣子來到了舜的住處,但是舜是真誠地相信象表現(xiàn)出來的尊敬和愛是真心實意的,舜因此而感到高興,怎么會是假裝的呢?”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以解他的子弟萬章的惑的方式,剖析了舜的孝和舜對弟弟象的手足之情的本質內涵。舜的孝是人間的大孝,這樣的孝不是一味地、毫無原則的順從。這種有原則的孝,是站在不讓父母承擔罪責的角度處理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的。不告訴父母就結婚,是不讓父母承擔自己無后而衍生出來的責任;不讓父母殺死自己,是為了不讓父母承擔因為殺死兒子而來自社會指責為不義的結果發(fā)生。對于舜和象的關系,舜是站在1個君子的立場上,真心實意地希望象改邪歸正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君子。
實際上,在原始儒家看來,父子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甚至是子高于父。在舜的身上所反映出來的孝是原始儒家的孝的真滴,體現(xiàn)的是原始儒家父子關系的本質。后世儒家在詮釋先秦儒家的思想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扭曲,使得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許多所謂的儒家思想當中想當一部分與原始儒家的思想大相徑庭,甚至有些更是與原始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馳。更有甚者,一些好事者把與儒家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貼上儒家的標簽而大肆鼓吹。譬如:始于明代中葉的見于吳承恩的《西游記》第78回“比丘憐子遣陰神金殿識魔談道德”中所寫的“父叫子死,子不死不孝”,被明、清兩朝皇帝極力宣揚,特別是滿清入關之后歷任皇帝竭力鼓噪這個東西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誤導了許多中國人,致使許多中國人將這句話奉為儒家父子關系的圭臬。然而,沒有任何1個儒家提過這樣思想和主張。相反,孔子認為父子關系是1種平等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父慈”“子孝”。也就是說,“孝”的前提是“慈”,沒有了“慈”,“孝”也就喪失了。對于孔子的這一主張,在近三千年后的現(xiàn)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里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果生身父母沒有盡到撫養(yǎng)義務,在孩子出生之后就遺棄了,遺棄之后的孩子被別人合法收養(yǎng),生身父母因為沒有“慈”,自然也就喪失了要求被遺棄的子女贍養(yǎng)(孝)自己的權利,而養(yǎng)父母因為盡了撫養(yǎng)養(yǎng)子女的義務(慈)自然也就獲得了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孝)自己的權利(根據中國婚姻法的相關規(guī)定,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有以下幾種:基于血緣關系產生的,是生父母關系;因繼養(yǎng)關系產生的,是繼父母關系;基于收養(yǎng)關系產生的,是收養(yǎng)父母關系。收養(yǎng)關系,是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的規(guī)定,養(yǎng)父母對被收養(yǎng)的未成年人的收養(yǎng)而產生的養(yǎng)父母與養(yǎng)子女之間的關系。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9條第2款的規(guī)定:“贍養(yǎng)人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老年人有要求贍養(yǎng)人付給贍養(yǎng)費等權利?!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21條第3款規(guī)定:“子女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yǎng)費的權利。”但是,被生父母遺棄,被他人收養(yǎng)后是否對生父母還有贍養(yǎng)的義務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26條的規(guī)定:“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yǎng)關系。養(yǎng)父母和養(yǎng)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guī)定。”你是在出生時就遭生父母遺棄,然后通過民政部門由養(yǎng)父母收養(yǎng)的。因此,你與養(yǎng)父母的收養(yǎng)關系,符合收養(yǎng)法的相關規(guī)定,你與養(yǎng)父母間已經形成了合法的收養(yǎng)關系。你與養(yǎng)父母間的權利與義務,適用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父母子女關系。這種收養(yǎng)關系一旦成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26條第2款的規(guī)定:“養(yǎng)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yǎng)關系的成立而消除。”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第23條第2款的規(guī)定:“養(yǎng)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yǎng)關系的成立而消除?!奔热荒闩c生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已經消除,你生父母也就不能要求你履行“贍養(yǎng)”義務)。這就是在中國廣為流傳的“養(yǎng)母比生母大”的歷史依據和法律依據。
『原文』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酥^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上》,《孟子》第128~129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道:“舜的弟弟象,天天都把謀殺舜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然而,舜做了天子之后,只是把象流放了,并沒有進行嚴厲的懲處,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實際情況是封象當了諸侯;只是有人故意說舜把象流放了?!?/p>
萬章進一步問道:“舜掌權之后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驩兜發(fā)配到了崇山、把三苗的君主驅逐到了三危予以處決、把鯀流放在了羽山直至死亡,將這四個人治罪之后天下便都歸服了,這是因為懲處了不仁的人的緣故。而象多次謀害舜,是個地地道道的罪大惡極的人、是個名副其實的最不仁的人,舜卻封給象有庳在那里做諸侯。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要接受這樣不仁的人的領導?舜作為圣明的帝王應該稱得上是個仁人了,有仁德的人難道該這么做事情嗎——對別人就毫不留情嚴加懲處、對自己的弟弟的罪行就袒護包庇進而封官為諸侯賞賜土地?”
孟子為舜辯護說:“舜作為仁人對于自己的弟弟象,不把怒氣藏在心里、不把怨恨留在胸中,只知道要對象親愛罷了。舜親象,就是想讓象尊貴;舜愛象,就是想讓象富有。舜把有庳封給象,就是要讓象既富有又尊貴。因為舜感覺到自己當了天子,而弟弟象卻仍然是個平民百姓,是對象的親愛程度不夠?!?/p>
萬章又問道:“敢問您老人家,為什么有人把舜加封象為諸侯說成是流放?”
孟子進一步解釋道:“原因在于,舜規(guī)定象不能在他的封地里恣意妄為,舜派了官吏去象的封地治理象的國家,并且在象的封地收取貢稅,所以說象在他的封地里沒有多少實際的權力,所以會有人說是舜對象的這種安排是名為封侯實為流放。由于有許許多多的限制,象對他封地里的黎民百姓是無法施行暴政的。雖然這樣,懷有仁愛之心的舜還是想常常見到自己的弟弟象,所以象經常不斷地到天子駐地來和舜見面。這個事情在古書上是有記載的:‘不必等到朝貢的日子,在平常的日子里舜就能夠以政事的名義名接見有庳的國君象?!褪钦f的這件情況?!?/p>
『評析』這段文字雖然是孟子解釋他的學生萬章對舜處理人和事不能一視同仁所提出的異議,但是,在鐵的事實面前,孟子為舜所作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這樣的辯護,別說說服萬章了,就是在今天也不能說服讀者。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基本原則,更別說什么像舜的弟弟象這樣的王弟了。無論如何,舜的這種做法在當時、在后世、在任何時代都不能說是正確的。
通過這段文字,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致命缺陷——等級森嚴,沒有人人生而平等的基因。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習以為常。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很難進化出了現(xiàn)代文明。這也是中國在由傳統(tǒng)社會進入現(xiàn)在社會的過程中走得十分艱難、步履蹣跚,遲遲不能完成社會轉型的文化因素。
『原文』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茨厦娑?,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鬃釉唬骸谒箷r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鬃釉唬骸鞜o二日,民無二王?!醇葹樘熳右?,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潘寡砸?,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对姟吩唬骸姥孕⑺?,孝思維則?!酥^也。《書》曰:‘只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菫楦覆坏枚右病!保ā睹献印とf章上》,《孟子》第129~130頁)
『譯文』咸丘蒙問孟子道:“俗話說:‘很有道德的人,君主不能把這樣的人當作臣下對待,父親不能把這樣的人當作兒子對待?!醋隽颂熳?,堯率領諸侯朝見他,他父親瞽瞍也朝見他。舜見了瞽瞍,神色惶恐不安??鬃訉Υ它c評說:‘此時此刻,天下危險達到了極點!’不知這句話是不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當時的真實情況”
孟子回答說:“不!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這句話是齊國東邊鄉(xiāng)下的沒有文化的人說的。帝堯年老體弱不能正常工作,就讓舜代行天子的職權,管理天下的事務。這件事情在《堯典》上有詳實的記述:‘舜代行天子職權28年之后,帝堯去世了,群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為堯服喪3年,在服喪期間天下不聞音樂之聲?!鬃诱f得好:‘天上不能有兩個太陽,人間不能有兩個帝王?!绻串敃r已經做了天子,卻又率領天下諸侯為堯服喪3年,這就在事實上形成了同時有2個天子的局面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舜只是代理天子之職辦理具體事務,天子仍然是堯,所以不存在同時有兩個天子的問題。”
咸丘蒙進一步說:“舜當時只是代理天子職務,堯是名副其實的天子,這一點我聽了您的解釋已經明白了?!对娊洝飞险f:‘普天之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四海之內所有的臣民,都是天子的。’在舜已經做了天子之后,舜的父親瞽瞍卻仍然不是舜的臣民,請問這件事情又怎么解釋呢?”
孟子回答說:“對于這首詩,不能像你說的那樣去解讀。這首詩表達的是作者因為公事勞碌以致于不能奉養(yǎng)父母的心情。真實的意思是這樣的:‘我做的這些事情全部都是帝王交給我辦理的公事,偏偏只有我最勞碌、最辛苦?!哉f對于詩的理解,既不能因為只看字面的意思而損害了詞句的本意,也不能因為只考慮詞句的本意而損害了全詩所要表達的主旨;應該用心去體會和揣度作者的原意,這樣才能把握住詩的作者真正要表達什么。如果只拘泥于詞句和字面的解釋,那么,《云漢》這首詩所說的:‘周朝剩下的百姓,沒有一個存活?!绻嘈帕诉@句話的字面意思,這就成了周朝沒有一個人存活了。而這首詩中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周宣王對大旱造成的巨大損失的描述,是說很多黎民百姓因為旱災而死亡。并不是說周朝所有的人都死了。對于孝子而言,最大的孝莫過于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最高標準莫過于用天下奉養(yǎng)父母。瞽瞍做了天子的父親,這是尊貴的極致;舜用天下奉養(yǎng)父親瞽瞍,這是奉養(yǎng)的極致?!对娊洝飞险f:‘應該永遠倡導孝道,因為孝道是天下萬事萬物遵循的法則?!f的就是這個意思?!渡袝飞弦舱f:‘舜恭恭敬敬地去見瞽瞍,謹慎而又畏懼,瞽瞍也就真的順心而不感到尷尬了。’這怎么說是‘父親瞽瞍不能把舜當兒子’呢?”
『評析』這段文字本質上主要的也是在說舜的孝,具體講了作為天子如何處理好父子關系。孟子強調,就是貴為天子,對于自己的父親仍然需要有尊敬和敬畏之心。
『原文』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p>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p>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p>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酥^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上》,《孟子》第131~132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道:“堯把天下送給舜,有這么回事嗎?”
孟子回答說:“沒有。因為天子是不能把天下送給別人的?!?/p>
萬章接著問:“那么,既然堯沒有把天下送給舜,那么,舜所擁有的天下是誰送給他的呢?”
孟子說:“舜的天下是天送給舜的。”
萬章又問:“如果舜的天下真的是天送給舜的,那么,在天送給舜天下的時候,天有沒有認真而又熱情地告誡過舜如何好好的管理天下呢?”
孟子說:“天沒有告誡過舜,因為天是不說話的。天只是憑借著舜的言論和行動,使用舜的言行表明是天把天下送給了舜?!?/p>
萬章問:“天只使用舜的言行,表明舜的天下是天送給舜的。那么請問,具體是怎么表明的呢?”
孟子說:“天子能把賢明的人才推薦給天,不過不能命令天把天下送給這個被天子推薦的人;諸侯能把人才推薦給天子,不過不能命令天子把諸侯的職位委任給這個被諸侯推薦的人;大夫能把人才推薦給諸侯,不過不能命令諸侯把大夫的職位委任給這個被大夫推薦的人。從前,堯把舜推薦給了天,天接受了舜;又把舜介紹給黎民百姓,平民百姓也接受了舜。所以說,天雖然不說話,但是憑舜的言行體現(xiàn)天意而表明天送給了舜天下?!?/p>
萬章問:“請問,堯把舜推薦給了天,天接受了舜;堯又把舜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舜,您老人家具體說說好讓我明白,到底是什么東西表明天和黎民百姓接受了舜呢?”
孟子不厭其煩地說:“堯叫舜主持祭祀活動,百神紛紛來享用舜主持的祭祀活動中為諸神準備的祭品,這就表明了天的代表諸神接受了舜,也就等于天接受了舜;堯讓舜主持天下行政事務的管理,在舜的領導下天下的行政事務辦得妥妥當當,黎民百姓對舜做事情十分放心,這就表明了老百姓接受了讓舜接管天下。天授給舜天下,黎民百姓授給舜天下,所以說,舜的天下不是堯送給舜的,因為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給人。舜代理堯治理天下長達28年之久,這不是單憑一個人的意愿就能夠決定的事情,只能是天的旨意。堯去世之后,3年服喪期結束,舜避開堯的長子丹朱,躲到了南河的南面居住,但是,天下的諸侯都來到舜居住的地方朝見舜,卻不到堯的兒子丹朱那里去朝見丹朱;打官司的訴訟當事人雙方,都不到堯的兒子丹朱那里去打官司,而是到舜的那里去打官司;頌歌的人,不去謳歌堯的兒子丹朱而是謳歌舜。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天的旨意。舜順應天意回到國都,登上天子之位。如果舜當初在堯剛剛死亡之后就搬進堯的宮室里面,逼迫堯的兒子丹朱讓位,這就是篡奪王位的行徑了,而不是天授給他王位了。《泰誓》上記述得清清楚楚:‘天是借助于黎民百姓的眼睛看人和事的,天是借助于黎民百姓的耳朵聽天下的事情的?!f的就是這個意思?!闭f得再明了一些那就是“老天爺?shù)乃娝劸褪抢习傩盏乃娝劇保?/p>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雖然說的是舜的豐功偉績——推行的仁政、高尚的德行。但是,孟子借助于偽古文《周書·泰誓·中》里面周武王的話,陳述了“誰是天”這個天大的命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叫現(xiàn)代人感到十分深奧、難以回答的問題,早在數(shù)千年的西周初期就有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這個標準答案竟然被開創(chuàng)了周王朝的周武王鄭重其事地在十分莊嚴的場合里說出來了——天就是黎民百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說白了就是“上天的看法,就是老百姓的看法;上天的聽聞,就是老百姓的聽聞?!闭f得再直白一點就是:“老天爺?shù)乃娝?,就是老百姓的所作所為!”使用最簡潔的漢語說就三個字:“民是天!”這是地地道道的天籟之聲,振聾發(fā)聵,讓人為之一振!民眾就是天,這個認知十分具有現(xiàn)代性,完全符合構筑現(xiàn)代國家的基本理念。據我猜測,孟子之所以引用了周武王的這句話,大概可能這句話表達出來的思想,與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如出一轍吧。
『原文』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兄T?”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后,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幐枵卟恢幐枰娑幐鑶?,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于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鬃釉唬骸啤⒂荻U,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孟子·萬章上》,《孟子》第133~134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在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到了禹的時候道德就衰敗了,帝王之位不傳給賢人卻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羞@種說法有道理嗎?”
孟子回答說:“社會上的這種傳聞是沒有道理的。上天的意愿要把帝王之位傳給賢人,上天就會把帝王之位傳給賢人;上天的意愿要把帝王之位傳給原先帝王的兒子,上天就會把帝王之位傳給原來帝王的兒子。從前,舜把禹推薦給上天,17年之后,舜去世了,3年喪期完后,禹避開舜的兒子義均到陽城居住,天下百姓都跟隨著他,就像堯去世后百姓不跟隨堯的兒子丹朱卻跟隨舜一樣。禹把義均推薦給天,7年后,禹去世了,3年喪期完后,義均避開禹的兒子啟,到了箕山北面居住。來朝見的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舜的兒子義均那里去,而是到禹的兒子啟那里去,人們都說:‘啟是我們君主的兒子?!幐璧娜瞬恢幐杷吹膬鹤恿x均而謳歌禹的兒子啟,人們都說說:‘啟是我們君主的兒子?!瘓虻膬鹤拥ぶ觳怀善?,舜的兒子義均也不成器,繼承不了帝位。舜輔佐堯、禹輔佐舜,經歷了很多年,舜和禹給老百姓的恩澤的時間也很長。啟也很賢明,能恭敬地繼承禹的做法。舜的兒子義均輔佐禹的年數(shù)少,義均給老百姓的恩澤的時間也不長。舜、禹、義均之間相距的時間有長有短,他們的兒子有好有壞,這都是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愿所能決定的。沒有人能做到的事情卻做到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招致它來它卻來到了,這是命運。一個普通的黎民百姓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樣,而且還要有天子推薦他,所以說仲尼雖然圣賢因為沒有天子的推薦因此不能夠得到天下。繼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卻要廢棄的,必然是像桀、紂那樣的君主,所以義均、伊尹、周公雖然圣賢但他們所輔佐的不是這樣的君主,就不能夠得到天下。伊尹輔佐湯稱王天下,湯死后,大丁沒有繼位就死了,外丙在位2年,仲壬在位4年,大甲繼位后破壞了湯的典章制度,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邑。3年之后大甲悔過,怨恨自己、改正自己,在桐邑做到心不離仁、行合乎義,3年之后自己能夠聽從伊尹的訓導了,才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得天下,原因正像舜的兒子義均處在夏朝、伊尹處在殷朝沒有可能得天下的原因一樣??鬃诱f:‘唐堯、虞舜讓位給賢人,夏、商、周3代由子孫繼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p>
『評析』這段文字孟子強調天意和人意的互動是事情成敗的關鍵,孟子認為即使是個賢明的人,如果沒有天子的推薦也不能成為下一任天子。孟子的這個思想,體現(xiàn)了人的至關重要性。像孔子那樣的人如果沒有天子的推薦,縱然像舜那樣有仁德,也不能成為天子。
『原文』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兑劣枴吩唬骸煺D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保ā睹献印とf章上》,《孟子》第134~135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在社會上有這樣的傳聞,‘伊尹以當廚子來求得湯的任用?!羞@回事嗎?”
孟子回答說:“不,沒有這樣的事情。伊尹原在有莘國的郊野耕作,他喜愛堯、舜之道。如果是不符合義、不符合道的事情,即使有人把天下當作俸祿送給他,他也是不會理睬的;即使有4000匹馬拴在那里,他也不會看1眼的,更別說動心了。如果是不符合義、不符合道的事情,他連一根草也會不拿去送人的,同時也不會向別人索取一根草的。湯派人帶了禮物去聘請他去做事,他毫不在意、無動于衷地說:‘我要湯的禮物干什么呢?還不如我生活在田野之中,像這樣生活從堯、舜之道當中尋找快樂呢?!瘻侄啻闻扇巳テ刚埶@大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吧,不久他完全改變了主意,說道:‘與其隱居在田野之中,在堯、舜之道當中尋找快樂,還不如使這個現(xiàn)任的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君主更有意義呢,還不如使今天的黎民百姓成為堯、舜時代那樣的黎民百姓幸福地產生和生活更有意義呢,還不如親眼看到堯、舜那樣的盛世在我的推動之下成為現(xiàn)實更有意義呢。既然上天生育了這些民眾,就是要使先知者幫助后知者覺悟,就是要使先覺者幫助后覺者覺悟。我,就是上天所生在人民中間的先知者和先覺者,我將用這堯、舜之道去引導、啟發(fā)人民覺悟。如果不是我引導、啟發(fā)民眾覺悟,又有誰會引導、啟發(fā)民眾覺悟呢?’他認識到在天下的人民之中,如果還有一個男人或者還有一個女人沒有享受到堯、舜之道的恩澤,就如同是自己把那些沒有享受到堯、舜之道恩澤的人推入了深淵一樣不可饒恕。就這樣,他把天下的重任自覺地擔在了自己的肩上,所以他到湯那里勸說湯討伐夏桀,拯救人民。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自己不正卻能匡正別人的人,更何況是通過侮辱自己來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為雖然是各有不同,有的避離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離開朝廷,有的不離開朝廷,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潔身自好罷了。我只聽說他是憑堯、舜之道去求湯任用的,沒聽說是靠給湯當廚子去低三下四地祈求官做的。在《伊訓》里伊尹自己是這樣說的:‘上天要誅滅夏桀,原因在于夏桀本人的無惡不作、為非作歹,我只不過是從亳都開始謀劃討伐夏桀罷了。’”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孟子通過對伊尹的贊美,歌頌了堯、舜的仁德,批評了夏桀的殘暴。同時,孟子通過記述伊尹的事跡敘述出來了一個十分偉大的普遍真理,那就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币烈男貞芽梢院蛿?shù)千年之后的美國前總統(tǒng)約翰·費茨杰拉德·肯尼迪相提并論,因為約翰·費茨杰拉德·肯尼迪說的話和伊尹十分類似:“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一個人被奴役,那么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原文』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继煜轮衿シ蚱D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疇枮闋?,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梢运俣?,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孟子》第139頁)
『譯文』孟子說:“伯夷,他的眼睛不看妖艷之色,他的耳朵不聽淫靡之聲。不是和他思想一致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認為理想的民眾,不去使喚。在世道太平的時候就進入朝廷做官,在世道混亂的時候就辭官隱居。在暴政肆虐的國家,在暴民橫行的地區(qū),他不愿意居住。他覺得同鄉(xiāng)下人在一起,就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樣。在暴虐的紂王當政的時候,他隱居在北海邊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聽說了伯夷高風亮節(jié)、高尚情操之后,貪心的人會變得廉潔,懦弱的人能意志堅強。
“伊尹的為人處世格言是:‘既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也可以使喚不好的百姓。’在世道太平的時候他在朝廷做官,在世道混亂的時候,他也在朝廷做官,并且他還說:‘上天生育這些民眾,要叫先知的人幫助、引導、啟發(fā)后知的人覺悟,要叫先覺的人幫助、引導、啟發(fā)后覺的人覺悟。我就是上天所生在民眾中間的先覺者,我將用這堯、舜之道幫助、引導、啟發(fā)所有的民眾都覺悟起來。’每每想到在天下的民眾之中還有一個男人或者還有一個女人沒享受到堯、舜之道的恩澤,他就像是自己把這些沒有享受到堯、舜恩澤的人推入了黑暗的深淵一樣痛苦。伊尹自己把天下的重擔挑在了自己的肩上。
“柳下惠不把侍奉殘暴的君王視為恥辱,也不因為官職小而辭職。在朝廷之內按照自己的原則勤奮工作,不埋沒自己的才能。在自己被遺棄的情況下,不產生怨恨的情緒;在身處困境的時候,不怨天尤人。在與鄉(xiāng)下的平民百姓相處的時候,也高高興興不忍離開。并且坦坦蕩蕩得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露體地在我的身旁,又怎么能對我產生什么不良的影響呢?’所以,聽到了柳下惠的風范,心胸狹窄的人,會胸懷寬大起來;尖酸刻薄的人,會寬容厚道起來。
“孔子在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生火做飯把米淘完就撈起正在淘著的米上急急忙忙上路;但是他在離開魯國的時候卻說:‘我要慢慢地走啊,這才是離開祖國的態(tài)度?!瘧摽熠s離開的時候就趕快離開,應該留下來的時候就留下來,應該隱居的時候就隱居,應該做官的時候就做官,這就是孔子?!?/p>
孟子說:“伯夷在圣人之中是個十分清高的人,伊尹在圣人之中是個十分有責任感的人,柳下惠在圣人之中是個十分隨和的人,孔子在圣人之中是個十分懂得審時度勢、是個十分識時務的人。因此可以這樣說,孔子是個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就像在演奏音樂的時候,先敲鐘開始音樂節(jié)奏,最后使用玉磬為音樂結尾。開始演奏出有節(jié)奏的旋律,靠的是智慧;最后演奏出有節(jié)奏的旋律,靠的是圣德。智慧就像技巧,圣德就像力氣。譬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那個地方,是靠你的力氣;射中那個目標,就不是單靠你的力氣能夠完成的事情了?!?/p>
『評析』這段文字雖然介紹的是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等圣人各自的特點,但是,孟子把堯、舜的所作所為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在孟子的眼里,堯、舜的時代是理想社會的范本。
『原文』萬章問曰:“敢問友?!?/p>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惠公曰:‘吾于子思,則師之矣;吾于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俏┬秊槿灰?,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則入,坐云則坐,食云則食,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于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見帝,帝館甥于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孟子》第142頁)
『譯文』萬章問孟子:“請問您老人家,在交朋友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
孟子回答說:“在交朋友的時候,不能倚仗自己的年齡大,不能倚仗自己的地位高,不能倚仗自己的兄弟的富貴去交友。所謂交朋友,是同這個人的品德交朋友,所以說是絕對不可以有所倚仗的。孟獻子是個有百輛車馬的大夫,他有五個朋友,其中有樂正裘和牧仲,其他三人我忘了他們的名字。孟獻子在同這五個人交朋友的時候,沒有拿自己是大夫的身份去交往;這五個人,也不是因為孟獻子是個大夫才同他交朋友的。在交朋友這個問題上,不僅僅是擁有百輛車馬的大夫這樣做,就是小國的君主也是這樣做的。費惠公曾經說過:‘我對于子思,是把他當作老師對待的;我對于顏般,就是把他當作朋友對待的;至于王順、長息他們只不過是為我工作的人罷了?!粌H僅小國的君主是這樣,就是大國的君主也是有朋友的。晉平公對于亥唐非常尊敬,亥唐叫晉平公進去晉平公他就就進去,亥唐叫晉平公坐下晉平公就坐下,亥唐叫晉平公吃東西晉平公就吃東西,即使家常的粗茶淡飯,晉平公也都是吃得飽飽的,因為晉平公不敢不吃飽。然而,晉平公最終也就是做到這一步罷了。晉平公并沒有給亥唐任何官位,沒有給亥唐任何職務,沒有給亥唐任何俸祿,這就和普通的士人的尊重朋友的方式一模一樣,而不是王公的尊重朋友的方式。王公交朋友的方式有所不同,譬如:當年舜去拜見堯帝,堯帝就把這位女婿安排在別墅里居住,并且設宴款待舜,舜有時候也請堯到自己的家里做客,兩個人輪流充當賓主,這就是天子同平民百姓交朋友的方式。地位低的人尊敬地位高的人,這叫作尊敬有地位的人;地位高的人尊敬地位低的人,這叫作尊敬賢人。對于尊敬有地位的人和尊敬賢人而言,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