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為什么手握重兵還會自殺?誰是壓倒大秦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
秦始皇建了這么多的大工程,這要動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司馬遷就專門講過,秦始皇修阿房宮和驪山這樣的陵墓就動用了七十萬。這七十萬人當中以青壯年男子為主,其中重要一部分都是犯人,另一部分是服役的人。從全國各地啊征伐來的。這些人都按軍隊編制,常年辛苦的勞作,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這就相當于今天的西安城有七十萬的常住軍隊,這七十萬人的糧食從哪兒來?
當時都是從韓國關以外的關東地區(qū)調過來的,當時在古代的時候,糧食和各種生活生產資料的運輸是非常艱難的。就拿六百公里做運糧的距離,保證一個人吃飽飯,那就需要十五個人為他服務。如果走水路的話,運輸量會大一些,可能需要五個人大概就夠了。即使按最小的數目算。七十萬人的糧食供應就需要三百五十萬人來做后勤保障。
這三百五十萬人也要日夜不停配合這個項目的進行。這些都是家庭當中的壯勞力。他們在這兒工作了,那家里誰來勞作?單單這兩個項目就可能影響到天下一千四百多萬人的生計,何況其中還有那么多其他的修筑長城,包括這遲到。整個一系列的工作,當時秦朝的人口一共不過幾千萬人,幾乎是全天下都在為秦始皇一個人忙活著。
而且我們也特別奇怪。秦始皇為什么沒事找事,一定要拼命的搞這些大工程,不斷的搞建設?有一個解釋,這樣的秦朝奮六世之余烈,終于在第七代由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這個目標實現了統(tǒng)一天下之后,皇帝來干什么?秦始皇就要不停的搞各種大規(guī)模的建設,找自己的存在感。同時呢開始四處的發(fā)兵。能夠保證千事萬事呢大秦的江山鐵打一般呢隨著他身體越來越不好,他內心越來越恐慌,感覺自己生病就要結束了,我的夢想就要沒有了。
我作為千秋萬載第一個皇帝,我不能就這樣離去。所以后期不斷的新鮮訪道,他所有的這一切如果有復蘇的氣味的話,還能夠作為潤滑劑。讓這個帝國繼續(xù)按著歷史的車輪往前走一走。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趕上了一個趙高趙高撥轉了歷史的指針。他這樣一個逆轉,讓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走向,也同時誕生一大批更璀璨的名字,比如說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等等等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個歷史的大逆轉呢是福是禍,自有后人評說可以確定的是趙高被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