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一):曹操(18)正篇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時打敗了袁紹,名將張郃就投降了曹操,曹洪接受許攸提議,接納了張郃。
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三國志·張郃傳》
曹操發(fā)現(xiàn)了幾封寫給袁紹的書信,里面的內(nèi)容大致是希望袁紹能收留,曹操看完后把它們燒毀,因為曹操能夠理解他們的立場。
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
——《三國志·魏武帝紀》
公云:"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魏氏春秋》
此時遠在茅廬中的諸葛亮分析說曹操能戰(zhàn)勝袁紹,一靠天時,二靠人和。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袁紹一蹶不振,死后三個兒子陷入內(nèi)戰(zhàn)。對此,劉表等人十分擔憂,勸兄弟們和解,袁家兄弟不聽。
劉表遺譚書曰:……又遺尚書曰:……
——《魏氏春秋》
譚得書悵然,登城而泣。既劫于郭圖,亦以兵鋒累交,遂戰(zhàn)不解。
——《典略》
過程稍顯無聊,值得一說的是審配,傳說的“面北而死”有一條記載。
配兄子榮守東門,夜開門內(nèi)太祖兵,與配戰(zhàn)城中,生禽配。配聲氣壯烈,終無撓辭,見者莫不嘆息。遂斬之。
——《三國志·袁紹傳》
臨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
——《先賢行狀》
烏桓(也寫作“烏丸”)支持袁紹,曹操當時冒險親征,孔融對此陰陽怪氣,而正常提意見的大臣得到曹操的獎賞。
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
——《三國志·魏武帝紀》
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
——《曹瞞傳》
后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并案也?!?/p>
——《后漢書·孔融傳》
但是遠征烏桓,道路并沒有那么容易找到,田疇這個向往曹操的人愿意幫曹操指路。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zhàn)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于水側(cè)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xiāng)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zhàn),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
——《三國志·田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