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真題!乙卷+新課標Ⅱ卷?論述類+信息類!【語文大合集15】

奇哥 | 2024-15 乙卷+新課標II卷 論述類+信息類

1??乙卷
-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學史框架以相對確定的價值體系為基礎,代表一定時期內文學批評的共同標準。
- 文學史框架建立在相對確定的價值體系之上,要據(jù)這個價值體系分出優(yōu)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兩個方面。在一定時期,首先確定的是文學批評的共同標準,這就是那時所建立的文學史框架的要求。文學史框架要有統(tǒng)一性,不能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框架,文學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B. 文學史教材的出現(xiàn),標志著文學研究者對文學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認識。
- 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框架,說明研究者已經(jīng)對其中一系列主要問題有了相對集中的認識,至少那些文學史的編寫者承認這個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們自己的文學感受和理解做根據(jù)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別人一有異議就要改弦易轍的,文學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學史教材,文學史教材因其編寫者大多是學科里有權威性的專家和學者,而有著更廣泛的可信度。
C. 文學批評可能不斷對已有的文學史形成沖擊,從而促使文學史發(fā)生漸進性變化。
- 總之,文學史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像一道堤壩一樣阻擋著文學批評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并在這種沖擊中發(fā)生著漸進性的變化。
D. 文學批評的出發(fā)點是批評者自己對文學的真實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學史的結論。
- 文學批評不能以文學史框架的要求為當然標準,而要以批評者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為基礎。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論證了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相互關系。
- 文學研究有兩條腿,一條是文學史,一條是文學批評
B. 文章提及杜甫詩,說明對文學史上得到充分論述的作品,人們的認識有穩(wěn)定性。
- 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那些在文學史上已經(jīng)得到充分論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認識,人們不會從認識到杜甫詩的文學價值而至于認識不到杜甫詩的文學價值。
C. 文章在分析了文學批評的性質之后,又進一步指出了文學批評者應具有的態(tài)度。
- 態(tài)度:文學批評不能以文學史框架的要求為當然標準,而要以批評者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為基礎。
- 定性:以文學史框架為參考,展開更廣泛細致的闡釋、分析、討論和研究,就成了這個學科研究的主體內容
D. 文章在情感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傾向性,在文學史與文學批評二者之間更青睞文學史。
- 而這些都是在文學批評的范圍內進行的,文學史就建立在此文學批評活動的基礎之上,沒有文學批評的繁榮發(fā)展,任何一部文學史都無法獨立地支撐起自己。
3. 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文學史與文學批評的研究方式有較大差異,文學史編寫者應避免介入文學批評。
- 以文學史框架為參考,展開更廣泛細致的闡釋、分析、討論和研究,就成了這個學科研究的主體內容
- 文學批評不能以文學史框架的要求為當然標準
- 與此同時,文學批評是個人化的,多樣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見的發(fā)生,現(xiàn)行文學史的編寫者和同意現(xiàn)行文學史觀點的研究者同樣會以個人身份參加到文學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持有不同意見的批評者進行討論
B. 因為文學史無法窮盡對作家和作品的認識,所以拾遺補缺才是文學批評的任務。
- 文學批評不能以文學史框架的要求為當然標準,而要以批評者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為基礎。
C. 沒有廣泛細致的文學批評,文學史就失去了基礎,文學研究活力也會受到影響。
- 沒有文學批評的繁榮發(fā)展,任何一部文學史都無法獨立地支撐起自己。
- 從而給文學史的寫作不斷注入新血液。
D.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學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寫的文學史是有必要的。
- 一旦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框架,文學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 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那些在文學史上已經(jīng)得到充分論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認識,人們不會從認識到杜甫詩的文學價值而至于認識不到杜甫詩的文學價值。
2??新課標II卷
-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nóng)民, 二者有相同的出發(fā)點和針對性。
-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 收入,各地農(nóng)民分了多少土地
- 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針對性:領導干部)
- 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鄉(xiāng)村,你必須同情農(nóng)民,為他們服務(針對性:社會工作者)
B. 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
C. 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 觀察社會現(xiàn)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 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但是,如果說社會科學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觀察的現(xiàn)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其實不過是控制的技術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問題。
D. 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y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 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
- 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實來證明,使農(nóng)民相信你。正像一個醫(y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yī)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
2. 根據(jù)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可能并不一致,這給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觀察帶來挑戰(zhàn)。?
- 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xiàn)象比觀察自然現(xiàn)?象更為困難。社會現(xiàn)象并不限于人的動作,而且包括人的動機
B. 一些無法看到的現(xiàn)象需要通過經(jīng)驗者的語言來表達,這可佐證語言材料的重要。?
- 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體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體外是看不到的。這第二部分必須由經(jīng)驗者本人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旁觀的人明白。觀察社會現(xiàn)象的困難常發(fā)生在第二部分。
C. 如果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心的,被調查者就不會有防備心理。
- 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沒有不知道自衛(wèi)的人,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方法上得來。換一句話說,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鄉(xiāng)村,你必須同情農(nóng)民,為他們服務,你的研究結果必須是有利于農(nóng)民的。
- 態(tài)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zhí)疑待決”,這種態(tài)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 因而樂于幫助你。
D. 即便調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也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
- 因為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
3. 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
-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 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guī)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把論據(jù)當成論點,應該是主要論證觀察社會現(xiàn)象比觀察自然現(xiàn)象難】
- 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xiàn)象比觀察自然現(xiàn)象更為困難。社會現(xiàn)象并不限于人的動作,而且包括人的動機;動機又受著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認為應當如是的規(guī)律支配,這套規(guī)律是社會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時間里累積下來的—?—這是人的生活適用于他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觸中,在動作里,給人的滿足與否的結果里,選擇和淘汰出來的,而且也永遠在變動之中——在這里我們可以見到社會現(xiàn)象有著不能分的兩部分: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體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體外是?看不到的。這第二部分必須由經(jīng)驗者本人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旁觀的人明白。觀察社會現(xiàn)象的困難常發(fā)生在第二部分。
C. 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
- 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jīng)驗,吸取他們的智慧。
D. 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 發(fā)現(xiàn)問題: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xiàn)象比觀察自然現(xiàn)象更為困難。
- 提出問題:那就是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工作中觀察者必須和被觀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 分析問題: 我在上邊已說到科學的觀察必須充分確認現(xiàn)象發(fā)生的情境,考慮到一切會影響現(xiàn)象的?因子。這是實驗的真正意義。觀察社會現(xiàn)象時, 因為語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響敘述現(xiàn)?象正確性的是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xiàn)象的人事關系。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觀”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對觀察的現(xiàn)象沒有興趣,或?是沒有關系么?這是不可能的。
- 解決問題: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態(tài)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zhí)疑待決”,這種態(tài)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 因而樂于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