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皂粉的問題

再啰嗦一次,皂體表面白色的一層類似粉狀物,就是空氣中二氧化碳跟皂中沒有參與皂化的鈉離子結合形成碳酸鈉,俗稱白粉,應該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變成碳酸鈉和水,化學分子式?2NaOH + CO2→Na2CO3 + H2O。
?
導致白粉的現(xiàn)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攪拌不均勻、皂化率低,導致皂體表面尚未成皂就先形成白粉
2.保溫不足、皂化率低,導致皂體表面尚未成皂就先形成白粉
3.脫模切皂過早,皂化還沒完成就先接觸空氣,形成白粉
4.皂體溫度過高,導致果凍,還有水分可能會被析出表面,俗稱出汗,這種水分里殘留有鈉離子,表面起薄薄一層白粉
5.皂體中的鈉離子本來就過多,油都皂化掉,剩下的鈉就只好找空氣結合
……
其實做皂時要促進皂化反應,最終目的是攪拌均勻,成皂完全,油和堿都不殘留才好,也就不會出白粉,所以想做到這一點,必須:
1.攪拌均勻是手工皂制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大部分人都會看是否T了,甚至重T,但是TRACE與否跟攪拌均勻沒有絕對關系,除了觀察皂液的濃稠度外,也要觀察表面的浮油狀態(tài)、乳化顏色作為輔助。
2.皂化過程中溫度的穩(wěn)定性的確重要,保不保溫看個人習慣,如果不保溫,添加一些幫助維持溫度的添加物,而冬天的純水皂,或者因特殊需要無法攪拌很濃稠就入模的,建議還是保溫為好。
3.有耐心很關鍵,48小時脫模,再等兩天切皂是適當?shù)淖龇ā?/p>
4.經(jīng)過果凍后皂體的皂化完成度提高,但是表面接觸空氣的地方,還是有些微的白粉,這種出汗引起的白粉可以由控制溫度來調節(jié),不出汗最好,所以到底用不用保鮮膜覆蓋,隔絕空氣,還是要看溫度能不能掌握好。做皂有時候真討厭,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適度很重要。
5.不想堿過多,除了皂化完全之外,還可以用超脂和減堿的技術,這種情況下起白粉的機會少一些。
?
輕微的,薄薄的白粉問題不大,冷制皂其實理論上是無法100%皂化的,殘留的鈉離子是正常現(xiàn)象。有少量白粉的皂,洗下水就沒了,或者覺得有礙觀瞻,就削掉、擦掉、熱氣噴掉等。晾皂期會把皂的少量白粉引起的一些問題幫忙解決掉。
?
不過,如果是嚴重白粉的情況,比如產(chǎn)生雪花或松糕等狀況,就是嚴重的皂化不足,皂體中充斥尚未皂化的堿與脂肪酸,不僅PH值偏高、洗感較為刺激、皂體不易保存,會建議以熱制法重新制作。
?
摘自公眾號:愛做手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