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小站的舊石器
大同市小站的舊石器
李超榮(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解廷琦 胡平(大同市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
本文記述了1984年在山西省大同市小站試掘和釆集的石制品432件。石器特征和許家窯與峙峪遺址的類似。根據(jù)地層和文化遺物的特征,初步確定遺址的時代可能為晚更新世后期,即舊石器時代晚期。
六十年代,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山西省博物館王擇義和王向前諸先生曾到小站一帶進行過調(diào)查。1982年,本文作者為了解青磁窯舊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在十里河一帶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在十里河北岸的小站村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石制品。1984年6月至7月對這個地點進行試掘,釆集石制品400多件。本文是對這批石制品的研究。
一、遺址的地理位置及地層概況
小站遺址處于大同盆地的西北邊緣,位于東距大同市市區(qū)約6公里,地理座標為北緯40。6,15〃,東經(jīng)113。12,50”(圖1),十里河從西向東,過小站出山口進入大同盆地與御河相匯后,注入桑干河。
遺址附近出露的基巖主要是太古界片麻巖,夾有偉晶花崗巖脈和輝綠巖巖脈。片麻巖遭風(fēng)化侵蝕后形成緩坡狀丘陵。它們有的裸露,有的被黃土和河流相與河湖相沉積物覆蓋。沿十里河兩岸可清楚見到三級階地和比較寬的河漫灘6第一級階地,高出河面5—10米,分布廣,時代為全新世。第二級階地為基座階地,侵飩嚴重,保留不多,高出河面約25-35米。階地時代為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第三級階地主要是河湖相的沉積物,厚度較大,高出河面70米左右。階地時代為中更新世。舊石器出于第二級階地后緣和第三級階地前緣的坡積物地層中(圖2)
地層情況如下(從上至下):
3.表土層:厚20-30公分,時代為全新世。
2.灰黃色粉砂土層:含有零星鈣質(zhì)結(jié)核和少量礫石,石器出于此層中下部。在出土的石器標本中,多數(shù)都裹有一層較堅硬的鈣質(zhì)外殼。本層厚約1.50米左右,時代為晚更新世。
1.片麻巖層:為基巖,巖層中夾有肉紅色偉晶花崗巖脈和輝綠巖巖脈。時代為太古代。
二、文化遺物
本文研究的標本為432件,出自地層40件,釆自地表392件。兩者的特征基本一致,因而歸在一起研究。石制品的原料主要為石英巖、石英和燧石。
(一)石核
石核12件,約占石制品的3%。根據(jù)打片方法,分錘擊石核和砸擊石核。
1.錘擊石核
9件,根據(jù)石核臺面分為單臺面和多臺面兩種。
(1) 單臺面石核1件,(標本P.6021,圖版I之1)釆自地表,是一件呈半球體狀的石核,此種石核與青磁窯遺址的類似(李超榮等,1983)。
(2) 多臺面石核8件,(P.6022號,圖版I之2),打擊點集中,石核上的石片疤呈不規(guī)則形。
2.砸擊石核
3件呈多棱柱形或棗核形(標本P.6023號,圖版I之3),釆自地表。石核上留有幾條長方形的石片疤。
(二)石片
1.錘擊石片
76件,占石制品的18%,就錘擊石片本身可分三種。
(1) 自然臺面石片17件,占錘擊石片的22%,此種石片的臺面大多數(shù)是利用礫石面,少數(shù)利用巖石的節(jié)理面。(標本P.6024,圖版I之4)就是其中的一件,石片角116。。
(2) 打制臺面石片55件,占錘擊石片的72%,石片的臺面,大多是平的,但也有少量是凹的和凸的。(P.6026號,圖版I之7),背面主要有一個石片疤,其它為礫石面。
(3) 修理臺面石片4件,占錘擊石片的5%。臺面上的修理痕跡,有的規(guī)整,從石片臺面的背緣到(近端的)腹緣,有的不太規(guī)整,臺面上的疤痕未達到腹緣。(標本P-6O25,圖版I之5)為一件修理臺面的石片。
2.砸擊石片
1件(P.6027號,圖版I之6),采自地表。
(三)石器
石器343件,其中24件出自地層??芍饕譃楣蜗髌鳌⒓鉅钇?、雕刻器三大類。各類石器加工方式見表1與表為刮削器根據(jù)刃緣的不同,可分三大類型。
1.單刃刮削器
(1) 單直刃刮削器74件,為刮削器中最多的一種,也是遺址中有代表性的工具之-O加工方式以向背面加工為主,少數(shù)石器的加工方式為異向,在一側(cè)邊上,部分向破裂面,部面向背面。象這樣的加工在我國舊石器的觀音洞(李炎賢等,1978)與許家窯等遺址均有發(fā)現(xiàn)。(標本P.6029,圖版I之8),用一規(guī)整的三角形石片加工而成,在左側(cè)邊中部向背面加工形成一條較直的刃,刃角58。。(標本P.6028,圖版I之9;圖3之C)是一件較精致的刮削器,在右側(cè)邊向背面加工形成一條均勻的直刃,刃緣由臺面一直到遠端,刃角為60。左右。
(2) 單凹刃刮削器59件,絕大多數(shù)用石片制作。加工一般都分別在石片的左右兩
側(cè),個別在石片遠端。(標本P-6030,圖版1之10),在遠端左側(cè)向背面加工形成一凹形的刃緣。刃角為66。左右。有個別的標本,加工較粗,凹口淺,近似于凹缺刮削器(notch),如(標本P.6033,圖版I之12)用石英巖制作,我們把這種也歸到單凹刃刮削器。
(3) 單凸刃刮削器計51件,器身大小不一,形狀多樣,多用石片制成。(標本P.6031,圖版I之11)在石片的左側(cè)邊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成凸形的刃口。
(4) 單陡刃刮削器12件,用不規(guī)則厚石片近垂直加工而成,刃角在85°左右。(標本P-6032,圖版I之13)在一側(cè)邊向背面加工,形成一條陡而直的刃緣。
(5) 端刃刮削器5件,制作用的毛坯為長大于寬的薄石片,加工部位在端部。有平
端刃和圓端刃之分。平端刃1件,圓端刃4件。(標本P.6038,圖版II之2)釆自地表,為一件細致的圓端刃標本。刃緣勻稱,刃角為75。左右。第二步加工為異向加工。
2.雙刃刮削器
(1) 雙凹刃刮削器6件,用石片制成。4件標本的凹刃是在石片的兩側(cè)邊,2件標本的凹刃在一側(cè)邊和端部。(標本P.6037,圖版I之17)釆自地表,是一件在兩側(cè)邊進行加工的雙凹刃刮削器,為錯向加工。
(2) 雙直刃刮削器15件,器身大小不一,多用于長方形的石片制作。(標本P.6036,圖版I之16)由兩側(cè)向破裂面加工,形成大致平行的直刃。
(3) 凹凸刃刮削器13件,這種石器的特點是每件標本有凹凸的兩個刃緣。形狀多樣,多數(shù)是一側(cè)為凹刃,另一側(cè)被加工成凸刃。有一件標本是在遠端加工成凸刃,而將臺面加工成凹刃。另還有一件石器遠端修整成凹刃,側(cè)邊修整成凸刃。(標本P.6034,圖版I之14)一側(cè)向背面垂直加工成凹刃,刃緣淺平勻稱,刃角近90。。另一側(cè)向破裂面加工成弧形的凸刃。
(4) 凸直刃刮削器8件,主要用較厚的石片加工而成。加工部位,有的一側(cè)加工成凸刃,另一側(cè)加工成直刃,還有的把一側(cè)邊連同遠端修整成凸刃,而另一側(cè)修整成直刃。(標本P.6035,圖版I之15)就是其中的一件。
(5) 直凹刃刮削器9件,全都用石片制作。主要在兩側(cè)分別加工成直凹的刃緣。(標本P.6054,圖版II之1)釆自地表。是右側(cè)向破裂面加工成一凹刃,左側(cè)向背面加工成一直刃,兩側(cè)的刃角都在65。左右。
3.多刃刮削器
(1) 短身圓頭刮削器12件,這種石器用石片制作。石器大致長寬相等或?qū)挻笥陂L,器型小。此種石器加工部位都在兩側(cè)和遠端。這種石器與端刃刮削器不大相同,端刃刮削器在石片的遠端和近端進行加工,而短身圓頭刮削器(拇指蓋狀刮削器)不但在遠端而且在兩側(cè)都進行加工形成圓頭刃。這種刮削器與許家窯(賈蘭坡等,1976)和峙峪遺址發(fā)現(xiàn)的拇指蓋狀刮削器十分相似,因原料關(guān)系,加工得比較粗糙。(標本P-6042,圖版II之6)釆自地表,是一件異向加工的石器。它的兩側(cè)向破裂面加工,遠端向背面加工。
(2) 多邊刃刮削器29件,多用多邊形石片加工,沿著石片的邊緣修整成三個以上的刃緣,加工成的石器形狀多不規(guī)整。(標本P-6039,圖版II之3)釆自地表,是一件四邊都進行加工的石器。加工細致,刃緣勻稱而平直,疤痕淺平。
(3) 盤狀刮削器4件,這種石器是沿著周邊異向加工,形成盤形的刮削器。采自地表的(P.6040,圖版II之4)就是其中的一件。
(4) 高背刮削器8件,形狀為橢圓形,背厚,沿周邊向背面加工,刃緣陡,加工較粗。采自地表的(P.6041號,圖版II之5)厚22毫米,刃角為85。左右,這種石器與許家窯遺址的相似。
尖狀器共24件,占石器的7%。主要用石片、個別用石核制成。按形狀可分以下四種。
1.喙形尖狀器
10件,用長大于寬的石片制作,形狀特征是尖刃偏向一側(cè);兩個加工的邊緣一側(cè)凸、一側(cè)凹。4件的尖刃偏向左側(cè),6件偏向右側(cè)。(標本P.6053,圖版II之【7)就是一件尖刃偏向右側(cè)的石器,向背面加工,尖刃角為57°。
2.三角形尖狀器
10件,用外形為寬大于長的三角形石片加工。(標本P-6051,圖版II之15;圖3之B)是在石片的右側(cè)和遠端向背面加工,形成一尖刃、尖刃鈍,為97。。第二步加工的痕跡呈波紋狀,刃角約為53。。
3.鑿形尖狀器(也稱鼻形尖狀器)
3件,用長大于寬的石片制作。這種尖狀器類似于許家窯和峙峪遺址的同種尖狀器。釆自地表的(P.6052,圖版II之16)向背面進行加工,形成一扁平鑿形尖刃,尖刃角為72%
4.兩面加工的尖狀器
1件,采自地表的(P.6050,圖版H-14)是在石片兩面分別向背面和破裂面加工,形成一扁尖,尖刃角81°。
雕刻器10件,占石器總數(shù)的3%,全都用石片制作,分為三種。
1.修邊離刻器
6件,特點是在一側(cè)邊緣修整,相對的另一側(cè)邊緣用雕刻器的打法,打下一個或多個小石片。(標本P.6047,圖版II之12)在右側(cè)的整個邊都進行了加工,在遠端用雕刻器打法打下四個小石片。雕刻器的刃面寬9毫米,雕刻刃角67。。(標本P.6048,圖版H之13;圖3之A)是一件雙修迪雕刻器,在近端的右側(cè)向背面修邊,左側(cè)用雕刻器打法打下一三角形小石片,雕刻刃面寬為7毫米,雕刻刃角為79%在遠端的是在左側(cè)整個邊緣向背面加工,刃角55。,在遠端的右側(cè)邊用雕刻器打法,打下一小石片,雕刻刃面寬5毫米,雕刻器的刃角為51%
2.屋脊形離刻器
4件,特征是在石片近端和遠端的左右兩側(cè)用雕刻器的打法各打下一或多個小石片,形成屋脊形的雕刻刃面。(標本P-6044,圖版II之9)就是在近端即臺面的兩側(cè)各打下一三角形小石片,雕刻刃面寬2—6毫米,雕刻刃角為85。。(標本P.6045,圖版II之7)是一件任遠端右側(cè)角加工成的雕刻器,雕刻刃面寬2—3毫米,雕刻刃角為57。。(標本P.6046,圖版II之11)是在遠端加工而成,雕刻刃面寬2—6毫米,雕刻刃角為67。。
3.雕刻-刮削器
1件,(標本P.6043,圖版II之10)是一件精致的石器。這件標本為雕刻器與刮削器的結(jié)合體,象這種類型的石器在虎頭梁(蓋培等,1977)、昂昂溪(黃慰文等,1984)和水洞溝(Boule et al.,1928)遺址都有發(fā)現(xiàn)。小站發(fā)現(xiàn)的雕刻-刮削器制作精細,是在石片右側(cè)邊和遠端的夾角上,各打下一小石片,形成屋脊形的雕刻器刃,雕刻刃角為73。,刃面寬2—4毫米。在石片左側(cè)向背面加工成凸形的刃緣,加工疤痕勻稱,刃角為73。。在石片右側(cè)向背面加工成凹形的刃緣,刃角為63。。在遠端向破裂面加工成直刃刃緣,刃角60。。臺面僅保留一點,背面除加工的痕跡外,礫石面約占三分之二。
鉆3件,占石器的1%。根據(jù)尖刃的長短分為長鉆(大于10毫米)短鉆(小于10毫米)兩種。長鉆一件,是用石片制作而成,尖刃長12毫米,尖刃角65。。采自地表的(P.6049,圖版II之8)是一件短鉆,在石塊一端的兩側(cè)向背面加工,;形成一短而小的尖,尖長6毫米,鉆的尖刃角74。。兩側(cè)加工的刃角也為74。。
三、討論
(一)遺址的時代
由于試掘面積有限,從地層中未發(fā)現(xiàn)有哺乳動物化石,僅在遺址地表釆集到零星的哺乳動物化石碎片,這對確定遺址的時代帶來了一定困難。我們目前只能根據(jù)地貌、地層與石制品本身的性質(zhì)來作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斷。
小站遺址位于十里河北岸,文化遺物發(fā)現(xiàn)于第二級階地后緣和第三級階地前緣之間的坡積物里。由于長期風(fēng)化侵蝕,地層一般比較薄,有的裸露出基巖。從本地區(qū)河流階地發(fā)育的序列看,時代可能屬中更新世,而含石制品的坡積物的時代應(yīng)該更晚。石制品出自坡積層中第二層的中下部,此層質(zhì)地堅硬,含有零星鈣質(zhì)結(jié)核,從此層出土的石核、石片、石器都不同程度地裹著一層堅硬的鈣質(zhì)外殼。另外此層未發(fā)現(xiàn)任何新石器時代的磨光石器與陶片。從石制品本身分析,它們的主要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作的各種石器在石制品中占重要比例;各類石器以單面加工為主;石器的主要類型為刮削器和尖狀器,刮削器占石器總數(shù)的89%,這些特征符合于我國舊石器時代石器的共同特征。從少數(shù)精致標本來看,似乎是采用壓制法加工的,這對確定遺址的時代又提供了一個依據(jù)。這批石制品與青磁窯遺址的石制品對比,無論從石器類型或加工技術(shù)都顯得進步,而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特征。綜上所述,我們初步確定小站遺址的地質(zhì)時代可能為晚更新世后期,即舊石器時代晚期。對于小站遺址,今后還需進一步開展工作,以便獲得更多的材料和更為明確的時代證據(jù)。
(二)小站石制品的特點
1.石制品的原料主要為石英巖,其次為燧石和石英。
2.打片技術(shù)主要采用錘擊法,偶用砸擊法。錘擊石片約占石片總數(shù)的99%。
3.從試掘和采集到的石制品來看,石核、石片數(shù)量少、石器數(shù)量多。
4.石器多用不同形狀的石片制作,偶用石核與石塊,這是一種以石片工具為主的石器工業(yè)。
5.石器分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和鉆等類型。刮削器居顯著地位,占石器總數(shù)的89%,此類石器形式多樣,有單刃、雙刃和多刃之分。雙刃刮削器又分雙凹、雙直、凹凸、凸直、凹直等形式。多刃刮削器又分凸、直、凹等形式。還有一種為兩種石器類型的結(jié)合體,即雕刻-刮削器。
6.石器以小型為主,尺寸在4厘米以下的有303件,占石器總數(shù)的88%。
7.石器的第二步加工,主要釆用錘擊法。從少數(shù)刃緣平齊,修理疤痕平遠而規(guī)整的石器標本來看,似乎使用了壓制法或指墊法。
8.石器的加工方式多樣,以向背面加工為主,占石器總數(shù)的70%,其次為向破裂面加工、錯向加工和異向加工。
(三)小站石制品與華北舊石器文化的關(guān)系
小站石制品的特征同華北的舊石器文化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用砸擊法產(chǎn)生的石核、石片、在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于北京人遺址(Teilhard and Pei,1932),現(xiàn)在在早于或晚于北京人時代的一些遺址都有發(fā)現(xiàn)。如河北省陽原縣的小長梁(尤玉柱等,1980)、和虎頭梁遺址(蓋培等,1977);山西省青磁窯、許家窯、峙峪遺址等。雖各遺址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不一,沒有北京人文化豐富并構(gòu)成重要的特色,但說明了中國舊石器文化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密切淵源關(guān)系。小站石制品與青磁窯(李超榮等,1983)石制品對比,共同點較多:以石片石器為主體;打片以錘擊法為主,偶用砸擊法;工具組合以刮削器為主;石器以小型為主,尺寸在3—5厘米;石器大部分單面加工,以向背面加工為主。不同點是:小站石器類型豐富;加工規(guī)整;石制品中很少保留礫石面。與許家窯文化比較,無論從打片技術(shù)、石器組合,還是石器的加工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許家窯文化中的盤狀、高背狀刮削器、短身圓頭刮削器、喙形、鑿形尖狀器在小站遺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但也有不同之處,小站石制品的原料以石英巖為主,而許家窯以脈石英為主;許家窯發(fā)現(xiàn)的大量石球構(gòu)成了許家窯文化的特色(賈蘭坡等,1979),而小站未發(fā)現(xiàn)一件石球。與峙峪石制品對比,從打片技術(shù),工具組合與石器加工也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如砸擊法產(chǎn)生的石核、石片,石器中的盤狀刮削器、鑿形尖狀器和雕刻器都在小站有發(fā)現(xiàn)。不過小站石器類型不如峙峪(賈蘭坡等,1972)豐富??傊?,小站石制品與華北的舊石器文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也說明在時、空關(guān)系上,中國舊石器文化存在較明顯繼承性。
作者曾得到李樹德、任秀生、李炎賢、黃慰文和衛(wèi)奇等同志的幫助,曾得到大同市文化局和當(dāng)?shù)伛v軍的支持,楊明婉清繪了插圖,杜治拍攝了照片,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