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xué)導(dǎo)論:從儒道關(guān)系說起

【講題】中國哲學(xué)導(dǎo)論:從儒道關(guān)系說起
【講者】曹峰教授
1.?在諸子百家的時代,孔子只是諸子之一,儒家也只是百家之一。討論中國的哲學(xué)不應(yīng)僅僅局限于孔子或儒家。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的儒家與先秦儒家是不同的,這之后的儒家是一種“雜家”,其已經(jīng)吸收包容了道家、墨家、陰陽家、法家……的思想內(nèi)容。
3.?講者認為,儒道關(guān)系是中國思想史的一條主線。
4.?三個問題:如果只有老子沒有孔子,或只有孔子沒有老子,中國會怎么樣?中華文明為什么不容易中斷?中國能夠為世界貢獻怎樣的智慧?簡單回答:中國文化是陰陽相成、剛?cè)峒鏉腋挥袕椥缘?,歸根結(jié)底中國文化史儒道互補的(唐以后是儒釋道三教并行)。
5.?從《西游記》講起
l?《西游記》雖然說的是去西天取佛經(jīng),但這只是個框架,里面儒釋道人物一起出動。天界最高的人物并非佛祖、幾乎不介紹佛經(jīng)。其中的玉皇大帝亦是道教人物。
l?唐僧雖然是和尚,但毫無疑問代表的是儒家,目光堅毅、志向遠大、堅韌不拔、堂堂正正。
l?孫悟空是?大鬧天宮、無法無天,但卻隨機演變,法力無邊。
l?豬八戒是?雖好吃懶做,但卻毫不做作、率性大真。
l?沙僧是?雖默默寡言,卻低調(diào)沉穩(wěn)、武功高強。
l?一個儒家,三個道家
l?孫悟空原本和眾多猴子猴孫在花果山過得十分快活,忽然有一天樂極生悲,想 到自己總有年老死去的一天,就決定出海尋找神仙拜師,學(xué)習(xí)長生不老之術(shù)。 孫悟空“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登岸遍訪多時,忽見一座秀麗高山。” 這座山就是菩提老祖所在的靈臺方寸山。孫悟空剛剛進山,正在路上東看西看, 忽然聽見樹林深處有人唱歌的聲音。孫悟空聽到這首歌,認定唱歌的人是神仙,連忙跳出去拉住他。結(jié)果呢,這人 卻是個樵夫,進山砍柴的。孫悟空不怎么相信,那樵夫笑著解釋了半天,說自 己真就是個砍柴的。孫悟空問他為什么會唱這歌,樵夫回答,是住在這里的一 個神仙教他的,這個神仙,正是菩提祖師。隨后,樵夫給孫悟空指明了找到菩提祖師的路。孫悟空疑惑,這個樵夫既然和 神仙做鄰居,怎么不跟著神仙一起修行呢?樵夫的回答是,自己家中貧窮,有 老母親要養(yǎng),不能去修行。孫悟空只好辭別樵夫,自己獨自去找菩提祖師了。
6.?樵夫神仙歌《滿庭芳》
l?觀棋柯爛,伐木丁丁,云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dān),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l?《黃庭經(jīng)》又名《老子黃庭經(jīng)》,是道教養(yǎng)生修仙專著;內(nèi)容包括《黃庭外景玉經(jīng)》和《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兩晉年間,新增《中景經(jīng)》。作者為天師道女道士魏華存。
7.?孫悟空的七十二變
l?孫悟空拜的師傅是菩提老祖學(xué)會了七十二變,七十二變是指:幽通、禁水、借風(fēng)、布霧、祈晴、 入水、掩日、御風(fēng)、煮石、壺天、 續(xù)頭、 招云、 斷流、 土行、 尸解、 氣禁、 服食、 臥雪、 識地、神行、 定身、 取月、 禳災(zāi)、 星數(shù)、 移景、 大力、 開壁、 暴日、 辟谷、履水、 斬妖、 搬運、 解厄、 布陣、 招來、 透石、 躍巖、 弄丸、 導(dǎo)引、杖解、 請仙、 嫁夢、 黃白、 假形、 邇?nèi)ァ?生光、 萌頭、 符水、醫(yī)藥、知時、識地、辟谷、魘禱。幾乎都是道教的法術(shù)
l?西游記關(guān)鍵詞之一:“長生不老”
8.?中國古代最向往的人物:陶淵明
l?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l?道家強調(diào)“得意忘言”,言不能盡意。
9.?中國古代最向往的意境:桃花源
l?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10.?在外是儒,回家是道;為官是儒,退隱是道。
11.?中國古人為什么喜歡山水畫,造園不成,則退而求山水畫。
12.?古代的山水畫,人物是潦草的,目的在于強調(diào)“人”融入大自然中,與天地、與萬物一體。
13.?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
l?四十二回脂硯齋的批語也說:“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strong>可見作者原本的意圖是釵、玉并立,寫出現(xiàn)實兩種不可兼得的美,并無貴此而賤彼。在道家看來,每一物都有其好的、美的、合理的地方。黛玉和寶釵各有其美的,黛玉是任情率性之美,寶釵是寬容通達之美。而我們現(xiàn)在的“貶寶釵,揚黛玉”的評價反而落入了《莊子?秋水》中所說:“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的低俗層次,而曹雪芹其實乗持的是“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的立場。
14.?儒家的可貴之處
l?建立一個相濡以沫的社會,讓人感到在群體中存在的價值,所以重視集體,在集體中感受溫暖和心理的慰藉。但在必要時必須犧牲自我,把每個人都編織到一張精心制作的網(wǎng)中。例如五倫或者64卦。
l?在這樣一個網(wǎng)絡(luò)里,誠信就特別重要,五德中其實信最重要。
l?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感天動地。
l?相信語言、文字、經(jīng)典的力量,可以教化人群儒家在歷史中、在社會中定義人類,因此重視群體與個體、歷史與階段。
l?但憂慮太多、追求完美。拿得起、放不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l?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抉R談
15.?道家的精彩之處
l?道家思維是一種動態(tài)的思維,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l?道家思維是一種反向的思維。
l?道家認為這個世界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喜歡從過程的角度看問題。道家不追求完美,殘缺的就是美的,按照道家的解釋,這是走在趨于完美的路上,趨于完美比達到完美更好。所以,九五比上九更好(道家意識)
l?尋求社會的、人生的最不受約束的、最放松的狀態(tài),莊子要做不羈之舟
l?為什么相忘于江湖要比相濡以沫更好,保持距離,避免沖突。
l?謙遜的哲學(xué)、和而不同,永久的相處之道。
l?語言和文字是有限的、無力的。有時候啦啦啦比歌詞更好聽崇尚極簡的生活。
l?問題的解決不在于用新的方法,而在于消除問題的根本,這一點佛教也一樣。
l?但過于自我、冷漠、甘做老二。
16.?佛教的必要之處
l?中國有了儒道互補,不是足夠了嗎?
l?但主要關(guān)注現(xiàn)實、現(xiàn)世,無法提供終極答案
l?有沒有彼岸、有沒有超越、有沒有虛無。
l?當(dāng)年莊子因為無限后退而取消了對于終極的追尋,佛教看似有終極的更為詳盡的描述。但實際上沒有的,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表達。
l?終極的東西是什么、背后的東西是什么,原來中國并沒有深刻的思考,這是佛教提供的,因此來了就不走了,而且中國化了。
l?在道家這里,虛無是作用,而在佛教這里虛無才是一切的根本。
l?現(xiàn)實與虛幻,如夢如露如電如泡。
17.?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條主線:儒釋道
l?佛教雖然已經(jīng)中國化、本土化,但畢竟不是源自中國
l?所以儒道文化幾乎成為中國文化代名詞
l?外來的佛教文化也是通過儒道互補的途徑實現(xiàn)其中國化的目標(biāo)。抓住了儒道互補,就抓住了中國思想發(fā)展史的大綱。
18.?儒道互補是中國歷史的基本脈絡(luò)
l?在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無疑是孔子和老子;滲透最深、流傳最久的學(xué)派,無疑是儒家學(xué)派和道家學(xué)派。儒道兩家思想的并立與互補,是源遠流長、貫穿中國歷史始終的基本脈絡(luò),它體現(xiàn)了中國思想的陰陽互動、剛?cè)峒鏉奶厣?/p>
l?之所以數(shù)千年來中國歷史文化能夠歷久彌新、飽經(jīng)磨難而不中斷,之所以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能夠以一種既莊重又瀟灑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社會與人生,可以說,正是儒道兩家從思想上提供了主要的源泉和動力。
19.?文化的多元性和互補性
l?中國文化所以能夠長期延續(xù)、命脈不絕,和儒道文化的互補性有很大關(guān)系,從而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為一個多元的動態(tài)的體系,尤其在先秦時期,學(xué)派紛呈,內(nèi)外互動,多姿多彩。
20.?由儒道塑造的國民性格
l?因此,如果說,有那么一種生命智慧,它滲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的各個層面,擴散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凝聚成一種國民性格,那就是由儒道共同組合而成的、進退自如、富有彈性的人生取向。
21.?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l?儒道兩家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互對待、形影不離。假如只有儒家而沒有道家,或只有道家而沒有儒家,中國文化失去的不是一半的光彩,而是全部的光彩,中國文化將無從談起。
22.?老子與孔子
l?可以說,《道德經(jīng)》與《論語》兩部書、老子或孔子兩位人物正好代表了古代中國文化的兩大側(cè)面、兩大基調(diào)、兩大境界;兩種特質(zhì)、兩種性格、兩種符號。其他都不過是其敷衍、延伸、擴大、轉(zhuǎn)型……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主要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之交響與變奏。他們分別引領(lǐng)的儒道兩派,已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千年,顯然,其影響還將持續(xù)下去。
23.?“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保终Z堂)
l?可以說,每一個中國人身上都有老子或孔子的影子,只不過有的人老子多一些,有的人孔子多一些。人的一生中,有時老子多一些,有時孔子多一些。而中國歷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將兩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運用自如的人。
24.?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
l?有人稱儒家為人文主義、道家為自然主義,或儒家重教化,道家重自由。一種是加法、一種是減法;一種是補法、一種是瀉法。出門是儒家、回家是道家。
l?這里面的定義還有爭議,不一定確切,但基本上代表了兩種生命傾向、生命智慧。
25.?中國文化的主干
l?儒家的人文主義和道家的自然主義之間形成的那種有效張力,使兩者間時而彼此沖突制約,時而彼此互補融通,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說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或者說道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干,都不免偏頗。
26.?儒道如何互補
l?如果說儒家具有正向、陽剛、入世、進取、建設(shè)、踏實、穩(wěn)重、傳習(xí)、守成的品格
l?那么道家就構(gòu)成了反向、陰柔、出世、謙退、批判、質(zhì)疑、輕靈、求變、創(chuàng)新的品格。
l?道家把中國人的思維和精神引向了玄默、清靜、靈妙、超越、自然的一面,把中國人的行為和舉動引向了謙卑、柔和、簡約、舍得、放下的一面。
l?道家是一種養(yǎng)心之術(shù),學(xué)習(xí)道家,可以培養(yǎng)開放的心靈、輕松的心情、明凈的心態(tài)、空靈的心境。
l?道家是一種處世之法,學(xué)習(xí)道家,可以培養(yǎng)辯證的思維、沉著的氣度、寬廣的胸懷、博大的眼界。
27.?孔子周游列國,雖然落魄但胸懷大志
28.?老子為何騎牛而行
l?老子那個時代已經(jīng)有馬車了?!独献印防镆蔡岬搅恕肮拌狄韵锐嗰R”,即拱抱玉璧在前,駟馬牽拉的華美車輛在后,這種風(fēng)光的場面。老子作為國家級高官,也完全有這個條件。然而如果老子騎的是馬,那就會是一付趾高氣揚、意氣風(fēng)發(fā)、一往無前、領(lǐng)袖群倫的樣子。古人在塑造老子形象的時候,一定覺得這樣不符合老子謙和、平靜、散淡、閑適的形象,老子應(yīng)該是慢悠悠的,無意顯擺、無意張揚、無所用心、無所牽掛。
29.?儒道互補的實質(zhì)
l?儒道互補就是人類進步與復(fù)歸的互補。
l?儒家認為人性和社會是不斷優(yōu)化的,先夭的狀態(tài)未必完善,所以需要后天教化。孟子等儒家心性論,雖然強調(diào)人先天性善,但也需要通過教化加以開發(fā)。所以儒家主張社會文明的不斷創(chuàng)造和不斷進步。
l?道家則通過“反樸歸真”來克服異化現(xiàn)象,保持人性的本然純樸和社會的寧靜平和。
l?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38章)
l?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之所以會對儒家的觀點采取批判的立場,是因為莊子看到了人的有限,不能過于自信。一切的人工人為都是文明的產(chǎn)物,文明發(fā)展越快,對人工人為的依賴越強,離開本性也就越遠。
l?“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保ā肚f子》第48章)
l?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yǎng)生主》)
l?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xué)》)
l?儒道互補是陰陽互補。儒家也講剛?cè)嵯酀?、陰陽互補,但仍以剛主柔,以陽制陰。
l?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象傳》)
l?道家則不然,其“返樸歸真”的傳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出陰柔的謙和的精神。
l?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老子》第28章)
l?儒道互補就是虛實互補。儒家的人文主義具有求實務(wù)實精神,它的公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專注于今世人生的修德和社會事業(yè),所以倫理學(xué)和政治學(xué)特別發(fā)達。它對于死后的問題和鬼神的問題,釆取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可以說儒學(xué)是方內(nèi)之學(xué),是現(xiàn)實主義的人學(xué)。
l?道家的學(xué)說更關(guān)注形而上的世界,它要把人的精神從世俗的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甚至要超出社會道德,從宇宙大化的高度看待世界,所以道家具有超越意識、玄虛精神。
30.?歷史上的儒道互補
l?孔孟和老莊的并立與互補。
l?荀學(xué)與黃老之學(xué)中的儒道互補。
l?《易經(jīng)》和《易傳》是儒道兩家的共同經(jīng)典。
l?魏晉玄學(xué)是儒道互補的新道家。
l?宋明道學(xué)是儒道互補的新儒家。
31.?儒道互補的現(xiàn)實意義
l?儒道互補是一種人生智慧。“中國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補作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去信奉一種家教。儒道互補仍將為現(xiàn)在和未來的人們提供一種積極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學(xué),人們將從其中獲得教益。”
l?儒道互補是一種政治藝術(shù)。“儒道互補可以提供一種不同于斗爭哲學(xué)的政治理念,它主張用高度理性化的智慧去處理復(fù)雜的現(xiàn)實問題,以造福于人類社會。”
l?儒道互補是一種文化理念。“儒道互補可以在這個重理輕文、重物輕人、重現(xiàn)實輕理想的現(xiàn)代社會,為人類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找到一個健康的方向。人類必須重視儒家的‘仁義’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設(shè)一種新型的生態(tài)文明,這種文明包括人文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p>
32.?儒道理念的相似性
l?對“德”的重視,朝向以民為本
l?對“性”的重視,注重本性良善
l?對“無為”與因循的重視,
l?歸根結(jié)底都推崇柔性的、非強制的治理方式
33.?老子孔子均為民本思想
l?先秦民本思潮發(fā)源甚早。據(jù)《尚書》:夏初的《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伊尹授政太甲有“無輕民事”之訓(xùn),盤庚遷殷有“重我民”之諭;武王孟津會諸侯作《泰誓》三篇,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句;周公作《康誥》《酒誥》《梓材》,提出“明德慎罰”“用康保民”“無于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等思想。這方面儒家有很多繼承。
l?建立在周朝政治體制之上的道德思想不僅僅是儒家的思想源頭,同樣也是道家的思想源頭。
34.?孔老“德”理念的相似性
l?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p>
l?語?為政》)
l?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
l?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禮記?緇衣》)
l?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若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保ā抖Y記?緇衣》
l?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所謂玄德,即道的作用方式)。(《老子》第五十一章)
35.?老子孔子的思想共通:為政以德
l?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p>
l?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额仠Y》)
l?“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秾W(xué)而》)
l?“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堯曰》
l?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保ā额仠Y》)
l?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顏淵》)
l?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
l?“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保ā独献印返?章)
l?“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第19章)
l?“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保ā独献印返?章)
l?都有克制的成分
36.?《老子》執(zhí)政哲學(xué)的最高理念:“自然”
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子》第五十七章,其結(jié)構(gòu)如下所示:
我無為〔原因〕,→而民自化?!步Y(jié)果〕
我好靜〔原因〕,→而民自正。〔結(jié)果〕
我無事〔原因〕,→而民自富?!步Y(jié)果〕
我無欲〔原因〕,→而民自樸?!步Y(jié)果〕
l?即通過統(tǒng)治者的不作為、不干涉、不主宰換取百姓的主動性、 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解放他們的手腳。
37.?老子的讓步理論
l?老子政治思想有其鮮明特征,那就是讓步理論或讓步主義。即通過統(tǒng)治者一方自身的節(jié)欲、清凈、柔弱、不爭、克制、謙讓、不干涉、不強制,亦即“無為",造就萬物的“自然”,放開民眾的手腳,激發(fā)民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38.?屈君伸民
l?“從道不從君?!保ā盾髯?臣道》)
l?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39.?儒道對“性”的重視
l?儒道都強調(diào)“性”的重要性
l?道家認為,通過“道”,“性”被賦予了天生的、 強大的活力。
l?《老子》五十五章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笨梢姟俺嘧印本哂袕姶蟮拿庖吡蜕媪?,這里雖然沒有出現(xiàn)"性”字,但“德”字、“精”字、“和”字,后世無不與“性”直接聯(lián)系起來。
l?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fēng)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睙拗?,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廁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莊子?馬蹄》
l?孟子的“以心言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40.?政治的主要著力點(抓手),就是尊重“性”
41.?反性與反己
l?在一些道家看來,政治的最高目標(biāo)莫過于“反性”,如《淮南子?詮言》云:“為政之本,務(wù)在于安民……在于足用……在于勿奪時……在于省事……在于節(jié)欲;節(jié)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載。去載則虛,虛則平。平者,道之素也;虛者,道之舍也。”
l?可見“安民”、“足用”、“勿奪時”、“省事”、“節(jié)欲”這些為政之道雖然重要,但都不能與“反性”相比,“反性”就是讓統(tǒng)治者退歸與道相應(yīng)的、虛靜平和的世界。
l?《淮南子?俶真》也說:“故古之治天下也,必達乎性命之情。其舉錯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
l?為政之道,歸根結(jié)底成了反性之道?;氐搅诵?,就實現(xiàn)了政治的最高追求。
l?*反己就是反性,儒家兩家共同的修養(yǎng)工夫論
l?如《呂氏春秋?論人》云“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p>
l?《文子?道原》云:“故真人用心復(fù)性……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薄安宦劦勒?,無以反其性……唯圣人能遺物反己"
l?《淮南子?詮言》云:“不惑禍福,則動靜循理;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則不以欲用害性;欲不過節(jié),則養(yǎng)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p>
42.?反己
l?“反己”之說,除了道家文獻外,我們發(fā)現(xiàn)在《孟子》中也多見,如《公孫丑上》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p>
l?《離婁上》云:“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的“己”和道家的“己”都代表廢始的、未受破壞的“性”。當(dāng)然孟子的“己”是道德的良知良能,道家的“己”并無道德倫理上的意涵
43.?人性是超時空、全人類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了幾百萬人,叢林部落里的食人族很驚訝不是為了吃人而殺人,如果為了食物鏈依然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
44.?儒道思想共通之處:無為與因循
l?“無為”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解決社會矛盾。
l?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在于為民眾爭取最大利益
l?孔子其實也提倡無為、垂拱之治
l?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l?其統(tǒng)治理念,一言以蔽之是“為政以德”,在批判統(tǒng)治者上,和老子一樣非常激烈,目的就是給民眾即喘息的機會。所以兩家都是德治。
l?子曰:“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保ā短┎?/p>
45.?先秦儒道的共同母題:因循
l?統(tǒng)治的最佳方式是順從、因循人性
l?“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
l?上博簡《孔子詩論》提到四個“民性固然”,即通過《葛覃》 《甘棠》《木苽》《杕杜》四首詩,知道人民都有知“反本”、 敬“宗廟”、重“幣帛”等情性(《秋杜》因為簡文缺失,難以 斷定究竟指何種“民性”)。這些“民性”在今天看來,都屬于 人的社會屬性、道德屬性,但在當(dāng)時看來,就是天然的、自然的 人性,《孔子詩論》認為禮就是在因循、尊重這種自然人性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
46.?儒道人性論之相似
l?人性包括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道德屬性未必儒家獨有,在《淮南子?泰族》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描述。
l?“人之性有仁義之資,非圣人為之法度而教導(dǎo)之,則不可使向方。”(也見于《文子·自然》),人性里面存在趨向仁義的可能性,但要有圣人教導(dǎo),才能使之走向正確的方向。
l?此文還說“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禮;有飲食之性,故有大饗之誼;有喜樂之性,故有鐘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經(jīng)哭踴之節(jié)。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
l?即一部分道家也認為合理的規(guī)范和制度建立在對人自然的道德屬性充分尊重和順應(yīng)之上。
47.?道家因循理論
l?道家尊重萬物的多樣性、特殊性、差異性,因為這是道生萬物的必然結(jié)果,這就是萬物的自然。對萬物差異性的強調(diào)與重視,導(dǎo)致了老子從道“無為”到萬物“自然”的思路,后來引發(fā)了道家的自生理論和郭象的性分理論。
l?在對差異性予以尊重的基礎(chǔ)上,道家演變出了特殊的因循理論。所謂因循萬物,歸根結(jié)底就是因循萬物之性。試圖建立合理統(tǒng)治的黃老道家的一部分性論就是以此為基礎(chǔ)的。例如,田駢在向齊王宣講道術(shù)時說:“變化應(yīng)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dāng),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nóng)以鴻?!保ā秴问洗呵?執(zhí)一》
48.?歸根結(jié)底,儒道都希望美好的人生
l?人生就是一部有欲無欲的奏鳴曲。一都在有為無為、積極消極、加法減法、進取退守、出世入世……中浮沉掙扎的歷史。這樣的話孔孟荀、老莊都需要。
l?人的一生,前半生可以是孔子荀子,后半生可以是老子莊子。這樣會比較完滿而不至于太痛苦。
l?哲學(xué)思考的不僅僅是物理學(xué)之后、也是政治學(xué)、倫理學(xué)之后。
l?有限性與無限性,人士在有限重尋求生活的意義。
l?這些是中西方都要共同回答的問題
l?如何讓萬物自由自在、天真爛漫,是今后哲學(xué)所要考慮的問題,叢儒道兩家那里都可以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