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心理學之“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贝撕螅改赣肿屗膶W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于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fā)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后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主要看重個人的能力,并且強調揚長避短。所以大家在面對自己的時候不要因為某方面不強就開始自我否認,也不要因為其他人的貶低而失去信心,就是要在不斷尋找中發(fā)現自己的最好的方向。
每個人都是有著自己的優(yōu)缺點的,正如新木桶效應說的,多想想自己的優(yōu)點,生活會輕松很多。
用天賦造就成功的心理學效應:瓦拉赫效應
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中國有句古話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千里馬是不少的,只是缺少能發(fā)掘才能的伯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