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考「言語理解-材料辨析」真題解析

全文字數(shù)|10.5千
閱讀時間|33分鐘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1.2017國考「材料辨析」真題(1)
2.2017國考「材料辨析」真題(2)
本文為2017國考「材料辨析」真題解析。

一、2017國考「材料辨析」真題(1)
【2017國考省級卷51-55題】根據(jù)所給材料,回答下列5題。
技術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而戰(zhàn),并且有著獨特的生命周期。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先驅階段。技術的先決條件已經存在,夢想家們可能會考慮把這些元素放在一起。然而即便這些夢想此時已經記錄在案,人們也不會將其視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如達·芬奇曾經繪制過很多有說服力的飛機和汽車圖畫,但人們并不認為他是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
其次是發(fā)明階段。這一階段在人類文化當中相當有名。此一階段時間比較短,從某些方面來看,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這個階段當中,發(fā)明家們把科學技術、好奇心與決心結合起來,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將各種方法以新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給生活帶來一種全新的技術。
第三個階段是發(fā)展階段。新發(fā)明會得到那些溺愛它們的監(jiān)護者(也許還包括最初的發(fā)明者)的保護和支持。通常這一階段比發(fā)明階段要重要,可能還包括額外的創(chuàng)造,這些額外創(chuàng)造比那個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更重要。當年,許多工匠已經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老式汽車,但使汽車產業(yè)得以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的,卻是美國企業(yè)家亨利·福特推出的大批量生產的創(chuàng)新做法。
第四個階段是成熟期。技術在不斷進步,現(xiàn)在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也終于成為社會當中獨立穩(wěn)定的部分,也許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許多觀察家認為,技術將永存于世。
在下一個階段(可稱為「挑戰(zhàn)者時期」)到來時,這種狀態(tài)會發(fā)生有趣的變化。技術界的「新貴」威脅著要排擠那些老技術,其追隨者過早宣布了勝利的消息。但是盡管新技術能帶來一些獨特的益處,仔細思考之后人們卻發(fā)現(xiàn),這些新技術在功能和質量方面存在著關鍵元素缺失的問題。當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新技術確實無法改變既有秩序之后,技術的保守派便以此為依據(jù),證明以前的技術方法確實可以永存。
對逐漸老化的技術來說,這通常只是一個短暫的勝利。另一種新技術很快就會出現(xiàn),它總能成功地將原有技術逼到過時的舞臺上。在生命周期的這個部分,技術在逐漸衰敗的狀態(tài)當中度過了晚年,它的最初目的和功能現(xiàn)在都被一個更活潑的競爭對手比下去了。這一階段約占技術整個生命周期的5%至10%。
最終,技術成為「老古董」,就像馬赫輕便馬車、撥弦鍵琴、機電式計算器一樣,不得不黯然離場。
51.填入文中畫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痪涫牵?br/>(A)懷胎數(shù)月最終分娩的過程一樣
(B)流星劃過夜空那樣璀璨而耀眼
(C)人類當年在月球上邁出第一步
(D)人類文明醞釀以及發(fā)展的過程
52.作者舉亨利·福特的例子是為了說明:
(A)汽車產業(yè)中的工匠精神決定著工藝水平
(B)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決定了技術應用的前景
(C)技術推廣中的額外發(fā)明比獨創(chuàng)發(fā)明更關鍵
(D)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競爭力
53.下列哪種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在技術發(fā)展的「挑戰(zhàn)者時期」:
(A)數(shù)碼相機搶奪膠卷相機的市場
(B)打字機的功能完全被電腦所代替
(C)凡爾納小說已有對潛艇的構想
(D)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智能手機
54.根據(jù)文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技術的成熟期持續(xù)時間較短
(B)關鍵元素的缺失會導致技術停滯不前
(C)「老古董」指技術已臻于完美,無需改進
(D)「短暫的勝利」指原有技術的勝利
55.這篇文章主要談論的是:
(A)新興技術的進階之路
(B)技術的生命周期
(C)新舊技術的優(yōu)劣比較
(D)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概括本文:
技術有獨特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劃分為先驅階段、發(fā)明階段、發(fā)展階段、成熟期、「挑戰(zhàn)者時期(作為老技術被新技術挑戰(zhàn))」、「老古董時期(像古董一樣離場)」。

51.填入文中畫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痪涫牵?br/>(A)懷胎數(shù)月最終分娩的過程一樣
(B)流星劃過夜空那樣璀璨而耀眼
(C)人類當年在月球上邁出第一步
(D)人類文明醞釀以及發(fā)展的過程
正確率46%,易錯項B

本題錯誤率超高,但原因并非是題目多么難,而是陷阱出的非常精妙。該題是公考「材料辨析」題的巔峰水平,非常值得研究。該空上下文為:
發(fā)明階段在人類文化當中相當有名且比較短,從某些方面來看,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學技術+好奇心+決心+表演技巧」的發(fā)明結合,帶來全新技術。
本題考生很容易下意識選擇B?!讣夹g發(fā)明」是個很積極褒義的詞,而原文這句話說的是技術發(fā)明階段的兩個特點:短、有名。而4個選項中,「流星劃過夜空」是很明顯的帶著這兩個特點的,對考生有著極大的誘惑力。然而,想要做對題目,單憑第一感覺是不行的,一定要理解原文。
瀏覽原文可得知,技術生命周期分為先驅階段、發(fā)明階段、發(fā)展階段、成熟期……本段講述的是發(fā)明階段。第一句話橫線前面說的是「該階段有名而且短」,第二句話則描述了這個階段,即「發(fā)明家們把科學技術、好奇心與決心結合起來,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將各種方法以新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給生活帶來一種全新的技術」。
也就是說,技術發(fā)明階段除了短和有名之外,還和「各種方法結合」、「全新」有關。能夠符合這么多要素的,只有A選項的「懷胎分娩」。
原文「此一階段時間比較短」,指的是和「先驅階段」的對比,而「分娩」的相較于「懷胎」恰好類似「先驅階段」相較于「發(fā)明階段」,同樣過程較短,且分娩是人生中最有名的階段,就像紀念偉人時一般紀念「誕辰XXX周年」。
更重要的是,分娩的過程是一個新生命孕育出世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用很多生命的材料來結合出來的母體未有的新事物,初中生物就詳細講述了這個過程。
B「流星劃過夜空那樣璀璨而耀眼」雖然「短暫而有名」,但是流星的特點是「燃燒自己」、「一瞬即逝」。也就是說,該選項和成語是「曇花一現(xiàn)」的意思相似,類似的例子是「某體育天才出道拿數(shù)個冠軍然后受傷推移」、「某軍事天才打贏關鍵戰(zhàn)役后英年早逝」等「高光階段耀眼但短暫」有關,排除。
C「人類當年在月球上邁出第一步」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該選項形容的是某個偉大時代的開端,或者某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看似和題意有關。但「在月球上邁出第一步」是一瞬間的事情,并沒有「一個階段的持續(xù)時間」,放在「技術發(fā)明」中更適合用來描述「某項技術、某個行業(yè)的關鍵的、標志性的事件」,例如iPhone的發(fā)售對智能手機行業(yè)的意義,「神舟五號」對中國載人航天界的意義等,排除。
D「人類文明醞釀以及發(fā)展的過程」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技術發(fā)明周期的特點是「短」,而D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排除。
本題一定要結合前后文,特別是前后文第一句話,才能得出正確答案。這道題的陷阱完全擊中了部分考生審題不仔細的弱點,一定要重視起來。

52.作者舉亨利·福特的例子是為了說明:
(A)汽車產業(yè)中的工匠精神決定著工藝水平
(B)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決定了技術應用的前景
(C)技術推廣中的額外發(fā)明比獨創(chuàng)發(fā)明更關鍵
(D)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競爭力
正確率76%,易錯項B

本題屬于「由例子推出觀點」的類型,觀點在例子中體現(xiàn)卻又不直接表達,需要考生結合原文認真分析。
原文提到的「亨利?福特」例子如下:
當年,許多工匠已經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老式汽車,但使汽車產業(yè)得以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的,卻是美國企業(yè)家亨利?福特推出的大批量生產的創(chuàng)新做法。
可以看出,亨利?福特所起的作用是將汽車真正發(fā)展為一門產業(yè),原因是采取了大批量創(chuàng)新的做法。從原文的「工匠手工制作」、「精美老式汽車」可以得出,原來的汽車行業(yè)是一門手工的、老式的、小批量的,也就是說原來的汽車成本較高、批量較小、遠離普通大眾。
而該例子在「發(fā)展階段」的段落中,緊接亨利?福特例子的下文是:
通常這一階段比發(fā)明階段要重要,可能還包括額外的創(chuàng)造,這些額外創(chuàng)造比那個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更重要。
由這句話可以得出,雖然汽車不是亨利?福特發(fā)明的,但是他的「額外的創(chuàng)造」(即大批量生產的創(chuàng)新做法)使得汽車由一門成本高、遠離普通大眾且批量較小(手工+精美+老式)的類似奢侈品的行業(yè)變成了一門大眾性的產業(yè),所以比「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指的發(fā)明汽車的人,或者說發(fā)明手工制作精美老式汽車的工匠)更為重要,C「技術推廣中的額外發(fā)明比獨創(chuàng)發(fā)明更關鍵」符合要求,正確。
A「汽車產業(yè)中的工匠精神決定著工藝水平」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亨利?福特的例子講述的是和工匠手工制作相對應的亨利?福特的汽車大批量創(chuàng)新的做法,而不是為了體現(xiàn)工匠精神。
B「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決定了技術應用的前景」屬于腦補,因為原文說的是亨利?福特的汽車大批量創(chuàng)新的做法,而不是汽車應用的前景被亨利?福特挖掘出來。
如果原文說的是「大眾原本把汽車視為一種上流社會奢華的出行方式,但亨利?福特改進了汽車結構,使其能夠適應更多地形,行使更遠的距離」,那么本文選B就是合適的。
D「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競爭力」原文根本沒有提及,排除。原文說的是亨利?福特的大批量生產的創(chuàng)新做法促使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而不是說老式企業(yè)沒有核心競爭力。
本題需要注意B的描述和原文不符之處,理解這一點就很容易解題了。

53.下列哪種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在技術發(fā)展的「挑戰(zhàn)者時期」:
(A)數(shù)碼相機搶奪膠卷相機的市場
(B)打字機的功能完全被電腦所代替
(C)凡爾納小說已有對潛艇的構想
(D)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智能手機
正確率71%,易錯項B

本題在難度非常低的前提下,考生錯誤率接近三成,原因只可能是沒有理解「挑戰(zhàn)者時期」的含義。
像此類在材料中挑出一個概念,然后找到概念對應選項的題,必須理解該概念的含義??忌鷮Ω拍罾斫獾脑綔蚀_,此類題就做的越輕松。
「挑戰(zhàn)者時期」對應的段落如下:
在下一個階段(可稱為「挑戰(zhàn)者時期」)到來時,這種狀態(tài)會發(fā)生有趣的變化。技術界的「新貴」威脅著要排擠那些老技術,其追隨者過早宣布了勝利的消息。但是盡管新技術能帶來一些獨特的益處,仔細思考之后人們卻發(fā)現(xiàn),這些新技術在功能和質量方面存在著關鍵元素缺失的問題。當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新技術確實無法改變既有秩序之后,技術的保守派便以此為依據(jù),證明以前的技術方法確實可以永存。
從該段落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①「挑戰(zhàn)者時期」在「成熟期」之后,此時技術的特點是「老」,被「新貴」所威脅;
②該階段的技術雖然「老」,但「新貴」技術存在著關鍵元素缺失等問題,使得「新貴」技術暫時無法取代老技術。
因此該概念對應的正確選項應該是這樣的:①該選項有一個新技術和一個老技術;②新技術初期由于關鍵元素缺失等原因并未直接取代老技術。
確定「挑戰(zhàn)者時期」的概念后,再看四個選項:
A「數(shù)碼相機搶奪膠卷相機的市場」存在新技術和老技術,且選項明確告訴考生「數(shù)碼相機搶奪膠卷相機的市場」不是瞬間的過程,是有一個「搶奪市場」的過程的,符合題意,正確。
B「打字機的功能完全被電腦所代替」所用的詞是「完全代替」,也就是說「打字機」這種技術已經徹底退出市場,已經過了「挑戰(zhàn)者階段」,用原文的話就是——技術變成了「老古董」,就像馬赫輕便馬車、撥弦鍵琴、機電式計算器一樣,不得不黯然離場。排除B。
C「凡爾納小說已有對潛艇的構想」所描述的潛艇技術僅僅處于構想階段,還沒有被發(fā)明出來,排除。
D「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智能手機」其實和B類似,該選項可以替換為「MP4/傳統(tǒng)手機的功能完全被智能手機所取代」,和B一樣描述了新技術已徹底成熟,老技術被徹底取代成為「老古董」的階段,排除。
本題的易錯項B和A一樣都提到了兩種技術,但B選項所說的是「完全取代」,只要能夠理解「挑戰(zhàn)者階段」,是很容易做對的。

54.根據(jù)文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技術的成熟期持續(xù)時間較短
(B)關鍵元素的缺失會導致技術停滯不前
(C)「老古董」指技術已臻于完美,無需改進
(D)「短暫的勝利」指原有技術的勝利
正確率68%,易錯項B

本題直接找原文材料核對就可以。在此類題錯誤率如此之高的情況下,考生可以適當多花一些時間保證正確率,拉開和競爭者的差距。
A選項「技術的成熟期持續(xù)時間較短」對應的原文內容如下:
第四個階段是成熟期。技術在不斷進步,現(xiàn)在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也終于成為社會當中獨立穩(wěn)定的部分,也許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許多觀察家認為,技術將永存于世。
「穩(wěn)定」→「穩(wěn)固、確定」,時間階段長;
「深入人類生活」→「和人類生活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時間階段長;
「觀察家認為技術將永存于世」→有觀點認為這一階段將會很長。
由本段可以推出,技術的成熟期持續(xù)時間較長,與選項不符,排除A。
B「關鍵元素的缺失會導致技術停滯不前」是易錯項,但是該易錯項設下的陷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對應的原文是「挑戰(zhàn)者時期」這兩段:
在下一個階段(可稱為「挑戰(zhàn)者時期」)到來時……這些新技術在功能和質量方面存在著關鍵元素缺失的問題。當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新技術確實無法改變既有秩序之后,技術的保守派便以此為依據(jù),證明以前的技術方法確實可以永存。
對逐漸老化的技術來說,這通常只是一個短暫的勝利。另一種新技術很快就會出現(xiàn),它總能成功地將原有技術逼到過時的舞臺上……
由原文可得知,因為「新技術在功能和質量方面存在著關鍵元素缺失的問題」,導致「新技術確實無法改變既有秩序」,而不是「新技術停滯不前」。而下文馬上提到「這通常只是逐漸老化的技術一個暫時的勝利」。也就是說,關鍵元素缺失影響的是對舊技術地位的挑戰(zhàn),而不是新技術因此停滯不前,排除B。
C「『老古董』指技術已臻于完美,無需改進」對應的原文如下:
最終,技術成為「老古董」,就像馬赫輕便馬車、撥弦鍵琴、機電式計算器一樣,不得不黯然離場。
也就是說,「老古董」指的是舊技術完全被新技術取代而退場的階段,從原文3種技術產品可看出「老古董」形容該技術已經過時,而不是完美無缺,排除C。
D「『短暫的勝利』指原有技術的勝利」對應原文如下:
新技術存在著關鍵元素缺失的問題……保守派便以此為依據(jù),證明以前的技術方法確實可以永存。對逐漸老化的技術來說,這通常只是一個短暫的勝利。另一種新技術很快就會出現(xiàn),它總能成功地將原有技術逼到過時的舞臺上。
也就是說,「短暫的勝利」指的是「逐漸老化的技術」,也就是所謂的「原有技術」,正確。
需要注意新技術確實無法改變既有秩序≠新技術停滯不前!做此類「根據(jù)文章」題,一定要細心,再細心!耐心的理解原文表達出來的準確的意思,不能憑空想象并不存在的觀點。

55.這篇文章主要談論的是:
(A)新興技術的進階之路
(B)技術的生命周期
(C)新舊技術的優(yōu)劣比較
(D)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正確率77%,易錯項A

只要用心做完前面4道題,這道題的即使不看選項,都知道談論的是「技術生命周期的六個階段」(先驅階段、發(fā)明階段、發(fā)展階段、成熟階段、「挑戰(zhàn)者時期」/新舊技術激烈競爭階段、「老古董」階段/舊技術徹底退場階段)。
本題的CD根本不是原文的重點,都不需要分析,就能夠排除。
A選項的「進階之路」描述尚可,但這個詞的重點是「新取代舊」,而原文講述的是一項技術從構想發(fā)明到徹底退場的整個階段,除「進階」之外還有「構想」、「發(fā)明」、「老古董」等多個階段,排除。
本題A選項雖然看似頗有文采,但表述并不全面,需要注意。
本文把科普和文采結合的相當好,基本上讀完之后就能對「技術周期」有著非常清晰且生動的印象,即使不出現(xiàn)在公考中,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二、2017國考「材料辨析」真題(2)
【2017國考省級卷56-60題】根據(jù)所給材料,回答下列5題。
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信息塞滿擠爆,常常來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個信息,這導致信息的傳遞往往于無意識處理的狀態(tài),很多問題都來不及深入思考。長期下來,我們的大腦容易被既定的觀念限制,看似精明卻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銷員、詐騙集團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巧妙操弄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制造一個又一個騙局,我們則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還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騙局的根源之一:其實我們活在大腦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中
當我們在看世界時,我們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還是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我們當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實上,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的各種感覺和經驗,完全是大腦解碼后傳遞給我們的產物。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或摸到東西時,我們真正「接觸」到的,只是大腦對這個世界的「理解」。①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完全是大腦的產物。大腦通過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號轉變成電生理信號,這些電生理信號又被轉化成知覺意識。我們所體驗到的,就是這些由大腦產生的知覺意識。換言之,我們的知覺意識,完全是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知覺假象。由于是大腦模擬的虛擬現(xiàn)實,其中就會有錯誤或漏洞。這就是大腦容易受騙的第一個原因。
騙局的根源之二:各種思考捷徑幫倒忙
在演化過程中,大腦竭盡所能地讓這些模擬的知覺能夠逼近真實世界,好讓我們可以順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大腦常常需要選擇犧牲少許的「正確性」以換取「速度」,「思考捷徑」就是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種快捷計算方式。通過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預設,大腦可以節(jié)省許多資源。③我們無論怎樣使用意志去穿透認知,都不可能改變大腦的想法。科學家們把這種無法通過意志力進行矯正的認知現(xiàn)象,稱為「認知不可穿透性」。這種「認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腦可能欺騙我們的另一重大原因。
騙局的根源之三: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出現(xiàn)漏洞
大腦容易受騙或出錯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出現(xiàn)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信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系列無意識的信息處理過程。④比如突觸釋出神經傳導物質、電子信號在脊鞘上跳躍等過程,這些完全不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意識層面。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信息處理過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處理過程全部呈現(xiàn)到意識中,我們將會被信息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時,這些會偷偷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為被人利用的漏洞。
56.下面這個段落最適合放在文中哪個位置?
大腦預設人臉一定是凸出來的,不可能是凹進去的。這種類似的預設在「大部分」狀態(tài)下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演化過程中,它們已經被寫入大腦的默認值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科學家制造出臉向內凹的人臉模型,在人類的視覺與大腦解碼系統(tǒng)中,我們看到的人臉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7.關于認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與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計算方式有關
(B)是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知覺假象
(C)發(fā)生在大腦中的電生理信號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
(D)意志力無法穿透的認知對象是相對不重要的信息
58.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畫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痪涫牵?br/>(A)任何選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B)大腦的選擇往往是無意識的
(C)大腦對重要性的判斷可能出錯
(D)信息的重要與否可能因時而異
59.下列哪組詞語能更好地解釋為什么大腦容易受騙?
①無意識信息處理 ②思考捷徑
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過載 ⑤知覺假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60.這篇文章意在說明:
(A)很多認知現(xiàn)象是無法通過意志力去矯治的
(B)大腦由于進化形成了不可逆轉的認知結構
(C)大腦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般可靠與完美
(D)掌握大腦運轉機制才能更好地應對騙局
概括本文大意:
大腦有漏洞容易中騙局的圈套,共有3個根源,分別為「大腦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思考捷徑幫倒忙」和「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有漏洞」。
答案及解析見下文。

56.下面這個段落最適合放在文中哪個位置?
大腦預設人臉一定是凸出來的,不可能是凹進去的。這種類似的預設在「大部分」狀態(tài)下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演化過程中,它們已經被寫入大腦的默認值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科學家制造出臉向內凹的人臉模型,在人類的視覺與大腦解碼系統(tǒng)中,我們看到的人臉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正確率65%,易錯項A

56題本身就是一段不短的材料,在時間本來就很緊張的情況下給考生非常大的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材料越長,就越容易把握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對于此類題,只需要把①②③④所在位置對應的上下文讀懂,就很容易做出來了。
該材料講述了一個例子:「大腦的預設在大部分狀態(tài)下是恒定的,對內凹的人臉大腦仍認為是凸出的」。然后,我們可以看一下①②③④的上下文。
①對應的段落在「騙局根源一:其實我們活在大腦創(chuàng)建的虛擬世界」中:
……間接看到了世界……各種感覺和經驗是大腦解碼后傳遞的……真正「接觸」到的,只是大腦對這個世界的「理解」。①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完全是大腦的產物……
由此可知,①上接「間接接觸世界」、「大腦解碼傳遞感覺經驗」,下接「知覺經驗是大腦的產物」,其內容應該和「間接接觸」、「解碼」、「知覺經驗」有關,和原材料講述的例子無關,排除。
②對應的段落在「騙局的根源之二:各種思考捷徑幫倒忙」中:
在演化過程中,大腦竭盡所能地讓這些模擬的知覺能夠逼近真實世界,好讓我們可以順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大腦常常需要選擇犧牲少許的「正確性」以換取「速度」,「思考捷徑」就是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種快捷計算方式。
由此可知,②上接「大腦模擬的知覺逼近真實世界使我們存活」,下接「大腦需要犧牲正確性換取速度」,其內容應該和「世界太復雜、需要模擬的知覺太多」、「大腦的性能有限」有關,和原材料講述的例子無關,排除。
④對應的段落在「騙局的根源之三: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出現(xiàn)漏洞」中:
……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出現(xiàn)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信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系列無意識的信息處理過程。④比如突觸釋出神經傳導物質、電子信號在脊鞘上跳躍等過程,這些完全不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意識層面。
由此可知,④上接「大腦無意識的信息處理過程會出現(xiàn)漏洞」,下接「突觸釋出……」等無意識過程,其內容應該和「無意識處理的機制/原理/特點……」有關,和原材料講述的例子無關,排除。
最后看一下正確選項C對應的原文。該段落也位于「騙局的根源之二:各種思考捷徑幫倒忙」中:
通過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預設,大腦可以節(jié)省許多資源。③我們無論怎樣使用意志去穿透認知,都不可能改變大腦的想法??茖W家……稱其為「認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腦可能欺騙我們的另一重大原因。
③上接「通過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預設,大腦可以節(jié)省許多資源」,下接「認知不可穿透性」的定義以及科學家對大腦欺騙我們的推測,也就是說其內容應該和「大腦通過預設節(jié)省資源,導致這種預設不能改變,認知不可穿透」有關,而原材料講述的例子恰好能和其完美對應,正確。
嚴格來說,如果沒有C選項,A選項所在的段落也是勉強可以的,因為它畢竟提到了「間接接觸」、「知覺經驗」,和「人臉不可能凹進去」有那么一絲絲關系。但是,題干這個段落很明顯提到了「預設」、「恒定」、「制造的模型也無法改變大腦的默認值」,這些都是A完全沒有提到的,卻在C上下文明確點了出來,所以本題應當選C。

57.關于認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與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計算方式有關
(B)是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知覺假象
(C)發(fā)生在大腦中的電生理信號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
(D)意志力無法穿透的認知對象是相對不重要的信息
正確率64%,易錯項B

本題需要「找正確說法」,對應的段落為「騙局的根源之二:各種思考捷徑幫倒忙」。需要將4個選項一一分析:
A「與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計算方式有關」有關的原文的描述為:
大腦常常需要選擇犧牲少許的「正確性」以換取「速度」,「思考捷徑」就是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種快捷計算方式。我們無論怎樣使用意志去穿透認知,都不可能改變大腦的想法。科學家們把這種無法通過意志力進行矯正的認知現(xiàn)象,稱為「認知不可穿透性」。
也就是說,「思考捷徑」→是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種快捷計算方式→該方式無法用意志改變→科學家稱為「認知不可穿透性」。符合A選項,正確。
B選項「是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知覺假象」對應的段落在「騙局的根源之一」的部分,內容為:
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完全是大腦的產物。大腦通過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號轉變成電生理信號,這些電生理信號又被轉化成知覺意識。我們所體驗到的,就是這些由大腦產生的知覺意識。換言之,我們的知覺意識,完全是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知覺假象。
該部分內容講述的是「大腦電生理信號的轉化」和「知覺經驗」,與「認知的不可穿透性」沒有任何關系,排除。
C「發(fā)生在大腦中的電生理信號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對應的段落在「騙局的根源之三」的部分,內容為:
大腦容易受騙或出錯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出現(xiàn)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信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系列無意識的信息處理過程。比如突觸釋出神經傳導物質、電子信號在脊鞘上跳躍等過程,這些完全不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意識層面。
該部分內容講述的是「大腦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的漏洞」和「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的例子」,同樣與「認知的不可穿透性」沒有任何關系,排除。
D「意志力無法穿透的認知對象是相對不重要的信息」對應的的段落也在「騙局的根源之三」的部分,內容為: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信息處理過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處理過程全部呈現(xiàn)到意識中,我們將會被信息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時,這些會偷偷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為被人利用的漏洞。
雖然還不知道下劃線應該填什么內容,但是本段說的是「大腦選擇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而無法意識到的是「龐大的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該選項和C的「突觸釋出神經傳導物質、電子信號在脊鞘上跳躍」一樣,絲毫沒有提到「認知的不可穿透性」,排除。
本題雖然閱讀量比較大,但只要冷靜下來一一分析,快速解出還是難度不高的。

58.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畫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痪涫牵?br/>(A)任何選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B)大腦的選擇往往是無意識的
(C)大腦對重要性的判斷可能出錯
(D)信息的重要與否可能因時而異
正確率35%,易錯項B

本題錯誤率特別高,然而題型卻是最簡單的「結合上下文填空」,那為什么如此多的考生會中招呢?看完下面的分析就知道了。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信息處理過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處理過程全部呈現(xiàn)到意識中,我們將會被信息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時,這些會偷偷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為被人利用的漏洞。
橫線的部分前面講述了「大腦處理能力有限,選擇了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然后用「但是」一個轉折,在橫線后說「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可能會偷偷影響我們的行為被人利用」。
也就是說,劃橫線的部分所要填的內容跟「大腦選擇讓我們意識到最重要的信息」又一個轉折,這個轉折的結果是不好的影響,即「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可能會偷偷影響我們的行為被人利用」。所以,橫線中的內容表達的意思大概是:
大腦這種選擇忽略了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而A「任何選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表達了上述意思,正確。
B「大腦的選擇往往是無意識的」錯誤點在于混淆了兩個概念:
大腦這種選擇忽略了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大腦的選擇往往是無意識的。
把「無意識」換成一個代號1就更明顯了。前一個概念是說「大腦的選擇忽略了1過程」,后一個概念說的是「大腦的選擇符合1狀態(tài)」,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可以排除。
C「大腦對重要性的判斷可能出錯」明顯錯誤。既然「可能出錯」,那就「可能不出錯」。也就是說,按照C的說法,我們的大腦有時候會選擇忽略了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有時候不會選擇忽略該過程。實際上,原文說的是「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沒有「不忽略」的判斷,所以排除。
本題B選項干擾性極強,簡化后更好理解其錯誤之處。

59.下列哪組詞語能更好地解釋為什么大腦容易受騙?
①無意識信息處理 ②思考捷徑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過載 ⑤知覺假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正確率83%,易錯項C

本題為送分題。
原文分了非常明顯的段落,即「騙局的根源之一/二/三」。一講了「知覺假象」,二講了「思考捷徑」,三講了「無意識信息處理」,而「意志力薄弱」和「信息過載」僅在原文中出現(xiàn)了一兩次,而且完全沒有展開講,因此B正確。
做出上面的題,這道題的答案就自然而然得出了。

60.這篇文章意在說明:
(A)很多認知現(xiàn)象是無法通過意志力去矯治的
(B)大腦由于進化形成了不可逆轉的認知結構
(C)大腦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般可靠與完美
(D)掌握大腦運轉機制才能更好地應對騙局
正確率65%,易錯項D

在做完56-59題之后可以立即排除AB兩個選項。
A「很多認知現(xiàn)象是無法通過意志力去矯治的」僅涉及「認知的不可穿透力」部分的一個例子,B「大腦由于進化形成了不可逆轉的認知結構」也是「認知的不可穿透力」部分中的內容,也就是說僅和「騙局的根源之二」有關,排除。
本題的重點是CD哪個正確。
D「掌握大腦運轉機制才能更好地應對騙局」看似能和本文講述的「三個騙局的根源」對應,但是需要認真理解這句話中的兩個詞組:「掌握機制」、「更好應對」。
這兩個詞組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D正確,那么本文的重點應該是「如何掌握大腦運轉機制,掌握后怎樣制定相應的策略,有效應對騙局,使得騙局無法得逞」。但原文只說了「騙局的三個根源」,以及剖析了大腦機制漏洞形成的原因。
而C「大腦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般可靠與完美」就是本文意在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
也就是說,原文只提到了「大腦的運轉機制」,沒有「掌握機制」;只說了「騙局根源」,沒提到如何「更好應對」,所以排除D。
本題錯誤的根源,還是考生只看到了「大腦機制」和「騙局」這些「關鍵詞」,沒有注意到「掌握」和「更好應對」。
從某種程度上說,58題和60題都是「反套路」題型,專門克制那些盲目迷信通過「關鍵詞」尋找「捷徑」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