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要把讀書當回事
《要把讀書當回事》 季羨林 173個筆記 ◆?壹 立志讀盡人間書 >> (宋)太宗日閱《(太平)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魯迅先生有時候說:“隨便翻翻?!蔽铱匆馑家惨粯?。他之所以能博聞強記,博古通今,與“隨便翻翻”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 >> 自從人類創(chuàng)造了語言,發(fā)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書,書就成了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人類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因而書也就必須讀下去。 >> 什么人需要讀書呢?在將來人類共同進入大同之域時,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讀書的,以此為樂,而不以此為苦。 >> 讀什么樣的書呢?自己專業(yè)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yè)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專業(yè)的探討,也不利于生存競爭,不利于自己的發(fā)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拋棄。 >> 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人成了人以后,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 >>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fā)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fā)明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 >>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 >> 我的藏書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雖然對它們并不是每一本都認識,它們中的每一本卻都認識我。 >> 我兀坐在書城中,忘記了塵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廣,宇宙之大,此時卻仿佛只有我和我的書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絲絲垂柳,陽光照在玉蘭花的肥大的綠葉子上,這都是我平常最喜愛的東西,現(xiàn)在也都視而不見了;連平常我喜歡聽的鳥鳴聲“光棍兒好過”,也聽而不聞了。 >> 我的書友每一本都蘊涵著無量的智慧。我只讀過其中的一小部分,這智慧我是能深深體會到的。沒有讀過的那一些,好像也不甘落后,它們不知道是施展一種什么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智慧放了出來,波浪般向我涌來。 >> 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但也能給人帶來麻煩,帶來災難。 >> 我是一個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沒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無綠葉更無花朵的樹。 >>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廢沼夜來秋水滿,茂陵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 為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文不加點,倚馬可待。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 什么叫“限度”呢?簡單明了地說,有的古書可以今譯,有的難于今譯,有的甚至不可能今譯。 >> 中國古代翻經(jīng)大師鳩摩羅什有幾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蔫鬄榍?,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人生中偶然出現(xiàn)的小事往往起很大的作用,難道不是非常清楚嗎?不相信這一點是不行的。 >>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外語教育,不管還有多少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其水平和認真的態(tài)度是此前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這一點現(xiàn)在的青年不一定都清楚。因此我在這里說上幾句 >> 盡快讓學生自己閱讀原文,語法由學生自己去鉆,不在課堂上講解,這種辦法對學生要求很高。短短的兩節(jié)課往往要準備上一天,其效果我認為是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調動起來了。他要同原文硬碰硬,不能依賴老師,他要自己解決語法問題。只有實在解不通時,教授才加以輔導。 >> 我想在這里順便談一點感想。在那極“左”思潮橫行的年代里,把世間極其復雜的事物都簡單化為一個公式:在資本主義國家里學習過的人或者沒有學習過的人,都成了資產(chǎn)階級。至于那些國家的教授更不用說了。他們教什么東西,宣傳什么東西,必定有政治目的,具體地講,就是侵略和擴張。他們絕不會懷有什么好意的。 >> Sieg先生認為學術是人類的公器,多撒一顆種子,這一門學科就多得一點好處。侵略擴張同他是不沾邊的。他對我這個異邦的青年獎掖扶植不遺余力。 >> 今天我也成了老人,我總是想方設法,為年輕的學者鳴鑼開道。我覺得,只要我能做到這一點,我就算是對得起Sieg先生了。 >> 到了冬天,大雪載途,黃昏早至。下課以后,我每每扶Sieg先生踏雪長街,送他回家。此時山林皆白,雪光微明,十里長街,寂寞無人。心中又凄清,又溫暖。此情此景,終生難忘。 >> 真正有識之士都會知道,對于一種語言的掌握,從來也不會達到絕對好的程度,水平都是相對的。 >> 學習外語,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到了一定的時期,一定的程度,眼前就有一條界線,一個關口,一條鴻溝,一個龍門。至于是哪一個時期,這就因語言而異,因人而異。 >> 最可靠的不是方法,而是個人的勤學苦練,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 現(xiàn)在留在我的記憶里的,只是在夜課后,在黑暗中,走過一片種滿了芍藥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藥花同綠色的葉子化成了一個顏色,清香似乎撲入鼻官。從那以后,在幾十年的漫長的歲月中,學習英文總同美麗的芍藥花聯(lián)在一起,成為美麗的回憶。 >> 到了夏天,楊柳參天,蟬聲滿園。后面又是百畝葦綠,十里荷香,簡直是人間仙境。 >> 記得什么人說過,只要塞給你一支筆,幾張紙,出上一個題目,你必然能寫出東西來。 >> 我深知外國文學在我們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也深知我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大大地提高。不管我其他工作多么多,我的興趣多么雜,我決不會離開外國文學這一塊陣地,永遠也不會離開。 >>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 >> 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促進人類科技文化增長,加強人民與人民間、政府與政府間相互理解、增添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 現(xiàn)在從宏觀上來看,在中國歷史上外來文化大規(guī)模傳入共有兩次:一次是漢代起印度佛教的傳入,一次就是從四百年前起西方天主教,后來又加上了基督教的傳入。 >> 兩次傳入,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宗教的傳入,但從本質上來看,實際上傳入的是文化,是哲學,是藝術,是技術,等等。 >> 晉代佛教高僧道安對弟子們說過兩句話:“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為之之法,其道多端。 >> 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須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才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 >> 我們都是人類進化無盡長河中的一段,承前啟后,是跑接力賽中的一棒,我們這一棒跑不好,會對全局產(chǎn)生惡劣影響。這就是愛國主義。 >> 但是,同時我們又必須認識到,我們對世界也負有義務,這就是國際主義。 >> 真正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 >> 我個人認為,人類前途還是光明的。能否真正光明,就決定于各國人民能否做到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不能離開別的人、別的國家、別的民族而完全獨立生存。 >>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境界”,同“性靈”“神韻”等一些文藝理論名詞一樣,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頗難嚴格界定其含義,但是統(tǒng)而觀之,我們是能夠理解的。 ◆?貳 回望求學路漫漫 >> 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于坑害子女。 >> “晚來風起撼花鈴,人在碧山亭” >> 舊日有一首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包好過年?!?>> 寫文章是要講究結構的,而開頭與結尾最難。這現(xiàn)象在古代大作家筆下經(jīng)??梢?。 >> 根據(jù)我后來的經(jīng)驗,小學考試的名次對一個學生一生的生命歷程沒有多少影響,家庭出身和機遇影響更大。 >> 根據(jù)我的體會,小學生欺負人并沒有任何原因,也沒有什么仇恨,只是個人有勁兒使不出,無處發(fā)泄,便尋求發(fā)泄的對象了。 >> 《三字經(jīng)》中有兩句話:“性相近,習相遠?!蔽艺J為,“習”是能改造“性”的。 >> 對一件事來說,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是影響不大的,但是時間一長,性格就會受到影響。我覺得,這個解釋是合情合理的。 >> 唐人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其中用“天香”二字,似指花香。不管怎樣,當時,在料峭的春夜中,眼前是迷離的花影,鼻子里是淡淡的清香,腦袋里是剛才學過的英文單詞,此身如遺世獨立。 >> 古話說:“君子不貳過。 >> 他的批語是:“要作花樣文章,非多記古典不可。” >> 我曾改寫杜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日復何日,共此明湖光?!?>> 他講的那一些普普通通做人的道理,都是金玉良言,我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 塘邊綠柳成行,在夏天,綠葉葳蕤,鋪天蓋地,都如綠霧,仿佛把宇宙也染成了綠色的宇宙,雖然不能“煙籠十里堤”,也自風光旖旎,悅人心目。 >> 他的講義每年都根據(jù)世界形勢的變化和考古發(fā)掘的最新結果以及學術界的最新學說加以補充修改。所以他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最新的知識。這種做法,不但在中學絕無僅有,即使在大學中也十分少見。 >> 他怕沾有粉筆末的手弄臟了新書,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用袖子托著書。這種細微的動作并沒能逃過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他對書籍是怎樣地愛護。他讀新書是為了教好學生,沒有今天學術界這種浮躁的學風。同今天比起來,那時候的人實在是淳樸到可愛的程度了。 >> 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 >> 在走回學校的路上,雖然已經(jīng)步行了二十多里路,卻一點兒也沒感到疲倦,同來時比較起來,仿佛感到天空更藍,白云更白,綠水更綠,草色更青,荷花更紅,荷葉更圓,蟬聲更響亮,鳥鳴更悅耳,連剛才看過的千佛山倒影也顯得更清晰,腳下的黃土也都變成了綠茵,踏上去軟綿綿的,走路一點兒也不吃力。 >> 我常想,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自知得過了頭,變成了自卑。 >> 凈幾單床月上初,主人對客似僧廬。春來預做看花約,貧去宜求種樹書。隔卷舊游成結托,十年豪氣早消除。依然不墜風流處,五畝園開手剪蔬。錄樊榭山房詩 丁卯夏五 羨林老弟正 王壽彭 >> 我屢次講到,我幼無大志,講到自卑,這其實就是有虛榮心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一點兒虛榮心都沒有,哪里還會有什么自卑呢? >> 以上三層意思說明了我從自卑到自信,從不認真讀書到勤奮學習,一個關鍵就是虛榮心。是虛榮心作祟,還是虛榮心作福呢?我認為是后者。虛榮心是不應當一概貶低的。王狀元表彰學生可能完全是出于偶然性。他萬萬不會想到,一個被他稱為“老弟”的十五歲的大孩子,竟由于這個偶然事件而改變?yōu)榱硪粋€人。我永遠不會忘記王壽彭老先生。 >> 可是我每每回想到北園,想到我的“teens”,每一次想到,心頭總會油然漾起一股無比溫馨、無比幸福的感情,這感情將會伴我終生。 >> 所謂現(xiàn)代文藝,也叫普羅文學,就是無產(chǎn)階級文學。其使命就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 >> 所謂“虛榮心”是指羨慕高官厚祿,大名盛譽,男人夢想“紅袖添香夜讀書”,女人夢想白馬王子,最后踞坐在萬人之上,眾人則局蹐自己腳下。走正路達不到,則走歪路,甚至弄虛作假,吹拍并舉。這就是虛榮心的表現(xiàn),害己又害人,沒有一點兒好處。 >> 虛榮心只能作祟,榮譽感才能作美。 >> 從戰(zhàn)術上來講,難免幼稚,但是,在革命的過程中,這也是難以避免的,我甚至想說這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氣概,強大的敵人是打不倒的。 >> 覺得,今天的少兒讀物圖畫太多,文字過少,這是過低估量了少兒的吸收能力,不利于他們寫文章,不利于他們增強讀書能力。 >> 我無論是寫文言文,或是寫白話文,都非常注意文章的結構,要層次分明,要有節(jié)奏感。對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更特別注意。開頭如能橫空出硬語,自為佳構。但是,貌似平淡也無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讓讀者讀了前幾句必須繼續(xù)讀下去。結尾的訣竅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余味更美。 >> 我覺得,科學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不但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濟互補,身心兩利。 >> 我們幾經(jīng)討論,出于對張校長的同情(我簡直想說,出于對他的憐憫),我們決定停止這一場緊鑼密鼓的鬧劇。我們每個人都空做了一場旅行夢 >> 中國古代許多英雄,根據(jù)正史的記載,都頗有一些豪言壯語,什么“大丈夫當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代也”,又什么“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真正擲地作金石聲,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種人。 >> 在那半殖民地社會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會多么動蕩不安,不管“城頭”怎樣“變幻大王旗”,“老外”是誰也不敢碰的。他們生產(chǎn)的“飯碗”是“鐵”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兒,不違“洋”命,則終生會有飯吃,無憂無慮,成為羲皇上人。 >> 我同當時眾多的青年一樣,也想出國去學習,目的只在“鍍金”,并不是想當什么學者?!板兘稹敝螅菀讚尩揭恢弧帮埻搿?,如此而已。 >> 同時并存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機構,仿佛是西裝革履中一襲長袍馬褂,非常不協(xié)調。然而在這個不起眼的機構里卻有名聞宇內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 >> 清華有一個特點:新生投考時用不著填上報考的系名,錄取后,再由學生自己決定入哪一個系;讀上一陣,覺得不恰當,還可以轉系。 >> 可是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世上萬事萬物都具有雙重性。沒有入系的選擇自由,很不舒服;現(xiàn)在有了入系的選擇自由,反而更不舒服。 >> 這一件事也證明我“少無大志”,我并沒有明確的志向,想當哪一門學科的專家。 >> 我想先從古希臘找一張護身符貼到自己身上:“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庇辛诉@一張護身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能夠暢所欲言了。 >> X和Y,任何兩個詩人或其他作家都可以硬拉過來一比,有人稱之為“拉郎配”,是一個很形象的說法。 >> 自己向天上吐的唾沫最終還是落到自己臉上,豈不尷尬也哉! >> 公超先生雖然一篇文章也不寫,但是,他并非是懶于動腦筋的人。有一次,他告訴我們幾個同學,他正考慮一個問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人的感覺——或者只是詩人的感覺的轉換問題。他舉了一句唐詩:“靜聽松風寒?!弊畛踔皇怯枚渎?,然而后來卻變成了軀體的感受“寒”。雖然后來沒見有文章寫出,卻表示他在考慮一些文藝理論的問題。 >> 當時教授與學生之間有明顯的鴻溝:教授工資高,社會地位高,存在決定意識,由此就形成了“教授架子”這一個詞兒。我們學生只是一群有待于到社會上去搶一只“飯碗”的碌碌青年。 >> 中國古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 先生上課時,任何廢話都不說,先在黑板上抄寫資料,把黑板抄得滿滿的,然后再根據(jù)所抄的資料進行講解分析,對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嶄新的見解,令人頓生石破天驚之感,仿佛酷暑飲冰,涼意遍體,茅塞頓開。 >> 清華強調計劃培養(yǎng),嚴格訓練;北大強調兼容并包,自由發(fā)展。 >> 春則繁花爛漫,夏則藤影荷聲,秋則楓葉似火,冬則白雪蒼松。 >> 書籍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最重要的載體。世界各國、各地,只要有文字、有書籍的地方,書籍就必然承擔起這個十分重要的責任。沒有書籍,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遇到極大的障礙,延緩前進的步伐。 >> 而圖書館就是儲存這些重要載體的地方。在人類歷史上,世界上各個國家,中國的各個朝代,幾乎都有類似今天圖書館的地方,這是人類文化之所以能夠代代傳承下來的重要原因。我們對圖書館必須給予最高的贊揚。 >> 校歌中說:“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在這里,我同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別是其中的知識分子,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 一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不相信什么輪回轉生。在我這僅有的可貴的一生中,從“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少不更事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鏡悲白發(fā)”的耄耋之年,我從未離開過北大。追憶我的一生,怡悅之感,油然而生,“雖九死其猶未悔”。 >> 有人主張,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革命。其實真正的革命還不是為了愛國?不愛國,革命干什么呢? >> 不管歷代注疏家怎樣解釋“弘毅”,怎樣解釋“任重道遠”,我個人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我在上面詳細論證的愛國主義,一個就是講骨氣,講氣節(jié),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將相的非正義的行為面前不低頭,另一方面,在外敵的斧鉞前面不低頭,“威武不能屈”。 >> 我身上的優(yōu)點不多,惟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我將來變成了灰,我的每一個灰粒也都會是愛國的。 >> 我所謂“文化”是最廣義的文化,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都包括在里面。但是狹義的文化,據(jù)一般人的理解,則往往只限于與中文、歷史、哲學三個系所涵蓋的范圍有關的東西。 >> 我們常講“有中國特色的”,這“特色”無法表現(xiàn)在科技上。即使我們的科技占世界首位,同其他國家相比,也只能是量的差別,無所謂“特色”。“特色”只能表現(xiàn)在文化上。 >> 但是,為了世界人類的幸福和前途,不管這些“天之驕子”們愿意不愿意來拿我們中國的好東西,我們都要想方設法實行“送去主義”,我們要“送貨上門”。我相信,有朝一日,他們會覺悟過來而由衷地感謝我們的。 >> 今天,在對內弘揚和對外弘揚方面,責任落在所有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教育機構以及教員和學生的肩上,北大以其過去的傳統(tǒng),更應當是當仁不讓,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 唯愿我們能眾志成城,共襄盛舉,振文化之天聲,播福祉于寰宇,跂予望之矣。 >> 我一進屋,就能進入角色,潛心默讀,坐擁書城,其樂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 一個第一流的大學,必須有第一流的設備、第一流的圖書館、第一流的教師、第一流的學者和第一流的管理。五個第一流,缺一不可。 >> 一個大學的歷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書面的記載里,在建筑的實物上,當然是的。但是,它同樣也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 >> 相對而言,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時間是有限的,但它畢竟是存在,而且這個存在更具體、更生動、更動人心魄。 >> 《沙恭達羅》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詩:你無論走得多么遠也不會走出了我的心,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 >> “西風凋碧樹”“落葉滿長安(長安街也)”。我心頭有一個比深秋更深秋的深秋。 >> 我的回憶也截然分成了兩個階段:一段是魑魅橫行,黑云壓城;一段是魍魎現(xiàn)形,天日重明。 >> 然而,世事多變。正如世界上沒有一條完全平坦筆直的道路一樣,我腳下的道路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坦筆直的。 >> “要相逢,除非是夢里團圓?!?>> 我那些本來應該投閑置散的回憶的絲縷又派上了用場。它掛在蒼翠繁茂的爬山虎上,芳香四溢的丁香花上,紅綠皆肥的西府海棠上,葳蕤茂密的藤蘿花上。 >> 我們今天回憶過去,絕不僅僅是發(fā)思古之幽情。我們回憶過去是為了未來。 >> 但是,我總覺得,他們走路時脊梁骨是直的,好像有什么東西在那里撐著他們。他們的腳底板是硬的,好像永遠也不會滑倒。他們的眼睛,即使還充滿了稚氣,卻是亮的,好像能看到許多東西,既能看到昨天和今天,又能看到明天。 >> 人生的意義嘛,那就是斗爭,為了共產(chǎn)主義,為了億萬人民的幸福而斗爭。這還有什么可討論的呢?這些青年人正準備著參加到斗爭的最前線去。他們肩膀上的擔子是重的,但是他們愿意擔,而且只要努力,我看也擔得起。 >> 我的情緒越是激動,情感越是充沛,我越難以動筆,越是不想動筆。我想把這種感情蘊藏在自己腔子里,自己玩味,仿佛一動筆就褻瀆了它,就泄露了天機。 >> 我一個人就是家。我一個人吃飽了,全家都不挨餓。我正像一只蝸牛,家就馱在自己背上,我走到哪里,家也就帶到哪里。要說想家,只想一想自己就夠了。 >> 只在此室中,書深不知處。 >> “夜闌人靜,虛室凄清。萬籟俱寂,獨對孤燈。往事如潮,洶涌繞繚。伴我寥寥,唯有一貓?!?>>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漢城夜宴時。” >> 一想到四十六年的北京生活,腦海里就像開了幻燈鋪,一幕一幕,倏忽而過。論建筑則有樓臺殿閣,佛寺尼庵,陽關大道,獨木小橋,無窮無盡的影像。論人物則有男女老幼,國內國外,黑眼黑發(fā),碧眼黃發(fā),無窮無盡的面影。再加上自然風光,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延慶密林,西山紅葉,混攪成一團,簡直像是七寶樓臺,海市蜃樓,五光十色,迷離模糊。到了此時,我自己幾乎不知置身何地了。 >> 我既看到現(xiàn)在熱鬧的一面,又看到過去與熱鬧截然相反的一面。有時候這兩面在我眼前重疊起來,我很自然地就起流光如駛之感,不禁大為慨嘆。 >>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深秋時分,我們往往走到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煙,景象蕭森,舉目四望,不見人家。但見野墳數(shù)堆,暮鴉幾點,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殘陽如血,余暉閃熠在枯草葉上。此時我感到鬼氣森森,趕快收住腳步,轉身回到清華園,仿佛又回到了人間。 >> 人是非常容易懷舊的,懷舊往往能帶來某一種愉快。 ◆?叁 心如明鏡勤自勉 >> 一個人的一生難免稀奇古怪的。個人走的路有時候并不由自己來決定。 >> 在這一年內,我心鏡上照出的是臨時或候補亡國奴的影像。 >> 到現(xiàn)在,在六十年漫長的過程中,不管我搞什么樣的研究工作,寫散文的筆從來沒有放下過。寫得好壞,姑且不論。對我自己來說,文章能抒發(fā)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悅,緩解我的憤怒,激勵我的志向。這樣的好處已經(jīng)不算少了。我永遠懷念我這位尊敬的老師! >> 在這一年里,我的心鏡照出來的仿佛是我的新生。 >> 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是源遠流長的,根深蒂固的。 >> 當時流行著一個詞兒,叫“飯碗問題”,還流行著一句話,是“畢業(yè)即失業(yè)”。 >> 積年愁云,一掃而空,一生幸福,一錘定音。仿佛“金飯碗”已經(jīng)捏在手中。自己身上一鍍金,則左右逢源,所向無前。我現(xiàn)在看一切東西,都發(fā)出玫瑰色的光澤了。 >> “馬前桃花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頭?” >> 馬前的桃花,遠看異常鮮艷,近看則不見得。 >> 最初生活并沒有怎樣受到影響。慢慢地肉和黃油限量供應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應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應了。 >> 在不知不覺中,生活的螺絲越擰越緊。等到人們明確地感覺到時,這螺絲已經(jīng)擰得很緊很緊了,但是除了極個別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沒有聽到老百姓說過一句怨言。 >> 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xiāng)。 >> 腐敗的東西終究會滅亡的,這是一條人類和大自然中進化的規(guī)律。 >>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變化多端的世紀。我心里這一面鏡子照見的東西當然也是富于變化的,五花八門的,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見了陽關大道,也照見了獨木小橋;它既照見了山重水復,也照見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證我這一面心鏡絕對通明锃亮,但是我卻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實際的。 >>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對自己的青年失掉了信心,那它就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前途。 >> 蘇東坡的詞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此時雖已是初秋,卻依然綠葉擎天,水影映日,滿塘一片濃綠?;仡^看到窗前那一棵玉蘭,也是翠葉滿枝,一片濃綠。綠是生命的顏色,綠是青春的顏色,綠是希望的顏色,綠是活力的顏色。 >> 我虔心默禱——雖然我并不相信——造物主能從我眼前的八十七歲中抹掉七十年,把我變成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使我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娛樂,共同分享普天下的涼熱。 >> 唐代詩人劉夢得的詩《贈眼醫(yī)婆羅門僧》: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fā)蒙? >> 有了病,就得治,那種同疾病做斗爭的說法或做法,為我所不解。 >> 我真覺得,大千世界是美妙的。我真覺得,人間是秀麗的。我真覺得,生活是可愛的。 >> 南唐李后主的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現(xiàn)在是天上,那時是人間。如此而已。 >> 所謂“當時”者,指人生過去的某一個階段。處在這個階段中時,覺得過日子也不過如此,是很尋常的。過了十幾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回頭一看,當時實在有不尋常者在。因此有人,特別是老年人,喜歡在回憶中生活。 >> 在李煜眼中,“當時”是“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游上林苑的“當時”。對此,他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哀嘆“天上人間”了。 >> 你對我們的現(xiàn)在,也就是眼前這個現(xiàn)在,感覺到是尋常還是不尋常呢?這個“現(xiàn)在”,若干年后也會成為“當時”的。到了那時候,我們會不會說“當時只道是尋?!蹦兀楷F(xiàn)在無法預言。 >>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人類成了時間的奴隸,成了手表的奴隸。 >>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為時間的奴隸就正是文明的表現(xiàn)。 >> 生與死也屬于時間范疇。一般人總是把生與死絕對對立起來。但是,中國古代的道家卻主張“萬物方生方死”,把生與死辯證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準確無誤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關系。隨著座鐘秒針的一跳,我自己就長了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那么一點點兒。同時也就是向著死亡走近了那么一點點兒。 >> 我們今天知道,不但人類是這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無一例外?!绊樒渥匀弧笔亲詈玫霓k法。 >> 要待在人間,就必須受時間的制約。在時間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說的那一些并不深奧的道理,時間就變成了枷鎖,讓你處處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則戴著枷鎖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興趣。 >> 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如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長度,各有各的任務,互相協(xié)調,共同努力,以期獲得最后勝利。這里面并沒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別。 >> 老年人不必“倚老賣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賣少”。老年人當然先走,青年人也會變老。如此循環(huán)往復,流轉不息。這是宇宙和人世間的永恒規(guī)律,誰也改變不了一絲一毫。所謂社會的進步,就寓于其中。 >> 中國古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換句話說就是,要認清自己在人類社會進化的漫漫長河中的地位。人類的前途要由你們來決定,祖國的前途要由你們來創(chuàng)造。這就是你們青年人的責任。 >> 千萬不要把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作一個哲學命題來討論,徒托空談,無補實際。一切人生觀和價值觀,離開了這個責任感,都是空談。 >> 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