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宮崎駿譽為高畑勛最高杰作,「她」曾改變?nèi)毡緞赢嬍?/h1>


一片山野的澄澈和美麗,一位孩子的真誠與善良,跨越時空和國界,感染整個世界。
文/ 老叮當
由德國、瑞士合拍的劇情電影《海蒂和爺爺》已于今年的5月16日登陸國內(nèi)院線。自2015年12月在歐洲德語區(qū)上映以來,這部瑞士導演阿蘭·格斯波內(nèi)爾(Alain Gsponer)執(zhí)導的作品不僅成為了當年瑞士票房冠軍,更成為了瑞士電影票房榜上排名第五的電影。

而其主演還有我們中國觀眾的老熟人,因在《帝國的毀滅》中扮演希特勒而為中國觀眾所知的“元首”布魯諾·甘孜在該片中飾演居住在阿爾卑斯大雪山上的海蒂爺爺。
可惜的是,這位卓越的老戲骨于今年2月15日去世了。對中國觀眾而言,這可能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元首”的精湛演技的機會了。


《海蒂和爺爺》改編自瑞士女作家約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1880年發(fā)表的德文小說《海蒂》。自《海蒂》發(fā)表的一百多年來,這位可愛的小姑娘風靡世界、經(jīng)久不衰,各類以《海蒂》為原型的改編作品層出不窮。美國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就曾在1937年翻拍過同名電影,成為無數(shù)美國人的童年回憶。
而對于亞洲的觀眾來說,對海蒂這位可愛的小女孩的第一印象,則可能源于孩童時期觀看的這部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是由日本瑞鷹映像公司制作,高畑勛擔任導演,宮崎駿擔任場面設定和畫面構成。這部由富士電視臺于1974年1月6日~12月29日每周日晚間7:30首播,共52集的長篇動畫,在當時斬獲了平均收視率超過20%的輝煌戰(zhàn)果。
支撐這等優(yōu)秀成績的自然是作品過硬的質量,而《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不僅是一部杰出的動畫作品,更在日本動畫史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阿爾卑斯山的童話
阿爾卑斯山上的生活如同天上的白云般純凈、祥和,而海蒂如同的山的精靈,赤腳奔跑在阿爾卑斯山的曠野之上,似風似鳥。
有些孩童天生就屬于大山。在阿爾卑斯花草山巒的圍繞中,海蒂茁壯成長著,雖然也曾經(jīng)歷過風雪,但在好友放羊娃彼得和爺爺?shù)呐惆橄?,海蒂的生活依然充滿了無窮的快樂。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海蒂爺爺并不愿意送海蒂下山上學,海蒂的姨母帶走了海蒂,送她到了法蘭克福一戶有錢人家看顧,做富家大小姐克拉拉的玩伴。
克拉拉的雙腿因幼年生病不能行走,加上她的父親澤澤曼先生經(jīng)常在外地做生意,克拉拉便由管家羅登邁亞小姐看管。

?而嚴肅的羅登邁亞小姐十分討厭從大山里出來的海蒂,因為海蒂自由活潑的天性讓她不愿受到大戶人家里繁文縟節(jié)的束縛。不會循規(guī)蹈矩的海蒂遭受了羅登邁亞小姐嚴厲的教育,這讓海蒂越發(fā)懷念阿爾卑斯山上自由自在的曠野了。
法蘭克福沒有可以讓人肆意奔跑的草原與森林,沒有山羊,沒有鷹,沒有大角老大,而且連天空都不一樣。海蒂思鄉(xiāng)成疾,最后竟然患上了夢游癥,還把克拉拉嚇得不清。
看到原本如此朝氣蓬勃的海蒂在自己家中郁郁不樂,回到家中的澤澤曼先生也是于心不忍,最終把海蒂送回了阿爾卑斯山。
回到了懷念的阿爾卑斯山上,回到了爺爺和好友彼得身邊的海蒂終于恢復了元氣。但另一邊,失去了海蒂這個唯一的玩伴的大小姐克拉拉又開始想念這位朋友,在海蒂向醫(yī)生請求之后,克拉拉終于有機會來到了阿爾卑斯山。在沁人心脾的美景之中,修養(yǎng)了一個夏季的克拉拉終于可以自己站起身來嘗試走路了。

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干凈澄澈的阿爾卑斯山,純真無邪的少女海蒂,這些美好的事物組成了《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這部動畫,但當我們被海蒂的天真浪漫和樂觀善良感染,展露笑容時,卻有可能下意識地遺忘了她那悲慘的身世:父母早逝,跟隨姨母四處寄人籬下,被姨母遺棄給性情古怪的爺爺,中途又被賣給大戶人家作玩伴。
即使是在當時的社會,海蒂也是最底層的人民,但這樣的她卻在第一次看到松軟的白面包時首先想到了沒有牙齒咬不動黑面包的奶奶。即使身處不幸的黑暗,海蒂的心中也裝滿了真誠和善良的光明。
阿爾卑斯山好像一座可以包容一切樂園,把所有的不幸與悲哀都化作幸福與希望。

宮崎駿把《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稱為高畑勛的“最高杰作”,我想他認可的不僅僅是高畑在這部動畫中創(chuàng)新的技法、杰出的技藝,同時還有高畑勛在這部作品展現(xiàn)出的對至誠童心、至美自然的歌頌。
人性之美與自然之美,成為了后續(xù)宮崎、高畑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之一。
杰作背后的傳奇
1974年,宮崎駿和高畑勛跳槽離開「Aプロ」(后更名「SHIN-EI」獨立)來到瑞鷹,成為了《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動畫制作主力。這早已不是兩人的初合作,但在此之前的作品只能說是分別展現(xiàn)出了二人的才華,而《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則第一次將宮崎駿和高畑勛的合作能量發(fā)揮地淋漓盡致,堪稱是初次這對黃金組合傳奇的序幕。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正是在《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宮崎駿和高畑勛最早將Layout這個環(huán)節(jié)導入了日本電視動畫的制作現(xiàn)場。
Layout是分鏡到原畫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由于分鏡大多數(shù)很小很草沒有細節(jié),所以動畫師要在Layout步驟根據(jù)分鏡表畫出來的“設計圖”,決定一個鏡頭中所有空間關系的構筑、人物動作的細節(jié)。?

?在此之前,Layout本身并不是日本電視動畫制作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的步驟,都是畫完分鏡就開始畫原畫了,而原畫一般又只管人物動作,不負責具體的畫面構成,所以常常會出現(xiàn)人物動作銜接性不好,同時整體透視空間感都極差的結果。是高畑宮崎賦予了其價值和地位,直到90年代押井守建立新的Layout體系,才打破了高畑宮崎對Layout意義的統(tǒng)治。
而宮崎駿對Layout的導入也是異常高興,于是在一年52集動畫的制作流程中,他一人包攬了所有集數(shù)所有卡的Layout工作!
宮崎駿的才華毋庸置疑,因而對比《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和同期的一些動畫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Layout環(huán)節(jié)的引入,《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構圖質量極高,空間關系構筑明確,透視精準,超越了同期動畫太多。

同時,這還是日本電視動畫史上首次嘗試海外實地取景及錄音的作品,在約三周的取景期間內(nèi),宮崎駿、高畑勛、小田部羊一等主要工作人員皆有參與,在作品中生動呈現(xiàn)了故事背景地的生活風貌。
而負責本片音樂的渡邊岳夫也是功不可沒,他創(chuàng)作的配樂無論是宏大的管弦樂還是質樸的民謠,都充滿了地道的阿爾卑斯風情。以至于之后本片在歐洲播映時,還曾傳出竟無人相信這部作品是日本所制作的軼聞。
1975年,日本動畫公司成立,接手了瑞鷹映像的設備和制作人員,并開始制作知名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動畫,而制作《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經(jīng)驗和風格也被繼承下來,影響深遠,比如在制作前也會到海外進行實地勘景考察。
所以雖然《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并未歸入這一系列,但我們不妨把《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看做“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的前言。后來同樣是由高畑勛導演,宮崎駿參與制作、負責全話Layout的該系列第二作《三千里尋母記》就在很多方面都沿襲了《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風格。

在去年日本電影雜志《映畫秘寶》對參與過《攻殼機動隊》《人狼》等名作的超級原畫師井上俊之的采訪中,采訪者最后讓井上以畫面為單位,再為大家介紹一個雖然簡單樸素,卻非常有實感的畫面。井上腦海中能立馬想到的畫面,就是《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烤融化芝士的名場面。?
第一次出現(xiàn)烤芝士的名場面是在動畫第二集《爺爺?shù)男∥荨罚杂资ルp親的海蒂被要外出打工的姨母遺棄到性格孤僻怪異的爺爺家中。爺爺一個人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上的小屋中,從不去教堂,甚至冬天也不下山,在村里人看來是古怪陰沉的老頭。

?而在海蒂到來之后,寡言少語的爺爺卻很快被女孩的天真無邪、開朗活潑所打動,卸下心防,為其鋪床鋪、烤芝士。
芝士在火焰的炙烤下慢慢融化,整個畫面中找不到一根多余的線條,只是有著簡單的輪廓線和高光、陰影,但不知為何那個芝士就是比現(xiàn)實的芝士看起來更加美味。

?阿爾卑斯的雪山上并沒有豪華大餐、山珍海味,然而海蒂和爺爺享用的質樸的午餐,面包、芝士和鮮牛奶,卻不知為何抓住了童年時我們的饞蟲,坐在電視機前直咽口水,這或許便是動畫的動人之處吧。
??
結語
對童年時的我們來說,《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是美好的回憶,賜予了我們當初守著電視機看動畫片的淳樸快樂。
而對如今的我們而言,《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不僅僅是一部塵封在懷舊情懷里的普通作品,更是一部值得長大后再度觀看的杰作,讓身心疲憊的自己找回童年的快樂、純真與信念,心靈跟隨海蒂,在阿爾卑斯的無垠曠野上奔跑,山風吹拂,心曠神怡。
?
參考資料:
如何了解宮崎駿在《風之谷》之前的創(chuàng)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159144/answer/659843219
動畫原畫師井上俊之談動畫:
http://www.anitama.cn/article/eff5b94377f82491
?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全職編輯、全職運營,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