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山西平遙清虛觀道教文化探析

2022-11-12 07:35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山西平遙清虛觀道教文化探析

《文物世界》 2010年06期

劉衛(wèi)濤

清虛觀,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內(nèi)東大街東段路北。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敕賜牒文,改名清虛觀,元祐七年(1092年)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年)補修。元初更名為太平興國觀,蒙元憲宗二年(1252年)賜名太平崇圣宮并重修。清代復(fù)稱清虛觀。明成化、萬歷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年間曾有補筑、修葺。坐北向南,前后三進院落,占地面積5891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建有牌坊、山門、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玉皇閣(閣不存),兩側(cè)建耳殿、廊廡等。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虛觀是平遙古城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道教宮觀。觀內(nèi)保存的宋、金、元、明、清歷代碑碣種類繁多,內(nèi)容豐富,有記事碑、文牒碑、題字碑、畫像碑、宣諭碑、圣旨碑、符篆碑等。這些碑碣不僅是清虛觀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研究清虛觀道教文化乃至中國道教發(fā)展史的珍貴史料。本文以中國道教發(fā)展史為背景,以清虛觀現(xiàn)存歷代碑碣為依托,擬對清虛觀道教文化進行初步探討和分析。

據(jù)現(xiàn)存清虛觀內(nèi)的宋元祐七年(1092年)《汾州平遙縣清虛觀記》碑記載∶“平遙之清虛觀,建于唐高宗之末年,觀名太平?!鼻迩∷氖辏?777年)《重修清虛觀碑記》載∶“清虛觀,平遙古跡也,其肇建在唐顯慶二年,名太平觀。”唐顯慶二年(657年)為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統(tǒng)治初期。顯然,兩碑對清虛觀創(chuàng)建的具體時間說法不一,一說為唐高宗末年,另一說為唐高宗初年。但可以這樣講,清虛觀創(chuàng)建于崇尚道教的唐高宗統(tǒng)治時期是毫無疑問的。

道教形成于東漢順帝(126-144年)時,以張道陵在四川鶴(鶴)鳴山開創(chuàng)五斗米道(后稱天師道、正一道)為道教產(chǎn)生的歷史開端。五斗米道是黃老道與巫道相融合的宗教,尊崇黃帝、老子,誦習(xí)《老子五千文》,并在巴蜀一帶立“二十八治”(合二十八宿)為據(jù)點(教區(qū)中心)、“治”內(nèi)置職,建立了獨特的教團組織體系,進行“付天倉”(交納信米五斗)、“三會”、“宣行道法”及授篆等宗教活動。后來,張道陵之孫張魯雄據(jù)漢中三十年,實行政教合一,推廣五斗米道。張魯后又歸順曹魏,得封萬戶侯,五斗米道得到公開廣泛傳播,以后遂被視為道教的正統(tǒng)。早期道教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變革與發(fā)展,到唐代時,由于唐統(tǒng)治者以道教為“本朝家教”,或謂為“皇族宗教”,有意加以扶持,因此唐代是道教的全盛時期【。

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從高祖李淵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積極扶植道教,企圖借助神權(quán)來鞏固皇權(quán)特別是到唐高宗時,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使道教與唐室皇權(quán)結(jié)合起來,正式成為皇族宗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乾封元年(666年),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首開唐王朝統(tǒng)治者給老君冊封尊號的先河。還建了祠堂,設(shè)置官吏管理,表示確認老子為李唐宗室的祖先。第二,上元元年(674年),規(guī)定王公、百官都要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并把它作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第三,儀鳳三年(678 年),令道士隸屬宗正寺,班列于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務(wù)的機構(gòu),把道士劃歸它管理,即是將男女道士視為自己的本家。這實際上是大大抬高了道士的地位。第四,弘道元年(683年),詔令全國各州修建道觀等。由此看出,唐高宗大力推行崇道政策是在其統(tǒng)治的中、晚期。而清虛觀在唐高宗統(tǒng)治初期的顯慶二年就已經(jīng)誕生了。

曾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712-756 年在位),是一位竭力扶持和利用道教的皇帝。開元九年(721年),玄宗親受道教法篆成為道士皇帝,大力推進開國以來的崇道政策。先后追封老子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不斷給老子封爵加號。同時,讓人繪制玄元皇帝像頒于天下。又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jīng),壯大了道教的勢力。設(shè)置崇玄館和玄學(xué)博士等,纂修了我國的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玄宗還親自注釋《道德經(jīng)》,親自制作《霓裳羽衣曲》等道教音樂,親自教道士步虛聲韻等。現(xiàn)存清虛觀內(nèi)的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唐明皇夢群仙圖記》碑,詳細記述了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明皇夢群仙見于羅氏,分遣使者旁求于天下”,并終獲“二十七仙人玉像”一事。傳說使臣將玉像帶回朝中,玄宗曾命全國最有名的畫師將這些玉像繪制成圖,懸掛宮中,“安史之亂”以后,這些玉像圖全部失傳。而清虛觀內(nèi)的這通碑,在記事碑文的下方還刻有二十七仙人的畫像、姓名及其得道處。盡管這些畫像很可能與當年唐宮廷畫師的作品有很大出入,但這通《唐明皇夢群仙圖記》碑不僅為現(xiàn)存平遙境內(nèi)最早的道教碑,而且不失為研究清虛觀乃至中國道教文化發(fā)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清虛觀在唐代的興盛之景已無記載。之后,經(jīng)歷了唐末兵亂、五代十國的百年烽煙,到北宋時已破敗不堪。但在北宋歷代帝王崇奉道教的有利氛圍中,清虛觀再度興盛了起來。

《唐明皇夢群仙圖記》碑陰為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敕賜“平遙縣太平觀”為“清虛觀”的文牒,由戶部侍郎參知政事趙概及歐陽修、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曾公亮、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韓琦等朝廷有關(guān)部門官員聯(lián)名簽署,刊刻成碑。牒碑現(xiàn)存甚少,屬珍貴文物。此牒碑是考證清虛觀歷史的重要史料,同時也反映出北宋統(tǒng)治者對道教宮觀的重視程度。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汾州平遙縣清虛觀記》碑還詳細記述了由居觀道士武太文首倡、朝散議大夫裴公帶頭支持,重修清虛觀并補塑圣像的始末。

“……本朝賜名清虛,百余年來廢壞不修,日月浸久,唯元始天尊像僅存焉。……于是增大元始天尊殿,而益之以道君老子之像。又為小殿四,一以奉玉皇十一曜列焉,一以奉北極十二元辰列焉,一以奉天地水三官,一以奉真武而北斗列焉。既為之道堂,又為之庖舍,凡以居其徒者無不備焉。今之過其前,怪其大廈輪奐,金碧照曜,出于頹垣廢屋之后;庭除潔清,壇墠完整,出于荊榛白露之中。黃冠云來,步虛逍遙……”,不難看出清虛觀當時的隆盛景象。

在北宋歷代帝王中,尤以宋真宗趙恒(997-1022年在位)、宋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崇道為甚。宋真宗模仿唐朝宗祖老子的辦法,來抬高皇帝的地位和顯示神必佑宋室的可靠性。可是道教至尊之神太上老君姓李,不能為趙氏皇帝裝飾門面,于是宋真宗假托夢見神人傳玉皇之命,硬是造了一個“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揚言這是趙氏帝王的族祖。侍臣們迎合真宗的旨意,多次偽造、頒賜“天書”,導(dǎo)演“天神下降”的鬧劇。宋徽宗甚至集教主、道君、皇帝于一身,這是歷代崇道的帝王中所絕無僅有的一個,可以說達到了狂熱的最高峰,同時也將道教扶持、抬高到了歷史的高峰。結(jié)果是,誤國殃民,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局。

清虛觀內(nèi)保存有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郝純的題字刻石。其內(nèi)容前部分為郝純題字,后部分為縣邑尉賈說附記。郝純?yōu)槎Y部學(xué)士,大觀三年授命還鄉(xiāng),在清虛觀濟眾發(fā)藥并留住三日,觀主將其書題石流傳于后世即。

南宋初,北方為金朝所統(tǒng)治。《汾州平遙縣清虛觀修造記》石碣記述了金明昌六年(1195年)由平遙彰善里人王寅帶頭、邑之豪杰共同維修清虛觀的史實,知觀道士張致淵刻石以示紀念?!啊穹蚯逄撚^者,乃高真降臨之所,官民香火之地也。觀其輪奐之美,是為琳宮之冠。愛自唐宋迄于本朝,其間雖補弊起廢,以至于今美則美矣,獨三門之南頹垣墮,鞠為茂草,良可惜也。建明昌乙卯之春,彰善里王寅者,積善之士也。……方命工經(jīng)始間,邑之豪杰,聞而大悅,共助而成之。于是,垣墉易之,以瓴滴檐飾之,以金碧惜之,毀穢燦然一新……?!?/p>

宋、遼、金、元(960-1368年)四百多年,由于不斷的政治變動及南北對峙、封建割據(jù),促使道教亦南北分宗,各演教義,新的道派在大江南北紛紛興起。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興起于北方,正一道、凈明道則興盛于南方*。清虛觀現(xiàn)存元代碑碣真實地反映了全真道在平遙古城的興旺歷史。

全真道北宗(南宗盛行于江南,此不贅述)的開創(chuàng)者是王喆(1112-1170年),道號重陽子,陜西咸陽人。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喆至山東寧海立全真庵,創(chuàng)立全真教。其教義主要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王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道德經(jīng)》、《孝經(jīng)》、《心經(jīng)》為必修經(jīng)典,所立教會皆以“三教”名之(如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平等會等),他不獨居一教,而是倡導(dǎo)三教平等、三教圓融,這是全真道的主旨和特點,也是對唐宋道教的一大變革。王喆去世后,由其七位得意弟子馬鈺、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郝大通、丘處機、孫不二等繼承其教業(yè)。后馬鈺(丹陽)創(chuàng)全真遇仙派、譚處端(長真)創(chuàng)全真南無派、王處一(玉陽)創(chuàng)全真崳山派、劉處玄(長生)創(chuàng)全真隨山派、郝大通(廣寧)創(chuàng)全真華山派、丘處機(長春)創(chuàng)全真龍門派、孫不二(坤道)創(chuàng)全真清靜派。道教統(tǒng)稱之為“全真道北七真派”。其中以丘處機開創(chuàng)的全真龍門派最為盛行,累代不衰啊。

丘處機(1148-1227年),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曾奉詔遠赴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謁見蒙元太祖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疤鏁r方西征,日事攻戰(zhàn)。處機每言,欲以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書之,且以訓(xùn)諸子焉。”貶丘處機被元太祖稱為神仙,并管領(lǐng)“天下應(yīng)有的出家善人”。隨之,全真道益發(fā)興盛。丘處機去世后,嗣其教業(yè)者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十八宗師”。

尹志平(1169-1251年),仙號清和子,為丘處機謁見成吉思汗隨行十八弟子之冠、繼丘處機之后的第一任全真掌教人,后曾住持平遙清虛觀(當時稱太平興國觀),現(xiàn)存觀內(nèi)的2通(方)元代碑碣真實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1. 元太宗九年(1237年)“清和真人題刻”石碣,其內(nèi)容由真人手書和李晉子書跋兩部分組成。

“(大字)清和子口

(跋文)清和真人嗣掌大教,四方簪冠之輩、清信之流,不遠千里送供受教,輻湊堂下,莫不焚香設(shè)禮,以求請真人親筆仙號手字者,僅二十年間曾不虛日。得之者莫不朝夕瞻禮,以為保佑辟除之寶焉。燕京大長春宮提點大師夏志誠,意真人年老倦于批寫,又慮紙墨歷以多歲易為腐蠹,遂將真人親書仙號手字刻諸翠琰,已立于長春宮□,以遺將來誠不朽之計也。且吾邑太平興國觀,亦真人住持之地,是以提點大師潘德沖亦□彼而立石焉。丁酉歲上元日西源散人李晉子益跋。”

從以上碑文中可以看出尹志平嗣掌全國道教時的繁榮景象。同時可以得知∶自宋英宗賜名“清虛觀”以來,到“丁酉歲”即元太宗九年(1237 年)時,已更名為“太平興國觀”而且,太平興國觀亦是清和真人尹志平住持之地,因此,太平興國觀提點大師潘德沖效仿燕京大長春宮提點大師夏志誠“將真人親書仙號手字刻諸翠琰,已立于長春宮”之做法,亦將清和真人親書仙號“清和子”刻石立于清虛觀內(nèi),以成不朽,供人臨拓,作為保佑辟邪之寶物。

2.元太宗九年(1237年)《清和真人真像之記》碑,碑陰為鐫刻清和真人真像之碑銘,碑陽為清和真人之像。

(碑陰)“竊以大道肇興,爰自玄元之祖。真風載闡,繼生傲吏之徒世且雖殊,人斯不乏敬。惟我清和師父仙風素稟,道價孤高,實王重陽之嫡孫,乃丘長春之高弟,人爭景仰,眾喜歸依,教掌于二十余年,名益乎二千去。東西非像,徒見存思。幸茲繪塑之一新,須念賢豪之眾力,庶傳不朽,謹紀芳御。(以下為平遙縣都達魯花赤迷魯海速納夫人、平遙縣尹梁瑜偕夫人等眾多官佐及家屬芳名)右優(yōu)愿各家眷屬無夭昏暴陵之災(zāi),合境生靈享高壽康寧之路,勝緣永結(jié)法會,長逢□□有□□道岸。歲在丁酉上元日南軒老人張?zhí)祆裼?。太上正一盟威法師賜紫沖和大師提點太平興國觀?!?/p>

(碑陽)刻清和真人之坐像,其仙風道骨飄逸灑脫、風姿可見。碑右邊落款處有“平遙太平興國觀建”字樣,進一步證實了清和真人住持于此時“清虛觀”稱為“太平興國觀”。它是清和真人住持太平興國觀的又一佐證,亦是清和真人題字刻石的互證。

此外,碑碣中提到了全真教中的重要人物潘德沖。潘德沖字仲和,淄之齊東人。也是丘處機的弟子,曾隨丘謁見成吉思汗。尹志平主持道教時,他是燕京都道錄兼領(lǐng)宮事。元太宗后元年(1242 年)為諸路道教都提舉,仍兼燕京道錄。過三年,為河?xùn)|南北兩路道教都提點,開始營建山西芮城永樂宮。元憲宗六年(1256年),死于永樂宮。他一生最主要的事情是修建永樂宮??梢哉f,以上兩通(方)碑碣是考證清虛觀歷史、研究中國道教源流的重要史料。

據(jù)文獻記載,尹志平勤于誨人,嚴于律己,他告誡弟子于教門興盛之際,尤須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無所作為,修道者唯有積行累功,克己濟人,方能得道。他一生不慕榮利,甘居淡泊,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亦持謙讓態(tài)度。當丘處機居長春宮,四方請謁不絕之時,以“我無功德”、不敢享此供奉為辭,而退隱于僻處當丘處機逝世,遺命其繼任掌教時,則欲絕跡遠遁,只因眾人敦請,始勉從之當掌教十一年(1227-1238 年)后,又以年老為辭,請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隱居修煉。清虛觀曾一度為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師尹志平住持之地,其在當時全國道觀中的地位和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元太宗十年(1238年)春,尹志平以年老薦李志常繼任掌教。李志常(1193-1256年),號真常子,亦為丘處機西游十八隨行弟子之一,其著作《長春真人西游記》對研究我國西北和西亞史地以及中西交通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李志常掌教十八年(1238-1256年)中,深得元太宗、憲宗支持,全真教繼續(xù)得以發(fā)展和繁榮。元憲宗三年(1253年)“太平崇圣宮宣諭”石碣,不僅是考證清虛觀歷史沿革的實物資料,而且其碑文按官文格式,在年號上還刻有官印,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

此石碣內(nèi)容分上下兩部分。上文為癸丑年正月即元憲宗三年(1253年)宣諭,下文為壬子年七月初五日即元憲宗二年(1252年)蒙哥皇帝圣旨。

上文∶“□□□□□□里□□□宣諭∶倚付漢地先生頭兒那延李真人懸?guī)А酢踅鹋普乒芙涕T事。照得欽奉到蒙哥皇帝御寶圣旨節(jié)文∶漢兒田地里應(yīng)有底先生每都教李真人識者,除欽依外,今據(jù)太原府路平遙縣太平崇圣宮提點李志端狀告∶伏為本宮自唐朝以來,有元住道士薛守玄重修興建,額曰‘太平觀’,后至宋朝元祐年間改為‘清虛觀’。今自大朝興國以來,為本宮兵革之后,殿宇房屋全無損壞,因此有本縣長官梁瑜,并萬戶梁瑛等,經(jīng)詣本府乞改名額為‘太平興國觀’,各有已立碑記。近蒙掌教大宗師真人師父再更為'太平崇圣宮'名。李志端依奉已于壬子年七月十五日安置牌額,懸掛了當……。”

下文∶“蒙哥皇帝圣旨里∶宣諭倚付漢兒田地里應(yīng)有底先生每底官人口真人懸?guī)в敖鹋?。欽奉蒙哥皇帝御寶圣旨揀數(shù)勾當?shù)仁拢龤J依外,據(jù)太原府平遙縣太平崇圣宮提領(lǐng)燕志靜狀告,伏為今年六月內(nèi)蒙掌教宗師法旨,該清和大宗師法旨自燕京,令道眾前來重修太平崇圣宮……?!?/p>

從以上碑文中得知,在元朝興國之際,經(jīng)平遙縣尹梁瑜和萬戶侯梁瑛等,報請汾州府批準,將“清虛觀”改名額為“太平興國觀”?!疤脚d國”四字是元朝興國歷史的真實寫照。之后,經(jīng)掌教大宗師真人師父報請元憲宗蒙哥皇帝,于壬子年即元憲宗二年(1252年)七月十五日正式賜名“太平崇圣宮”并重修。

在漢魏之世,佛道相依相雜,并未出現(xiàn)相互詆毀狀態(tài)。及至佛教日趨興盛,佛道之互爭邪正高低遂起。魏晉南北朝時,樓觀為道教在西北地區(qū)的活動中心,其力闡老子之道,宣揚老子西升與化胡之說,出現(xiàn)了《西升經(jīng)》與《老子化胡經(jīng)》,使道教開始卷入佛道斗爭的漩渦。元時,佛道斗爭依然存在,元憲宗、元世祖時曾一度十分激烈,元憲宗八年(1258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年),道教曾遭受兩次焚經(jīng)之禍,受到挫折,漸漸趨向低潮回。

在道教處于低谷之時,清虛觀內(nèi)還保存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石碣1方,為門人提舉徐志清篆書,2行,每行8字,亦較珍貴。觀內(nèi)現(xiàn)存的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八思巴文示諭碑”,國內(nèi)罕見。此碑碑陽為八思巴文書寫的圣旨,碑陰為漢字譯文,因系直譯,文詞文法極其生澀。雖不能通讀譯文,但從“冀寧路平遙縣太平崇圣宮住持的本宗提點道義中和大師,本宮提點高道陟棲遠常妙大師,提舉趙道恒”等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此碑仍屬道教碑,是研究后期道教的珍貴史料,也是研究元朝歷史及蒙古文字的珍貴資料。此碑石質(zhì)特殊,天氣陰雨前碑面會出現(xiàn)潮濕現(xiàn)象,被當?shù)厝朔Q為“透靈碑”,并視為至寶。

通過以上碑碣,不難想象全真道觀清虛觀在元代的興旺之景。

明清時期,道教如強弩之末,已不如往昔聲勢之大,而是日漸衰落。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明清統(tǒng)治者對道教實行利用和嚴加控制的政策,明代曾敕令檢束,清代則實為斥貶,乾隆年間(1736-1795年)即宣布黃教為國教,道教為漢人的宗教。道教逐漸失去過去統(tǒng)治者的狂熱寵信與大力扶持。二是明清為我國封建社會已趨沒落的時期,經(jīng)濟、政治、文化、思想已呈停滯狀態(tài),宗教思想由于三教交融而導(dǎo)致三教交纏不清,缺乏深入的、有特征的發(fā)展。三是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因素的逐漸活躍,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逐漸興起,自然沖擊著封建性較強的道教,動搖其宗教唯心主義的神仙理論體系;四是西洋科學(xué)技術(shù)及基督教的傳入,也影響了我國固有宗教的生存和發(fā)展。這些歷史條件,都影響道教的發(fā)展趨勢【1】。

清虛觀內(nèi)現(xiàn)存明萬歷年間《重修太平興國觀記》碑及“第二碑記”、“第三碑記”、“第四碑記”中,詳細記述了明萬歷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609-1615年)進行大規(guī)模重修的經(jīng)過及布施人名,只可惜已風化嚴重。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平遙知縣黃汝鈺捐俸并發(fā)出了“工程浩大,身非一木能支。道力無邊,須賴眾擎易舉,愿我陶士民或金或粟,量力為施,或寡或多,隨緣樂助”的倡議,《募修清虛觀引》實則為募修清虛觀倡議書。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清虛觀碑記》、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補修清虛觀新建純陽宮碑》記述了清代先后兩次大規(guī)模修葺、補筑清虛觀的史實??梢姡鳛榈澜袒顒訄鏊那逄撚^在民間仍然得到了信仰者的青睞。

道教所從事和宣揚的道術(shù)很多,如占卜、符蒙等。清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年(1885年)“刻卦譜及呂祖四科版碑記”2方石碣及光緒十二年(1886年)《鎮(zhèn)宅符碑》就是例證。其中《鎮(zhèn)宅符碑》即屬于道教符篆的一種,其碑陽由“鎮(zhèn)宅符”與說明文字組成,據(jù)說以朱砂拓于宣紙上,掛在中堂,“自能鎮(zhèn)宅驅(qū)邪,斬妖伏怪退厲鬼,避瘟神益眷保家,大吉大利也”。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停滯發(fā)展。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潰,近代科學(xué)的日漸昌明,道教這一古老宗教,仿佛消失了它得以滋長蔓延的沃土,而逐漸衰微【。清光緒末年,清虛觀內(nèi)興辦學(xué)堂,民國后曾改為學(xué)校、軍營、軍隊留守處、糧庫等。1973年,清虛觀被平遙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后,清虛觀逐步得到有效保護,并于1998年被辟為平遙縣博物館。如今,每逢農(nóng)歷四月十四呂純陽誕辰日,信仰者仍會前來焚香設(shè)禮,祈求平安。

古人將歷史鐫刻于石碑上,以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清虛觀雖歷經(jīng)千百年世事滄桑,保存至今的宋、金、元、明、清歷代碑碣,卻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歷史記憶。透過這些碑碣,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清虛觀的歷史,甚至可以追尋中國道教發(fā)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清虛觀是中國道教發(fā)展從鼎盛逐漸走向衰落的一個縮影。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

山西平遙清虛觀道教文化探析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竹北市| 昌乐县| 远安县| 溧水县| 郴州市| 合山市| 北碚区| 桓仁| 湘阴县| 双牌县| 农安县| 丹东市| 乌拉特后旗| 乐东| 佛坪县| 巴青县| 灵山县| 监利县| 黑河市| 永泰县| 沧州市| 景宁| 兴安县| 松阳县| 高邑县| 富源县| 巩义市| 民和| 虞城县| 焉耆| 金坛市| 宽甸| 明光市| 库车县| 潍坊市| 新疆| 杨浦区| 阜阳市| 林州市| 长武县|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