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千塊搶音樂劇門票,我成了大冤種”

音樂劇是藝術產品,同時也是商品。票價究竟由什么決定、以什么標準制定,是值得思考的大事。
作者 | 籬囂
編輯 |?陸一鳴
題圖 |?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今年,誰的朋友圈還沒有被“法羅朱”刷過屏?
截至2023年9月中旬,在中國巡演的法語原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已經登上過深圳、北京、南京、西安等10余個城市的劇場舞臺。每場演出的帷幕落下之后,都有不少熱情的觀眾在各個社交平臺上曬出票根,用一段段真誠的文字分享觀劇感受。
作為近幾年現場演出大規(guī)模停擺以來首部在中國巡演的大型海外原版音樂劇,“法羅朱”掀起了一陣搶票熱潮。2023年4月20日,“法羅朱”上海站演出開票,當天,13場便全部售罄。

至于“法羅朱”究竟為什么這么火爆,除了觀眾積壓的需求得到釋放,一方面是因為作品本身足夠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已經被我國消費者廣泛接受。
其實,如果縱觀近幾年我國音樂劇市場的總體情況,就會發(fā)現“法羅朱”的火爆并非個例。
《在遠方》《趙氏孤兒》等口碑載道的音樂劇屢次“開票即售罄”,許多由阿云嘎、劉令飛等知名卡司主演的場次幾乎一票難求;今年備受關注的《劇院魅影》中文版音樂劇甚至在“卡司盲開”的情況下成功實現了開演前售罄。
然而,音樂劇市場火爆的同時,票價也水漲船高。仍然以“法羅朱”為例,在2018年需要880元,到了今年則漲到了1080元。
看演出需要付出越來越高的價格,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看一場音樂劇,越來越貴了
事實上,令觀眾感到不適的除了票價上漲,還有消失的“平日場”。
僅僅幾年前,許多劇場的音樂劇票價還分“平日場”和“周末場”。直到2019年,廣州大劇院在音樂劇《瑪蒂爾達》等劇目的演出還堅持這樣的場次劃分規(guī)則,“平日場”的票價比“周末場”低100元。
除了“平日場”和“周末場”的說法逐漸淡出人們視線,音樂劇票價的變化還體現在整體水平的上漲。根據中國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官網數據,2021年全國音樂劇演出的平均票價為228元;2022年全國音樂劇演出的平均票價為478元。
有網友在整理多年來保存的票根時發(fā)現,某些劇目的票價大幅上漲甚至翻倍,原來花同樣多的錢能坐一樓,現在卻只能坐三樓??磥恚?80元坐池座(劇場環(huán)繞舞臺正中、左、右三面的一樓座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此外,高價票的增多也不容忽視。以廣州大劇院為例,2020年以前,過千元的票價只存在于個別劇目,如法語原版《搖滾紅與黑》、倫敦西區(qū)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如今,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票價破千元的情況,多數國產原創(chuàng)音樂劇的價格也不再親民,《趙氏孤兒》《白夜行》等劇目的最高票價達到了1280元。
隨著音樂劇票價上漲,人們對于低價票的需求也就增多。觀劇經驗豐富的觀眾小陽直言:“我覺得沒有必要花太多錢去看一部音樂劇?!痹谒壑校瑸橐徊縿』ㄈ陌僭亲约耗芙邮艿膬r格,而更低價格的票當然更好,可是實在太難搶了?!按蠖鄶禃r候,就算我盡快點進購票頁面,最低價的票要么是沒有了,要么是只剩下位置最差的那幾張?!?/p>
小陽補充說,廣州大劇院的許多劇目會對會員提前一小時開票,想要提高搶低價票的成功概率,就需要購買會員卡。廣州大劇院會員卡的年費不等,鉆石卡年費6000元,金卡年費1000元,銀卡年費200元。會員卡一旦購買便不可退卡,對于看現場演出頻次不高的觀眾,為了搶低價票而購買會員卡,本身并不劃算。

而那些高價的票,一般是最晚賣出的。有時候離演出開始只剩一天,高價票還有不少余量。也就是說,高價票的價格超過了大多數觀眾的心理承受價位。
音樂劇票價上漲后,對于多數觀眾而言,搶到低價票是一種奢望,坐在一樓前排觀看演出是一種奢侈。問題是,票價漲了,觀劇體驗提高了嗎?

“我花480元,到劇院看欄桿”
隨著我國音樂劇市場的擴大,社交平臺上關于音樂劇的討論只多不少。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演出效果受到現場舞美設計、音響設備、演員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小紅書上,“中國音樂劇韭菜”是一個專門話題,瀏覽量超過百萬次。那些感到被“割韭菜”的觀眾,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有些觀眾入座觀演時發(fā)現自己的視線受到明顯遮擋,嚴重影響觀劇體驗。能看到演員的臉還算好的,某些遮擋位意味著完全看不見舞臺。類似的問題,也發(fā)生在一些歌劇、舞劇、演唱會等現場演出中。而入座之后聯(lián)系工作人員退票、換票,就算問題成功解決,原本沒必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無法彌補,期待的心情同時受到打擊。

然而,視線受阻的風險不該由消費者來承擔。針對可以選擇指定座位購票的演出場次,主辦方完全可以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對“遮擋位”進行明確標注或配圖提醒,提前告知觀眾該座位的視角如何,并適當降低票價;而不論是什么場次,那些視線太差的座位都可以不進行售賣。

此外,部分劇院的音響等設備也會讓觀賞效果大打折扣。票價的提高,似乎并沒有體現在劇院設施的升級上。伴奏和演唱聲音“失真”“聽著糊”的情況讓觀劇體驗大打折扣,“全損音質”簡直讓人懷疑人生。
票價更高,也不意味著觀眾就能看到更高水平的演出,因為卡司的水平還是參差不齊。小陽指出:“在國內看音樂劇,買票本身就需要花費一些心思。我會提前了解卡司,聽一些唱段,防止踩雷。”還有網友發(fā)現,《南唐后主》等音樂劇的一些卡司甚至還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經驗不足,唱法尚不純熟。
“國內缺乏嚴格的音樂劇篩選機制。在英國,只有經過了市場多次檢驗的音樂劇劇目和演員,才有機會到倫敦西區(qū)進行演出?!毙£栐谟魧W,空閑時候她就會去看音樂劇。那時候,她幾乎對“挑選卡司”沒什么概念,因為買到的票本身就已經是卡司水平和演出質量的保障。
不過,票價快速上漲、觀劇體驗差等情況,似乎并沒有影響觀眾搶票的熱情,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音樂劇熱度不減,
要感謝“粉絲經濟”?
人們對音樂劇的關注和喜愛不是憑空產生的,音樂劇的觀眾是逐年培養(yǎng)、積累出來的。
2018年,綜藝節(jié)目《聲入人心》首播一周的播放量便超過7500萬次,成為現象級爆款,讓許多本來不了解音樂劇的人喜歡上了音樂?。黄渲斜憩F突出的音樂劇演員收獲了大量粉絲,成功“出圈”。人們通過他們,開始意識到“本土音樂劇演員”的存在。

黃渤、靳東等明星參與音樂劇的制作與演出,為音樂劇帶來一批流量;《覺醒年代》《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熱門影視IP改編為音樂劇,吸引電視機前的觀眾走進劇場;“一臺好戲”“繆時客”等知名廠牌的打造,提升了一些小眾劇目的知名度……
除了明星效應,音樂劇本身的魅力毋庸置疑。帷幕拉開之后,觀眾的視覺與聽覺感官被充分調動,獲得沖擊。音樂、布景、故事、人物的配合使人完全沉浸于另一個世界,忘記所有疲憊。近幾年,觀看音樂劇正在逐漸成為都市人繁忙之余的重要娛樂方式。
所以不難理解,即便音樂劇票價上漲,也還是有大量觀眾心甘情愿地買票。這背后的商業(yè)邏輯,其實就是“粉絲經濟”?!斗劢z力量大》的作者張嬙曾指出:“粉絲經濟以情感資本為核心,粉絲社區(qū)作為增值情感資本的營銷手段?!?/p>
張嬙還提出,企業(yè)會最大限度地實現情感資本增值的目的。在當前音樂劇市場的語境下,“粉絲”正是這些年積累的觀眾,他們或享受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或喜愛某些音樂劇演員。而“享受”和“喜愛”就是“情感資本”。票價上漲,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粉絲”的“情感資本”為演出增值。
可是,如果觀劇體驗配不上票價,感情受傷害的就是“粉絲”,這些都是好不容易才培養(yǎng)出來的觀眾。他們的熱情究竟能持續(xù)多久,就很難說了。

大膽猜測音樂劇市場的未來,如果在演出質量和觀劇體驗都跟不上的情況下,票價還要持續(xù)上漲,那么票價的虛高就會越來越明顯。
而當票價貴到一定程度時,“粉絲”的范圍就會收窄,只留下視音樂劇為生活必需品的少數觀眾和某些音樂劇演員的堅定支持者。那樣的話,音樂劇就會通過少量高價票保持營收,票價會篩掉收入水平一般和追求性價比的觀眾。
好消息是我們離那一天還有距離,壞消息是那一天有到來的可能性。
說到底,音樂劇是藝術產品,同時也是商品。票價究竟由什么決定、以什么標準制定,是值得思考的大事。至少我更希望,票價是為了篩選劇作和演員,而不是篩選觀眾。
校對:鄒蔚昀,運營:鹿子芮,排版:陳澤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