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沿革(第十八期)
都鐸王朝世系
六、伊麗莎白一世

人物生平
(一)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原名伊麗莎白·都鐸,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后一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因終身未嫁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有“榮光女王”或“英明女王”之稱。1533年9月7日伊麗莎白出生在英格蘭王國首都倫敦格林尼治的普拉森舍宮,10日接受洗禮稱“伊麗莎白公主”,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后安妮·博林的唯一幸存孩子。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guī)結婚的,天主教認為她是一個私生女。伊麗莎白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后來的瑪麗一世)成為她的服侍者。1536年5月19日安妮·博林以叛逆罪被處死,3歲的伊麗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女,頭銜從“伊麗莎白公主”變成“伊麗莎白·都鐸小姐”。1537年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后簡·西摩生了一個男孩——愛德華(后來的愛德華六世),伊麗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但是姐姐瑪麗沒有善待童年至少女時期的伊麗莎白。當愛德華接受洗禮時伊麗莎白為愛德華獻上白色洗禮服,將圣油涂抹在愛德華的身上。1543年伊麗莎白的父親亨利娶了在宮廷任職的凱瑟琳·帕爾為他的第六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王后對瑪麗和伊麗莎白兩個公主都很好,讓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受到王后影響時亨利八世和兩個女兒瑪麗、伊麗莎白和解。伊麗莎白的教師中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杰·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伊麗莎白在王后凱瑟琳·帕爾和其他教師的影響下成為一個新教徒,在凱瑟琳·帕爾王后的勸解下1544年亨利通過第三次繼承法案,重新賦予瑪麗和伊麗莎白王位繼承權,位置在愛德華王子之后,但兩人仍然是法律上的私生女。

(二)1547年1月亨利八世去世,愛德華六世繼位。由于當時愛德華年紀尚幼,政權落在以新教徒為多的攝政議會中,這些新教徒嘗試使新教成為英格蘭的國教,因而伊麗莎白的王位繼承人地位比較穩(wěn)定,不過她在1549年的托馬斯·西摩事件中仍受到牽連。1553年愛德華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后與議會擬定“繼承案”,試圖阻止國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勢力。愛德華任命他的表親簡·格雷為王位繼承人,將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和伊麗莎白都排除在外。1553年7月瑪麗在愛德華六世死后廢黜繼任的簡·格雷,成為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旣愂且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麗莎白改信天主教。伊麗莎白表面上雖然皈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于是在瑪麗即位當年,伊麗莎白隱退離開宮廷。1553年年末托馬斯·懷逸以擁立伊麗莎白之名發(fā)動叛變,率領軍隊從肯特郡一直到倫敦才被打敗。雖然伊麗莎白堅持自己沒有參與起義,但她仍然被監(jiān)禁于倫敦塔兩個月(1554年3月-5月)。隨后伊麗莎白被釋放,但被軟禁在伍德斯托克一處莊園中。1555年4月伊麗莎白被解除監(jiān)禁,奉詔入宮,陪伴自稱懷孕的瑪麗一世。而瑪麗的妊娠反應一直到1555年7月,在她的肚子回復原狀之后證實她并沒有懷孕。1556年伊麗莎白受到新的陰謀的牽連,再次受到監(jiān)禁。

(三)1558年11月6日由于婚后長期無子,瑪麗一世不得不讓伊麗莎白為自己的合法繼承人。英國國會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規(guī)定伊麗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伊麗莎白繼位。伊麗莎白于1559年1月15至16日在倫敦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女王,稱伊麗莎白一世。在伊麗莎白一世當政的第一時期英格蘭處于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tài),她通過在英國采取對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和法國締結和約(1559年),償清外債并固定幣值等措施,成功穩(wěn)定政治基礎,保持英格蘭的統一。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后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一個頂峰,?這個時期通常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穩(wěn)定”時期。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出現很多航海家,其中包括弗朗西斯·德雷克、沃爾特·雷利和漢弗萊·吉爾伯特,促進英國航海業(yè)的發(fā)展。英國的國力日漸強盛,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16世紀60年代左右英格蘭進入所謂的“陰謀”時期,在這些陰謀中既出現內部一部分貴族和下層民眾的不滿,又出現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以及支持他的歐洲勢力的外來干涉。1569至1570年英格蘭北方地區(qū)發(fā)生起義,1588年費利佩二世的“無敵艦隊”被英格蘭擊敗。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矛盾轉折期,君主專權開始向議會主權轉化。即位之初伊麗莎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國家富強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強化專制王權,重用伯利勛爵威廉·塞西爾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專制統治的工具。
(四)慎于榮譽的頒發(fā)和顯職的授與也是伊麗莎白在位期間的特征,在四十五年里在英格蘭只授與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并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后來再降至十四人。伊麗莎白一世于1559年利用議會通過法令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并與爭奪其王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進行長期斗爭。1587年樞密院處死瑪麗·斯圖亞特,從而打擊內外天主教勢力的顛覆活動,進一步鞏固王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期中央行政機能大大加強,財政部門得到調整,教會完全服從國家。但是英國專制制度在伊麗莎白時期已經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到她統治的末期已成為國內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已經壯大起來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通過國會反對她發(fā)放專利營業(yè)執(zhí)照,要求清教派和國家教會的平權,要求通過國會對政府進行經常性的監(jiān)督,借此來參加政權。在伊麗莎白時期開始的爭取“國會特權”反對“王位特權”的斗爭,已經醞釀為后來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國會和專制制度的沖突。伊麗莎白時代英格蘭開始開始有條不紊地征服愛爾蘭,頒布針對被剝奪者的殘酷法律。
(五)1559年伊麗莎白重鑄貨幣,當時英格蘭完成貨幣重鑄的基礎是白銀與黃金的兌換比率為11.79:1。當年或次年法蘭西政府采用與英格蘭相近的白銀與黃金的兌換比率,伊麗莎白的行為決定法蘭西政府的行為,確保在法蘭西因貨幣危機而動蕩不安的時期英格蘭能獲得穩(wěn)定的貴金屬供應。早在1558年5月1日剛即位的伊麗莎白發(fā)表防止金銀外流的公告,在執(zhí)政第二年她發(fā)布阻止貨幣熔化的公告。1560年11月伊麗莎白頒布禁止法蘭西的貨幣、佛蘭德斯的貨幣和勃艮第的克朗流通的公告,伊麗莎白發(fā)布的一系列公告被認為是一種強化措施,以建立貨幣重鑄制度和新的貨幣兌換比率。經事實驗證伊麗莎白一世創(chuàng)立的貨幣體系是有效的,但在1572年至1576年間因尼德蘭政府貨幣法令改變帶來的沖擊,英格蘭感受到貴金屬的枯竭。1586年10月意識到這一問題的伊麗莎白發(fā)布公告,有效遏止黃金外流的現象,直至1597年該問題再次涌現。在黃金外流抱怨的影響下,最終伊麗莎白調整鑄幣廠的金屬價格。1600年3月18日她命令人們遵守禁止將金銀運離英格蘭的法令,但這項公告只是一張廢紙,于是伊麗莎白改變發(fā)行貨幣鑄造過程中使用金屬的兌換比率,使白銀與黃金的兌換比率降低,事后證明這一錯誤加劇和激化詹姆斯一世統治時期的災難。在經濟上伊麗莎白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發(fā)展本國毛紡織業(yè)和其他新興工場手工業(yè)。繼續(xù)鼓勵圈地運動,頒布迫害失地農民的立法、徒工法和濟貧法等,力圖用國家政權控制或干預社會經濟變革。

(六)伊麗莎白特別鼓勵造船和航海業(yè),鼓勵建立各類海外貿易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從16世紀最后30年開始英國的商人貿易公司發(fā)展迅速,勒班陀海戰(zhàn)為英國向地中海地區(qū)擴張商業(yè)提供有利條件。1580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與英國通商,于是伊麗莎白于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頒發(fā)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占了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西班牙公司(1577年)、威尼斯公司(1583年)也在這一時期出現,此時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家發(fā)展商業(yè)往來。1585年英國成立“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qū)壟斷性的商業(yè)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向東英國恢復與地中海地區(qū)的貿易往來,打通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同時英國的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麗莎白的支持下成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七)1577年在伊麗莎白資助下弗朗西斯·德雷克第三次進行遠洋航行,發(fā)現合恩角和德雷克海峽,并沿著南美洲西岸往北航行,北上航行到北緯48度的加拿大西海岸。發(fā)現無法通過北冰洋,只好改為橫越太平洋向西航行。經過菲律賓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再次橫越大西洋。1580年德雷克回到英國普利茅斯,成為第一個完成環(huán)球航行的英國人。他獲得是遠航投入價值數百倍的戰(zhàn)利品,伊麗莎白授予他爵位,分得其中的一半利潤。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處理遺留的宗教問題,她帶領英國干脆利落地又轉向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頒布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重申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1571年她又促使國會通過作為英國國教會官方教義的《三十九信條》,最終確立英國國教的主導地位。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采取對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其宗教改革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伊麗莎白為自己塑造一個中立的形象,既不是一個新教者,也不是一個天主教徒,運用政府的力量來處理國家事務;第二階段恢復以前瑪麗一世曾提出所有宗教政策;第三階段伊麗莎白力求使英國國教的信仰綱要符合當時國內國際的客觀情況,將愛德華六世1552年所修訂的《祈禱書》加以修改,命令在全國各教會的神職人員中強制實行,任何人不得違犯。
(八)雖然伊麗莎白一世在法律上使國教完全復興,重新確立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的改革成果,但這種溫和寬松的氣氛并不能夠真正消解各種宗教主張和派別之間的潛在抵觸。伊麗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極其不徹底,這在伊麗莎白執(zhí)政晚期更能體現出來。天主教的復辟勢力在英國遭到沉重的打擊,而新教的激進派中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徒也同樣處于受壓抑的狀態(tài)。資產階級要求繼續(xù)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運動。清教徒與國教會之間激烈的爭論和沖突,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一直持續(xù)至詹姆士一世時期。清教運動又稱反國教運動,16—17世紀在英國發(fā)生的清教徒參加的社會政治運動,發(fā)動者為卡特賴特。清教為16世紀60年代傳入英國的加爾文宗,信仰該教的稱清教徒。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后確立圣公會為國教會,它是封建專制王權的重要工具,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新教派則代表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反對國教中的天主教傳統和繁瑣的宗教儀式,主張教會組織民主化。廢除主教制,反對國王為教會首腦,減少宗教節(jié)日。反對封建主的奢侈生活,故被稱為清教徒。清教教義的要旨為:不受主教干預,自由祈禱;人人都能同上帝直接交流,建立不要教派的獨立組織。16世紀70—80年代清教徒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16世紀末分裂為主張君主立憲和主張共和政體的兩派,前者由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組成,后者由小資產階級、小貴族和農民組成。1603年清教徒向國王提出《千人請愿書》,1640年資產階級在清教徒旗幟下掀起反專制制度的革命,使資產階級革命披上宗教外衣。1662年?;首h會通過新的《寬容法》,圣公會仍為國教,其他會派包括新教在內也可有合法教堂。
(九)千人請愿書是在1603年英國清教派教牧人員向國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提出要求改革圣公會的請愿書,有1000名教牧人員簽名故名,其中大部分要求遭1604年罕普頓御前會議的拒絕。罕普頓御前會議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在位)在1604年在罕普頓宮舉行的御前會議,旨在繼續(xù)迫害清教徒,維護主教制,鞏固封建王權統治。詹姆士一世在前一年即位時處于非法地位的清教徒數百名教士聯合上書,要求停止迫害,以自由民主精神改革英國國教會。國王在御前會議上宣稱:“沒有主教便沒有國王?!辈⒎磳﹂L老制,除批準《圣經》新譯本(后稱“欽定譯本圣經”)外拒絕清教徒各項要求。容忍法亦譯《寬容法》,英國議會在1689年5月24日通過的給予非國教信仰者以信仰自由的法案,但這一寬容在當時并不適用于天主教徒和一位論派信徒。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正值英國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英國詩歌、散文、戲劇空前繁榮。而她實行開明寬容的政策也使文學、藝術得到大力發(fā)展,人文主義得到廣泛傳播,因此在文學史上這個時期被稱為“伊麗莎白時代”。威廉·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弗·馬洛等人是這一時期藝術舞臺的主宰,還誕生諸多優(yōu)秀的詩人,如菲利普·錫德尼、埃德蒙·斯賓塞、約翰·多恩等。伊麗莎白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一樣也自己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伊麗莎白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十)都鐸王朝建立后英國海軍日漸完備,但到愛德華一世、瑪麗一世在位時期英國海軍建設出現短時期停滯以至衰落。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后展開英國海軍建設,組成由皇家海軍、私掠船和武裝商船等構成的英國海軍。平日里皇家海軍的威懾力量、私掠船的掠奪行動和武裝商船的商業(yè)行為三者緊密聯系又互相轉化,海戰(zhàn)時三者互相協作,實現英國海軍規(guī)?;訌娪暮I狭α?。其中任用海盜進行私掠尤其具有特點,隨著西班牙日益成為英國海外擴張的主要敵人,不愿與其產生正面沖突的伊麗莎白一世默許甚至支持大量被她稱為“我的海狗”的英國海盜搶劫西班牙船只和殖民地,如著名的弗朗西斯·德雷克。這些受到英國政府支持的海盜使西班牙遭受重大損失,故而被稱為“皇家海盜”或“女王的紳士和商業(yè)探險家”。通過新型戰(zhàn)艦研發(fā)、海戰(zhàn)戰(zhàn)術革新、完善海軍管理制度、發(fā)展海軍基地、武裝商船、選用航海經驗豐富的船長補充海軍將領等重大改革措施,使英國海軍在短短十年左右時間迅速崛起,成為制衡西班牙、法國等傳統海洋強國的重要力量。1585年伊麗莎白一世直接派兵援助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588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但在科倫納·里斯本遠征后英國失利連連,與西班牙人議和成為伊麗莎白一世迫不及待的愿望。伊麗莎白一世的財政日益入不敷出,海上的戰(zhàn)爭不得不采取股份制形式,旨在調動私人的積極性,但是利潤對他們的吸引力遠大于伊麗莎白一世的海洋戰(zhàn)略,導致制勝良機一次次喪失。這場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到1604年,雙方打成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國未能占上風。
(十一)1594年起在愛爾蘭爆發(fā)一場九年戰(zhàn)爭,但伊麗莎白政府的政策保證英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國家財力并減輕人民負擔,從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在對外關系上伊麗莎白一世初期采取使法國和西班牙兩大強國互相牽制的政策,使英國一度較少卷入歐洲大陸糾紛,有利于增強國力。盡管選擇對法國和解,但英國與西班牙的沖突卻日益激烈,特別在伊麗莎白統治晚期表現得最明顯。但對于伊麗莎白一世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王位繼承問題。由于她終身未婚而沒有子嗣。英國議會曾多次懇求女王盡早擇婿,期望她為王室生養(yǎng)繼承人。但是她說如果她選擇外國王子,會讓英國無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如姐姐瑪麗一世和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的婚姻),嫁給一個英國人會加劇宮廷內的宗派斗爭。伊麗莎白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1567年被廢黜,次年逃入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將瑪麗·斯圖亞特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1587年伊麗莎白一世以謀反罪名將瑪麗·斯圖亞特處死。伊麗莎白一世的表外甥女凱瑟琳·格雷夫人是亨利七世之女瑪麗·都鐸的外孫女,對王位有優(yōu)先繼承權。她和第一代赫特福德伯爵愛德華·西摩的秘密婚姻激怒伊麗莎白一世,她本人也于1568年被囚至死。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孫,就是被她處死的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后來的詹姆斯一世)。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

(十二)伊麗莎白一世執(zhí)政期間英國專制王權和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發(fā)展,初步奪取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這些都對英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但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晚期英國國內矛盾日益突出,長期戰(zhàn)爭使國家財政陷入新的危機,城鄉(xiāng)人民反抗不斷,愛爾蘭局勢惡化,特別是專制王權與資產階級的聯盟漸生裂痕。而資產階級要求繼續(xù)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運動,伊麗莎白一世對清教徒嚴加迫害。她隨意把許多商品專賣權賞給寵臣的作法不利于工商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遭到議會的猛烈抨擊,使其不得不在1601年向議會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1601年她不得不處死在倫敦謀反的寵臣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弗羅,羅伯特·德弗羅(1567年11月10日-1601年2月25日)是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寵臣,軍人,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1567年11月10日生于赫里福德郡內瑟伍德,1601年2月8日在倫敦發(fā)動叛亂未遂,是月25日被以反叛罪處死。九歲時繼父沃爾特·德弗羅為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其母后嫁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1585年隨繼父達德利赴尼德蘭作戰(zhàn),因作戰(zhàn)英勇得女王寵愛,1587年任御馬官。1588年達德利死后與女王關系更密,1589年擅自攻打里斯本,次年又違背女王意愿秘密與詩人悉德的遺孀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結婚,但并未失寵。1591—1592年率英軍赴法國支援時仍為新教徒的法王亨利四世,1593年任樞密院顧問,竭力參與外交事務。1596年攻占西班牙的加的斯,因次年對亞速爾群島遠征失敗與重臣塞西爾關系緊張,以及傲慢自負而漸失去女王信任。1598年任劍橋大學名譽校長,次年被派往愛爾蘭鎮(zhèn)壓叛亂,因作戰(zhàn)不力與反叛者議和,被召回英格蘭。1600年6月被撤職軟禁,其子為英國革命中議會軍司令、第三代埃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弗羅。

(十三)曠日持久的英西戰(zhàn)爭形勢惡化,農業(yè)歉收和饑荒,不健全的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機構的腐敗,社會下層的貧困、流離失所的流民,這一切給這個輝煌時代染上黯淡色彩。伊麗莎白一世在其輝煌的建樹之后,給后人留下少得可憐的財富和龐大的債務,這些危機使晚年的伊麗莎白變得憂郁、孤僻、多疑,身體也衰弱多病。1601年11月30日伊麗莎白一世在白廳向下院議員們發(fā)表“黃金演說”,大意是:“世界上原本沒有無價之寶,無論多么貴重的珍寶都比不上我提到的一個,這就是你們的愛?!彼€在演說中說:“也許你們會見證許多比我英明的王公端坐于這個席位上,不過不會有比我還愛你們的人就座于此,這樣的人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有?!?span id="5tt3ttt3t" class="sup--normal font-size-12">?這是女王的最后一次公開演說。1603年元月伊麗莎白臥床不起,3月23日已經病危且失去語言能力的她同意樞密院的安排,用手勢指定詹姆斯六世繼承王位。3月24日凌晨昏迷中的伊麗莎白在倫敦的里士滿王宮逝世,享年69歲,后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右面。由于伊麗莎白終身未婚且沒有子嗣,故在她死后歷經118年的都鐸王朝的統治宣告終結。她死后由詹姆斯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稱詹姆斯一世,開啟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
沃爾特·雷利
(一)沃爾特·雷利(1552年~1618年10月29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多產的學者,他是政客、軍人,同時是一位詩人、科學愛好者,還是一位探險家。他作為私掠船的船長度過早期的職業(yè)生涯,在聽到有關黃金國的傳說后他便于1595年率領一支探險隊前往新大陸尋找黃金,后來發(fā)現今南美洲圭亞那地區(qū)。雷利首先在特立尼達島登陸并聲稱該英國所有,然后他航行到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河河口。他溯河而上歷時15天,然后轉回并考察圭亞那和蘇里南的海岸地帶。1617年雷利率領另一支探險隊前往奧諾科地區(qū)。當時他已60多歲,因在特立尼達病倒只得留下。探險隊的其他成員到達奧利諾科河,但在那里與西班牙定居者發(fā)生戰(zhàn)斗,許多人被殺死。探險隊灰溜溜地回到英國,過后不久雷利被處死。在雷利一生的早期他曾策劃試圖在北美洲建立英國殖民地,其中之一便是北卡羅來納州羅阿諾克島上神秘的“失落的弗吉尼亞殖民地”。1587年117名移居者在那里登陸,兩年后當雷利的船返回時已找不到移居者的蹤跡,他們已全部消失了。沃爾特·雷利是一個天才的軍人,又是一個富有才華的詩人。他早年在牛津大學法學院讀書,能夠說是學院派的智略軍人,與德雷克極為不同。他們一群在牛津中級法學院讀書的年輕人在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環(huán)球航行之舉的感召下秘密謀劃著去美洲撈一筆。它們中間有馬丁·弗羅比歇爵士、約翰·波帕姆爵士,當然還有沃爾特·雷利爵士。

(二)中等律師學院是一所有趣的大學,靠近倫敦劇院,是司法活動的中心,也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的海盜籌劃搶掠活動的理想場所。在美洲建立英國人根據地的想法的確很有吸引力,首要一點是它能為英國人襲擊其最大的對手西班牙人滿載財寶的船只提供一個基地,在這兒雷利有幸參與女王的戰(zhàn)爭策劃。1580年他參加鎮(zhèn)壓愛爾蘭人的起義時雷利因坦率地批評英國對愛爾蘭的政策而引起伊麗莎白的重視,他得到女王的召見。并在對外和海洋貿易政策上提出自己的觀點,擁有女王的大力支持,他得到一筆籌集資金,進行艦隊的建立和探險活動。 雷利是以女王特使的名義來調動船只,因此這些船隊又被稱為“女王的船只”,這個待遇是其他航海家所不能達到的。雷利從英國出海,早期做一些海盜活動。1582年雷利踏上向美洲大陸更深處探險的征途以建立新的殖民地,在經歷艱苦的航行后來現今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羅阿諾克島,這便是通常所談到的“失落的弗吉尼亞”。一年前雷利的一位親戚阿瑟·巴洛曾來此地考察,回去后他極力向雷利爵士推薦這個地方。他寫道:"那里處處是高高的雪松、成串的葡萄、悠閑自在的鹿、歡蹦亂跳的兔子和各種各樣的家禽。"因此雷利在這兒建立一個不象樣的“殖民地”,留下117名從英國愿意來這兒定居的人。
(三)這便是英國正式移民之前五月花號的故事前奏,當中雷利有不少科學隨從,其中約翰懷特擅長畫圖,他把沃爾特.雷利的盾形紋徽被畫在一個顯著的位置上,這標志著對這片土地的占有。不過第一批英國移民想要定居的這個島卻并不歡迎它們,它們的住處周圍污濁不堪,到處是沼澤,疾病開始在它們中間流行。這些移民渴望有只船來帶它們回家,但是船再也沒有來過,這塊殖民地就這樣消失,沒有人知道這百名男女老幼的下落。雷利繼續(xù)向南航行,來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島,在那里他發(fā)現瀝青。不過他的航行未能繼續(xù)下去,船隊的補給遇上困難,因此只好回到英國。雷利試圖去看看那百名男女老幼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它們卻銷聲匿跡,這成為歷史上的疑案之一。雷利還從美洲帶回煙草,正是這種東西成為幾世紀以后人類最奢侈與最不健康的日常消費。因為冒險的功績他在1585年受封為爵士,兩年后任女王的警衛(wèi)隊長。他風流倜儻,智慧過人,語言幽默。他寫詩贊頌女王,深得她的歡心,一度曾比任何人都更得女王的寵幸,她簡直完全被他迷惑住。當時雷利和女王的確是真心相愛,雷利所得到的賞賜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不過女王由于政治的原因不能結婚,所以讓雷利受了不少冷落,以至于移情別戀。
(四)他瞞著女王與原來就有來往的一位姓思羅克莫頓的宮女結婚,他這樣做使伊麗莎白十分惱怒,便以玷污宮女的貞操和榮譽之名將雷利投進倫敦塔,雷利從此受到冷落。他在女王期間支持處死蘇格蘭女王的意見,也遭到后來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忌恨。雷利還是繼續(xù)著他的探險,當他聽到有關黃金國的傳說后便于1595年率領一支探險隊前往南美洲尋找黃金。雷利首先在特立尼達島登陸并聲稱該英國所有,然后他航行到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河河口。他溯河而上,歷時15天,然后轉回并考察和蘇里南的海岸地帶。這次探險是失敗的,沒有補給,沒有黃金,沒有收獲。回到英國更多的是白眼,更多的是世態(tài)炎涼。他而后在1603年以意圖顛覆王位的莫須有罪名被下獄,他自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因此他很豁達。而后因為名聲不能處死的原因被緩刑,被監(jiān)禁在倫敦塔。雷利在塔里的日子過得相當舒坦,他甚至把妻子、兒子都接了進來。他在自己的花園里種植煙草,還把一個雞舍改成化學實驗室,閑暇之余他甚至寫出一部名著《世界史》。要是一直保持這樣雷利就不會被送上斷頭臺,可惜冒險家的天性葬送他。1616年雷利給國王寫信,說服他忘掉過去,派他去二十年前去過的圭亞那遠征。詹姆斯同意后雷利獲假釋,保證在不侵犯西班牙利益的前提下在那里開發(fā)金礦。但是結果一無所獲,而且其下屬燒毀一處西班牙居民點。于是詹姆斯根據1603年原判于1618年將他處死,此時的雷利已經年老又身染重病,顯得弱不禁風。
漢弗萊·吉爾伯特
(一)漢弗萊·吉爾伯特(1539-1583年)是英格蘭軍人、航海家、探險家和海盜,早年在牛津學習航海和軍事,后從軍。1563年在對法國的勒阿弗爾圍攻戰(zhàn)中負傷,1566年作《關于由西北通道到達印度的論說》向伊麗莎白一世提出遠航探險的請求,未獲批準。1567—1570年受女王之命在愛爾蘭鎮(zhèn)壓騷亂,并任芒斯特總督,在此建立新教徒定居地。1572年率一千五百名英志愿兵前往尼德蘭支持當地人民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斗爭,1578年被女王授予探險和占有“沒有被基督教君主和人民占有的遙遠的和未開化的土地”的權利,為期六年。同年11月首航北美洲,因組織欠佳,船隊半途折回。1583年6月從普利茅斯再度出航,到達紐芬蘭的圣約翰斯等地,宣布英格蘭對之擁有主權。回國途中在大西洋遇風暴溺死,其權利由異母兄弟雷利繼承。他曾于1583年航行到紐芬蘭島,試圖尋找一條西北航道。漢弗萊·吉爾伯特在1539年生于英國康普頓附近的達特茅斯,是康普頓和格林威的奧索吉爾伯特的第五子,母親是再婚的凱瑟琳錢珀瑙恩。凱瑟琳是吉阿什利的侄女,伊麗莎白一世的家庭教師。漢弗萊的兄弟有約翰·吉爾伯特爵士和艾德里安吉爾伯特、同母異父兄弟卡魯雷利和沃爾特·雷利爵士,他們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斯國王的統治時期都非常突出。
(二)漢弗萊曾在牛津大學學習航海和軍事科學,畢業(yè)后參加陸軍,在法國服役。1563年在圍攻勒阿弗爾的戰(zhàn)斗中負傷,1566年曾提議進行一次航?;顒?,以尋找從英國通往遠東的西北航線,但未被接受。1567~1570年他被派往愛爾蘭,在那殘酷地鎮(zhèn)壓一次起義,并制定去愛爾蘭南部開拓殖民地的計劃。1572年吉爾伯特奉命率領1500名英軍前往協助荷蘭反抗西班牙帝國的起義,1577年他提出一個奪取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紐芬蘭漁船隊,占領圣多明各和古巴,劫掠從美洲往西班牙運銀船只的計劃。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最初不予理睬,但于1578年授予他為期6年的開拓殖民地的特許狀。1578年11月19日他親率由7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啟航,由于隊伍裝備差、紀律松弛,探險隊很快就自行瓦解。1579年春除幾艘船漂回英國外,余下的則成為海盜船。同年夏天他協助鎮(zhèn)壓愛爾蘭的叛亂,接著又組織一支開拓北美殖民地的遠征隊。1583年6月11日吉爾伯特的船隊從樸次茅斯啟航,于8月3日抵達紐芬蘭的圣約翰斯,宣布該地為女王所有,使紐芬蘭從此成為英國殖民地。他也因此被王室封為爵士,并成為國會議員。1583年9月他率領3艘船由紐芬蘭向南行駛,9月9日在進入大西洋后的一場暴風雨中,他隨所乘指揮船在亞速爾群島附近的海域被海浪吞沒,所有乘員全部失蹤。
約翰·霍金斯
(一)約翰·霍金斯(1532—1595)是英國十六世紀著名的航海家、海盜、奴隸販子,伊麗莎白時代三角貿易的開創(chuàng)者,重要的海軍將領,他對英國海軍進行的改革是戰(zhàn)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重要因素之一?;艚鹚褂?532年出生在英國西南部德文郡普利茅斯的一個商人水手家庭,霍金斯家族是當時英格蘭西部沿海一支聲名顯赫的海上勢力,家族的許多成員都從事海外商業(yè)冒險活動?;艚鹚沟母赣H威廉·霍金斯從1530年起就開創(chuàng)英國與巴西間的海上貿易,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商人,曾三次代表普利茅斯市出席國會?;艚鹚沟男值芘c父親威廉同名,也是海上貿易的積極參與者,曾任普利茅斯市長,并在迎擊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zhàn)斗中積極為英國海軍提供船只裝備。霍金斯的兒子(理查德·霍金斯)和侄兒(也名威廉)都是當時有名的航海冒險家,先后進行過深入太平洋的遠航?;艚鹚棺孕〖丛诒炯易宓拇辖浭芎胶S柧?,1554年父親死后他繼承父業(yè),開始從事到西班牙和加那利群島的貿易。通過這些活動他不僅積累財富,而且獲悉西班牙在西印度的殖民者正急需大量奴隸勞動力,于是霍金斯決心排除西班牙政府的限制,在非洲和西印度之間從事這種獲利甚豐的奴隸貿易。1559年霍金斯娶海軍財務官本杰明·岡森的女兒凱瑟琳·岡森為妻,在本杰明·岡森和他的同僚以及倫敦商人的資助下霍金斯于1562年10月率領一支船隊出海,開始他的第一次奴隸貿易航行。

(二)船隊由三艘船組成,其中最大的“薩洛蒙”號為120噸。為了便于在新海域航行的霍金斯在加那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帶上一名西班牙人擔任領航員,然后駛向幾內亞海岸,在那里他很容易地捕獲300名黑人。帶著這些“活貨物”,他們穿過大西洋,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小西班牙島(即海地島)賣給西班牙殖民者,換取當地大量的“獸皮、生姜、糖和珠寶”。1563年9月他們滿載而歸,這是英國最早的“三角貿易”。作為英國奴隸貿易創(chuàng)始人的霍金斯不僅贏得名聲和大量財產,也因此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早進行販賣奴隸勾當的海盜頭子。回國后霍金斯又準備第二次航行,霍金斯的奴隸貿易引起英國王室濃厚的興趣,一開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責備霍金斯不該參加這種不道德貿易,但是當霍金斯向她透露在這次“貿易”中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后她很快改變主意。1564年霍金斯第二次出航幾內亞,女王竟和她的幾名樞密院官員聯合對霍金斯第二次航行進行秘密投資,其中女王將自己一艘700噸的海船“盧卑克的耶穌”號(折合為4000鎊股份)投資于他的船隊?;艚鹚箽埧岬劓?zhèn)壓幾內亞黑人的反抗,將虜掠的黑奴運往南美北部沿岸一帶西屬殖民地各港口,如波夫拉塔、里奧阿恰等地。在那里他們發(fā)現西班牙政府早已下令禁止當地殖民者與外國人貿易,于是霍金斯派人登陸以武裝攻擊相威脅,迫使殖民地官員同意他們的奴隸貿易,終將“黑色貨物”換成黃金、白銀、珍珠和寶石。
(三)1565年9月他們再次勝利歸來,霍金斯兩次販奴活動的成功得到英國政府的贊揚,女王伊麗莎白專門授給他一塊盾形紋章以資獎勵,紋章的圖飾是一個被捆綁的黑人。伊麗莎白女王對霍金斯的奴隸販賣的支持為霍金斯的販奴貿易提供皇家的認可,它不僅使得這種貿易合法化,也使得更多英國商人參加進去。對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就主要集中這段不太光彩的歷史,即英格蘭在非洲奴隸販賣的活動,伊麗莎白和美國的托馬斯·杰弗遜一樣受到后人的批評:“盡管她在道義上對霍金斯予以指責,而且她明明知道這種貿易是不道德、不合法的,但她當時面臨著三百萬英鎊的巨債,而霍金斯又能從這種貿易中為她提供巨大的經濟來源時她不但沒有拒絕,還直接從奴隸買賣中獲利?!庇捎诨艚鹚沟淖咚交顒右辉偻{到西班牙帝國對海上貿易的壟斷,因此引起西班牙王室的嚴重關注。腓力二世強烈反對英國海上勢力在拉丁美洲地區(qū)的擴張,很快西班牙駐倫敦大使向英國提出強烈抗議,他們指出盡管霍金斯以和平方式用奴隸交換殖民地商品,但是同西班牙殖民地通商對外國人來說是非法的。在英西關系尚未達到公開對抗的時候霍金斯采取某些機變的作法。他佯稱不再出海遠航,卻說服女王允許他進行一次最后的航行,結果證明這次冒險是一場災難。
(四)1567年10月2日霍金斯第三次率船隊遠航,這次冒險活動規(guī)模更大,共有六艘船參加,其中包括女王入股的“耶穌”號和“米尼昂”號以及他表弟弗朗西斯·德雷克的一艘50噸的小船“朱迪思”號。他們從普利茅斯港出發(fā),幾天后他們在菲尼斯特雷角以北遇到的暴風雨驅散船隊,他們休整并在戈梅拉島加水之后向幾內亞海灣駛去,11月18日抵達佛得角。他們當即派150人上岸想抓幾個黑人,但“收獲”不大。后來霍金斯交上好運,兩個黑人部落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一方請求霍金斯給予幫助,并許諾把所有俘虜交給他作為報酬?;ハ鄶骋暤膬蓚€部落交戰(zhàn)的結果是300名黑人落入英國人之手,這樣霍金斯可以運載500名黑奴去西印度,啟航前他把四艘中的一艘交給外甥德雷克指揮。在販奴市場又遇到麻煩,幾經周折分別在南美的瑪格麗塔、波夫拉塔、里奧阿恰、圣馬爾塔、卡塔赫那等港口把“活貨”賣出去了。在返航途中由于遭到海上颶風的襲擊,船隊于1568年9月16日被迫開往地處墨西哥灣的西屬港口維拉克魯斯,他們強占港口外的拋錨處所圣胡安·德·烏略亞島。但第二天一支由13艘船組成的西班牙反走私武裝艦隊也進入該港,霍金斯感覺大事不妙,企圖與西班牙艦隊司令官商談以便修整船只,但沒有成效。第三天西班牙人突然向英船發(fā)起炮擊,同時在岸上的英國水手也遭到襲擊和屠殺,英船“耶穌”號等被擊毀,死傷及失蹤人員達300人。
(五)船隊5艘中有3艘被擊沉或捕獲,其余兩艘分別由霍金斯和德雷克指揮,在即將沉沒的狀態(tài)下于1569年1月先后返抵英國。在他們回國之前駐英國的熱那亞銀行家斯皮諾拉已從西班牙方面獲悉霍金斯失敗的消息,當即轉告英國政府,一時輿論大嘩。恰好一支西班牙運送財寶的船隊為了躲避法國胡格諾新教徒武裝民船的追捕,逃至英國港口避難,女王伊麗莎白當即下令于1568年12月奪取這支西班牙艦隊的財寶。當時西班牙對尼德蘭革命的鎮(zhèn)壓措施,使英國對尼德蘭的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開始遭到破壞,此后英西矛盾日益加深。霍金斯的第三次航行的厄運也標志著英西兩國關系的一個轉折點,它結束與西班牙殖民地和平地、合法地通商的希望。在以后數十年中英國的船長們是作為海盜和私掠船船長,而不是作為和平但違法的商人前往西屬西印度群島,德雷克等在政府支持下從事打擊西班牙船隊、奪取其美洲財富的海盜活動?;艚鹚箘t從切身經歷中認識到加強英國海軍的重要性,因此轉而從事海軍建設并進行各項改革,準備同西班牙人在海上繼續(xù)較量。1572年霍金斯進入國會,1577年他接替岳父擔任海軍財務官職務,后來又兼任海軍給養(yǎng)官。在擔任海軍要職期間他整頓海軍財務,給女王政府節(jié)省大量年度開支,同時他直接領導海軍艦船的改建工作。
(六)海軍原來使用的一些高大的軍艦雖然表面上威武,但是行動起來很笨重、很不適用。根據德雷克等航海冒險家的經驗和實戰(zhàn)的需要,霍金斯建造一批新的戰(zhàn)船,屬于中等型號,船身高度也比原來降低。這種戰(zhàn)船行駛速度快,行動靈活,而且在惡劣的天氣下仍能在海上執(zhí)行任務。在海戰(zhàn)的戰(zhàn)術上霍金斯進一步推行以炮戰(zhàn)為主的新的打法,改變過去以靠攏敵船并登上甲板進行近戰(zhàn)為主的傳統戰(zhàn)術。為了加強軍艦的火力,一種更加輕便易帶的大炮逐漸取代舊式的大炮,這種新炮反沖小、發(fā)射快、射程也更遠。霍金斯還建造一些附屬快船,到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到來之前英國海軍已擁有載重百噸以上的戰(zhàn)艦25艘,以及可在大洋行駛的附屬快船18艘。1588年英國與西班牙在英吉利海峽進行著名的大海戰(zhàn),經過霍金斯等改進的英國艦只無論在靈活性上還是在火力上都優(yōu)于西班牙艦只,從而為英國方面的勝利提供有利的條件。霍金斯本人以海軍少將和分艦隊長的身份參加這次海戰(zhàn),由于作戰(zhàn)有功霍金斯被授予爵士稱號。1590年霍金斯被英國政府派往葡萄牙海岸攔截西班牙的白銀艦隊,結果落空。1595年8月他與德雷克一起前往西印度,進行他們最后一次海盜遠征活動,船隊由27艘戰(zhàn)船(其中有女王的6艘)和2500名水手組成。他們于11月12日到達波多黎各島附近,當天下午年邁的霍金斯死在自己船上。德雷克企圖繼續(xù)完成這一遠征任務,但是在早有準備的西班牙人的反擊下屢遭挫折,他也于1596年初死去,結果他們的這次冒險活動以失敗告終。
弗朗西斯·德雷克
(一)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1月27日)是英國著名的私掠船船長和航海家,同時也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政治家,在1577年和1580年進行兩次環(huán)球航行。1540年法蘭西斯·德雷克出生于英國德文郡的塔維斯托克,德雷克的父親是普利茅斯背面塔維斯托克鎮(zhèn)一個自耕農。1549年康沃爾郡天主教徒曾經發(fā)起“祈禱書叛亂”,反對愛德華六世使用英語祈禱書的決定,不久叛亂蔓延到德文郡。德雷克父親是一個虔誠的新教徒,所以他遷居到當時新教徒勢力強大的普利茅斯,到灣內的一個小島上避難。這個小島現被命名為德雷克島,作為海洋少年團野營營地之用。不久德雷克父親又遷到泰晤士河河口附近的古靈厄姆,充任查塔姆新建造船長工作人員和水手們的臨時牧師。10歲起德雷克在韋特蘭船長手下做見習水手,來往于法蘭西和荷蘭沿岸,學習航海的實際業(yè)務。德雷克在十七歲當上沿海航線小帆船的船長,當他風聞約翰·霍金斯在三角貿易中獲得巨大利益之后毅然賣掉自己的船,參加霍金斯的第三次航海。但在1568年9月德雷克和表哥霍金斯帶領5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于受到風暴襲擊導致船只受到嚴重損壞。起先西班牙總督同意他們進韋拉克魯斯港修理,但由于英國人進入加勒比海已經冒犯西班牙的勢力圈,所以總督突然下令攻擊,將英國船員全部處死,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離虎口,該事件即圣胡安戰(zhàn)役。

(二)這一突發(fā)事件的背后有著英西兩國的實力差距、火上澆油的宗教矛盾,都迫使雙方采用非正規(guī)渠道的海上較量,在諸多較勁方式中私掠船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這場交戰(zhàn)使西班牙與英國的關系迅速惡化,翌年英國便扣押數艘西班牙派遣至荷蘭支援軍隊的寶藏艦隊,德雷克與霍金斯則加強私掠以突破西班牙對大西洋貿易的壟斷。德雷克從少年時代就深刻體會到天主教帶來的迫害,對天主教懷有刻骨的仇恨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他的投資在圣胡安德烏羅亞港轉眼之間喪失殆盡更激發(fā)起他對西班牙的怒火。1569年-1570年初次前往西印度群島小試牛刀后德雷克于1571年得到女王授予的私掠許可證,而他的表哥約翰·霍金斯因為戰(zhàn)功則成為海軍大臣、德普特福德的皇家船塢的港長,負責研究和升級戰(zhàn)船的性能。這一職能也極大地幫助德雷克后來的遠航,乃至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zhàn)役。自從獲得伊麗莎白女王恩準的報復許可狀之后,德雷克就開始率領自己的船隊對西印度群島和中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進行無休止的襲擊和掠奪。在1571年2月經過橫渡大西洋的遠航后德雷克出現于巴拿馬地峽,除了在這里小打小鬧外由于本身出身清教徒家庭,他們還和這一地區(qū)活動的法國胡格諾派的私掠船長們打成一片,這極大的便利他作為英格蘭私掠船長的活動,因為當時加勒比地區(qū)的西班牙人是把法國海盜作為頭號大敵加以防范。
(三)1572年3月在兄長約翰-霍金斯的資助下,德雷克率領2只帆船和70多水手還有夠吃一年的給養(yǎng),殺向巴拿馬地峽北部的迪奧斯港。德雷克打聽到從秘魯搜刮的白銀和墨西哥的黃金是從迪奧斯(諾布爾德迪埃斯)出發(fā)運往西班牙,由于私掠艦隊主要是靠戰(zhàn)利品,而非固定軍餉來維系的,所以誘人的目標很能激發(fā)團隊的士氣。經過十分嚴密的策劃后德雷克先在迪奧斯以北的小海灣里觀察,然后在6月份的一個夜里率領海盜突襲迪奧斯港,他們在夜間乘坐4艘舢板突擊進入城鎮(zhèn),然后直取西班牙金庫。雖然一艘西班牙巡邏艦發(fā)現4艘小船,但是英國人的一艘小帆船擋住西班牙船進入海港的航路。在登陸之后一行人直取市鎮(zhèn)中心,打敗正在聚集城防民兵的市長和他的隊伍。正當一行人準備占據城鎮(zhèn)的時候,一場常見的熱帶大雨幫助西班牙人,徹底打濕英國人的火器和弓弦。在大雨過后雙方都變回冷兵器戰(zhàn)斗模式,而緩過神來的西班牙人這才發(fā)現自己其實占有人數優(yōu)勢。在發(fā)現局勢不對后德雷克派他的兄弟約翰-德雷克去搶劫迪奧斯的金庫,但是在搶劫的時候約翰大腿受傷讓劫掠隊群龍無首,最后德雷克兄弟只好放棄剛剛占據的城鎮(zhèn)中心,狼狽地撤回海上。而德雷克兄弟所不知道的是其實在幾周前西班牙寶船隊就已經將黃金運回本土,即使攻克寶庫的話德雷克的威望也會因情報不準確而打折。為了挽回軍心一行人決定去突襲卡塔赫納,但是由于西班牙城鎮(zhèn)已經嚴密設防,所以德雷克除了劫掠落單的小船外幾乎一無所獲。而迪奧斯也相應的升級防御,驅散城市附近的所有盜賊。
(四)由于深知自己的小船隊難以對抗有體系的殖民政府,而且長期的一無所獲影響士氣,所以德雷克意識到成功不能靠投機取巧,必須在加勒比海打下一定的根基以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數。除了和印第安人貿易外他還在島嶼上建造臨時營地,意外的是他還在叢林中找到逃離西班牙壓迫的摩爾人和黑人奴隸,這些人和英國劫掠者一樣痛恨西班牙人,也是在他們的指點下德雷克認為如果無法攻取迪奧斯,那就在寶藏進城前將財富一網打盡。在印第安盟友和逃亡奴隸的協助下英國人摸清楚西班牙運寶馬隊的行進路線,為了攔截下一次西班牙馬隊送來的財寶d德雷克一行人在叢林里呆到1572年12月,期間還熬過約翰-德雷克病死的悲痛,他最終在1573年2月左右?guī)е?0多個幸存的水手和逃亡奴隸,抄山間小路來到預定的伏擊地點。巴拿馬以北18英里的皇家運輸通道上等待西班牙騾馬隊的到來,為了壯大隊伍的德雷克成功說服一些胡格諾派海盜加入冒險。不久在3月底滿載金銀的騾馬隊伍再次趕來,德雷克率領英法海盜順利地擊敗45多名西班牙士兵并奪得財寶,在這次長達15個月的劫掠中德雷克得到5萬比索(合兩萬鎊)的財富,并成為英格蘭轟動一時的紅人。由于這次遠征的成功讓德雷克被譽為民族英雄,而西班牙方面提出的嚴重抗議,伊麗莎白則毫不理睬。西班牙方面指責德雷克是海盜行徑,但德雷克則聲稱是依照女王頒發(fā)的私掠許可狀行事的正當合法活動,他對腓力二世挑戰(zhàn)的斗志越來越旺盛。在得到女王的任命且在愛爾蘭獲得新豪宅后德雷克開始潛心規(guī)劃、運籌帷幄,升級自己的認知和眼界,并策劃新一輪的遠征。
(五)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除了和上流社會風雅盤桓、融入貴族圈子,德雷克還積極和學者、地理學家、天文學家交流,逐步從草根出身變成更專業(yè)的軍人探險家。根據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兩國將太平洋和印度洋看做自己的禁臠,在這些區(qū)域里他們的船只武裝等級不高,但是伊比利亞雙強卻能從這些區(qū)域里獲得來自遠東的香料、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英國人去搶劫這些缺乏保護的肥羊會收獲會更大,而且從西班牙海外帝國的漏洞中打開英格蘭的勢力圈也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希望,與印度、中國等遠東國家建立外交或者貿易聯系也是德雷克遠航的潛在使命之一。此前約翰-卡伯格已經試圖通過西北航線尋找中國,但是沒有成功。這一次德雷克將繼承這一使命,并在考察結束后以各種可能的路徑回國復命。在獲得英格蘭權貴的資助后德雷克帶著探索麥哲倫海峽、考察南美大陸的歷史使命,于1577年12月帶著5艘船起航,向著太平洋英勇地前進。由于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遠征,為了避免軍心動搖的德雷克宣布他們的目的地是亞歷山大港,一路上遇到西班牙船只時直接開火教訓便是。艦隊在佛得角海域俘獲一艘葡萄牙大船,并替換自己的一艘船,不過這樣做的政治風險其實不小,因為當時英葡還是聯盟關系。幸運地是在德雷克返回英國時西班牙剛好吞并葡萄牙,并迫使葡萄牙成為英國的敵人。這一命運的眷顧意外地讓德雷克避免被起訴。德雷克在被俘的葡萄牙領航員的指點下橫渡大西洋,并在亞馬遜河口一帶停留一段時間。在部下狩獵的同時自己也會考察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水文特征和物產種類。船隊這樣走走停停,在1578年6月份抵達麥哲倫海峽的入口處。類似于當年的麥哲倫,德雷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隨行紳士托馬斯-多蒂針對他的叛亂,并以此威懾那些搞特權主義的貴族老爺。軍艦之上所有事務,不論貴賤人人有份,以充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
(六)為了輕裝簡從的他在進入復雜海域前焚毀一艘不適合遠航的船只,順便命令水手上岸捕捉一些企鵝作為食物,并向三艘船約定即使走散的話三艘船也要在葡屬東印度會師。萬事俱備后8月20日小艦隊就頭也不回地進入海況兇險的麥哲倫海,在風暴中德雷克的旗艦金鹿號和部下指揮的伊麗莎白號、瑪麗金號被吹散,瑪麗金號被風浪所吞沒,伊麗莎白號與金鹿號失聯后、由于水手的恐懼心理,最后放棄探索太平洋的打算,沿著原路返回英格蘭。而德雷克則堅持自己的使命繼續(xù)向著未卜的東方進發(fā),整整用了2周時間德雷克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完麥哲倫海峽,小心翼翼地躲開暗礁、淺灘和冰川。由于風暴將船只向南吹偏5個緯度,水手們這才驚奇的發(fā)現火地島不是一個獨立大陸,而是一連串群島的一部分。在它的南邊還有一片未知的汪洋大海,這片海在后世被命名為德雷克海峽,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此海峽都是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為了尋找走散的伊麗莎白號的金鹿號沿著智利海岸線,一直向北航行到莫察港附近。情況果然如他所料,此地沒有其他歐洲殖民者的競爭,所以西班牙人在當地武裝程度很低,德雷克得以當地大肆搶劫。按照之前的經驗德雷克找一個封閉的海灣并建立小殖民地維修船只,打造適合突襲的小帆船,在避免濫殺無辜的情況下劫掠附近的西班牙殖民地。令德雷克意外而感到同情的是由于西班牙人的殘酷壓迫,智利的阿勞坎人將英國人當成西班牙人,在一次當地部族擺的鴻門宴上德雷克險些被100個印第安武士拿下,幸虧自己的部下眼疾手快開槍還擊才得以全身而退。雖然自己受了兩處傷但基于以往聯合土著盟友的經驗,德雷克制止部下大開殺戒,為日后聯合這些野蠻人留一條后路。
(七)1579年2月在智利北部的阿里卡港,通過審問西班牙俘虜德雷克再次得知幾周之前就有大號運寶船向著巴拿馬駛來,這暗示著西班牙人又要往本土運送金銀,當地漁民的描述則幫助狡猾的德雷克定位西班牙最大運寶船卡卡弗哥號的大致位置。德雷克先將船只偽裝為西班牙船,趁著兩船交錯的時候突然升起英格蘭的圣喬治旗幟,并大呼自己是英格蘭人,要求對方投降或者準備沉海喂魚。在一番猛烈開火和跳幫作戰(zhàn)后德雷克一舉奪取滿載寶物的運寶船,這艘船上裝有80磅黃金、26噸銀塊和金塊,此后他在每周的一系列搶劫活動獲得的財富,相當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年貢的3%。雖然這一行動告以成功但是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將他視為眼中釘,并部署4支艦隊圍捕德雷克。為了躲開西班牙人的圍追堵截,也由于陌生水域的好奇心,德雷克打破常規(guī)出牌。他認為既然大西洋與太平洋在美洲南端相連,在北端也一定是相連的。在海圖沒有覆蓋的情況下德雷克大膽的向著地圖上的未知區(qū)域前進,他帶著金鹿號一路沿著美洲西海岸北上到北緯48度的北美西海岸,并希望從此打通從歐洲到北美的西北航道。在試圖北上無果后德雷克南下到當代的舊金山附近水域休養(yǎng)生息,并從此橫渡太平洋,取道東印度群島-印度-好望角回到英格蘭。接下來的航程路線都是德雷克之前有所耳聞,但是沒有實際的材料指引,完全依賴德雷克自己的指揮才能,而且還要應對和西班牙、葡萄牙人起沖突的風險。
(八)在7月23日出發(fā)后船只借助北半球信風帶航行,一群人每天吃長蟲的面包和甘薯粉,喝發(fā)黃的淡水,忍受同伴巨大的體氣和壞血癥帶來的次生癥狀。每天晚上除了吹牛、講段子外大家必須通過聆聽圣經,來驅散空前的孤獨感和恐懼感。在蔚藍色的空茫中所有人的神經都到達崩潰的邊緣,就連偷吃糧食的老鼠在水手眼里都變得不那么可惡。經過68天的煎熬后1579年9月水手們終于踏上馬里亞納群島的土地,再次喝上新鮮淡水,和麥哲倫一樣用武力驅逐喜歡偷竊的當地土人。隨后一行人經過菲律賓找到葡萄牙人控制區(qū)內的香料群島,德雷克經過近距離觀察,由于土著軍事力量的孱弱和當地物產的豐富性,西葡兩國僅以極少的兵力維持對廣大區(qū)域的控制。如果第三方列強能夠在這一區(qū)域部署足夠多的兵力,就能挑戰(zhàn)兩國對這些地區(qū)的控制權,而且當地的蘇丹們對于橫行的葡萄牙人沒有好感,這自然為外來勢力挖墻角提供可乘之機。在和成功地和印尼特內特島的蘇丹結盟對抗葡萄牙人后德雷克再度出發(fā),如果自己走葡萄牙人控制的馬六甲,那么他和西班牙人斗智斗勇得到的財富就全部泡湯。所以他取道班達海和帝汶海,沿著爪哇島的南部和蘇門答臘島的西部航行,躲開葡萄牙人的巡邏艦隊,并成功地進入印度洋世界。這一次航行也讓德雷克成為第一個探索爪哇南部的航海家,證明爪哇島也不是傳說中的南方大陸,而從托勒密時代就開始傳說的南方大陸澳大利亞其實就在帝汶海的對面。
(九)在陌生水域里德雷克小心地利用印度洋環(huán)流的規(guī)律航行一個多月,在1580年5月抵達生機勃勃的東非海岸,回到地圖上有正確標準的地區(qū),接下來的航程就輕松多了。1580年6月船隊越過好望角,由于對西非沿岸的本格拉寒流沒有認識,所以船隊在海上忍饑挨餓,沿岸的補給也非常有限,一行人堅持到塞拉利昂才獲得足夠的新鮮淡水和水果。8月22日艦隊穿過北回歸線,德雷克日后碰過的釘子將成為英國人殖民探索的寶貴財富。1580年9月26日普利茅斯的漁船看到一艘陌生的大帆船拖著幾艘小帆船駛入港口,而且看起來滿載貨物且吃水很深。當地的港長在和船長交涉、核對旗幟、歷史記載后驚訝的發(fā)現這就是當年德雷克爵士的艦隊,德雷克在向女王問安、得知陛下無恙后立即興奮地宣布:“我們成功回到出發(fā)的普利茅斯港。”持續(xù)33個月的環(huán)球航行再次驚動全英格蘭,德雷克將全部搶劫財物的三分之一獻給女王陛下,他還將最大的一個寶石獻給女王,而當今這顆寶石還鑲嵌在英國女王的王冠上。激動的伊麗莎白女王將德雷克請進王宮,然后又親自登上金鹿號冊封德雷克為爵士。相比于之前的麥哲倫時德雷克的所有航行都是在已知地球是圓形的基礎上,在現有認知的邊緣向前試探并小心翼翼地打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擦邊球。相比于騎士出身、性格暴烈的麥哲倫時作為私掠船長的德雷克避免硬碰硬的對抗,憑借自己的圓滑機智保證自己和船員們的生存,以便將利益最大化。他的全身而退、安然無恙地返回英格蘭,就是這種精明的體現。
(十)也是在德雷克遠征的同一時期西班牙對英格蘭的各種敵對動作愈演愈烈,攻打比利時的新教城市,向愛爾蘭派遣一小隊遠征軍,在1580年兼并和英格蘭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另一個海上強國葡萄牙,一系列舉動證明菲利普二世在將新一輪的十字軍矛頭指向英格蘭。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學成才、神出鬼沒的德雷克憑借自己在遠征中積累的經驗和財富摸熟西班牙和葡萄牙海軍的戰(zhàn)術特色和優(yōu)劣,并積累豐富的襲擾戰(zhàn)、游擊戰(zhàn)技巧。加官進爵的德雷克就將對西班牙人發(fā)起新一輪的戰(zhàn)爭,并帶著自己的船員們駛向1588年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1585年伊麗莎白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同意供予人力、馬匹與津貼,腓力二世將此視為伊麗莎白對西班牙政府宣戰(zhàn)。戰(zhàn)爭于1585年爆發(fā),起初西班牙擁有龐大的艦隊,英國不敢正面交鋒,遂采取海盜手段掠奪財富,打擊西班牙力量。德雷克駛往西印度群島,在圣多明哥、卡塔赫納、佛羅里達州的圣奧古斯丁進行劫掠。英國介入八十年戰(zhàn)爭,站在早先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而獨立的荷蘭新教聯邦(即尼德蘭聯邦)一方。1587年3月底有關腓力二世命令大艦隊開到葡萄牙的里斯本港集結待命并籌備大量軍需物資等重要情報,通過歐洲各國的間諜網送到沃爾辛格的手中,沃爾辛格把這些情報向伊麗莎白女王作了詳細的報告,同時也把送交到普利茅斯的德雷克處。
(十一)同年4月2日德雷克從普利茅斯港起航之前,給沃爾辛格送去一封充滿豪言壯語、信心百倍的信,信的結尾寫道:“風是我的向導,艦隊正在揚帆出征。寄自女王陛下的“伊麗莎白博納文圖爾”號?!钡吕卓伺炾犜谝帘壤麃啺雿u西北端的菲尼斯特雷角海面被暴風雨襲擊之后七零八落,但以后的航海卻一直很順利。他于4月26日到達里斯本港海面,艦隊不久便在里斯本港海域的洋上遇到荷蘭商船,并從荷蘭商船處獲悉加的斯港內停泊著許多敵船的消息。德雷克當機立斷決定按原計劃奇襲加的斯港,三天后(4月29日)德雷克的旗艦“伊麗莎白博納文圖爾”號率先駛達加的斯港海域。由于其他船只航速較低逐漸落伍,德雷克只好立即召集先后到達的幾艘大型船的指揮官,于旗艦上召開作戰(zhàn)會議。但結果還是按照他自己早已擬定的計劃行事,作戰(zhàn)會議只為形式所需。德雷克率領二十三艘戰(zhàn)艦闖進加的斯港,毫不費力地擊退防守港口的槳船,擊毀數目有十八艘。這次的雷恩乘坐的旗艦“伊麗莎白博納文圖爾”號及其他三艘主力艦均是英國新式大型蓋倫船,有性能良好的十多門齊發(fā)舷側炮,西班牙老式槳船顯然不是對手。德雷克分艦隊隨后駛往亞速爾群島進行破襲戰(zhàn),三個月后返回英格蘭,幾乎毫無損失,于是西班牙進攻英國的計劃因需要重新建設一支無敵艦隊而被迫延期一年。
(十二)腓力二世仍決定繼續(xù)派遣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所幸自1580年起葡萄牙已歸并入西班牙,后者強大的蓋倫船隊也被編入無敵艦隊之中。該艦隊擁有20艘大型蓋倫船,40艘武裝商船,連同其他艦船共130艘,1100門火炮中有不少50磅的中、短程短炮身加農炮。其中每艘葡萄牙蓋倫船上配備的火炮有50門,但大多數只能發(fā)射14磅或更輕的炮彈,配備船員2.97萬名。英國海軍原只有34艘戰(zhàn)艦,其中18艘戰(zhàn)艦超過三百噸.,為參加這次戰(zhàn)斗的英國集中一批海港城市的武裝商船,組成有197艘船的實力可觀的艦隊,共計兩千門火炮,不少為19磅遠程卡巴林炮。在蓋倫船上還配備有3至4門能射出30磅重炮彈的重炮,每船舷側則有20門發(fā)射17磅重的大炮,船員有1.6萬名。艦隊總司令為海軍大臣霍華德,副總司令為德雷克,他們分別乘坐旗艦“方舟”號(八百噸)和“復仇”號(五百噸)。1588年7月31日佛曉英西雙方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展開決戰(zhàn),由于英國人選擇的射程過遠,加上英艦一直保持上風位置,西班牙人雖有重炮但由于射程過短幾無奏效。英艦怕受西班牙艦隊重炮轟擊,選擇的射程過遠而無法重創(chuàng)西班牙無敵艦隊,最終只俘虜兩艘西班牙蓋倫戰(zhàn)船。8月7日無敵艦隊在加萊港錨泊,當晚英國艦隊使用火船攻擊使停泊于加萊錨地,猝不及防的無敵艦隊慌忙逃竄,其旗艦“圣馬丁”號迅速割斷錨索才得以逃脫。次日英國人在格拉沃利訥附近海面發(fā)起近距進攻,這時無敵艦隊炮彈已經消耗殆盡,在火攻中起火的無敵艦隊其堅固的半月陣容已土崩瓦解。
(十三)在英艦近程炮擊下無敵艦隊受到重創(chuàng)而逃跑,他們繞道不列顛群島的北部和西部返回西班牙,其占領倫敦的企圖成為泡影。在大西洋上西班牙人在饑渴之中遭遇風暴,有40艘艦船只在海上沉沒,至少有20艘船在蘇格蘭和愛爾蘭多巖石的海岸觸礁失事,艦隊中艦只和人員喪失一半。德雷克則被封為英格蘭勛爵,登到海盜史上的榮譽巔峰。1588年8月伊麗莎白一世得到消息,無敵艦隊殘余的50艘船只回到西班牙比斯開灣的桑坦德和圣塞瓦斯蒂安,這是一個絕妙的機會,倘若把這些船只摧毀的話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將很難有恢復的希望,那時英國船隊將輕而易舉地阻截西班牙的美洲運銀船和來自波羅的海的造船物資。腓力二世即使制定造船計劃,也會由于缺乏供應而中止。伊麗莎白一世于1589年2月23日下達給諾里斯和德雷克的指示中,明確強調這次遠征只有兩個根本性目的,其一是摧毀西班牙國王的船只,其二是占領亞速爾群島中的一些島嶼,以便阻截途經這里每年去往或來自西、東印度的運送財寶船隊。一到海上指揮官們便自行其是。遠征隊于1589年4月出海,卻沒有按女王的命令首先去比斯開灣摧毀西班牙船只,而是直接去靠近里斯本的克魯那大肆掠奪,浪費兩個星期的時間也削弱自己的力量,給在里斯本的西班牙人提供準備迎敵的機會。結果圍攻里斯本失敗,部分船只受損,疾病和逃亡使水兵和步兵大為減少,船隊被迫回國。
(十四)這次遠征共花費十萬英鎊,大大超過預計,女王負擔其中的六萬鎊,遠征的失敗耗盡英國財政資源。1589年7月法王亨利三世被刺殺導致的歐洲局勢變化,英國近期內不可能再組織另外一支遠征隊,就這樣到了1591年西班牙海上力量恢復了。伊麗莎白女王對西班牙宣戰(zhàn)一事長期猶豫不決,自從擊退無敵艦隊第一次入侵后才決定把戰(zhàn)爭進行下去,因此為消除西班牙對英格蘭的威脅,削弱無敵艦隊的戰(zhàn)斗力已成當務之急。然而德雷克和諾里斯并沒有忠實地遵從女王的訓令,擅自進攻里斯本導致眾多的兵員被消耗,并且未獲得重大戰(zhàn)果。女王由此對遠征回國的將領十分冷淡,甚至傳令德雷克和諾里斯入宮受訊,要求他們解釋不按王命行事的原因。被國民譽為民族英雄且長期深受恩寵的德雷克,以這次失敗為開端逐漸失寵和被疏遠。1595年英國從法國撤出軍隊后的三年里又發(fā)動三次對西班牙的大規(guī)模海上戰(zhàn)爭,首先出臺的是德雷克的美洲冒險計劃,他企圖占領巴拿馬地峽。他認為如果這一目標實現,西班牙的整個美洲運輸線將被迫中斷。但1595年7月有兩條情報傳到英國,其一是一支西班牙艦隊將在冬季前駛向愛爾蘭,其二是比1588年更強大的一支無敵艦隊將在1596年6月或7月進攻英國。
(十五)因此伊麗莎白下令改變德雷克的行動計劃,首先應當像1587年那般盡最大努力在西班牙海岸摧毀無敵艦隊的船只,然后才能駛向西印度,并且必須保證在1596年5月前回到英國。這一計劃遭到德雷克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聲稱如果計劃改變的話伊麗莎白女王將負擔一切費用,包括船只、供應、步兵和水兵的薪餉,女王不得已于8月批準德雷克的計劃。船隊由6艘王家船只和13艘商船組成,女王負責三分之二的費用,其它由總指揮德雷克和霍金斯及其支持者承擔。由于德雷克與霍金斯間的爭吵以及德雷克指揮上的失誤,遠航沒取得任何收獲。1596年1月27日夜間德雷克因感染痢疾發(fā)起高燒,時而昏迷,時而囈語。他掙扎起床,命侍從給他穿甲戴盔。次日凌晨英格蘭的一代豪杰且令西班牙人聞風喪膽的猛將被病魘奪去生命,享年55。幾小時之后艦隊駛回諾布爾德迪埃斯灣拋錨停泊,船員們在德雷克生前愛用的大鼓、喇叭和致哀的禮炮聲中把殮放他遺體的鉛棺沉入海底。諾布爾德迪埃斯灣曾是二十四年前德雷克奇襲成功,奪得兩萬鎊金銀財寶使他一舉成名的地方?,F如今兩艘由于嚴重減員而不能繼續(xù)遠航的德雷克私屬船,不久也追隨主人的亡魂沒入海底。在西班牙艦隊窮追之下,巴斯加維爾率領英格蘭艦隊歷經千辛萬苦于4月底返回本國。
威廉·塞西爾
(一)威廉·塞西爾(1520~1598年)是英格蘭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的主要顧問,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治世經國的人才。愛德華六世時期就擔任首席國務大臣,1558年伊麗莎白即位后成為她唯一的秘書。他辦事謹慎、忠心耿耿,有技巧地提出諫言,因此在1571年受封為伯利勛爵,并在1572~1598年擔任財政大臣。由于事前準備充分使英國得以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他未能說服伊麗莎白結婚或依循更多的新教路線改革她的教會。威廉·塞西爾出身于一個新崛起的官僚世家,他的祖父大衛(wèi)·塞西爾曾跟隨亨利·都鐸(亨利七世)參加過1485年擊敗理查三世的博斯沃斯戰(zhàn)役,為都鐸王朝的創(chuàng)建立下汗馬功勞,因之深受國王的賞識受任諾森伯蘭郡郡守。威廉的父親理查也是宮廷的重臣,年輕時曾充當國王的侍從,以后歷任侍從官和拉特蘭郡的郡守。威廉出世時他的家庭已經十分富有,他的父親和祖父不僅從王室得到大量賞賜,而且還通過與貴族聯姻和在宗教改革中對修道院產業(yè)的攫取,在諾森伯蘭和拉特蘭占有大量地產。威廉是理查的獨生子,繼承全部財產。威廉·塞西爾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曾在格蘭瑟姆和斯坦福德讀書,1535年進入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這個時期對他后來的政治生涯產生重要影響。他在跟隨博學的約翰·切克研究古典文化時,受到新教的影響和人文主義的熏陶。

(二)1541年塞西爾又到倫敦的格雷學院攻讀法律,他的婚姻對其政治生活也有很大影響。1542年他曾娶約翰·切克的妹妹瑪麗為妻,不久瑪麗去世。1545年塞西爾又同博學多才的米爾德里德·庫克結婚,通過婚姻他與一些當時頗有勢力的新教人物建立聯系,其中包括他的岳父安東尼·庫克、他前妻的兄長約翰·切克、薩默塞特公爵以及亨利八世的王后凱瑟琳·帕爾。1547年愛德華六世繼位后薩默塞特公爵成為攝政大臣,威廉·塞西爾隨他遠征蘇格蘭并得到他的器重,擔任他的顧問和國務大臣。薩默塞特因有制止圈地運動的嫌疑,受到一群貴族的反對,1549年薩默塞特被推翻,由沃里克伯爵(以后的諾森伯蘭公爵)起而代之。塞西爾因與薩默塞特的關系被關進倫敦塔,由于他在薩默塞特和沃里克之間起了調停的作用,所以不久被釋放,并于1550年成為樞密院的一員。1551年又獲得騎士的稱號,但他對諾森伯蘭公爵擁立貴婦簡·格雷繼承王位的企圖始終持反對態(tài)度?,旣愐皇琅跫次缓笏x閑居家、不問政事,耗費巨資營建華麗的府第。他表面接受天主教,實際并沒有放棄新教思想。1555年塞西爾作為騎士代表被選入議會,當時瑪麗女王正大肆迫害新教徒,塞西爾雖感到恐怖卻在議會中極力反對關于沒收新教逃亡者財產的提案,使之未獲通過。他始終不曾加入瑪麗的宮廷,而私下里卻同失勢的具有新教思想的伊麗莎白公主保持聯系,替她觀測形勢。
(三)從五十年代開始威廉·塞西爾日漸成為政界風云人物,他的才干、穩(wěn)健態(tài)度和文雅作風以及在宗教問題上的漸進主張獲得人們的稱許,而他在瑪麗統治時期的政治態(tài)度和行為更使他深得伊麗莎白的信任。1558年伊麗莎白繼位,立即任命塞西爾為國務大臣。她對他說過:“我對你的評價是你將不為任何形式的賄買所動,你將永遠忠實于國家?!币聋惿准次恢跤幱趦韧饨焕У木骄?,國內十余年一直處在宗教與社會的動蕩之中,經濟凋敝,財政困難。國際上西班牙王菲利普二世提出與伊麗莎白聯姻的要求以期控制英國,羅馬教皇保羅四世、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和在天主教徒瑪麗·斯圖亞特統治下的蘇格蘭王國也都構成對英國的威脅。面對這一連串棘手的問題時威廉施展他的政治才能,在外交方面他說服女王干涉蘇格蘭事務,并締結愛丁堡條約(1560年),保持不列顛島的穩(wěn)定,使法國企圖利用蘇格蘭顛復伊麗莎白統治的陰謀無法得逞。在宗教事務方面1559年他協助女王頒布《至尊法案》和《統一法案》,保住英國宗教改革的成果,結束宗教分裂的局面。在經濟事務中1561年他極力推行幣制改革,以緩和由于價格革命引起的財政危機。女王為了酬答塞西爾的功勞在1561年又授予他受保護者法庭長官的頭銜,這是一個收益豐厚的職務。
(四)但是威廉·塞西爾浮沉宦海并非一帆風順,女王的寵臣、樞密院成員、萊斯特勛爵羅伯特·達德利是他在宮廷中的強勁對手。達德利是激進的清教徒,對于塞西爾的穩(wěn)健政策極為不滿。塞西爾為與達得利抗衡把保守的諾??斯舻谒睦M樞密院,但不久以后諾??斯粢驗橐⑻拥接⒏裉m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為妻而與塞西爾發(fā)生沖突,轉與達德利勾結企圖驅逐塞西爾,只是由于女王對塞西爾的信任陰謀才沒有實現。1571年塞西爾獲得貴族封號,成為第一代柏立勛爵,次年又被授予最高級爵士的封號。同時成為財政大臣,在宮廷中的地位愈見顯要。塞西爾的施政方針是穩(wěn)健漸進,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在緊急關頭采取堅決措施。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發(fā)布開除伊麗莎白教籍的敕令,塞西爾和大主教帕克合作堅持抵制,捍衛(wèi)英國教會。1571年在塞西爾的努力下粉碎西班牙支持瑪麗·斯圖亞特奪取王位的陰謀,處死參與陰謀的諾??斯?,使瑪麗·斯圖亞特和親西班牙勢力聲譽掃地。尼德蘭革命爆發(fā)后塞西爾起初并不主張公開支持尼德蘭的新教勢力,力求奉行既不公開反對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宗主權,也不支持腓力二世的野心的政策。但在1576年以后當他發(fā)現這種政策顯然行不通時則與自己的敵手、激進的達德利站到一起,力勸女王支持威廉·范·奧倫治親王,不過這時他仍不主張與西班牙公開作戰(zhàn)。塞西爾對激進的清教徒雖然不滿,但是總把矛頭首先對準威脅更大的天主教勢力。
(五)1580年耶穌會和教皇對愛爾蘭的干涉使塞西爾反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更加堅定,奧倫治親王遇刺的消息和西班牙國將在英登陸的情報使塞西爾深為女王的安全擔憂,他開始傾向于對西開戰(zhàn)。他支持達得利對尼德蘭的遠征和弗朗西斯·德雷克對加勒比海的出擊,1586年瑪麗·斯圖亞特過去的侍從巴賓頓謀刺伊麗莎白的陰謀被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揭露,塞西爾斷然決定審判并處死瑪麗。1587年迫于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壓力,塞西爾開始從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為行將到來的戰(zhàn)爭進行籌劃,一方面與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內塞談判,對那瓦爾的亨利(即后來的法王亨利四世)和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進行拉攏并密切注視英格蘭和蘇格蘭天主教徒的動向,一方面在人力物力上為戰(zhàn)爭做準備。1588年英軍在海戰(zhàn)中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這與塞西爾戰(zhàn)前的周密安排是分不開的,此后他作為英國的主要決策人譽滿歐洲。在執(zhí)政的最后十年中塞西爾為使他的政策能夠持續(xù)下去做了努力,他在一場新的權力角逐中戰(zhàn)勝女王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他指導自己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熟悉國務大臣的業(yè)務并于1596年為其謀得這一職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穩(wěn)健政策的連續(xù)性。威廉·塞西爾在晚年健康狀況日漸惡化,但仍繼續(xù)執(zhí)政。在國內面對財政上的困窘,他倡導節(jié)縮開支的方針。在國外他支持法國和尼德蘭反對西班牙的戰(zhàn)爭,支持德雷克和埃塞克斯的海外探險。在最后幾年里他還力求與西班牙帝國媾和,1598年他去世的時候正是在與西班牙和談的過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