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國的奇特手榴彈:1915型傘形手榴彈
? ?相信德粉對第三帝國陸軍裝備的42型傘形反坦克手榴彈并不陌生,這個身上“安了個傘”的奇葩手榴彈著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實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陸軍就已經(jīng)使用了傘形手榴彈,只不過它針對的目標不是坦克,而是協(xié)約國步兵,這就是【1915型傘形手榴彈】。


? ?1915年,德二陸軍山寨了奧地利工程師【奧森】的專利,開發(fā)了1915型傘形手榴彈。這個全重1000克的武器主體是一個木柄手榴彈,但木柄上套著由4個鐵絲支撐并收起的小傘。拱形的鐵質(zhì)彈體里面容納有160克火藥。彈體頂端還有一個加厚層,里面有足足225個金屬破片,每個破片重1.5克。
? ?彈體中央位置有雷管池,用于安裝雷管并作為引信撞針撞擊通道。彈體頂端的凸出物是撞擊緩沖頭,其中空的內(nèi)腔連接著雷管池,從而也作為雷管安裝口。當雷管被插入彈體時,可以把一根螺栓擰入緩沖頭,這樣可以防止雷管意外脫出。


? ?1915型傘形手榴彈的木柄呈燭臺狀,有一個托盤形的頂部,可以用螺釘與彈體底部凸出的下緣對接,與大多數(shù)德軍木柄手榴彈一樣,該武器的木柄也是中空,形成了一個用來安裝引信系統(tǒng)的空腔。整個引信系統(tǒng)由撞針頭、撞針彈簧和撞針桿組成,其中撞針桿的中心位置被掏空,套入一根長保險針,而保險針的大頭端與收攏在木柄內(nèi)腔的拉繩相連。引信的外部保險是一個保險鉤,其一頭被插入木柄一側(cè)的小孔,進而穿過木柄內(nèi)的圓環(huán)并緊貼保險針。
? ?為了方便步兵攜帶這個足有1公斤重的手榴彈,德軍為它安裝了皮帶掛鉤,可以輕松的掛在皮帶上。不同的是,其它木柄手榴彈的掛鉤都焊接在彈體上,而1915型傘形手榴彈的掛鉤則釘在木柄上。


? ?德軍士兵若要使用該型手榴彈,首先需要拔出保險鉤,然后把拉繩的【松緊環(huán)】套在自己手上,最后拉動繩子、用力一扔。投擲出去后,手榴彈在慣性作用下向前飛行,而拉繩也會被繃直,并在被拖出木柄內(nèi)腔時帶走保險。
? ?得益于小傘賦予的滑翔效果,1915型木柄手榴彈有著不錯的投擲距離,據(jù)說可以達到40米甚至40米以上。當160克炸藥被引爆后,那225個金屬破片就會高速四濺,對10-15米內(nèi)的敵軍步兵施加血腥的打擊。很顯然,該型手榴彈非常適合作為進攻性武器,所以暴風突擊隊員也有使用。
? ?雖然1915型傘形手榴彈的殺傷效果尚可,但它的使用比較麻煩,普通士兵較難掌握,而且該武器對逆風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顯而易見的不足。因此,它的產(chǎn)量非常稀少,留下的歷史照片也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