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神格的基本變遷——女妭
女妭(ba,二聲)
可考的原生態(tài)資料:
1.?口傳神話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妭)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妭)魃,雨止,遂殺蚩尤。(妭)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妭)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

次生態(tài)的轉(zhuǎn)變
1.?西漢,《神異經(jīng)》: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裸形,目在頂,行走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曰旱母,一曰狢。
2.?晉代,注解,赤水女子獻:郭璞云:“畏見逐也?!焙萝残性疲骸巴鲋^善逃逸也?!?/p>
郭璞云:“向水位也。”郝懿行云:“北行者,令歸赤水之北也?!?/p>
郭璞云:“言逐之必得雨,故見先除水道,今之逐魃是也。”
3.?南朝,《玉篇》引《文字指歸》曰:‘女妭,禿無發(fā),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p>
4.?南朝,《后漢書·張衡傳》:“夫女妭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
5.?唐代,《禜土龍文》:“陽驕陰伏,女魃作孽,孟夏不雨,至於是月,后土將乾,百谷恐竭?!?/p>
6.?北宋,《新唐書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永隆元年,長安獲女魃,長尺有二寸,其狀怪異?!对姟吩唬骸昂调蔀榕?,如炎如焚?!?/p>
?

轉(zhuǎn)變中涉及的因素
女妭的故事在先秦典籍中已經(jīng)被編撰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其完整度堪比“靈山十巫與窫窳”的故事。后世對于其神話的延伸傳播,多在于“女魃”本身所帶來的“旱災”的屬性上。
?
第一階段:女妭助黃帝討伐蚩尤,這在《山海經(jīng)》中記錄的十分詳盡完整。似乎是一個上古時期發(fā)生的事實,又似乎是一個久經(jīng)流傳的“寓言性”神話。結(jié)合時代背景,能左右上古時期“大戰(zhàn)”的角色,或許就只有“巫”了。而且與“巫”相關(guān)的神話,在流傳下來的先秦典籍中,都記載的較為詳細。不過也正是因為其“巫”的屬性,也讓其形象在后世流傳中,逐漸“妖魔化”,人們也漸漸忘了那個“青衣”的女妭(結(jié)合李炳海老師學說,與資料結(jié)合簡單分析得出)。
?
第二階段:女妭在故事與傳說在后世的流傳過程中,逐漸與“旱魃”這一帶來旱災的怪物掛上了鉤。因為“妭”字通“魃”,加上先秦典籍中記載的“所居不雨”,在這一階段的神話變遷中,人們似乎認定了“旱魃”即“女妭”。神話的變遷發(fā)展總是與“人”分不開關(guān)系,“大旱”對于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災難,人們害怕旱災,認為只要抓住了帶來旱災的“怪物”,旱災就會離去,而“魃”就在這一階段成了那個“怪物”的形象依托(孫國江老師論文,中國古代“ 旱魃” 形象的起源與嬗變,簡單分析得出)。
?
第三階段:因為“魃”的巫文化性質(zhì),現(xiàn)在民間仍有許多的“趕旱魃”活動。學術(shù)研究也較多的將關(guān)注點集中到,“驅(qū)旱魃”在“民俗文化”的應用與影響的研究中。至于“女妭”神話的真實面目,早已在與“旱魃”神話交融傳播的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