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七夕》景合情切 寄予了牛郎織女無限同情與憐憫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醉詠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女兒節(jié)、雙七、巧夕等,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最早源自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后來逐漸演變成牽牛和織女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人向往浪漫的愛情和甜蜜的生活,自古以來對七夕節(jié)詠嘆的詩詞歌賦文章不勝枚舉。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七夕》,簡潔樸素,凝練雋永,道出了七夕節(jié)傳承久遠,古今皆同,令人感慨。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這首詩以牛郎與織女七夕相會的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抒發(fā)了鐘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并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兩句“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抬頭仰望明月長空,云霄上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天空顯得淡然明朗而孤寂凄涼。自古以來的七夕之夜,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后,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秋期”二字,描繪了凄涼的意境。“萬古同”三字,描寫了自然界銀河星空的永恒狀態(tài)。

后兩句“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每年的七夕,成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漸被注入了愛情的元素。這一天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于能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的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非常珍惜這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年年的相會都在七月七日這一個晚上,這是天帝造成的。也只有牛郎和織女才能真正品味到這其中的滋味,寄予了牛郎織女無限同情與憐憫。

全詩緊扣“七夕”神話著筆,由寫景人手,景合情切,不蔓不枝,表現(xiàn)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寄予了極大的同情與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